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9-075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了较高的科学化水平,但其中教学方法仍然是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等。

作者姓名: 李芳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86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了较高的科学化水平,但其中教学方法仍然是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比如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就要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本质属性及发展规律来进行选择。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科学地组合在一起,使其发挥整体的功能。教学方法的创新要避免走入误区,就要确立科学创新的原则,寻找科学创新的方式,建立科学创新的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还要从多方面入手推进这一进程。

作者简介

  李 芳 云南大理人,1981年生。博士,大理大学教师。主持各级各类教改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并主持子课题多项。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稿件目录

目录

导论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逻辑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解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概念解析

(一)方法科学化

(二)教学方法科学化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二)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发展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回顾

(一)教学理念由“注入式 ”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

(二)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经验总结

(一)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三)转变教学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思想

基础(四)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提出了新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新要求

(三)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现代化的新要求


第三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教学方法选择

三、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根据大学生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二)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风格选择教学方法

四、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依据环境和条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四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专题式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讲授法的科学运用

(三)互动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四)自主型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科学运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互联网+”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概念辨析

(二)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

一、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状况

(一)各高校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果

(二)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防止走入

误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

(二)时代性原则

(三)整合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方式

(一)在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在引入和借鉴过程中不断创新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实现方法的科学创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基本保证

(一)加强领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正确

方向

(二)以现代教学理念保证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三)以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四)以创新型教学行为模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方法科学化解读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科学内涵,是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这一命题的前提和基础,要深入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就要对方法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三个基本概念与相关概念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概念解析(一)方法科学化1“方法”概念的哲学解读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方法,方法在人类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思维等各项活动,以及每个人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每一个微小的活动中,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方法总是如影随形,发挥着它的作用。即使就人们最普遍的一般经验,也反复证明:正确的方法常常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取得成功,错误的方法则往往导致失败。当人们回顾自身活动的历史、品味成败得失时,就会发现方法的特殊作用与重要地位。因此,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探询什么是科学的方法,怎样的方法才能使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究竟什么是方法?在西方,方法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时期,意为“研究和认识的途径、理论或学说。”孙小礼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在我国,方法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天志》一书中,“中吾矩者,谓之方,不中吾矩者,谓之不方。是以方与不方,皆可得而知之,此其故何?则方法明也。”此处的方法指的是度量方形之法。到现代,方法一词演化成了为达到某一目的所采取的途径、程序和手段等。哲学家们对方法进行过很多探索,并做出了界定,比如:“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孙小礼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在苏联的《哲学百科全书》(19601970年)中将方法界定为“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上和理论上把握现实的形式;改造的即实践活动的或认识的即理论活动的规律性原则体系”孙小礼主编:《科学方法中的十大关系》,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马克思主义认为,方法不是人类理智随意创造的规则的总和,而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综合上述几种表述,可以得出方法是主体为了达到某一活动的目的所选择和使用的活动方式、途径、策略手段、运用的工具、操作程序的总和。从方法的定义可以分析出,方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方法的主观性。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关于活动的法则。一方面,方法不是一种实体物质,它是依附于人及其活动的,没有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方法就不会存在,没有人的活动,方法就不会出场。另一方面,方法是人思维的产物,随着人的思维活动及其方式的变化,方法也会发生变化。既然方法是人的思维的产物,那么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科学的方法是人对事物客观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自觉运用,错误的方法是人对事物客观规律的不正确的把握和自发运用。第二,方法的客观性。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客观的基础。凡是方法,都有其确定的具体的作用对象。和方法离不开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一样,方法也不能缺少作为活动的客体对象。此外,方法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服务的,而确定目标的依据是客观的。第三,方法的中介性。方法是活动诸因素相互联系的程序和格式。