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的是我撰写并在社会媒体上公开发表的部分评论。时间跨度为2010年9月至2016年底。这些评论或长或短,基本都是围绕教育、绿色话题展开的。都是一家之言,难免欠妥。多为匆忙之作,定有漏洞。敬请诸位海涵指正。前不久,与学生合作完成了建明兄网络评论学中的一章,连同此书收入的拙文一 起,算是给研究评论的老师和同学们交上一份不合格的答卷。
作者简介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理事长,国家林业局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指导硕士生方向为生态文化,指导博士生方向为文化传播与农村发展;主讲“现代传播学”“实用新闻学”“网站策划与编辑理念”等课程;有大量论著、新闻作品发表。
微观校园
大学是自强人生的开始
学生不仅需要两堂课
校庆后有作为更重要
录取通知要重内容
网络报到替代一切?
上大学要花多少钱?
开学消费别生猛
突然撒手对新生不利
一专业新生个位数?
低龄新生增多好不好?
新生军训伤不起?
大一新生扫厕所
千万别忘了建设一流的大学体育
学生干部不等于体育健将
教出不落伍的学生
是引导还是棒喝?
管学习也管方便
警惕网络文体侵蚀校园
网络时代远离课堂?
课堂拒绝雷言雷语
考试作弊如何根治
考题忌高冷莫任性
别被虚名遮望眼
恋爱教育不能忽视
出身到底有多重要
第一学历别神化
英雄不问出处
斩断黑手保护女生
不能让校园暴力成时尚
……
微观校园
大学是自强人生的开始
不是无知,就是炒作。
连日来,“状元无钱读北大”的图片、微博在网上引起了“围观”,一时间引发热议。事实上,我国高校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是有保障的。
有关政策规定,学生既可选择申请生源地贷款,也可到校后办理助学贷款。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学校还曾经直接寄出过路费。多数高校都有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不会让任何一位考上大学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事情还会有人炒?关键在于有关信息传播的力度不够。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继续大力宣传高校的资助政策,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事实上,当事人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就收到了助学贷款申请表和家庭贫困情况鉴定表。他带着表格去申请办理贷款的社区审查盖章时引起媒体关注,从而成为关注焦点。这样的结果他没有想到,也不是他的本意。
有人认为,引起社会关注后会收到社会的爱心资助。这位学生的确也收到了捐款175万元。接受和使用善款并没有错,但能自己解决还是自己解决为好。因为,这是自强的开始!不可能什么问题都寄希望于媒体,寄希望于别人。贷款支付学费,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课余适当打工赚取生活费。这样的日子会艰苦些,但心里会更踏实。
《北京考试报》2011年8月17日
学生不仅需要两堂课
大学陆续开学,校长们又忙着给大一新生上第一课了。一如他们忙着给毕业生上最后一课。校长的迎新寄语固然重要,领导临别赠言实属难得,但更重要、更难得的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经常得到校长的帮助和指点。
许多学生告诉我,大学四年没见过校领导。这不能不说是他们大学生涯中的遗憾。对于他们来说,校长仅有的“两堂课”显然是不够的。他们有太多的困惑需要指点,有太多的难题需要请教,有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有太多的意见需要反映。尽管他们可以找辅导员、找班主任、找学院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但这些都不如面对校长来得更加直接、更有效。
要求校长整天和大学生泡在一起,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仅仅局限在这“两堂课”的确太少了。每学期校长们总该到学生中走走吧,总该有那么几天和学生谈谈吧,总该有一点固定的时间接待一些学生来访吧。这样做的好处,不仅仅是消除大学生和校方的距离感,还能准确地摸到大学生的脉搏,也能帮助学生学会和领导打交道。
有人或许会说,现在的大学生动不动就数以万计,校长怎么可能和学生频繁的互动呢?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校长真有此心、确有此意,想必总是能挤出些时间来的。还有什么能比和学生亲密接触、而不是听层层反映更重要?如果是,校长们怎么能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会议室里呆得住?
