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是革命历史的民间记忆。
地处闽浙赣交界处的浙江龙泉市宝溪乡,土地革命时期是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创建游击根据地的第一站,处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浙西南特委(处属特委、闽浙边委)机关常驻地。本书主要根据当地革命历史事件亲历者口述资料写成,内容具体生动,还附录了口述史料和专题调查报告。本书不仅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也为闽浙赣地区革命历史研究提供了新史料。
作者简介
叶明德 男,1943年出生于浙江龙泉市。1965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中文系。曾从事新闻工作。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社会学研究。曾出版《反贫困与人口问题》、《农村劳动者素质与现代化》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
第一章 土地革命时期
第一节 宝溪乡概况
第二节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经过宝溪
第三节 闽北红军在宝溪一带活动
第四节 红军挺进师在宝溪打响入浙第一枪
第五节 中共龙浦县委在内高塘村成立
第六节 建立乡村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
第七节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
第八节 飞云山战斗及其意义
第九节 金铭大院会议
第十节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
第一节 浙西南红军在高山村集中
第二节 中共浙西南特委的“高山会议”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宝溪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和党员教育
第五节 中共闽浙边委机关移至宝溪
第六节 艰难的反“清乡”斗争
第七节 转移边委机关
第八节 在困境中坚持斗争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
第一节 隐蔽精干迎接解放
第二节 欢庆解放,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附录
附录一:英烈谱
附录二:口述史料
附录三:专题调查
附录四:一览表
后记
第一章 土地革命时期
第一节 宝溪乡概况
宝溪乡是革命老区乡,位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入浙首先创建的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是中共龙浦县委、中共龙泉县委的诞生地和中共浙西南特委和中共闽浙边委的常驻地。一峰之水注三江——瓯江、闽江、钱塘江的神奇披云山就在宝溪乡境内。宝溪乡还是近现代龙泉青瓷的传承发源地。作为浙江省龙泉市最西面的一个乡镇,它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浙闽边陲。
宝溪乡是一个古老的山乡,不仅经历过数以亿年计的自然变迁,也经历过社会进程中无数风云变幻。
一、地理环境及沿革
根据现今行政区划,宝溪乡东邻竹垟乡和上垟镇,南连上垟镇和福建省浦城县富岭镇,西界福建省浦城县管厝乡,北接住龙镇和福建省浦城县忠信镇。下辖溪头、宝鉴、竹垟、坑里、龚岭、车盂、高山、溪源田、塘上、塘源、半岭11个行政村。总面积148平方公里。
宝溪乡处于浙江省中部主干山脉仙霞岭的连绵群峰之中。仙霞岭山脉经福建省大福罗山分三支进入龙泉境内,其中有两支直接经过宝溪乡境域:一支向南延伸,经大焦山(海拔1473米)——小焦山(海拔12469米)——飞云山(海拔1088米)直至闽浙边的五雷蛇尖和垟坑岗背;另一支经焰山冈(海拔1522米)伸展到披云山(海拔1675米),以披云山为中心,向东南伸向棋盘山(海拔1580米),向南伸向玉华山(海拔13921米)。
仙霞岭山脉地势高峻,中山广布,平均海拔千米左右,多为中生代侏罗系火山岩覆盖,岩性坚硬,节理发育、侵蚀后常成陡崖峭壁,山势险要。
宝溪乡西部的飞云山(歪头山)、东北部的披云山(天师山)、东南部的玉华山(破刀山)以及西南部的匡山(又名天山斗,海拔1350米,主峰在福建省浦城县境内,与宝溪乡车盂村接壤)都是有文化底蕴的仙霞岭著名山峰。尤其是披云山,山高、峰峻、石奇、泉怪、景美,万木葱茏,空气清新,有深厚文化底蕴,是正在开发的中国东南部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宝溪乡的名称源于境内的一条主干溪流——宝溪。宝溪源出焰山冈东麓,汇三小坑水于湖住溪,向南流经溪源田纳披云山水,至坑口纳石壁源水,经象溪、溪头纳坑里、梧岭水,至宝鉴折东南转南入福建省浦城县境,是闽江的源头之一。宝溪流程249公里,流域面积985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39立方米∕秒。天然落差432米,水流湍急。
据民间有关资料记载,宝溪原称瑶溪,宋代起改称宝溪。
据史料记载,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龙泉县析置庆元县后,行政区划缩小为4乡23都24里。宝溪流域属于延庆乡六都。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设图,龙泉县共分23都167图,六都辖5图。
万历年间(1573~1620)龙泉县辖4隅4乡23都166里。延庆乡一至六都计29里。
清沿明制。
民国三年(1914年)龙泉县设城区、东平、东安、南山、南溪、西近、西远、上北、下北、龙门10个区,宝溪流域属于西远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龙泉县设5个区10个镇,原先的西近区和西远区合并为第四区。
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编查,宝溪流域内设有5个乡,即塘上乡、宝鉴乡、溪竹乡、溪山乡、龚岙乡,归属于八都区(整个八都区有48个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