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生态价值观的演变与实践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9-091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书基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归纳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生态价值观演变规律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剖析了生态危机的原因,阐释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作者姓名: 戴秀丽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85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利用归纳分析的研究方法,系统归纳了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的生态价值观演变规律及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剖析了生态危机的原因,阐释了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所遵循的认知规律。探讨了生态文明背景下确立科学生态价值观的方向和途径,提出了“人然相融”的自然观、“五论”内核的现代生态价值观、践行生态文明“五适”准则的行为观。

作者简介

  戴秀丽 女,博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责人。第十四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出版著作与教材八部,发表论文四十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八项。 

稿件目录

目录

生态价值观的演变与实践研究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

二、生态价值观的作用

三、生态价值观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生态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学科理论与借鉴

二、相关研究与借鉴

第三节本书的框架结构与核心观点

一、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二、核心观点

第二章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

一、价值的基本内涵与分类

二、价值的本质

三、价值的有效域与产生过程

四、价值观

五、生态价值观的内涵与特性

第二节生态价值观的演变

一、原始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二、农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三、工业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

第三节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变革要求

一、传统生态价值观导致的矛盾性

二、传统生态价值观变革的时代要求

第三章生态价值观与生态危机

第一节传统生态价值观的缺陷

一、生态系统的资源属性

二、忽视生态约束的经济理念

第二节行为能力增长与自然承受能力

一、行为能力增长

二、消费规模扩大

第三节人口增长与生态承载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人口增长的生态压力

第四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

一、资源利用广泛性与资源环境压力

二、资源开发规模扩大与资源环境压力

第五节制度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行为的惯性

二、制度变革的滞后性

三、生产方式转变的代价

第六节局部利益与生态系统整体性冲突

一、整体性的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局域性

二、局部与整体利益协调和冲突

三、局域观念主导下的问题

第四章生态价值观的文明转向

第一节生态文明转向时代性

一、征服自然转向和谐共生

二、追求物质增长转向可持续发展

三、过度消费转向俭约消费

四、被动保护转向双重约束

第二节现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一、整体性的认识论

二、关联性的系统论

三、经济上的循环论

四、资源利用的俭约论

五、关系维系的协调论

第三节现代生态价值观的行为准则

一、理性回归适应自然的主线

二、采取适度的规模与技术改造和利用自然

三、以适当行为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以适量的标准规范人类的消费行为

五、遵循自然规律适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章生态价值观与生态型经济

第一节经济行为的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经济体现的价值观

二、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差别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绪论

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本质上是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危机,其根源在于我们陈旧的价值观念所导致的行为模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机制方面的缺陷。人类必须确立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生态危机。第一节生态价值观一、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一)时代发展呼唤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已经有300多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类文明的进化经历了原始文明(采集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阶段。工业文明已历时300多年,它为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比拟的财富。但是,工业文明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严重地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报告还强调,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序言“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生态文明”入宪,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和有力法治保障。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五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起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二)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需要有适当的意识形态作保障。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是不可或缺的。秉持什么样的生态价值观,就会有相应的行动并形成相应的生态环境关系。工业文明秉持的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元论”下的生态价值观,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应当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自然界看成满足人类需要的被动的客体。只承认自然生态系统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导致了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社会经济的发展到现阶段,需要人类发展的价值观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向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并重转变,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转变,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转变;需要牢固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理念。二、生态价值观的作用(一)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即认定与理解事物、判定是非、指导行动的一种思维观念或价值取向。价值观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社会条件,是社会政治、经济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人对所处社会环境中诸多表象及观念的集合,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一个时代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起导向、支配和调节的作用,影响社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具有历史性与选择性,具有主观性。通过对价值观演变及其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面貌,更清楚看到发展的方向。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二)生态价值观内涵与作用生态价值观是人们长期认识自然,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有关生态环境意义、好坏、美丑、利害等观点和看法,以及人类利用生态环境的基本价值取向。生态价值观决定着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基本关系,其形成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生态价值观一旦形成,对人类经济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久远的。生态价值观在调整人与自然界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其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间的基本关系。以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为特色的生态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取向。目前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基本共识,以此为基础的生态价值观逐渐形成,并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或区域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三、生态价值观研究的意义(一)确立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石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包括人在内的生命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及环境;以人为主体的经济社会与以自然为客体的自然生态系统长期相处,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是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的客观基础。人类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类的行动。目前,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和科技手段,也需要人们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道德自觉。强化人们的生态伦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和新视角。所以,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石。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人类持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的自觉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友好相处、共存协调演进。生态价值观的研究与构建,对于人与自然的长久利益与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为人类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尺度,人的一举一动被放在了“人—社会—自然”这一大的坐标系之中,如此就使得人类能够逐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全面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人类行为可能给自然界造成的多种结果进行全面的认知和把握,以及对人类所应承担的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二)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指南人类在其不断进步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演化,相应地人们的生态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依附自然、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等认识和行为的转变。尤其是工业文明的兴起,开始了人类活动大规模作用于自然的时代,征服自然的逐步胜利和对自然认识的深化,在加快人类对自然索取的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主宰自然、奴役自然、支配自然的行为哲学和价值观,“人定胜天”“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成为人类的响亮口号。这些都反映了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维护人类的权利成了人类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或最终的价值依据。这种结果导致了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了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类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以此来决定对自然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方式。这便成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粗暴地干涉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和价值观。实践证明,人类生态意识的淡薄,生态价值观的缺陷,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展望未来,人类在沉痛反思自己行为和价值观的同时,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时代,即生态文明时期的到来。生态价值观的建构必须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对自然的价值及其权利的新认知,重新定位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改造不合时宜的旧有价值观念与权利的评判标准,科学而理智地使用自己的权利,使得人能够自主、自觉地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实现人类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存与发展。以史为鉴,探讨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对实践的影响,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仅如此,目前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存在着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等派别,或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区别,并形成了相应的学术流派。因而他们所持有的生态价值观也存在较大差异。在可持续发展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有必要对不同的生态价值观进行研究,挖掘其合理内核,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指导我们的经济社会行为。(三)破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指导21世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加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核辐射与环境安全存在隐患。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石漠化、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三十多年来集中出现,呈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高度,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九大报告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习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载《人民日报》,201852001版。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提法、新举措,作为全民的价值取向,将是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指导,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二节生态价值观研究的理论支撑一、学科理论与借鉴(一)哲学与伦理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特点是抽象性和普遍性,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是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人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伦理学与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学科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伦理学的理论在分化与综合、对立与融合中逐步完善,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环境伦理学已经成为现代伦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哲学和环境伦理学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我们今天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一定程度上正是世界观和伦理上出现了欠缺。因此,依据上述两学科的基本理论,探索人类生态价值观的变化,是本书的出发点。(二)生态学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除研究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本书的主要支撑理论,其中整体论的思想和多样性的思想对指导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及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对传统的主客二元论的修正。本书在价值观分析和现代生态价值观的重构阐释中,体现这些思想和理念。不仅如此,生态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态问题成为全球性重要问题的今天,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即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生态经济结构、功能、规律、平衡、生产力及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经济的宏观管理等为内容的一门学科,旨在促使社会经济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经济学是以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相结合来研究经济问题,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上研究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基本理论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条件与生态需求,生态价值理论,生态经济效益理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理论等。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人类的行为及其产生的观念差异是本书的重要内容。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