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4-004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过程实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本书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核

作者姓名: 杨兴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过程实质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本书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问题、科学发展观、共同富裕、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模式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和发展,着力改善困难群体民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价值追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有效突破以年龄划线的干部选拔误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迫切需要以“年龄准入”取代“年龄禁入”,以及中国模式是健康协调可持续的社


作者简介

 杨兴林  1958年3月生于湖北房县,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博士,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出版学术专著《走向自由——领导艺术的把握与运用》、《现代政府决策论》、《国民素质论》、《新飞跃、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学术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两项,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稿件目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研究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教训

  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二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以人为本命题解读

  邓小平“发展问题论”的三维审视

三共同富裕

  关于共同富裕内涵的新透视

  共同富裕的理论前提、历史矛盾与战略抉择

  关于改善困难群体民生的深层思考

  关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思考

四政治文明

  中国语境下协商民主的科学意蕴

  干部年轻化实践再审视

  关于实现两个“不让”的深思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概念有联系,但不能等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传播层面与接受层面的大众化,也包括创新层面与发展层面的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摒弃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干扰;坚定不移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开掘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实际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坚持理论与现实契合,有效掌握社会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立足点;坚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最大可能地赢得社会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和支撑;坚持抓好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卓有成效地引领社会大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政治保证与组织保证。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有经验,也有教训,值得认真地总结和汲取。

3.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在其理论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要求的价值理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核心价值理念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范畴。着力调节利益关系,保证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的重心与中轴;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并且严格贯彻与执行,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的关键与保障;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断破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的基础与前提。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研究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这个命题和任务提出以来,国内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讨,这些研究和探讨就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什么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怎样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相应地思考和探索。但是,仔细研读其中的内容和观点,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

一、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这个问题上,理论界的看法高度一致,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24~25多数学者却是在阐述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指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看法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个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不能完全等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按照学术界的公认看法,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国,即通常所言的“新中国”,因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的自然是整整这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体就是分别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以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带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理论成果。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2]9它反映的主要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时间范围无法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时间范围涵盖在内。似此,如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同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概念上势必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排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范围之外。

事实上,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是不应当也不能被排除在外的,其主要内容包括如毛泽东有关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第二次结合的思想,有关中国共产党人要独立探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有关社会主义建设既要遵循共同规律又要与民族特点相结合的思想,有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思想等等,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又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直接理论源头和理论生长点;更为重要的是我党在探索产生这些理论成果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与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促使人们思考,[3]172推动了社会改革,直接成为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深刻反思的根本原因。正是有了这样的反思,邓小平及其全党才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也值得讨论。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2]9按照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和科学的思维逻辑,后一事物对前一事物的继承和发展,表明的只是它们之间的渊源和承继关系,绝不等于两个事物就因此而成为一个事物,或者后者就把前者完全涵盖在内。从这样的视角来考察“完全等同”的看法,自然会有两个方面矛盾的结论:一是如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那就只能认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部分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样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与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表述相矛盾,而且两个概念事实上成了同一个概念,也就没有同时并存的必要;一是,如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部分,那就无疑是将其排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范围之外,从而导致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这种矛盾的情况表明,无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不包括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部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完全等同都是不妥的。

破解这个矛盾的难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似乎做出这样的考虑才会比较合理,即在时间概念上,应当包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全部时间领域,在内容上应当是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基本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主体和代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由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理论问题事实上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始至今的全过程(并且还将继续贯穿下去),因而也就自然涵盖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及其全党、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理论成果,实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时间概念与理论内涵上的有机统一,进而也使党的十七大报告有关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9的论断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理论逻辑基础之上,避免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造成的逻辑矛盾和理论缺憾。

二、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有自己的定义和解释,但基本形式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概括阐述式,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4]37~40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就是推进人民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和信任。[5]24~27

一是解析式,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人民群众,中心内容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化,核心是向人民群众系统全面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解决问题,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与精神追求。[6]21~22

两种形式表现不同,基本思想完全一致,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自觉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实现由理论到物质的革命性转化。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这种理解,在一般意义上当然可以接受,如果深入思考,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因为,这种理解所强调的仅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层面的大众化,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在创造、创新层面的大众化却未予重视,实践中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创新只是被称为“领袖的人们”[7]151的专利,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只是这种“专利”成果的接受者而不是积极的创造者,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指南只是接受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并内化的结果,而不是在同时参与这一成果的积极创造、发展过程中认识逐步自觉和提升的结果。

其实,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形成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创新事实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创造和创新,包括他们的做法、经验及其所展现的丰富、生动的智慧与见识;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密切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创新进行的多层次、多角度思考;三是,被称为“领袖的人们”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两个大局”,将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和广大人民群众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提炼、升华为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有机构成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辩证过程,其中前两个方面属自下而上,它既为被称为“领袖的人们”提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养料,又增强了他们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后一个方面属自上而下,它既对前两个方面进行加工、提炼和升华,又为前两个方面的开展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支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辩证过程,展现的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层面大众化的生动过程。其中,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基础,没有这一基础,自上而下的过程势必无从进行。

