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人民大学徐国兴教授的摄影作品、新闻摄影文章、国外摄影理论翻译三部分内容。书中讲解了新闻摄影的作用、基本特点,拍摄技术、技法,静物摄影等方面的知识,是新闻摄影学习的重要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徐国兴 1933年生,江苏宜兴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到中国人民大学执教,前后近半个世纪,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校内外的教学任务相当繁重,主讲课程包括“新闻摄影”“摄影技术”“彩色摄影”“摄影采访”“图片编辑”“摄影构图”和“摄影作品赏析”,以及有关摄影技术技法的主题讲座。1998年退休。
徐国兴是中国摄影家协会资深会员,长期参与协会的教育培训工作,曾担任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共招生十四届学员,为各省、市、自治区培训了约10万人才。
撰写和主编摄影专业书三十余部。摄影作品在纸质媒体上发表甚多,入选国内和国际影展并获奖。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特殊贡献荣誉杯和金像奖等奖励。
摄影作品部分
郭沫若为文艺界人士书写条幅(1960年)
茅盾与群众在书市(1957年)
妇产科专家林巧稚在门诊(1958年)
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周小燕在执教(1960年)
被誉为“农民科学家”的植棉能手吴吉昌(1964年)
向老农民学习(1964年)
麦田选种(1964年)
渔船出海(山东石岛,1957年)
情同姐妹(1994年)
巾帼民兵双枪手(1964年)
土家妹子(1993年)
青春年华(1994年)
歌唱家李谷一(1991年)
北京人艺:演出《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剧照)(1960年)
松花江畔(1959年)
大雁塔(1964年)
张家界天子山(1993年)
从知春亭遥望万寿山(1962年)
蓬莱阁(1978年)
出淤泥而不染(1982年)
畅游(1998年)
小丰满水电站(1959年)
五台山骡马交易会(1964年)
文选部分
漫话批评性图片
发挥新闻照片的作用
谈新闻摄影和革命浪漫主义
谈标题
写好新闻照片的说明
也谈新闻摄影的形象特点
从运动变化中选择典型
——看新闻照片随笔
借景
——新闻摄影的一种表现手法
新闻摄影是不是创作
新闻摄影的基本特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漫谈摄影创作基本功
新闻摄影
静物摄影
拍摄技术
拍摄技法
译文部分
闪光摄影方法十五种(上)
镜头的清晰度和色彩平衡
摄影的几种特殊效果
漫话批评性图片
目前,在我们的报刊上,批评性图片(这里指的图片仅指新闻照片)还是不常见的。但是,我认为应该把它肯定下来,并使当地运用它。
我们所以要运用新闻图片来进行批评,理由和文字报道一样。因为现实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新与旧、新生与腐朽之间的斗争。作为反映现实和指导现实的新闻图片,它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支持新生的事物出世和成长,加速衰朽事物的灭亡。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矛盾还是存在的。如在增产节约的同时,有着铺张浪费的现象;在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下,难免还残存着损人利己、道德败坏的人。所以新闻图片的报道内容应该适当地对这些矛盾加以揭露,以达到克服和解决矛盾的目的。
文字批评稿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用社论、论文、小品文、杂谈、通讯、读者来信等不同的体裁来体现。至于图片,当然不能采用这些体裁,但是这并不妨碍图片可以起到批评事物的作用。其实,批评性图片也同样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形式和手法来表现的。现在,就我平时看到的几种形式和手法,结合自己看法简述如下:
第一,对比法:每当春回大地,桃红柳绿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到公园和郊外去踏青。可是有的人,竟把供大伙儿欣赏的春景带回自己家中,孤芳自赏。为了揭露这种矛盾,曾经有一家报纸发表过这样两张图片,报道一颗柳树的朝夕命运:一张是表现这棵树在早上还是枝繁叶茂,在那里迎风飘摇,接待游人;另一张是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它已枝折叶稀,垂头丧气。这两种不同形象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就有力地批评了那些在公共游览场所任意攀折花木的人。有时候,对比的手法并不是通过两张图片来表现,而是把矛盾统一在一张图片的画面上。这时,图片的文字说明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这类图片在增产节约的报道中出现得较多。如“铁屑可做机床床体”“过去当废料处理的碎料,现在用来拼接成各式各样的儿童内衣”等图片,画面上虽然都是机床床体和童装的成品,但这种画面加上它的文字说明,便形成了一种对比:过去被人们丢弃的废物,现在(经过加工)却成了人们使用的东西。同时它还启发了人们的思想,批评了那些不够节俭和不重视利用废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