现在恰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建议大学校长们,不妨从和学生交朋友做起。
《北京考试报》2013年9月14日
校庆后有作为更重要
有一所大学明年将办120周年庆典,校史真实性遭网友质疑。校庆办回应并非凭空杜撰,找出了若干史实依据。
校方有校方的说法,质疑者有质疑者的道理,恐怕争论还会持续,孰是孰非不妄加评论,但有一点值得警醒,就是想方设法延长校史已成风气。我国的大学校史,许多都是追根溯源的结果。
并非说一所大学的历史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现在、将来大学将有何作为。当热热闹闹的校庆过后,拿什么来奉献给学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历史,这比校史早10年、晚10年重要得多。与其在这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不如下点儿功夫好好思量和规划一下未来,踏踏实实做些实事,为明天的校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京考试报》2012年12月15日
录取通知要重内容
今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了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录取了哦。”南理工的“淘宝体”,复旦的“小清新”、北京大学的游戏光盘……网络时代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开始变“潮”了。一些没领到个性化录取通知书的考生据报道说还有点小失落呢。
其实,为此伤神真的没太大必要。大学录取通知书,是新生接到的来自大学校方的第一封重要的凭证,的确具有特殊的意义。至于什么风格好,什么算特色,也是众口难调。
在我看来,录取通知书的风格和特色,还是应该符合学校的文化。在满足新生入学信息需求的前提下,融入一些时尚的元素、设计一点个性的语言,都是可以的。但通知书就是通知书。形式虽重要,内容价更高。重要的是,指导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南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可取之处。在校方致新生的一封信中提出具体建议,在这个暑期里做份义工或找份工作,引导新生体会被别人感恩和对社会感恩的快乐,从现在起树立职业意识。这或许对新生更有意义。
《北京考试报》2011年8月17日
网络报到替代一切?
从媒体报道来看,今年各高校新生入学都大打网络牌。微博、微信也好,手机报也罢,圈子、群等等闪亮登场。令人担心的是,方便、快捷的网络手段虽然有助于简化新生报到过程,但会不会失去或者淡化与新生面对面交流与沟通的人情味?
许多昔日的大学生至今都还记得跨进校门那一刻,是哪位学长接过了自己手中的行李,是哪位老师耐心地解答初入学府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虽然时过境迁,时代发生巨变,但在迎新中同样需要同学、学者、老师、校方负责人的看望、交谈、面对面的指导和帮助。道理非常简单,网络可以成为人们交往与沟通的助手,但永远不能成为全部。现在已经出现了新生入学如同网友聚会的场面。窃以为特别需要提醒新生的是,要克服网瘾、正确对待网络信息,正确运用网络媒介。否则,过不了几天就会发现,那些依赖网络报到的新生们果然陷入了网络之中难以自拔。到那时候再来拯救他们?晚了!
《北京考试报》2013年10月15日
上大学要花多少钱?
报载,某大学向新生发录取通知书时塞了份“指导价”,建议家长提供给孩子的月消费额最高不超过800至1000元。也有媒体报道,有新生还没进大学校门,购买数码产品的花费已逼近两万,家长吐槽:上个大学简直如同烧钱。
上大学到底需要多少钱?数额等于固定部分、基本部分和机动部分相加。学费、住宿费等是固定的,生活费用则有基本的标准,机动部分就没尽没休了。“指导价”提供的是大学生活的基本消费水平。具有较大伸缩性的则是机动部分。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多花点儿钱无可指责,但也不宜过于奢华。其理由是,自己尚未经济独立,花家长的钱也该节省;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过于“炫富”容易脱离同学的圈子;从经济角度讲有个投入和产出比的问题,用最少的钱读完大学应该是经济效益最好。不提倡做苦行僧,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对那些富人子弟而言应该是较好的建议。
《北京考试报》2013年8月31日
开学消费别生猛
大学新生入学在即。有媒体报道的主题是:大一新生必备“四大件”。借商厦销售人员之口,说什么手机、数码随身听、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成了大一新生必备工具。这种不负责任的报道会给已经有些过度的开学消费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生入学究竟准备点什么?这本不应该成为重要的话题。准备学习之必需、准备生活之必需,这应该成为最基本的原则。其余都是点缀,都要量力而行。我并不认为这“四大件”一点用处都没有,也不简单地反对大学生使用这“四大件”。问题是这每一件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都需要钱才能买到。每个家庭看起来有些相似,但经济状况却大为不同。对于不少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大学生的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已经是笔很大的开销了,如果再购置这“四大件”无疑是雪上加霜。
上大学,首要的任务是学习。依我的经验,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过度消费上,十有八九会干扰学习。带着笔记本电脑上课的,几乎都在做和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请家长三思,也望学生不要盲目攀比。家里钱多的人低调点,毕竟大家在一起学习生活,太张扬了没好处。家庭经济困难的也别太在意,面包会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