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深圳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私营经济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作者从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视角,就私营经济发展与社会外部环境关系;私营经济主体性构建;私营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
作者姓名: 樊秋莹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2
内容简介
本书是樊秋莹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私营经济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作者从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视角,就私营经济发展与社会外部环境关系;私营经济主体性构建;私营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及思想观念转换;私营经济的剥削问题;私营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向五个方面,基本涵盖了现阶段我国私营经济所能涉及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与论析。
作者简介
樊秋莹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深圳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0至1991年、2004至2005年曾先后赴日本宫城教育大学、创价大学研修。
自1985年以来,以我国个体私营经济问题为研究方向,先后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战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合著出版著作4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反思》、《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概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研究》;合编出版教材3部:《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持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规划基金项目——和谐社会构建中我国私营经济问题研究、广东省教育厅两课在线子项目——经济学。
第一章 私营经济发展与社会外部环境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私营经济复生的再思考
第二节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与私营经济再生
第三节 个体经济的属性、特征及发展趋向
第四节 由私营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转变
第五节 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思考
第六节 私营经济与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 私营经济的发展与其主体性构建研究
第一节 私营经济两重性的历史变异
第二节 我国私营经济主体结构论析
第三节 论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第四节 论私营企业主阶层
第五节 私营企业主自身缺陷及转化举措
第六节 私营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社会角色
第七节 私营经济企业文化建设论析
第三章 私营经济发展与体制、观念转换问题研究
第一节 当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问题点及对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私营经济
第三节 私营经济对经济体制转轨的驱动作用
第四节 “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与私营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五节 发展私营经济≠“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六节 对深圳经济特区私营经济发展的反观与省思
……
一、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
和谐的本义即协调。所谓和谐社会并非无差别的社会,也不是无矛盾的社会,差别是人类的固有特征,无论在任何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都必然存在。有差别就会有矛盾。因此,和谐社会也必然存在差别与矛盾,必然存在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但是,和谐社会具有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有效机制,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其存在状况就是不断解决矛盾并创造社会发展新条件的过程。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曾有人用各自的语言对这样一种理想社会作出各种各样的描述,古人常常用和谐描述和赞美理想社会状态,《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空想社会主义者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多次提到,“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发展”。傅里叶写过《全世界和谐》的文章。欧文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实验,称之为“新和谐公社”他们的学说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贡献,在于把这一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他们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又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指明了通向和谐社会的现实可行的道路,并对其特征作了合乎逻辑的科学描述他们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自然历史过程,最终要实现共存主义共存主义社会将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消除阶级、城乡、脑体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然而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其原因就在于实现这种理想状态的诸多条件不具备。这其中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而其直接的原因则是存在着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所以,尽管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们都向往和谐社会,也出现过所谓的“太平盛世”;但是,由于存在阶级对立的对抗性矛盾,使得和谐社会这一理想的社会状态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存在的,即便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开始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范畴,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与旧的社会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一个在生产力逐步走向发达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逐渐走向消亡、社会逐渐走向和谐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质的、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还不能达到像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高度和谐,但它已经具备了实现社会的基础、前提和条件,具备了这种可能性和现实性,是能够实现社会和谐的。从社会主义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就是逐步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逐步实现社会和谐并进而走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论断比十六届四中全会时的论述又深化了,讲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为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共和国而诞生的,我们党执政的唯一目的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要求来看,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来看,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如何把发展民主政治同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还有不少具体制度需要完善;如何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社会民主,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系列具体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如何更好地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包括健全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农村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和村务公开制度,提高居委会的自治和服务功能等,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进一步运用选举、票决、公示、听证、协商、对话、质询、罢免等各种民主形式,更好地集中民智、凝聚人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些方面实际上还没有破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