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4-006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以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为目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从基础理论、建设规律、现状挑战、路径对策、实践案例五个方面,对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中所呈现的

作者姓名: 任海涛  魏巍  苗国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以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为目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从基础理论、建设规律、现状挑战、路径对策、实践案例五个方面,对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书既具有较高理论参考价值,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是高校思想与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有益读物。


作者简介

任海涛  1971年9月出生,重庆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和高校宣传统战工作,主持教育部、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0余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魏  巍  1981年出生,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先后主持、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3项,学术散文获全国及重庆市奖励多项。

苗国厚  1984年11月出生,讲师,在读博士生,先后主持、主研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


稿件目录

第一章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相关概念及建设研究现状

    一、舆论的内涵与管理

    二、网络舆论的内涵、演变规律与应对

    三、网络舆论与传统媒体舆论的异同

    四、高校网络舆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界定及建设研究现状

  第二节  加强校园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和谐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校园安全稳定

    二、建设和谐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文化传承创新

    三、建设和谐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大学办学育人

  第三节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与

主要原则

  一、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章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构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需要遵循规律,总结前人的经验,并结合实际进行实践探索。基于此,本章将对舆论、网络舆论、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等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做法进行梳理,并在分析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原则。


第一节  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相关概念及建设研究现状


本节主要对相关概念及目前研究现状进行界定、概述。网络舆论是舆论中的一种,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及舆论所具有的一般特征,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式,它们因媒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场域、范围,有其自身内涵和管理对策。不同之处表现在网络舆论主体间的交互性、匿名性、平等性,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难控性,形成的快捷性、原生性、易变性,影响深远、巨大,而传统媒体舆论更具有理性和权威性,两者趋于合作,优势互补。目前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弘扬主旋律,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舆论监控引导,提高大学生自律意识,开展丰富有益的网上交流活动,提供师生咨询服务。在此认识及综述研究现状基础上,开展高校和谐网络舆论环境的建设。

一、舆论的内涵与管理

(一)舆论的内涵

“舆论”则舆人之论,词中“舆”本意是车厢或轿。“舆人”则指推车的人或抬轿的人,后引申为众人。古书中“舆论”的意思指公众的意见或者言论。最早以“舆论”二字出现,则在《三国志·魏·王朗传》中“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其中“舆论”即公众的言论,或公众的意见。在西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意见”处在知识和无知的中间,开始涉及人民意见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法国思想家卢梭第一位使用“舆论”即Public Opinion这一概念。卢梭将舆论放在与国家法律同样重要的位置上,认为舆论是不成文的法律,是必须受到维护的传统和习俗。崔蕴芳:《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4页。从“舆论”的起源对比发现,我国“舆论”起源于奴隶社会,是一种语言的延伸和转化,而西方“舆论”产生于启蒙时期,是从政治理念的形成中诞生的。大致内涵基本相同,即公众对一些事件的言论和议论。

舆论的定义。国内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指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此界定涵盖了舆论的八个要素,即舆论是否存在,有八个衡量的要素。包括舆论的主体(公众)、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舆论自身(信念、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舆论的数量(一致性程度)、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含有理智与非理智的成分)。从以上八个方面来衡量(判断)舆论就容易多了。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舆论的外延是指各种形态的具体舆论,如新闻舆论、网络舆论等。

舆论与舆情的区别。在《辞源》中,“舆情”为“民众的意愿”。学者毕竟认为,舆情是指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群体对某些社会现实和现象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意识、思想、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毕竟:《试论高技术传播时代的舆情预警》,《新闻记者》2006年第4期。张克生认为舆情是社会客观情况和民众的主观意愿,简称为社情民意。张克生:《舆情机制是国家决策的根本机制》,《理论与现代化》2004年第4期。也有学者指出,舆情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李昌祖、许天雷:《舆论与舆情的关系辨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其充分体现舆情的政治属性,也照应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舆情管理的要求”。总体上讲,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它可以是公众的意见,也可以是公众的情绪。因此,舆论与舆情有很大的差别。从主体性上讲,舆情只是民众,舆论也可为官方。从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舆情在先,舆论在后,舆情也许不能形成舆论。从内涵上讲,舆情重在“情”,指情况、状况,是种客观存在;而舆论重在“论”,有意见的表达和一定规格,是种行为活动。从表现形式讲,有些舆情公开表达,有些舆情尚未外露,但舆论是公开的表达。从价值取向上讲,舆情既集中又分散,而舆论是相对集中的、统一的。从影响上讲,舆情有可能表现出强效性,有可能持续时间很短,没什么影响;而舆论是要产生强效影响的。当然舆论和舆情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了社会民智,是社会实行民主管理的思想基础,也是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表现形式。

