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作为逻辑主线,分析了自由主义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本质特征,并以马克思的批判视角剖析了自由主义的资本逻辑、阶级基础、生成方式与政府形式。通
作者姓名: 刘乃源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8
内容简介
本书以自由主义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的理论批判作为逻辑主线,分析了自由主义从古典自由主义到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及本质特征,并以马克思的批判视角剖析了自由主义的资本逻辑、阶级基础、生成方式与政府形式。通过对资产阶级理念的真实性与现实性进行批判,集中阐释了马克思批判理论尽管受到新自由主义的质疑,然而马克思对未来图景的展望与人类解放的论述所具有的先进性始终具有时代意义。
作者简介
刘乃源 女,1982年10月生,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2011年6月于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11年7月进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吉林警察学院社科部讲师,兼任吉林省法学会平衡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公共管理研究。近年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主编教材一部,承担教育部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重点研究项目。
导论
第一章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与现实关照
一、古典自由主义当中人的本质:自由意志
(一)科学的自由意志: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宗教的自由意志:人与灵魂的关系
(三)国家的自由意志:人与人的关系
二、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石
(一)民族国家与市场经济
(二)自然权利与社会契约
三、古典自由主义理念与现实的分裂
(一)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理念:个人主义与平等的矛盾
(二)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理念:平等与至善的悖论
(三)古典自由主义的哲学理念: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第一章 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与现实关照
一般而言,在理解古典自由主义的内容之前,必须对欧洲历史和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的了解。现在所理解的古典自由主义概念,就其思想根源而言来自欧洲古典哲学;就其现实基础来说,古典自由主义是伴随市民社会与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发展同近代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的发展密切联系,古典自由主义当中人的本质从人对自然的认识的本体论,逐渐发展为人对自身思维进行理解的认识论阶段。自由意志也在不断进化,为古典自由主义的理念奠定了哲学基础,并对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形成做出了认识论意义上的铺垫。在人类的自由意志充分理解了自身与自然、自身与灵魂、自身与肉体和思维的关系之后,人们通过对自然状态的探索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逐渐形成了自然权利学说和契约论,这成为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而民族国家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构成了古典自由主义的现实载体。当理论基础与现实载体不断成熟后,自由主义的理论体系也日益完备,体系内部所蕴含的理念与精神的内延也日趋丰富。然而,由于自由主义理念的一些局限,使得自由主义的理论与现实之间产生了一些罅隙甚至分裂,但这并没有阻止欧洲历史的发展和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演进。
一、古典自由主义当中人的本质:自由意志
人之为人的复杂性,在于人类自由意志的复杂性。人类思维的复杂性,使人类不断追寻一些根源问题,思维复杂性的存在使不同的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理解有不同的分析侧重和认识角度。但不管思想家们如何论述,人类的自由意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人对自然的认识、人对灵魂的认识和人对人的关系的认识。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我们可以真正地理会自由意志的含义,从而为自由的获得寻找到可靠的途径。
(一)科学的自由意志: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哲学思维。人类在产生主体意识之前,对自然的探索,对“世界本原是什么”的追问,构成了原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维。在这里首先要明确,“自然”一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实际上,“自然”所代表的是事物的原初状态,也就是本原(source)。在古希腊哲学当中可以明确的发现,自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受人类思维控制的“自然界”,也就是人所思考的世界。在这个阶段,人类的思维处于客体意识的阶段,也就是对象意识。这是由于在人类的原始阶段,人们面对大自然毫无抵御能力,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又是极其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出于对自然界的敬畏,人们不断追问“世界是什么”,“自然可能让我走向什么”等一些本原问题。由于对世界本原的无知,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曾说:“世界本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知道;即使某人知道了某些存在物,他也不可能把他的知识说出来”。[英]罗宾·柯林伍德著:《自然的观念》,吴国盛、何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页。这充分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无知。
由于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无知,人们又把世界归结为“物质”和“形式”两种概念的集合,在那个阶段“自然界”就是由一个或多个物质以不同的形式集合而成的。所以先前的哲学家们,常常把物质的本原当成万物的本原。“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化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页。他们通常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由一些基本的精细元素构成。例如,米利都学派的奠基人泰勒士,把水看成万物本原,认为万物源于水并受水的滋养而存在;恩培乌克勒认为,万物是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包括“火、水、土以及那崇高的气”,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3页。另外再加上“爱”和“憎”这就构成了真实的世界和感官的世界。原子论者则把原子描述为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既是事物的本原也是事物的性质;无论何种物质,甚至包括灵魂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集合,并且这种原子是坚韧不摧的。把世界归结为不可知的,或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一阶段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由于很难在时间上进行划定,所以可以将其称之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属于思想“主观反思的时代”。
