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北省竹山县第一中学
出版时间:2013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分七章从“文学类的本质”、“散文美的本质”、“散文的语言美”、“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意境美”、“散文的风格美”、“散文的思想美”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是作者对散文的独特的感受,文笔优美高
作者姓名: 王均江
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1.8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七章从“文学类的本质”、“散文美的本质”、“散文的语言美”、“散文的结构美”、“散文的意境美”、“散文的风格美”、“散文的思想美”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是作者对散文的独特的感受,文笔优美高雅,内容清新活泼,思想积极向上。
作者简介
王均江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优秀语文教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语文教学论专业毕业,中学高级教师,中语会“创新写作实验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科研30多年,先后在湖北省宜城市二中,海南省立达学园、深圳东方英文书院、广东碧桂园学校、云南省保山市曙光学校、杭州求是高复学校、湖北省竹山县第一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先后参与中语会“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主编了《天机云锦任我用》(文心出版社)、《帮你学古诗》(中州古籍出版社)、《古诗赏读》(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散文赏析》(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在《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文学教育》等期刊上发表教科研论文50余篇。
自序
卷首语
第一章 散文美的本质
一、散文是一种情种的艺术,又素有情文之称
二、散文创造美的本质对象化
第二章 散文的审美鉴赏
一、散文艺术美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独到的艺术美的特征
二、散文审美鉴赏的目标
三、散文审美鉴赏的思路
四、散文审美鉴赏的方法
第三章 散文的情感美
一、散文的美首先美在情感
二、审美情感在散文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审美情感的实质
四、真善美的情感表现形式
五、人生况味的情致美
第四章 散文的意境美
一、意境美是散文美的高格
二、意境中物我的审美构成关系
三、意境美的构成因素
四、创造优美的意境
第五章 散文的语言美
一、文情并茂之美
二、简洁凝练之美
三、形象生动之美
四、潇洒自然之美
五、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之美
六、个性鲜明之美
七、“清雕琢”之美
八、“谈话风”与“青果味”之美
第六章 散文的色彩美
一、色彩的美学意义
二、色彩美的创造
第七章 散文的和谐美
一、和谐美的美学含义
二、散文的和谐美在于抒写出情致的丰富和多样性的统一
三、散文和谐美的创造与表现
……
散文美的本质
一、散文是一种“情种”的艺术,又素有“情文”之称
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一个“情”字,但是,文学艺术中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读一篇好散文,人们仿佛走进了作者那敞开的心扉,听他倾诉衷肠,是那么纯真如痴,朴素自然。当我们阅读—篇散文的时候,首先使我们惊目动心的,不是像小说里、戏剧里所展现的纷纭复杂的人生画面、情节冲突和诗歌里的韵律节奏,而是一颗诚实、聪明的心,我们得以走进这心灵,去聆听作者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对道德……的见解倾诉,处处感触到作者诚真、率直、深刻、丰富的感情。散文全靠感情和清新生动的语言打动人心。故曰:散文实质上是“情种”的艺术。
散文写作离不开一个“情”字。在散文写作过程中,情感始终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形成作品之后,情则是作品的灵魂,有作家说过,没有情韵与情调的作品是失败的作品,对此深有同感。散文生命不竭的两个要素:真实、真情。也许还有第三个要素:自由。散文应该是为自己的灵魂放飞的一次需要,而且只是为此需要所为的纵情之歌。于是,小小的文字,演绎的是我的悲喜,我爱的眼泪可以被这心情文字诠释,你微微的叹息让月光碎了一地,我却可以让我的文字拾起。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常常有这种感觉:一些像“沙粒”“河流”、“花草”、“树木”这般普通、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景物,一旦到了散文家的笔下,却熠熠生辉,妙不可言,仿佛带着我们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得到一种美感的慰藉。这是什么缘故呢?奥妙在于,这些散文家善于把主体感情与客体形象结成审美关系后,来进行审美创造,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对情感的体验通过审美的渠道表现了出来,达到了“忘情忘我”“物我交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这正是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诸如古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和现代秦牧的《花城》、冰心的《樱花赞》、袁鹰的《岚山花雪》、季羡林的《马樱花》、杨朔的《茶花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张洁的《我的四季》、薛尔康的《爱竹赋》等篇,都是这样的美文。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著名的现代散文,作者笔下的那卷画舫凌波、灯月交辉,人影憧憧、歌声扰扰的秦淮夜游图,曾陶醉过多少读者。可是,实际生活中的秦淮河又是怎样的呢?据朱自清夫人陈竹隐回忆说,有一次她和朱自清来到秦淮河边,望着荒寒、污浊的一道绿水,陈竹隐说:“这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所说的秦淮河吗?没想到在文人笔下写得那么美!”朱自清风趣地说:“你不要讥笑人啊,那是我写的。”陈竹隐也风趣地回答道:“我看文章,从来不注意作者的名字。”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第2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为什么看似一条普普通通的秦淮河,到了作家的笔下却是那样绚丽美妙、如幻似梦呢?奥妙在于作家的主观情感巧妙地投抹到客观景物的身上,艺术的移情作用,使审美感情“同化”了客体形象,达到了“物我交融”的美学境界。