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赛博空间的发展,使“地理大发现”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本书从地理学的空间传统、区域研究传统、人地关系传统和地球科学传统入手,研究媒体景观的区域特点与发生机制;从媒介即讯息的传播视野,以及融媒体的本质即空间与空间相融的观点着眼,探讨地理空间新的“地情”。既有对媒体地理思想萌芽与发展的追根溯源,亦有对新地理空间内“传统+新兴舆论阵地”的独家解析;既为媒体的创新发展打开了广阔天地,也为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
作者简介
郑彤,传媒湘军老兵,主任编辑。曾供职于长沙广电、湖南日报、长沙晚报,现居海南。历任报社、杂志社社长助理、社务委员等职,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等奖项,兼任多省、市宣传部门新闻阅评员。
第一章 媒体地理学沿袭与发展概述 1
一、人地关系中的媒体地理复合体 2
二、在应用中不断发展的古老学科 11
三、融媒体本质是空间与空间相融 12
四、媒体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5
第二章 媒体地理思想在古代的萌芽与发展 18
第一节 邸报与地理要素 22
第二节 正史与地理要素 28
第三节 方志与地理要素 33
第三章 地理要素对媒体的制约和影响 43
第一节 地理要素对媒体的自然影响 44
一、地理要素对媒体名称选址的影响 45
二、地理要素对媒体定位决策的影响 49
三、地理要素对媒体具体行为的影响 54
四、地理要素对媒体核心价值的影响 66
第二节 地理要素对媒体的人文影响 70
一、地理要素对媒体的“政府之手”影响 70
二、地理要素对媒体的“市场之手”影响 85
三、地理要素对媒体的“自律之手”影响 100
第四章 媒体对地理要素的深孵与破壳 123
第一节 媒体对地理要素的深孵 124
一、媒体对地理要素宏观层面的深孵 125
二、媒体对地理要素中观层面的深孵 134
三、媒体对地理要素微观层面的深孵 150
第二节 媒体对地理要素的破壳 167
一、走出去,由内而外破壳,拓展地理空间 167
二、迎进来,由外而内破壳,交换地理空间 180
第五章 “互联网+”视域下的媒体地理 185
第一节 赛博地理空间的基本地情 187
第二节 赛博地理空间的媒体业态 192
第三节 “地理空间+”中的媒体传承与创新 198
第六章 媒体地理学实战与应用例析 207
第一节 媒体在涉及地理要素时的注意事项 209
一、以疆域的媒体表达为例 210
二、以行政区划的媒体表达为例 215
三、以地图的媒体应用为例 225
第二节 媒体对地理要素的深孵与破壳原则 229
一、用态度、尺度、高度塑造空间导向 229
二、用速度、深度、宽度拓展空间概念 232
三、用准度、温度、亮度优化空间元素 244
第一章
媒体地理学沿袭与发展概述
●每一篇新闻作品,每一次媒体行为,都与地理环境产生着交集,并受到地理要素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发掘、传播、影响着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特征,打造出不同的媒体风格,甚至重构起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媒体地理景观。
●全球化是媒体与世界互动的“新能源”,本土化则是媒体扬长避短的“定盘星”。
●媒体地理学,在应用上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互联网的出现,为传统的媒体地理学提供了新的地理空间——赛博空间。一些新型的赛博地理要素,如网络边疆、地理围栏、VR虚拟场景、数字城市等,也开始与媒体产生相互作用。
●“地理大发现”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媒体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也因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而融媒体在本质上也是空间与空间的相融。
说起媒体与地理学的关系,不妨从经济日报社前常务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罗开富的一个遗憾说起。
1984年10月16日至1985年10月19日,罗开富受报社指派,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原路徒步采访,成为继工农红军之后第一个走完原路全程,第一个翻越全部雪山,第一个横穿草地中心沼泽地的记者。他走出草地后,中央军委于1985年8月28日专门为他发了贺电,鼓励他用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勇往直前。同年10月19日,新华社播发了《罗开富沿长征路线采访胜利到达终点吴起镇》的电讯。10月20日,《经济日报》在报道他抵达红军长征终点一文中写道:“罗开富这一年零三天的采访实践,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他将以一年内徒步里程最长、发稿最多的记者而被载入我国的新闻史。”罗开富所著的《红军长征追踪》一书,得到了国内外新闻界的高度肯定。
但在1986年第1期《新闻业务》刊发的《我的二万五千里采访》一文中,罗开富却反思称:“采访需要知识。过去我对它认识比较肤浅,认为访问著名科学家、大企业家、尖端科学技术等,需要丰富知识;到基层去就不见得那么重要了。这次长征路上采访,证明我的看法错了。且不说这次沿途碰到的工农业发展方面的问题,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等等。由于我缺少知识,说不清也不敢说,就拿过雪山草地来说,红军三大主力翻越的五大雪山是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仓德山、打鼓山,我用海拔仪器测量,红军越过的雪山垭口海拔最高的是长板山,四千四百米;其次是打鼓山,四千三百九十五米;第三是仓德山,四千一百四十米;第四是夹金山,四千一百一十四米;第五是梦笔山,四千一百米。夹金山虽然排在第四位,但是它的气候最恶劣,最冷,空气最稀薄,风也最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缺少对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知识,虽然好不容易爬上去了,但还是没有办法去写,只能把粗略的见闻告诉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