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学术界研究的基础,第一部分着重于学术史梳理,使读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发展历程等内容有大致了解;后三部分则侧重核心价值观十二个词的厘析,采用抽象的理论分析与鲜活的案例阐述相结合的方式,力图使读者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所思考、有所启发,有所借鉴。
作者简介
刘洪森 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题》等课程。参与国家、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在《高校理论战线》《党的文献》等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
第一章 学术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源的研究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之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
一、富强的科学含义
二、中国古代富强思想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富强之路的认识与探索
四、西方富强之路
五、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富强的追求
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富强理念
民主
一、民主的起源
二、民主的科学含义
三、西方古典和现代民主理论
四、民主概念的陷阱
五、抗日根据地的豆选
六、协商民主在中国
七、党内民主
文明
一、文明与文化
二、中国文化的个性
三、西方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四、西方文明危机与出路
五、文明冲突论
六、社会主义文明观
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八、公民道德素质与社会文明
和谐
一、中国传统“和”文化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观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社会关系的和谐
六、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七、国际关系的和谐
八、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
第三章 社会层面的价值准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一、中国传统自由观
二、西方自由观
三、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
四、《反对自由主义》
五、宗教信仰自由
六、言论可以自由,谣言不能自由
平等
一、中国古代平等观念
二、近代西方平等观
三、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四、彭真与“两个平等”
五、参政议政,男女平等
六、城乡实现同票同权
公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正理念
二、西方社会的公正观
三、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四、全民医保政策
五、司法公正的力量——念斌案
六、从“收容遣送”到“人权入宪”
七、《正义论》
法治
一、中国古代法治思想
二、西方古代法治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观
四、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建设的认识历程
五、新中国《宪法》的历次修改
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任务和原则
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路径选择
……
第一章 学术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正式将十八大倡导的12个词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总体要求。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开展的活动、采取的行动作了明确安排。在这一过程中,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界定、内容特征、历史演进、逻辑结构、理论来源、路径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义
当前,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从其基本相关问题开始,在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发展历程、逻辑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概念界定
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的界定始于对价值、价值观、价值体系的分析,进而探讨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基本范畴的含义,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价值观
如何界定价值观的定义和本质,是研究价值观其他问题的前提。纵观学术界对于价值观的定义,虽然没有统一规范的表述,但是其内涵基本一致,只是具体表述不同。其基本指向是:价值观是有别于事实判断和科学知识的另一类认识形式,是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价值准则。
从价值与价值观的区分上界定价值观。李德顺认为,价值和价值观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在理论上,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则是主观的、观念的东西;主观的、观念的东西要反映客观的东西,这是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观点。价值是指主客体之间的客观关系状态,价值观念才是对这一客观状态的主观认识或表达。价值和价值观念都具有主体性。价值就是因为主体不同而不同。现实社会中的价值主体是多元的。多种社会利益关系,不同的社会存在,造成了主体的多元,主体的多元造成了价值的多元。多元之间要共处,要形成共识。一个社会要想和谐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相对能够成为大家共识的价值观,也叫主导价值观。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韩震认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而价值观则是一种价值意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映,是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根本准则。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价、取向和选择,所反映的是价值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活动方式等。韩震:《中西方核心价值观有何不同》,《求是》2014年第2期。
作为观念的价值观的概念界定。李德顺认为,价值观或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江畅认为,社会的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的价值体系,是由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生态价值观,或者目的价值观、手段价值观、规则价值观、控制价值观等。田海舰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戴木才认为,所谓价值观(即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关于某类事物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点,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理想,可分为日常价值观和哲学价值观两个层面。
关于价值观的分类,基本上从三方面进行。第一,主导价值观和非主导价值观。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引导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只有至少符合以下条件的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对社会的深刻解释力;为人们的价值取向指明方向、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最深刻的价值依据;有最广泛的接受者、认同者、支持者和践行者;与社会生活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它不在场时必将导致社会的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和道德失范。非主导价值观分为三类: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一致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基本不一致或者背道而驰的价值观、对主导价值观而言保持价值中立的价值观。第二,理想价值观和一般价值观。理想价值观是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价值观。一般价值观是相对于理想价值观而言的,是现实社会普遍要求的价值观。第三,公共领域价值观和私人领域价值观。
关于价值观多元化及价值观冲突。研究者普遍认为,随着社会的转型,中国的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元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冲突在所难免。当前对中国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价值观,有以下几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西方价值观、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价值观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不等于封建主义价值观,但封建主义价值观是其主导价值观,其核心是“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虽然在主导性上是马克思主义的,但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以“左”的一套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它是建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其基本特征是价值内容的高度政治化和道德化、价值主体的单一化以及价值运行机制的单向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价值观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发展过程相适应的,这一新型的价值观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不断深化而逐步建立和完善。所有这些价值观之间的相互交织和缠绕,使当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格局。
2.核心价值观
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学术界从价值观的根本性、主体地位、发挥作用、深层内核等方面进行了界定。
