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作者通过对人机协同系统学术史的考察,发现:计算机从一开始只是帮助人进行辅助性的计算、推理和决策,到后来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甚至某些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具备了原本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直觉能
作者姓名: 刘步青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8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对人机协同系统学术史的考察,发现:计算机从一开始只是帮助人进行辅助性的计算、推理和决策,到后来具有越来越多的自主学习和推理能力,甚至某些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系统已经具备了原本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直觉能力。这表明,人机协同系统的推理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动态迁移过程——即人的推理能力不断向智能机器系统迁移的过程。
作者简介
刘步青 男,1987年9月出生,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讲师。
先后获得济南大学理学学士(物理学,2009年)、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科学技术哲学,2012年)、哲学博士学位(逻辑学,2016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问学者(2015年)。
2016年9月至今,任南京医科大学讲师,并兼任中国逻辑学会应用逻辑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人工智能与社会。
主持中国逻辑学会项目一项(201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2017年,“人机协同系统的推理机制及其哲学研究”)、南京医科大学教育研究课题一项(2017年);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经济·社会》等期刊发表论文10篇,其中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人机协同系统的概念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进路、研究框架和创新点
第二章人机协同系统产生的思想背景和发展历程
一、人工智能的思想渊源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三、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
四、人机协同系统的发展现状
五、人机协同系统的未来趋势
第三章人机协同系统的推理机制
一、逻辑学中的推理概念
二、人的推理方式
三、计算机的推理方式
四、两种推理方式的比较
五、人机协同系统的实现条件
六、人机协同系统的结构特征与推理机制
第四章人机协同系统推理机制的实例分析——以“沃森医生”与“AlphaGo”为例
一、人机协同系统的范例——专家系统
二、实例分析Ⅰ:“沃森医生”——“肿瘤专家顾问”专家系统
三、实例分析Ⅱ:“AlphaGo”的推理机制
四、人机协同系统推理机制的进展——从“沃森医生”到“AlphaGo”
第五章人机协同系统的本体论地位
一、关于本体论
二、物理符号系统假设
三、人机协同系统的本体论基础
四、人机协同系统本质上是计算系统
第六章人机协同系统的认识论意蕴
一、知识和认识论
二、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变化
三、基于人机协同系统的知识获取
四、人机协同系统与知识辩护
五、人机协同系统与人的行动
第七章人机协同系统的价值论问题
一、价值与价值论
二、人机协同系统如何提升人的价值
三、人机协同系统对文化进化的作用
四、人机协同系统的风险与对策
第八章结语
附录:AlphaGo团队:《用深度神经网络和树搜索掌握围棋》
参考文献
后记
续后记
第一章
20世纪4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问世,以及随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得人类社会的进化跃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将心智运作的结果(例如知识)外化和对象化,而且不断地把创造和处理符号的认知能力(例如计算、推理等智能)外化和对象化,结果,一种能够更有效地求解问题的新系统形成了,那就是人机协同系统(HumanComputer Collaborative Systems)。人机协同系统也可以称为人机结合系统(HumanComputer Associative Systems)、人机整合系统(HumanComputer Integrated Systems)
如今,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人与计算机协同地来面对和求解问题,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物质生产、信息服务乃至日常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特别是当人类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和困难的问题时,例如人体系统、社会系统、地质系统、气候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等各方面的问题,仅仅依靠人或者计算机单独一方的能力是远远不足以解决的;也就是说,需要人和计算机相互协同,紧密配合,才有可能加以解决。这其中,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在推理方面各自的长处,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运用人机协同系统有效地解决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仅如此,人机协同系统的出现,也生发了一系列值得探究的哲学问题,例如:这样的系统的本体论地位如何?在获取和生成知识方面有哪些特点?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什么重要的影响?等等。
本书作者就是试图通过对人机协同系统产生的学术背景和发展历程的追溯,系统地探讨人机协同系统的推理机制,并且深入地探究其中所蕴含的基本哲学问题和哲学意义。
一、人机协同系统的概念
