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十年国民党新闻事业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书是在申请人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在教育部社科基金的支持下,历经数年的调整、补充、修改和加工后而成。其面貌几乎完全不同于博士论文,可谓是其博士论文的“升级版”。
本书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国民党是第一个执政的现代政党,国民党南京政权是第一个党治政权,国民党新闻事业是第一个由执政党建立、管控的庞大的政党新闻事业。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国民党党治体制的形成几乎同步,二者关系是中国新闻界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在当时,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国民党的“训政”思想和“训政”体制的严重影响,新闻事业必须在“训政”的框架下运作,必须受“训政”体制和“训政”思想的制约。两者之间既要协调,也有矛盾,既相契合,也相抵牾。前者主要表现在国民党党营报刊方面,后者主要表现在游离于国民党体制外的一些报刊和纯民营的报刊方面。这是现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段,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者简介
刘继忠,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史、传播学。主持并完成国家重大项目“中华民国新闻史”的子课题一项,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两项,校、厅级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参与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社科资金后期资助项目《社会化媒体空间表达与治理研究》和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报群众路线的百年实践研究(1920-2020)》。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期刊发表40余篇论文,专著一部、合著一部、参著多部。。2014年获“新闻传播学国家学会奖”优秀学术奖三等奖。
目录
序(一)
大陆时期国民党新闻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序(二)
《国民党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序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及其限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章节架构
第四节 基本术语的厘定与说明
第二章
孙中山视野中的“喉舌与训政”
第一节 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第二节 孙中山的新闻传播思想
第三节 小结:孙中山视野中的“喉舌与训政”
第三章
官办教化:国民党训政体制及训政实践
第一节 权力角逐中党魁要人对三民主义(训政)的阐发
第二节 党国体制的建构与制度变迁(1927-1937)
第三节 对党国体制及国民党训政行为的评价
第四章
权力喉舌:国民党的新闻传播思想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思想的渊源及其共识
第二节 国民党党魁的新闻思想 ——以蒋介石为中心的探讨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人的新闻思想: 以马星野、《中外月刊》为中心的探讨
第四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思想的历史评析
第五章
制度管控: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形成及特点(1927-1937)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历史形成(1927-1937)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管理的行政科层体系
第三节 国民党新闻传播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
国民党传媒体系的形成及特点(1927-1937)
第一节 国民党新闻传媒体系的基础与建设
第二节 国民党新闻传媒业的形成历程
第三节 国民党党营传媒业的基本特征(1927-1937)
第七章
国民党“训政”传播策略与实践(上)
第一节 意识形态塑造: 纪念仪式传播策略与实践
第二节 党国政策的灌输与辩护:“攘外安内”的报道分析
第八章
国民党“训政”传播策略与实践(下)
第一节 派系争斗:“拥蒋”与“反蒋”间的宣传战
第二节 “剿共”战争:“污名化”中共的宣传
第三节 爱国民族主义:应付“日本侵华”的国内外宣传
第九章
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历史沉思
第一节 党国传媒的受众认知与传播效果
第二节 国民党败退大陆的种子:新闻传播学的点滴思考
﹤﹤﹤ 第九章 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历史沉思
参考文献
附 录
后 记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意识及其限定
政党新闻业与政党息息相关是20世纪中外新闻史上的重要现象。在中国新闻史上,国民党新闻事业与国民党、国民党南京政权息息相关,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未完成类似欧美诸国政党与政党新闻业之间关系的历史蜕变:政党新闻业虽然衰落,政党却依然坚挺,且能有效引领主流舆论。原因何在?目前尚未见有见地、有深度的历史分析。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传媒与政党(政府)的关系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关理论成果相当丰硕,但对于民国时期国民党传媒与国民党的关系研究,目前依然缺乏有说服力的解释。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国民党新闻史研究较为薄弱,尚未摆脱阶级史观,呈现在公众面前的要么是愚弄人民的“反动史”、钳制言论的“罪恶史”,要么是国民党党治框架下的“正统史”。同一段历史,差距却如此之大!历史研究何时、如何才能摆脱来自“政治正确”的无形束缚?
随着民国的渐去渐远,台海关系的和缓,大陆政治环境的宽松,客观、全面、公允地研究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学术环境渐趋形成。2013年,“中华民国新闻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些反共的报人、报刊的研究成果陆续得以出版。这些事实表明,客观、全面揭示被旧意识形态迷雾遮蔽的历史真相的研究时机已经成熟。在此背景下,本书作者主持的“喉舌与训政:国民党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列入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本书亦是该课题的最终结项成果。
“喉舌与训政:国民党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项目是在本书作者博士论文《新闻与训政:国统区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主体部分的基础上,针对大陆国民党新闻史研究建构的革命史范式下的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反动史”、“罪恶史”,未深究国民党新闻事业为何“反动”、为何“罪恶”的深层次的历史根源,未深入探讨国民党新闻业的“喉舌”角色与其“训政”实践的互动关系,未能深入揭示国民党新闻业“动机”与“效果”之间的矛盾关系,未能有效彰显国民党新闻事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起到的正面、积极的历史作用等研究薄弱环节而设计。研究目的是在客观、公允地总结国民党新闻事业----这部包含丰富历史意蕴的反面教材----的基础上,探究国民党败退大陆的新闻传播学根源,为执政党科学地管理新闻事业,有效把握舆论导向等问题提供历史镜鉴。
然而,当将国民党庞大的新闻事业、新闻统制体制放在“喉舌与训政”框架内予以历史地、客观地、辨证地审视时,所涉及的问题绝非本项目即本书所能完全胜任。基于此,也为了避免研究中不够深入、蜻蜓点水的弊病,本书将之简化为三大问题单。一是国民党新闻业的喉舌角色与国民党训政的基本思想、历史框架是如何形成的?经过了哪些演变?孙中山先生在其中作用是什么?内在弊病是什么?二是在国民党训政的党治框架内,在民国新闻业的媒介生态中,国民党是如何加强其政党新闻业的建设与管制的?国民党建构了什么形态的政党新闻业的历史体系,采取了哪些措施,使其政党新闻业在新闻实践中真正扮演舆论喉舌的角色的?三、在国民党的严厉规制下,国民党新闻业秉持何种新闻理念?在新闻实践中又是如何履行其喉舌角色、如何配合国民党党治训政的政治活动的?其传播的社会效果如何?为什么是如此效果?在解决上述三大问题单的过程中,客观、公允地评价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作为,探究国民党败退大陆的新闻传播学根源,总结社会转型时期传媒与政治达到良性互动的基本规律,以资今鉴。
国民党宣称的训政始于1928年二届五中全会,形式上结束于1948年5月的国民大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共施行18年。本书之所以选择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的所谓“黄金十年”,主要在于:一是这一时期是国民党施行“训政”的最佳历史时期,也是国民党“训政”的主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国民党庞大的党营新闻业的重要形成期,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8年国民党宣布结束训政的8年间,国民党基本延续了前10年的“训政”思维与模式,且主要政治行为是抗日战争与国共全面内战。因而抗日战争爆发的前10年是在“喉舌与训政”框架内研究国民党新闻事业的最佳历史时期。二是由于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庞大,国民党政治行为的复杂与多变,将后者包揽进去,固然能全面审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也因其繁重的工作量,易使研究陷入难以深入的弊病,故只能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弥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