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选取美国公共电视台、电视公共频道所播出的儿童电视节目,对其教育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将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创始、成熟和繁荣三个时期,从角色塑造、空间设置和互动方式三个方面分别进行纵向分析,同时参照和比较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情况,以期寻求到一些规律或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式,促进儿童电视节目的健康发展。
作者简介
哈 澍 回族,1977年生于北京,中国传媒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外电视文化比较研究和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研究。代表作有论文《美国学龄前儿童教育电视节目中成年人形象的演变与发展研究》《美国学龄前儿童电视节目的互动模式》《欧洲三大综合频道节目编排策略分析》和译著《斯波克育儿经》等。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依据
四、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观点
第一章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生成环境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的生成环境
一、社会文化的包容度
二、教育理念的开放性
三、电视传播的商业化
第二节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
一、创始期:儿童电视节目地位的边缘性
二、成熟期:儿童电视节目教育功能的发现
三、繁荣期:儿童电视节目教育理念的确立
第三节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使教育优化的探索
一、儿童电视节目教育:娱乐先行
二、教育优化的实践:“随动机制”的形成
三、教育理念的转换: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本位
第二章 美国儿童电视节目的角色塑造对儿童自主性的培养
第一节 成人与儿童的“边界”趋向消融
一、成人形象的重构
二、儿童特征的彰显
三、成人与儿童的“边界”趋向消融
第二节 教育视角的“同一”——童心世界的构建
一、 成人世界与同伴世界:儿童生活的“双层面”
二、表演后台的遮蔽:童心世界的构建
三、节目的教育视角与儿童视角趋向“同一”
第三节 寓教于心——角色塑造对儿童情感的影响
一、情感在电视演播中的教育作用
二、应对儿童对成年人的“两极”情感
三、儿童情感的培植带动自主性的养成
……
绪论
本文所拟题目“美国儿童电视节目教育模式研究”,其题旨是探究美国优秀儿童电视节目的教育模式在儿童观众主体性养成这一问题上的解决方案,并与我国儿童电视节目做出比较和分析,力求获得理论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借鉴作用。
一、问题缘起
电视传播对人们日常生活所发挥的一如既往的作用,以及美国优秀儿童电视节目在数量、质量和影响力方面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本文研究所倚靠的现实背景和重要前提。
电视传播自诞生至今,80年来一直是广受人们喜爱的、普及型的、经常性的信息传播活动。电视传播将人们带入了“电视时代”。尽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络传播形成并以迅猛的速度普及,很快将人们推到“网络时代”,但网络传播中的图像视频、屏幕文字等讯号,依旧带着电视传播的踪影。这说明“电视时代”并没有逝去,人们仍然生活在电视传播的环境之内。现在仍是“电视时代”,至少很大一部分受众从电视传播中获取信息、接受教育或享受娱乐。电视传播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的儿童更是生长在一个能够比较自如地接收图像信息的社会环境当中。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从播放黑白图像到播放彩色图像、从采用模拟信号到采用数字信号、画面分辨率从标清到高清再到现在逐步实现的4K技术,也随着电视接收装置的普及和高清信号的有效传输,以及现在许多利用网络和云家庭、大数据之间的无缝交换等技术的普及,已能够给观众提供上百个收视节目的频道,这其中就包括少(年)儿(童)频道和少(年)儿(童)节目。儿童观众被电视传播教育,受电视传播熏陶。这证明,电视传播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一如既往地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国是世界上自电视传播活动开展以来唯一没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中断播放电视节目的国家,不仅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没有中止过黑白电视节目的播放,还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彩色电视的播出,制定了彩色电视播放的制式标准。美国儿童电视节目起步早、发展快,无论从创作规模还是从艺术质量的角度进行评价,它都已走向成熟和繁荣,不仅在国内有重要的社会影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也比较久远。例如,1969年首播的儿童节目《芝麻街》,不仅在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播放,还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的电视部门合作,分别制作了本土版予以播映。我国许多中、老年人,包括许多现已退休的人,都还对所播放的连续几十集的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以及《唐老鸭续集》等记忆犹新,说是“看着《米老鼠和唐老鸭》长大的,长到老了”;客观现实的情况是,美国的电视传播活动走得快,跑在了前头,它的电视节目被远译和远播,成为美国人自诩“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儿童电视节目更是许多外国人最早接触的美国文化产品。既然客观现实情况如此,本应尊重客观,直面现实,实事求是,探究真相,寻找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