舆论的存在形态。学者喻国明认为,舆论有三种基本的表现形态: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阵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页。其中,潜舆论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二是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由情绪型潜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来。行为舆论是指主要以行为的方式表达的舆论,这种情形中,通常还夹杂着语言和文字的意见表达,严格说是一种综合型舆论,在行为中既有情绪的表达,也有公开的言语。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90页。

舆论形成的影响因素。把握舆论的形成过程是引导舆论的前提。陈力丹教授认为,舆论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舆论客体的差异,很难给出一个标准化的形成公式,但一些因素,在一般情况下应予以考虑。一是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政策调整一般都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或心理因素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二是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由于群体内部相互信任,使得周围的人不加验证地确信,并把群体中的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不管其对错,易导致有影响力的舆论或行动。三是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绝大多数舆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圈或宗教圈的范围内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与道德传统的印记。

重要的舆论学理论。一是议程设置论。议程设置论是大众传播研究中主要的理论假设之一,认为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引导舆论,发挥媒体的导向作用提供了一种思考的路径。二是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该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假设。第一,就个人来说,从小群体的一致性理论基础出发,人天生具有对社会孤立的恐惧。第二,公众舆论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人们在预计受到鼓励时从一种方式说话或行动,而预计受到敌意或忽视时则会保持沉默或另外采取行动。第三,大众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害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理性过程的产物。许静:《舆论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215页。三是“蝴蝶效应”。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提交纽约科学院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改变天气变化”。后来,这个效应的阐述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含义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二)舆论的管理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社会舆论充耳不闻、撒手不管,对舆论的控制和管理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不同的是干预或管理的程度,舆论管理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及舆论日趋活跃而备受关注。学者指出,管理是指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限制它的非规则性变化,包含主体和客体的充分互动,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因此,舆论管理的全部行为与措施就是遵守规则。其价值在于用规则对人们的意见、交往进行引导和限制,其目标是保障公民知晓各种观点、认识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解决好舆论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管理者之间、不同层级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纪忠慧:《试论舆论的规则管理》,《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10期。学者认为,狭义的舆论是社会舆论或公众舆论的简称,又称公共舆论。从公共性角度看,舆论管理是指“舆论管理主体为了维护和改善舆论的公共性,针对社会舆论的内外资源而进行的组织协调监测和控制,表现为及时应对和处理舆论问题,制定舆论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公众议程,培育和营造有利于管理者与社会公众及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关系的舆论环境。”在现实性上讲,后者的关于舆论管理的定义更具有代表性。但同时,在具体实施中,要把握分寸,防止出现肆意操控舆论的极权主义行为。政府作为社会舆论管理的公权力主体,既要正确处理公权力自身与其他舆论管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各方主体在舆论管理中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实现舆论管理的价值与规律的统一。纪忠慧:《舆论管理创新的理念及实现方式》,《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二、网络舆论的内涵、演变规律与应对

(一)网络舆论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而这一数据还处在不断增大之中。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评论,表达思想,形成了互联网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舆论。对于网络舆论的界定如同对舆论界定一样,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邓新民认为,网络舆论是公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探索》,2003年第5期。桑丽认为,网络舆论是指社会公众或社会组织机构通过网络对客观社会表达的意见。桑丽:《网络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论文第12页。聂德民认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是通过网络所体现出来的社会舆论。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2009年上海大学博士论文,第43页。王海龙认为,网络舆论指借助网络传播技术,在互联网上形成或传播的(网络)公众对各种社会现象、问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所表达出的多数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笔者认为,网络舆论是舆论中的一种,一定具备舆论所应具备的条件。基于此,王海龙所表述的定义更具全面性。目前的主要实现方式有BBS论坛、公共聊天室、博客、微博和新闻跟帖等。王海龙:《网络舆论与执政党的舆论引导工作》,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硕士论文,第4页。