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造层面的大众化,似乎与列宁的“灌输论”相矛盾,其实不然。“灌输论”是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阐述的,具体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必须运用各种宣传﹑鼓动手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传播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武装他们的头脑,启发他们的觉悟,使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历史地位和使命,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灌输论”的根据主要在于这样一种现实:在资本主义统治下,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在无产阶级运动中自发地产生,而只能由有产阶级中背叛了本阶级的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同其他各种错误的和反动的思想体系做斗争的过程中创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成为工人运动的行动指南,必须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各级组织和职业革命家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必要的反复的传播和灌输,以此来战胜资本主义思想以及各种错误思想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及其革命运动的腐蚀和影响,不断推动无产阶级的革命进程。

但是,社会主义制度成为现实以后,人民群众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人,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在实践中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而且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探索各种新的社会实践形式、形成各种新鲜经验,用自己的实践与智慧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源源不竭的活力与动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也不例外。邓小平曾言,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3]130他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他发明的,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他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3]272这无疑是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生动注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创造层面的大众化,从本质上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所要求和决定的,否则仅有接受层面的大众化,没有创造层面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特性就无法得到充分地显示和贯彻。既如此,今天我们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同时强调接受和创造两个层面,而不能只有前者没有后者。

三、怎样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学术界从推动的途径和手段两方面进行了探讨。途径方面,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有二: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一是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8]209二是具体方式、手段方面,有的学者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群众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以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并不断增强思想理论素质为工作目标;要坚持多样性和可选择原则,使人民群众在自主选择中自觉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以普及为目标,通过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朴素、简练、生动、具体的表述全面实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有的学者提出要“六进”:进学科、进教材、进课堂、进大众文艺形式、进大众传媒阵地、进思想。

这些观点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但是立足于总结历史经验并站在创造层面大众化的视角,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

1.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摒弃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干扰

教条主义的典型特征是一切从书本出发,而不是从实际出发,以书本理论框裁实际,而不是根据实际灵活地运用书本理论或创新书本理论。教条主义的最大危害是禁锢思想,使人们思想僵化,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消退,进而导致创新与创造活力严重萎缩。从历史经验看,教条主义由于总是以“本本主义”面貌出现,动辄拿经典吓唬人,往往具有极大的蒙蔽性,不仅纠正难度大,并且极易反复,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严重阻碍。所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是在接受层面,还是在创造层面,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摒弃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干扰。

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看,妨碍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教条主义主要有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具体表现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举措、新实践及其产生的新思想看不惯,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论断评头论足。二是,对西方经济、政治、社会等学术理论的教条主义,具体表现是不考虑中国实际,唯“洋”是从,甚至盲目地将还不成熟的洋理论在实际中推销,不仅对社会发展产生误导,也直接影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三是,对自己过去经验的教条主义。具体表现是过分相信自己过去的经验,轻视马克思主义及其他科学理论的指导,客观上同样严重阻碍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进而大众化的进程。这些形式的教条主义不摒弃,不消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推进势必困难重重。

2.坚定不移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样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热情、奋斗精神及其大胆地实践和创造。毛泽东在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就特别强调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创造。他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9]这段具有丰富历史内涵与理论内涵的讲话,重要内涵之一就是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创造、成功经验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伟大历史作用,这一作用客观上正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坚定不移地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要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视为推进改革和发展的主导力量,不仅要努力推动物质层面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而且要努力推动解放思想成为全民的重要思维方式,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大胆地思,大胆地想,大胆地试,大胆地干,大胆地闯,不断创造新做法、新模式,提供新经验、新思想,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发展提供鲜活的经验与素材。

3.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开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的源头活水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层面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实践层面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稳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的理论成果,这两个层面的相互融合和作用,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动过程,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创新的生动过程。

这样一个过程深刻地表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质上与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同一的,要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指南作用,只有在这样的“推进”和“拓展”过程中才能够得到持续不断地证明和显示,进而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服,所运用,实现由精神到物质的革命转化;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摸索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创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经验,开拓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新思路,才能为我们党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创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经验、思路和启迪。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本点在于立足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实际,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党,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局,抓住了这样的基本点,也就抓住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问题,也就能够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王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史文苑,2008,(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桂泉,张铁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8,(5).

[5]曾令辉等.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及其价值[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6]周洪轩.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界,2008,(11).

[7]列宁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张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J].科教文汇,2008,(11).

[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8-12-19,(1).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教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命题和重大历史任务。这一命题和任务提出以来,学术界进行了热烈的研究和讨论,其重点集中在什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及如何通过科学和艺术的灌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两个层面。其实,如果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来考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直都在进行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科学、艺术的灌输,更需要理论本身的彻底,这种彻底既体现在理论必须契合现实,也体现在理论必须以服务社会大众为追求,还体现在负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社会大众,为实现未来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之责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迪意义。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