在学科上,对人机协同系统的研究主要归属于人工智能,相应地,对其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也包括在人工智能哲学中。这里,让我们首先对人机协同系统这一概念的产生及其含义作一简单和概括的考察。
在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和专家对人机结合系统或人机协同系统进行了刻画。1984年,张守刚、刘海波在讨论机器求解问题时就已经提出,在机器推理和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必须由人来参与。如何将问题形式化,如何将推理规则及程序放到机器中,以及如何解决机器在求解问题时遇到的难题,都需要人来处理。“机器求解问题,实际上是人——机求解问题系统。人的智能加上物化的智能——机器智能所构成的人——智能机系统将是今后智能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张守刚、刘海波:《人工智能的认识论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170页。1988年,马希文提出了人与机器结合的观点,人利用机器,机器辅助人,共同完成一项复杂的工作。董军:《人工智能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51-52页。1990年,钱学森在研究系统科学和工程时,第一次提出了“综合集成工程”(Metasynthetic Engineering)的构想。所谓的“综合集成工程”,是对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基础上提炼、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工程研究方法。关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研究通常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相关专家的参与,建立起包含大量参数的模型;这些模型通过人机交互,反复实验,逐次逼近,最后形成结论。其本质是将计算机以及(跟主题相关的)专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交互系统。其中计算机和人(专家)在该系统中均是不可替代的。钱学森,于景元,戴汝为一个科学新区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J]自然杂志,1990,13(1):3-101994年,路甬祥和陈鹰在研究机械科学和工程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人机系统”(HumanMachine System)的概念。人机系统强调人与机器相互合作,各自发挥出自身的优势,争取最高效地完成一项工程或工作。参考自:路甬祥,陈鹰人机一体化系统与技术——21世纪机械科学的重要发展方向[J]机械工程学报,1994,30(5):1-6以及路甬祥,陈鹰人机一体化系统与技术立论[J]机械工程学报,1994,30(6):1-9
2007年,台湾学者陈杏圆、王焜洁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拓展,开始出现了人机智能结合的概念。所谓的人机智能结合,就是要将人的智能(创造性)与计算机智能(计算、推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的不足。陈杏圆、王焜洁:《人工智慧》,台北:高立图书有限公司,2007年,68-69页。关于“Artificial Intelligence”,大陆学者通常翻译成“人工智能”,台湾学者则通常翻译成“人工智慧”;为了行文的连贯和一致性,本书统一采用“人工智能”的说法。
在国外,更是有大量学者对人机结合或人机协同系统进行了刻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991年,美国著名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家费根鲍姆(Edward Albert Feigenbaum)与里南(Douglas Lenat)提出了“人机合作预测”(ManMachine Synergy Prediction)的概念,他们认为人与计算机之间可以成为一种同事的关系,人与计算机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执行自己所最精通的工作。Lenat DB,Feigenbaum E AOn the Thresholds of Knowledge[J]Artificial Intelligence,1991,47(1):185-230关于这篇文章的介绍参考自:黄席樾,刘卫红,马笑潇,胡小兵,黄敏,倪霖基于Agent的人机协同机制与人的作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2(9).2014年,美国学者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美国学者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是著名的科技文章作家,撰写了《史蒂夫·乔布斯传》(Steve Jobs)等著名传记以及科技文章。指出,当下最重大的创新来自于人的灵感与计算处理能力的结合:
人类和计算机共同发挥各自的才能,共同合作,总会比计算机单独行事更具创造力。……人类与机器相结合的做法,则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出令人惊叹的创新。……数字时代举足轻重的先驱们也是这么想的,比如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利克里德(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和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人脑和计算机将会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二者的协同合作将会产生一种人脑未曾想到过的思考方式,能够产生我们当前所熟知的信息处理机器所不能实现的数据处理方式。”可参见Walter IsaacsonWhere Innovation Comes From[J/OL]The Wall Street Journal:The Saturday Essay2014-09-26来源:http://wwwwsjcom/articles/alessonfromalanturinghowcreativitydrivesmachines-1411749814这篇文章同时也指出“IBM公司正寻求通过超级电脑“沃森”(Watson)实现这种(人机)合作关系。经过配置后,沃森在与医生合作诊断和治疗癌症。IBM公司CEO吉尼·罗曼提(Ginni Rometty)特意成立了沃森部门。‘我看到沃森与医生进行合作交互,’她说,‘它充分证明机器确实能够与人类合作,而不是替代他们。’”具体内容可参见本书第四章的实例分析Ⅰ——“沃森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