网络舆论来源于转型时期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结构定型、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其表达议题具有多样性和表达方式感性化。杨志军、冯朝睿:《网络舆论研究:背景考察、内涵界定与特质分析》,《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舆论是社会意识的直接反映。“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的思想不是凭空就有的,它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的生活。在国家干预相对较弱的网络空间,网民的表达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的异同。从以上的分析,可简单总结为:网络舆论是民众对于公共事务通过信息网络公开表达的具有影响力的意见,而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理论月刊》2008年第4期。不难发现两者都有相同的指向,即都是指意见、公众的意见,区别只在“公众共同的意见”还是“公众不同意见的集合”。学者李勇认为,网络舆论是网络舆情转化而来,即由“多种意见的总和”到“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中,传统媒体(或其网络版)的介入和网络媒体的报道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他从公众意见的角度来把握,根据意见的发展程度,把网民意见分为网络舆情期、网络舆论期和相互作用期。李勇:《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新闻前哨》2012年第5期。认识到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有助于我们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对发现不稳定的舆情,要及时处置、解决;而对于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要做好宣传,促进形成网络舆论,甚至是社会舆论,推动社会的创新与进步。

(二)网络舆论的演变阶段及规律

崔蕴芳在《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研究》中提出网络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议题出现期、议题存活期、网络舆论聚集期和网络舆论消散期。金兼斌从议题的出现、议题的存活、舆论的走向三方面分析了网络舆论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刘建明提出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和互相靠拢、无数意见的融合、舆论领袖的评价指导、获得权威性四个阶段。周丽明认为,网络舆论形成大致遵循这样一个模式:网络议题的产生——网络舆论的存活——网络舆论的形成——网络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平息。其中,“网络舆论的发展”指大众传媒参与互联网舆论传播,成为整个网络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周丽明:《网络舆论的演变及效应分析》,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23页。鉴于网络舆论与社会舆论的交互作用,笔者认为周丽明的网络舆论形成五阶段理论具有代表性。学者颜廷昆提出网络舆论演变具有如下规律:一是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控性,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二是新闻信息上升为网络议题,并转化为网络舆论在于其存在内在动力。三是网络舆论的演变具有自然衰变性。四是网络舆论在演变过程中,容易出现情绪化、煽动性和破坏性大、个体性和误导性强等问题。

(三)网络舆论的应对

在应对网络舆论工作上,主要包括引导和管理两个方面。在引导网络舆论上,宣传部门坚持宣传真理原则,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积极主动公布信息,做到信息发布公开化、透明化;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做到引导为了“人”,引导依靠“人”;坚持“第一时间”原则,快速知情和研判网络舆情、快速报送网络舆情和发布信息。桑丽:《网络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论文,第73~93页。此外,网络舆论的快速形成要求舆论引导的及时与交互,交互不是引导者居高临下,也不能只是观望和等待,而应该有对于舆论方向的把握,并起主导作用。网络舆论的多元分散要求舆论引导的整合与针对性。针对性是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要求。只有针对性才能有活力,能吸引人,才有影响力。邓新民:《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探索》2003年第5期。

在网络舆论的管理上,国外目前最主流的归类办法是把网络归属于传统广播电视的管理行列。目前国外有代表性的网络舆论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与用户自律、市场机制的调节四种。各国的惯常做法是结合自己的具体国情,确立某种方式为主导,以其他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李娜:《网络舆论管理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第19~23页。我国目前成立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从网络舆论管理、网络舆论内容、网络舆论传播主体和非法传播网络舆论的惩治等方面对网络舆论进行了立法规范。学者李娜指出,我国应参照国外网络舆论的管理经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建立多管齐下的“综合式管理体系”。宏观层面包括法律对网络舆论的管理要在谨慎中前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和行业自律、技术控制,微观层面包括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培养“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论坛主流舆论、连通传统媒体扩大引导合力效应。同上,第26~32页。学者桑丽认为,网络管理包括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和技术管理。在民主管理方面提出,承认政党和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的“有限性”,重视发挥行业、企业、个人自律。桑丽:《网络舆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博士论文,第97~107页。学者刘慧君从政府角度指出在网络舆论管理中政府应维护公众表达自由、适度干预网络舆论、引导网络舆论、健全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提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的素质、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网络舆论管理。刘慧君:《政府管理网络舆论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第29~42页。

综上所述,在网络舆论的引导管理上,要以人为本,推进信息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强主流媒体,培养政府的“意见领袖”,同时加强立法和技术管理,强化行业和网民自律。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