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8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从“实体耕地”的角度,创立“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耕地发展权的内涵、权利束及其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耕地发展权的价格组成及其评估方法与实际测算,耕地发展权的交易类型、交易方式与交
作者姓名: 毛德华等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8
内容简介
从“实体耕地”的角度,创立“耕地发展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耕地发展权的内涵、权利束及其归属和收益分配方式,耕地发展权的价格组成及其评估方法与实际测算,耕地发展权的交易类型、交易方式与交易程序,交易平台建设等。
从“虚拟耕地”的角度,创立“虚拟耕地战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虚拟耕地战略基础理论研究,主要粮食产品虚拟耕地账户的建立,虚拟耕地贸易比较优势分析,中国与湖南省虚拟耕地贸易优势度评价及其启示,世界、中国、各区、省际及省内虚拟耕地贸易和虚拟耕地流量测算及其保障措施体系。虚拟水含量和虚拟水贸易测算,虚拟水土资源匹配度评价及分析,虚拟水土资源匹配利用对策。
作者简介
毛德华 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湖南师范大学本科,1988年河南大学硕士,2006年武汉大学博士毕业,2002年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作为客座研究员去日本做访问研究。洞庭湖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变化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土地科学系主任,国土资源研究所副所长。科研成果获国土资源部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湖南省水利水电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厅局级奖10余项。已出版专著6部,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湖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
第一篇基于耕地发展权交易的市场机制研究
第1章 研究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及其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1.3 研究内容
1.3.1 耕地发展权理论研究
1.3.2 耕地发展权价格评估方法及其实证研究
1.3.3 耕地发展权交易机制设计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耕地发展权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法理基础
2.2 农用地功能与价值构成理论
2.2.1 农用地功能
2.2.2 农用地的价值构成
2.3 地租地价理论
2.4 土地外部经济理论
2.5 产权经济理论
2.6 土地评估理论
2.7 土地增值理论
第3章 耕地发展权基本理论问题
3.1 耕地发展权内涵
3.1.1 土地(农地)发展权的内涵
3.1.2 耕地发展权的界定
3.1.3 耕地发展权与土地发展权和农地发展权的异同
3.2 耕地发展权的特性
3.3 耕地发展权的种类
3.4 耕地发展权的功能
3.5 耕地发展权与其他土地权利的关系
3.5.1 耕地发展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关系
3.5.2 耕地发展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关系
3.6 耕地发展权的归属
3.6.1 国外农地发展权归属
3.6.2 我国耕地发展权的归属分析
3.7 耕地发展权收益分配
3.8 耕地发展权交易
3.8.1 耕地发展权交易的概念
3.8.2 耕地发展权交易的特点……
第1章 研究概述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建设的用地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头等大事;因此,一保用地、促发展,二保耕地、“守红线”是我国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与职责,“双保”压力空前。其实这是我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战略的延续,只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统筹难度更大。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执行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包括最严格的土地节约利用制度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土地节约利用制度,目的还是为了保护耕地。
我国出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等,都具有行政法制强制性,遏制了耕地迅速减少的趋势,但耕地总量(数量与质量)并未达到动态平衡,其实施效果与耕地保护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说明这些行政法制措施满足了参与相容性,是被动的。耕地发展权的研究有望在这一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为此,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耕地发展权系统研究构想,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以期从市场机制的新视角、新途径来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满足激励相容性,增强保护主体的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与实际意义。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耕地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
我国人均耕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耕地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高速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生态退耕与自然灾害使我国的耕地保护面临着空前压力。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过程中,中国的耕地数量在不断减少,1986—1995年全国耕地净减19320万公顷,平均每年净减1932万公顷;1996—2005年,又净减80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8000万公顷;2006年中国的耕地总面积为1300392千公顷,2007年耕地总面积1217352千公顷,2006-2007年间耕地净减少8304千公顷;2008年的耕地面积为121716千公顷,2007-2008年间耕地净减少192千公顷。《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指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圆满完成,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35385万公顷,比基于一调的2009年变更调查数多出13587万公顷(约2亿亩),这主要是由于调查标准、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农村税费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调查数据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多出的耕地有相当部分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休耕,有相当数量受污染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因表土层破坏、地下水超采等已影响耕种,因此,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在新的统计口径下,耕地减少趋势依然存在(图1-1,图1-2)。在耕地数量不断减少的同时,多占少补、占优补劣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