方法存在于活动中,方法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是一种关系和动态因素,是实体因素之间的中介因素,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和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之间正是通过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因此,方法是存在于活动中的,是动态的,它随主体和客体间的活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随主客体之间的活动过程的结束而消失。第四,方法的服务性。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它总是和任务、目标联系在一起,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标,就要求有不同的方法;当任务完成、目标达成时,方法的使命也就结束。方法一经产生,就要回到实践中,帮助人们达到活动的目的。如果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无法帮助人达到活动的目的,说明方法尚未达到科学化的程度,说明人对方法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认识没有实现统一。也就是说在方法的选择、运用、创新发展不符合或者没有反映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主客体各自发展的规律。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它是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内容总是需要以不同的方法呈现出来,当人们所选择和运用的方法与内容不匹配时,往往使内容得不到很好的呈现。第五,方法的受制约性。方法的选择、运用、创新不仅受活动过程要素的制约,还受理论发展的制约,理论发展的滞后使方法缺乏理论的指导,使方法限于经验。万美容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第3441页。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并构成体系。按照方法的不同性质,可以划分为思维方法、认识方法、工作方法;按照方法的产生,可以划分为经验性的方法、直观方法、科学方法;按照方法的层次,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专门方法,等等。2科学与科学化释义(1)科学要准确理解“科学化”这一概念本质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科学”。从词源上来看,“科学”一词来自国外,在西方,拉丁语“scio”是对“科学”这一词最初的表述,英语中“Science”(科学)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学问”或“知识”。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一词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作为结果,它是指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作为过程,它是指科学家们探索知识、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我国,“Science”一词在1893年被康有为、严复引入进来,被译作“科学”。在科学发展史上,人类对于“什么是科学”这一问题的理解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了解逐渐深入而变化的。科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逐步分离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人们关于“什么是科学”的认识也随不同学科的发展而变化。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于“什么是科学”的认识不断发生变化。1617世纪天文学、力学的巨大发展,尤其是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自然科学获得空前的发展。牛顿力学的示范效应在1819世纪充分体现出来,18世纪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纷纷效仿力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自然科学取得的成就对人们关于“科学”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时的人们普遍认为用规范实验的方法揭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通过数学表达的具有严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才能称为科学,并且认为科学研究是价值无涉的,是对客观实在绝对客观的反映。到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中叶,随着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拓展,人们对“什么是科学”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在研究对象的认识上,人们认识到原来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是简单的,研究事物产生发展的片段是必要的,但对片段的研究不代表对整体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事物内部结构是复杂的、变动的,并且与外部世界发生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于是自然科学研究从“简单性”走向“复杂性”与“多样性”,从“永恒确定性”走向“动态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在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上,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研究主体不可能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地带有研究主体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取向,不可能做到纯粹客观的认识,或者说不可能纯粹反映客观实在。由此,对科学的认识就不再仅仅是价值无涉的实证知识或是实证方法。其次,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什么是科学”的认识变化有其特殊性。从19世纪开始,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研究社会的学者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来研究社会及人的思想和行为,推进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形成了一种近乎极端的认识,即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是保证一切研究具有科学性的保障,社会研究只有做到绝对的客观(价值无涉)、并用实证的方式来揭示社会固有的规律,才被认为是科学的。这种认识引起了另一批社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的客观性、现象的重复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在研究对象上,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自然现象是重复出现的,同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人与物的关系,不能沟通,只能说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个人的人和群体的人),个体的人或社会的现象具有偶然性、不可重复性,同时,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只能通过沟通理解才能认识人的心理、思想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比如解释学、现象学、符号学等。这些研究大大拓展了人们对科学的认识。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史中人们关于“科学”的认识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科学”概念的内涵是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学的创始人贝尔纳指出,科学在人类历史中已如此地改变了它的性质,以致无法下一个合适的定义。他认为“科学可作为一种建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以及构成我们诸信仰与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势力之一。”[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页。从不同的角度,就会对科学形成不同的看法。英国著名学者AF查尔默斯也指出“不存在这样一种关于科学和科学方法的普遍主张,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科学和科学发展的所有历史阶段”。[英]AF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第三版),鲁旭东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5页(译者前言)。但他认为,对不同阶段的科学进行表征是可能的和有意义的。关于什么是科学,在哲学上虽然没有普遍的主张,但还是可以进行一些界定的。实际上科学就是一种真理性认识,其核心就是合理性。此处的合理性首先指以逻辑为内核的理性,理性是科学概念的主导性内核,但不是全部。除了理性因素,科学也包括非理性的因素,这些非理性因素是人们探索科学世界过程中形成真理性认识所需要的,比如科学的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及能力等。尽管这些非理性因素与科学知识有区别,但是当人们认识到为了获得科学知识,需要对方法进行变革,需要一种良好的品质和思想意识,需要一种能力的时候,这些认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认识,可称为获得知识的知识。因此,科学从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既包括科学知识本身,也包括获得知识的方法、精神、思想、能力,抑或过程,因而就有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能力、科学过程之说。(2)科学化“化”就是经历了某种过程,达到了某种程度,具有了某种特征。“化”既是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最后达到一种结果;“化”也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也就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最显著的是使事物具有了某种特征。“化”“加在名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