在作者笔下,那浑浊的绿水,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那些唱着“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歌声,“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传到作者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是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那古旧的“大中桥”和桥上破旧的木壁房子,又使作者幻想出昔日的富丽和繁华。从这些笔墨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为摆脱迷惘的痛苦,晃荡于月中秦淮,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想寻求一点慰藉,艺术地表现了作者在迷惘中不舍追求、沉醉中保留着清醒的复杂情怀。作者正是这样,在客体形象中渗透着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从而在作为情感对象的自然景象上外化了自己的审美情感,肯定了自己的审美意愿。正是作者的这种审美创造,使自然界平凡、破旧、甚至丑陋的事物,顿然变得瑰丽、新奇和美好。所以,有人将散文称作“美丽的谎”苏雪林:《我写作的动同机和经过》,见《青鸟集》。。散文就是这样一种在主体情感和客体形象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的美文学。
这里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否凡是经过散文家的艺术创造所产生的作品,都是“美”的呢?也不尽然。鲁迅先生曾说:“新闻上的记事,拙劣的小说,那事件,是也有可以写成一部文艺作品的,不过那记事,那小说,却并非文艺。”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第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不仅把“新闻上的记事”排除在艺术美之外,而且断然否认了“拙劣的小说”具有小说的审美属性。当然,拙劣的散文也同样不具备审美属性。这说明,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散文的“美”是一种高级的精神形态。散文作品只有表现了作家的审美感情,引起和激发读者同样的审美情感体验,并能以相应的艺术形式去表现这种审美感情,这样的散文才算是美的。明乎此,我们就可以理解那种数以万计的散文作品经过淘汰,只能留存下为数不多的优秀篇什的现象,所谓“散文易写难工”之说,其道理是千真万确的。所以,艺术美应该是散文家的直接追求和散文创作的直接目的,当然也应该成为艺术欣赏的直接对象。
二、散文创造美的本质对象化
散文家是怎样在作为情感对象的形象上肯定自己的审美意愿和理想,在主体情感和客体形象结成的审美关系中进行审美创造的呢?这是散文创造美的本质问题。概括地说,散文创造美的本质就是人(确切具体地说就是散文作者)的自由本质、个性本质、社会本质、生命本质、创造本质的对象化。
何谓“对象化”?比如说,我们想创作一篇表现长江三峡壮美景色的散文作品,开始只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想法和愿望,是仅仅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的东西。当我们到达和游览了长江三峡以后,感情的激荡,思维的活跃,促使我们提笔把主体的意念外化为散文形式的作品,愿望获得了实现,也就是使它“对象化”(或曰“现实化”、“客观化”)了。由于人的一切创作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不断通过实践使自己的目的、要求、愿望、理想等不断得到实现的过程,也就是人自身的不断“对象化”的过程。
(一)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自由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恩格斯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鲁迅:《鲁迅全集》第8卷第4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这是因为,人类的实践都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掌握了客观规律,支配周围的世界,从客观世界取得了动物所没有的自由。所以,从人的自由本质看,美就是人的自由本质的表现。因为实践使人类不仅获得了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还产生了精神上的愉悦,用康德的话说,叫做“自由的愉快”,(也即美感)。“而所谓的‘美’,就是通过人类生活的实践创造所取得的,感性具体表现了人的自由的各种对象。”刘纲纪:《艺术哲学》第407页。
在哲学上,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里所说的散文家自由本质的对象化,是指作家在追求美的主体精神世界的前提下,在成文之前和运笔之中,心灵的流程不受任何非自愿接受因素的影响,也即作家的认识、意向,包括目的在内的主体性心理状态不受任何外力的阻碍,以“我手写我心”的精神状态从事散文创作活动。这种自由是在美学范围内的精神驰骋。这正如屠格涅夫讲他晚年写散文的情景那样:“沉浸在真挚的孩提般的情感中,完全忘却了自己。”转引自《散文世界》1988年,第7期第19页。
散文家常常通过具体展示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生活图景去表现人的自由精神,形成了散文自由精神的表现美。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所描绘的江津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形象就是自由精神的象征。江津号的自由搏击风浪,自由驰骋险峡,自由徐行于宽阔的江面的情景,是作者的自由精神通过具体生活图景表现的“对象化”,或曰审美“物化”。诚如作者所体会的,“社会主义的光明现实,正是全世界上,不管在亚洲还是在欧洲,在美洲还是在非洲,一切先驱者的血液,凝聚起来,而发射出来的最自由最强大的光辉。”这类表现自由精神的散文,由于其自由精神的贯注,艺术表现形式也是极为自由的。《长江三日》形式上恰如行云流水,开合天定,自由奔放,舒缓自然,“自由美”的特色十分鲜明。
自由精神的表现(对象化)是写好散文的先决条件。如果作者心灵是自由的,意志是自由的,尽管作家所描写的人和事物现象具有客观性和现实性,但在构思时,被写对象必须通过作家的心灵和意志赋予鲜明的个性特征。那么,无论是表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还是反映时代的风貌与进程,抑或是剖白作家充满心理个性情感,都能显示出切切实实的“真、善、美”。否则,就难免产生虚假的、扭曲变形的东西,也就不能引起广大读者内心深处作为人的自由精神的共鸣,也便难以产生艺术珍品。“文革”时期,一些散文家在人文环境不宽松的情况下,写出了许多虚假的散文,便是很好的证明。《彭德怀自述》中的大部分章节,堪称情文并茂的美散文。当他对自己光荣的历史作回顾时,自由表达了意志,写得生动流畅,感人至深。但是,写到蒙冤受屈,被加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等罪名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不自由的明显痕迹。一面他想澄清事实,对强加于他的罪名进行申辩;一面又考虑到当时的危险处境,不得不对自己的愤慨之情进行抑制。《庐山会议前后》一章,不时地出现检讨、解释、申辩、不服气而又难以明言交织在一起的扭曲变形的精神状态,这正是不自由的精神存在所造成的,读来自然令人感到压抑不快。
在散文审美鉴赏中,由于作者自由精神的展现(对象化),常常会给欣赏者带来这样一些美感:
读有的散文,仿佛身入山林,夜宿古寺,从那深谷中的一声声岩滴,聆听到远山的深邃而幽清的诗意。如菡子的《黄山小记》、谢大光的《鼎湖山听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