以上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无论是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人们无法认识世界,还是认为万物是由精细元素构成的,都是由于原始人类思维不能解决世界的构成问题。这是因为,在没有经过生活实践和精密实验的前提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只是基于一种表象意识。“在苏格拉底哲学当中,普遍性被表现在特殊性里面。就是说,作为人类最初的科学意识,还没有形成抽象程度较高的哲学范畴,还处于通过描述经验事实来表达一定的思想的阶段。”高文新著:《欧洲哲学史专题研究》,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页。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科学,关于物质的基本构成的理论和原子论,都可以看作是科学意识的雏形。
到了古希腊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首先,古希腊的先哲们已经不再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而进一步认为世界中的物质是一种对形式的模仿,可知的世界是可理解的世界的现实表象。这样,在古希腊时期的观念当中,自然界的任何物质一定在形式世界当中有相对应的永恒客体。而这种永恒客体不一定能够完全与可知的世界相吻合,所以在古希腊阶段,思维逐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柏拉图认为,“世界的灵魂充满了它的全身,因此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被认为能通过思维来领悟它的运动所模仿的永恒形式”。[英]罗宾·柯林伍德著:《自然的观念》,吴国盛、何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虽然柏拉图的宇宙观与现代自然概念存在很大的差别,但他把可感知的世界与可理解的世界区分开来,实质上就是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同时体现了出来。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他更深刻、具体地区分了自然的概念,他把自然界理解成为一个不断自我运动的物质世界。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永恒运动的动因的理解,却区别于柏拉图。他不再把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归结为外在动力,而把它们发生的运动和方式归结为自然规律。这样发展的概念便建立起来,事物在不断运动过程中变化和发展,使得物理学、生物学等一些学科已经完全脱离了最初的自然哲学。经过古希腊哲学家们不断的探索,一些自然学科建立起来,比如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一些知识,已经为现代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样才真正产生了“科学”,随着哲学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也不断深化。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实验自然科学大行其道。这一时期对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认识,主要特征就是在不断地颠覆由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所构成的中世纪神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人作为主体的能动作用也凸现出来,人对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反思,从而产生了有关主体的学问,这就是认识论。这一时期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然科学共同发展,人们对自然理解得越多,主体意识便越强大,也就是人对自身的意识越清晰,对思维的能动性和作用也就越夸大;并且伴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为自然赋予了理性,人的感知(痛苦、爱、快乐等)成为了一种自然的能力。所以,培根对神学尽情地嘲讽,他把神学比作“就像奉献给上帝的处女一样,生不出后代”[英]罗宾·柯林伍德著:《自然的观念》,吴国盛、何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如果说文艺复兴早期,人们仍然把自然界看作是“自我创造的并且在此意义上是神性的,从而引导他们以一种景仰的,关注和审视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现象”,[英]罗宾·柯林伍德著:《自然的观念》,吴国盛、何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那么到了文艺复兴后期,人们便彻底扫清了自然神论,这时的自然科学家们才能够坦诚地论述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是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终结,也是近代自然观的开端。“自然界的理想形象的这一转化,正如人人都知道的,乃是17世纪科学发现的结果。”[美]卡尔·贝克尔著:《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59页。到了18世纪,人们彻底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把这种关联归结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某种联系,这一时期的哲学家,如贝克莱、康德、黑格尔等,对物质与精神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很多经典的论述,他们直接影响到了现代的自然观,甚至包括一些后现代思想。
通过梳理自然观的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总结出自然的存在,已经在人类意识当中成为人类思想的一种形式——即“作为思想形式的自然科学”。在古典自由主义中,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由人的自由意识所决定的。[英]罗宾·柯林伍德著:《自然的观念》,吴国盛、何映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95页。在此之前,人类没有主体意识,在古典自由主义的发展当中,人类的主体意识产生了。人类自由意志对自然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可以凭借自己的思维探索自然世界的奥秘,宗教和哲学就是这样产生的。人类从原始的懵懂状态觉醒,同时在人类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启良著:《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类在不断探索自然、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当中,产生了劳动和分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生产的产品,随着劳动分工细化和生产技术进步产生了剩余量,这种剩余产品在交换的过程当中形成了货币和市场。这说明人类的自由意志,不仅在思想上是古典自由主义产生的根源,在现实生活当中,人类对自然的作用力也给资本市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在这里,人的主体意识等于人的自由意志。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直接构成了人与灵魂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