从价值观的根本性出发,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根本性、本质性、区别于其他价值观的一种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核心价值观与一种社会价值观中的其他价值观之间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根本规定性,所体现的是这种价值的根本性质,是一种价值观与另一种价值观区别的基本标志。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结构或核心内容。”江畅:《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根本性质、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学习月刊》2014年第13期。“吴潜涛认为,核心价值观属于核心价值体系范畴,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它最直接地反映着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其培育和实践的意义》,《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论丛(第2辑)——思想政治教育新探索》2012年第12期。
从价值观主体地位的界定来定义核心价值观。如李德顺认为,我们在谈论“核心价值”时,要区分一个社会中“核心主体”的价值观与一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概念,不要把它们混淆了。“首先要注意主体定位,搞清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与主体核心的关系。我们国家社会的主体是谁?答案是明确的,是全体中国人民,是整个中华民族,是我们大家的共同利益整体。继而要明确的就是,作为这个主体的核心,党和政府用什么、用谁的价值观来做主导价值观?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个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肯定是这个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群的思想表现。这里要注意防止出现的一种混淆或误解,就是把党的价值观直接等同于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观。”李德顺:《关于价值与核心价值》,《学术研究》2007年第12期。
从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来定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中,处于本位地位的、作为其他价值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即为核心价值观。“各种处于本位地位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那些在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重要、能作为衡量其他价值之标准的价值观即为本位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戴木才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戴木才,田海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第2期。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领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既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又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既有大多数人普遍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又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以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是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徐国民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最根本、最核心的观点和看法,它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运动、制度和形态之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驱使和内在要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该社会近期奋斗目标的共识,它必须以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特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为依托,集中体现在该社会制度和具体生产方式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终价值驱使,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近期目标。
在价值体系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的价值观念,即核心价值观。孙伟平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价值观往往不是孤立和隔绝的。在一定社会中,各种价值观以不同方式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即‘价值观体系’。不同价值观在体系中的地位并不相同,有的价值观处于主导或支配地位,有的则处于相对的从属或依附地位。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或支配性地位的主导观念,它标志着该价值观体系的性质,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社会的发展方向的指示器,是关系社会秩序稳定与国家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反映和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系统,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质的规定性。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表达,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原则、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前进趋势。”孙伟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3.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一个社会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引领一个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戴木才认为,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体现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导。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是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说,二者是内容和形式、内涵和外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和精神之魂,也就是“核心中的核心”,决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没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核心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价值观的必然的逻辑展开,是核心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
与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相比,核心价值观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理想性;二是稳定性;三是统摄性;四是共识性;五是建设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但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和重要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和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无所依托、无所寄寓。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方向和基本特征,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融汇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整体,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提炼,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统领和主导作用,并蕴涵在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通过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现出来;而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处处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和灵魂。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只有那些集中体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规范、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体系,其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充实、加强和提升的过程,因而对于“核心”这个概念应当有更深入的理解。一方面,“核心”要坚持、要加强,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核心”与非“核心”的内容,既要有所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又要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除了“核心”部分外,还有许多外围的、非“核心”的部分,也属于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畴,并且有些也会不断融入、充实、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中。因此,只有用发展的观点、开放的观点,坚持“核心”与非“核心”的辩证法,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科学、更加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要重视“外围”部分,又要重视“核心”部分,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实践,又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