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国学研究文集。本书是《论语》的一个白话译本,通情达理,明白易懂。它既是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又为学习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书中加注了作者的评论、说明,更便于读者读懂这部经典。其间还有作者平和的个人知见,很有阅读趣味。《论语》的经典之处就在常读常新,令人品味无穷。
作者简介
沐慈修 籍贯浙江宁波。1947年生于台湾台南,1948年随母回居宁波慈城。译者在慈城长大,系宁波青年中学67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去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考入杭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就读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获科学教育硕士和计算机科学硕士。曾于TIS公司任高级系统分析和程序编制,现已退休。
译者出身于一个旧式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亲都是教师,母亲杨皙兮对译者的影响尤其深刻。母家世代读书,所以译者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古文,养成了爱好阅读的习惯。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先师说:“要是你有了学问又有机会应用,你能不愉快吗?连远道的学友也跑来和你讨论,不叫你高兴吗?人家不赏识,你也不恼,你不就是个君子吗?”
讨论
这一章传统上的解释是:学了以后常常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朋友从远方来,不叫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我不就是个君子吗?
这种解释从字面上看来和原文很接近,但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一个头绪。
我觉得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习”字的意思。《论语集注》说:“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齐,立时习也。”《论语注疏》说:“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教师大多喜欢这种解释,叫学生不停地诵习。但孔子似乎并不赞赏无穷无尽的诵习。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13.5)在学习上,孔子鼓励愤、悱、举一反三(《述而》7.8)和思(《为政》2.5),而不是无穷无尽的重复。再说,无止无休的重复又怎么叫人悦得起来呢?孔子也确实提到过“温故”,但是那是有“知新”的温故,而不是简单的重复。除了在这一章里,“习”字在《论语》里还出现了两次: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4)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17.2)
在《学而》1.4里,“习”的意思不是“练习”,而是“实行”。“传不习乎”意即“师传的训导能不实行吗”?亦即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