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当今是信息的世界,亦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信息的幽香从不打烊。本书立足于创新信息概念内涵,联通各分枝,开掘出新的思考方向,在更大层面拓展其理论与现实价值。信息概念成为本书逻辑结构中最为基础的核心概念,由此有效关联到复杂而又颇具特殊性的文化产业各细分产业与关联领域,发展出大判断: 信息是文化产业的学术根基;文化产业研究特别承载着中国学术与中国转型的当代传奇。 本书理论原创性强,学术观点密集度大,新颖而视野开阔,研究视角丰富独特,学术观点沉淀时间跨度大,行文凝练流畅,形成了观察中国本土70后学术研究者的样本。
作者简介
周自祥, 2000年,湘潭大学本科文学学士; 2003年,兰州大学传播学硕士; 2011年至今,武汉大学在读博士生; 2003年至今,湖南大学专任教师。 有何著译,在何处出版或发表: 参撰《传播学原理》,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版 独著《文化产业理论沉思》,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版。
目录
绪论信息:文化产业的学术根基
第一章大理念:平民化理念
第二章活动产业与超级女声的文化位置
第三章超越内卷化:中国广告产业
第四章W理论:文化创意原理重构与创新
第五章世界的“七化”态势与欠发达区域发展
第六章数字传播与中国元素
第七章湖湘文化特质与广告理论建构
第八章文化产业规划批评
第九章两型社会理念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
第十章城市营销
第十一章城市形象广告
第十二章红色文化产业
第十三章红色文化创意
第十四章文化产业园
第十五章广告产业管理
第十六章母语拼音方案价值再创意
第十七章区域文化规划理念与方法创新
第十八章卷息传播:中国品牌理念创新
第十九章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品牌的理论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内容提要
以“平民”概念为基础的“平民化”一词仅在媒介领域,我国许多研究者就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过探讨。
有从电影媒介探究平民化的,研究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影坛,在历经了对电影手法的执着探求和对历史文化的总体观照之后,终于把视野转回到了现实人生,开始将目光投向大众的日常生活,普通的寻常人家,“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中国电影的平民化倾向,是电影本体与观众相互选择从而磨合整一的必然结果”。“描写实实在在的平民人生,是平民化倾向电影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一点上,很明显与贵族化相对立”。“平民化影片大多平实而温馨,充满了朴实而浓郁的亲情,饱含着作者对传统精神的守望。”刘小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浅论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平民化倾向[J].电影创作,2000(4)
有从电视媒介看平民化的,如有研究者认为“平民化”的内涵有四:一是素材选择视角,“平民化”一词的意义集中在节目素材的选择上,即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审美趣味出发,观察生活,决定取舍,抓拍镜头。二是白话式的叙事,“平民化”使电视叙述形式得以改变,白话式的叙事扬弃了旧日盛行的中心陈述方式。“白话式”的叙事遵循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形态,以原生态材料稍加组合构成节目,节目表面看起来结构随意、平和,却往往能在不断的镜头延续中,触及事件本身的内在含义。三是追随生活的制作流程。“平民化”的电视制作的整个流程之中的体现,首先是对“主题先行”的反思。不在生活中寻找所要的东西,而是努力判断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平民化”的提倡最大限度地参与生活,同时又强调这种参与绝不是导演和改变。四是在美学风格上,“平民化”并不等于平白浅露,它有自己美学上的追求,在创作上,它力图寻找“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两种创作方法的统一。在美学形态上,“平民化”追求自然和本色。王朝晖“平民化”——制作理念和实践[J].中国电视,2001(3)
也有从报纸媒介探求平民化的,有研究者认为平民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潮流,引起了担负文化载体角色的大众传媒从理念、结构到内容、形式上的一系列改变。媒体从仅强调由上而下的指导性转而开始强调对普通人的服务性,并认为引导的功能应建立在服务性基础之上,并以《新民晚报》的“五色长廊”专栏为例,指出平民化的丰富内涵包括:亲近性、个性化、深度情感。周正昂晚报特稿平民化的丰富内涵—由〈新民晚报〉“五色长廊”专栏看晚报特稿写作的平民化[J].新闻与写作,2001(11)
也有研究者认为“民众由说教的对象转变为服务的对象,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介主动选择了平民立场,媒介的平民化成为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众传媒发展的重要现象。”“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风行一时。这类栏目着力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找不到某种主题叙事所需要的闪光点,他们的生活是艰辛的,也是平淡的。但正是这些平凡人物却留存着中华民族的坚忍和善良。这些栏目无一例外地受到普遍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市场的消费主体则是市民,市民手中的货币选票促使报纸主动追求市民化。田秋生广东报纸文学副刊的平民化和娱乐化走向[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3)
不容否认,上述的研究成果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他们似乎将“平民化”一词理解得过于狭窄了,认为平民化理念永远只是对社会底层人群的观照。其实,应这样理解:平民化意味着将平民(在中国也称老百姓)的立场、价值观和需求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扩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但是不管是充当什么角色,但总有作为“老百姓角色”的时候。研究者认为:“所谓报纸平民化的‘平民’并非与‘贵族’相对,而主要是强调一种平民的视角,即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市长回到家中翻阅报纸,同样会关心油盐的价格、房屋装饰材料质地的优劣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市长也是平民。”陈丽霞试论报纸的平民化趋向[J].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2002(夏季号)
“平民化”也就是尽力将每个人身上的“老百姓角色”部分取出来,平等视之。“老百姓角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平民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处于不断发展演进之中,其中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不断研究的必要。
我们可以将平民化提升到一个理念的层次来理解,于是概括成,平民化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平民化在本质上是社会平等化。
平民化理念因此具有了丰富的内涵,我们甚至可以将平民化理解成一种自觉的理论主体意识,一种手段,一种处事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它表现为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公共道德观念的增强,审视社会关系的新视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新方式,舆论环境的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