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出版时间:2019年4月第1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本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入手,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为主线,按照“高等职业院校组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逻辑思路,来探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这一结构性因素对高等职业院
作者姓名: 杨爽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研究首先从宏观层面入手,以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为主线,按照“高等职业院校组织——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逻辑思路,来探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这一结构性因素对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路径选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横向分析和比较以德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并纵向考察我国自清朝末期以来至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的演化历程及其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借鉴总结了中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影响的经验与不足。为了进一步考察在微观层面青年教师职业道路的选择行动,本研究又从教师个体行动入手,以结构化理论为基础,选取30名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通过访谈的方式,对青年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选择进行分析,探讨教师制度及其它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作用。
作者简介
杨 爽 ,2013年9月-2017年6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管理学博士;2006年9月-2008年6月,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学硕士;2002年9月-2006年6月,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商务英语文学学士。
工作经历:2017年9月至今,苏州大学教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
(三)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
(二)职业发展
(三)“双师型”教师
(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
三、文献综述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研究综述
(二)高职院校教师制度研究综述
四、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
一、高等职业院校组织特性
(一)高职院校组织目标: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现代高技能劳动者
(二)高职院校组织结构:从“类官僚”型向多元类型转变
(三)高职院校组织功能拓展:与普通高校建立松散耦合关系
(四)高职院校组织形象构建:一项有待完善的综合性工程
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
(一)高职院校教师制度的涵义
(二)高职院校教师制度的构成
第三章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及其与教师制度的关系
一、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现状
(一)专任教师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规模逐步稳定
(二)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为稳定,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三)女教师数量持续增长,占据“半边天”
(四)教师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高级职称教师所占比例较低
(五)“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增加
二、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
(一)职业发展的内涵和构成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问题
三、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和教师制度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教师制度——规范和约束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
(二)教师决策——影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个体力量
(三)教师职业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个体决策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四章国外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德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德国高职院校师资认证的构成特征
(二)德国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及其特色
(三)德国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美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美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构成及其特征
(二)美国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及其特色
(三)美国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三、日本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日本高职院校教师的构成及其特征
(二)日本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及其特色
(三)日本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四、德、美、日三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启示
(一)高职院校教师资格要求多元,准入制度严格
(二)高职院校具有较大的聘任自主权,聘任方式灵活多样
(三)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制度完善,侧重对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
(四)高职院校教师待遇较为优渥,工作环境稳定
第五章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中国近代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清末高职院校教师制度的建立及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的职教教师制度及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新中国建立后至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及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前高职院校教师制度及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三、 21世纪至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
(一)21世纪至今各项高职院校教师制度
(二)21世纪至今高职院校教师制度改革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以天津市为例
一、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分析
(一)天津市高职院校教师资格制度
(二)天津市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三)天津市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四)天津市高职院校教师考核制度
(五)天津市高职院校教师薪酬制度
二、天津市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选择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道路选择的准备阶段
(三)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道路选择中的决策
(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对职业发展道路选择结果的调整
三、制度性因素与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结构的力量: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道路选择的影响因素
(二)对职业道路选择行为的解释:超越理性选择理论
第七章结语
一、研究发现和贡献
(一)高职院校教师制度的作用:强制规约还是形同虚设?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样态:一个持续动态的历程
二、政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严格的师资准入制度
(二)提高师资培养培训制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实施契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师资评价制度
(四)突破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三、研究反思与修正
(一)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决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修正后的研究框架:从理性选择理论到结构化理论
四、研究局限
五、后续研究
