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学术文集,收录了《人民日报》《红旗文稿》《求是》等报刊上发表过的理论文章。书稿分专题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丰富内涵、实践追求、价值旨归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有助于读者全面准确理解共享发展思想。
作者简介
邓纯东 男,1957年生,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硕士,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专门委员会委员。
主持国家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和特别重大交办委托课题多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每年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系列国内论坛10余个,国际论坛3个。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10余篇。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研究丛书》(6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12本),《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丛书》(10本),《中国道路为什么能成功丛书》(10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研究报告》(2013年起每年一卷)等丛书多部。
目录
共享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共享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
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论共享发展理念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现理路
实现共享发展的四个层次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落实路径
论共享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
公正是共享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
共享发展:从政治理性到政府治理
共享发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共享发展:通向幸福和谐的必由之路
共享发展的思维方式、目标与实践路径
共享发展的思想内涵和实践导向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特质
共享发展理念与中国道路的新探索
国内共享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理论根基与实践路径
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探析
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实践追求和价值旨归
论共享发展理念的政治伦理意蕴
基于联动思维的共享发展理念与实现机制
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学说的当代表达
习近平共享理念的逻辑理路
一、共同富裕根植于社会主义公有制邓小平总结了国内的历史经验,做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这一科学定义,将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与具体形式、手段区别开来,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互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紧密联系,最终目标与实现过程的延续连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经济范畴均由这一本质的大逻辑派生而立。党的领导集体不断贯彻和丰富这一主要观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把它展开为“推进共享发展”的新理念,使之具体化、对象化(人民主体)、制度化,并加上了“绿色发展”的新内容(人与自然的和谐),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社会主义本质是共同富裕?因为它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公有制实现了联合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消除了人与人的剥削关系,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基础,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公有制就不能消除两极分化,消除贫困。这是最大的公平,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因为它本质上为所有劳动者的幸福和发展服务,不是为少数人发财谋利,是能够铲除迫使人畸形化的经济条件。同时,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消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冲突,通过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达到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也是自我完善机制(改革)的根基。尽管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根本利益冲突)相比较最大的优势所在。所以,公有制是劳动群众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没有这个经济基础,就失去了最大的公平。邓小平在这里为什么不讲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所有制问题,未标明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这是许多人经常提出的问题。在1992年以前,他曾多次提出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特点,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基础,公有制正是这两项要求的前提条件,二者互为表里(一个是属性,一个是条件),坚持公有制主体为其应有之义。第二,他是在更高层次上表述,主要讲根本属性,而不过多地涉及具体实现形式,免得以具体形式及其具体结构束缚人们的思想。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会存在一个很长的过程,公有制的比重和具体形式以及分配的形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且还有其他的辅助经济手段(如调节税等)。也有人会问: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能否体现社会主义特点?这里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虽然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但主体是公有制,起主导作用的是国有经济,而不是其他所有制经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的原则和方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它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排斥了人剥削人的因素。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共存,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虽然多种生产要素(技术、资本、管理等)参与分配,但主体形式仍然是按劳分配,其他分配方式也要坚持公平分配原则,而总体上不允许残酷的剥削制度和分配方式,不允许非法虐待劳动者。与此相对应,我国工人阶级就是领导阶级,农民工是工人阶级的新鲜血液,逐步融入工人阶级主流,整个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仍是我国政权的阶级基础,歧视、压榨劳动人民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总体上说,我国现阶段的公平分配是按贡献分配加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利益的多元化、投资的多向化,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也会复杂化,在同一个人身上可能会享有多种分配形式的收益,有的以劳动为主,有的以要素贡献为主,不可能形成清一色的单调模式。有人说,现在是市场决定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而不是所有制关系。这是不全面的。客观上市场会带来利益与竞争主体多元性、供求关系的多变性以及由此引起的价格起伏性、市场经营的风险性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市场经济的国际性带来经济风险的连锁性等,这就影响分配关系稳定性,形成参与分配的多因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并且由生产领域扩展到分配领域。其中价格对分配的影响最大。但是,价格的影响不会改变基本的所有制关系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制度。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是如此。美国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生产要素价格影响很大,但并未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那里有着一个庞大的贫困阶层。可见,不能把分配制度主要归咎于市场机制及要素价格。再进一步说,任何市场经济都不能脱离它的所有制基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支撑,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我们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所有制关系不仅决定分配关系,而且决定市场经济的性质。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