第一章绪论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然而,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却是一个无法脱离本土和实践的问题,尤其是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及其研究表明尤甚。20世纪80年代,当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初创之时,在一定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教师群体的生存和成长还未受到关注,然而,世界各发达国家已经从理论到实践倡导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重要性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均被置于相当明显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规模整体扩张的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近些年,规模发展初具成效之时,质量提升日益成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作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其发展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如何构建一支符合当前中国实际的职教教师队伍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职教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根据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发布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双师型”素质教师尚不能满足各学科专业教学的需要;除少数地方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定大多遵循普通高校的职称评审和考核标准,不能完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引进渠道不畅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入职标准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缺失;缺少有特色的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有限等2010年“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师培训联盟”的报告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报告。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会严重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基于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和相关问题的了解,本部分重点阐述论文研究的问题、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发展职业教育做出具体部署,为科学筹划、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从重视规模扩张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将职业院校的工作重点和资源配置更多地集中在教学上。教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高度相关。这就需要大力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和保障。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教师整体质量提升的关键。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关系教师队伍水平和“双师型”师资培养等诸多问题,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问题。据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显示,至2016年年末,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具有教师资格且专门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人数达到46.69万人,其中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60%左右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17。青年教师作为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的提升,而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问题更是整体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现代社会是组织化的社会,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赖以生存的基础和重要外在环境。教师作为组织成员为获得个人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同时与所在组织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可以说,联结教师个人发展和组织目标实现的一个重要纽带便是作为结构性因素的组织制度的设置。组织制度一方面对组织成员(教师)具有规范、控制和约束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寻求自身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在组织制度的规约下利用组织提供的机遇和条件获得达成目标的优势地位。可见,组织制度(社会结构)对于职业人(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与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之间具有什么关系,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进行职业发展道路的选择过程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如何调整这个选择结果的,以及青年教师个人的选择行动和社会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制度等结构性因素)是如何互动的,这一系列问题正是本研究要深入探究的。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
1.当前中国正处于双重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对教师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阶段。前一个转型始于我国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时间,后一个转型主要发生于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至今的40年里。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上前所未遇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主要指工业化进程,“一是高度浓缩了西方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新技术革命与后工业化革命同步进行,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进行。”(刘玉照、张敦福,2007)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飞速增长,到20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总体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也伴随着双重社会转型期中不可避免的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域差别显著,“社会日益分裂为‘城市-农村’‘中小城市-超大城市’四个世界,不同世界之间社会分层结构迥异,并且差异有加强的趋势”(李强、王昊,2014),正是这“四个世界”的分化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内部出现巨大差异,形成了一种具有庞大底层社会群体的“倒‘丁’字型”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内部的严重分化势必会引起“社会结构紧张”(李强,2005),社会矛盾容易激化,新的社会问题和危机容易出现,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结构性差异巨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在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有学者指出,在当前社会,许多从事优势行业、收入水平高于所在城市平均水平的大学毕业生和中产阶层,在“四个世界”的比较中,自认为是“社会底层”,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是面对不同世界的资源垄断和机会阻隔时产生的愤怒和不满,是一种“无声的抗争”,而这些“沮丧的中产阶层”来源于Carol Graham和 Soumya Chattopadhyay的文章“The Decade of Public Protest and Frustration with Lack of Social Mobility”,具体可参见http://www. brookings. edu /blogs /socialmobilitymemos/2014/03/07 thedecadeofpublicprotestandfrustrationwithlackofsocialmobility.已经成为当代全球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力量,是产生社会不满情绪的主要群体。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社会中的地位居中等水平根据《2013年全球教师地位指数》研究报告显示,在对包括巴西、中国、捷克、埃及、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以色列、日本、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1个国家的上千名受访者的调查中,平均而言,在14个专门职业中,教师地位排名第七,显示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居中等。,面对上述“四个世界”社会结构的内部分化,教师群体社会地位的内部差异是否也会使其产生愤怒和不满的社会心态,教师群体是否也归属于“沮丧的中产阶层”,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否对教师群体的社会心态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是否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2.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职业教育适应“新常态”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新常态”是不同于过去30年“旧常态”的经济发展战略判断,“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1)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3)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马光远,2014)。这些特征表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是在从传统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到兼顾速度的基础上,更加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持续性,更加追求经济发展创新及普惠性的经济发展成果分配。在这种经济发展背景下,要使职业教育适应“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要求,需要改变以往与“旧常态”相适应的“做大”(以规模扩张为主)的职业教育,转而走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的“做精”的职业教育道路(庄西真,2014)。这无疑要求职业教育在主动适应并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推进自身改革创新的同时,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地位,以便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师资保障。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职业教育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并提出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参见:2014年5月2日颁布的国发[2014]1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7年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召开的记者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时候,特别强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们叫作‘双师型’队伍,既可以操作又可以教学,有的来自工厂,有的来自学校,但是他们是‘双师型’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教育质量非常重要”。这些无疑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的新挑战和高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未来的信息经济社会,教师素质的提升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政府、学校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