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在序言部分全面介绍了中国学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现状,在正文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摩门教、伊斯兰教、印第安人宗教、亚裔人宗教、膜拜团体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丰富,史料
作者姓名: 董小川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在序言部分全面介绍了中国学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现状,在正文部分系统介绍了美国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摩门教、伊斯兰教、印第安人宗教、亚裔人宗教、膜拜团体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丰富,史料充实,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董小川 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世界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现已出版各种论著13部,其中包括专著5部:1.《美俄关系史研究(1648~1917)》(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3.《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4.《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5.《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年版);主要译著4部:1.《家庭的进化》(《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之一
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代序言)
一、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分类研究
(一)美国宗教和宗教史整体研究
(二)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问题研究
(三)美国新基督教右翼研究
(四)美国天主教研究
(五)美国东正教研究
(六)美国摩门教研究
(七)美国伊斯兰教研究
(八)美国犹太教研究
(九)美国巴哈伊教研究
(十)美国膜拜团体研究
(十一)美国黑人宗教研究
(十二)美国印第安人宗教研究
(十三)美国华裔人宗教研究
(十四)美国政教关系研究
二、国内学术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特点分析
(一)宗教发展
……
国内学界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研究综述(代序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不但一些学者进行着越来越深入的探讨,而且他们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相关毕业论文也越来越多。总体来说,国内学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比较繁荣和相对深入的阶段。
一、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分类研究
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研究分散在众多学科领域,其中包括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外国文学、伦理学、人类学、哲学等等。人们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视角也有很大不同:有宗教理论研究,如卓新平;有宗教史研究,如董小川;有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如王恩铭;有美国宗教现状介绍,如刘澎;还有学者对某一时段某一教派进行了研究,多体现在博士或者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要对所有这些研究进行总体分析和认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受学科知识的限制,笔者对某些宗教理论、宗教经典和宗教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等问题的认识自觉肤浅。因此,笔者在下面的介绍和分析很可能有纰漏,包括对某些研究成果的遗漏、对某一理论分析的误差等等。
(一)美国宗教和宗教史整体研究
据笔者了解,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内学界有关美国宗教和宗教史只有一些介绍性的论述,还基本上没有整体研究。因此可以说国内对美国宗教史的真正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增加的,因此还不能说已经深入了。特别是国内的美国宗教史专著还几乎没有。国内学术界有关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关论著中,相关论文则比较多一些。也就是说,国内学术界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整体研究专著还很少,所见到的研究主要分散在一些相关论著当中。
1.笔者所见到的国内唯一本美国宗教史著作是黄兆群主编的《美国宗教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对我国学者研究美国宗教和宗教史来说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该书共17章,对美国殖民地时代到20世纪末期美国绝大多数宗教和教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其中包括:殖民地时代各个教派的特点和纷争、两次大觉醒运动、新教各个主要教派及其特征、罗马天主教、犹太教、东正教的历史变迁、外来移民及其宗教信仰等。但是,由于该书是翻译美国人的著作,因此还算不得国人的美国宗教史论著。尽管该书文字通顺,内容也很丰富,但读起来还是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例如,该书第五章第一节开篇写道:“美国宗教多元化的说法不大准确。自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宗教机构、教派和教会的多元化,但是,这些教会中多数信奉基督教。在 ‘大觉醒’的影响下,这种宗教信仰逐渐演变为 ‘福音’宗教。除了各教会的共同信仰外,还有一种非多元化的 ‘普通’宗教,一种为大多数所信奉的 ‘公民’宗教,即 ‘共和国’宗教。” 黄兆群:《美国宗教史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8页。 这段文字就有许多难以理解但作者并没有说明的问题,例如何谓“福音宗教”?何谓“普通宗教”?何谓“公民宗教” 等等。
2.另外一本涉及美国宗教史的著作是张敏谦的《大觉醒——美国宗教与社会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主要对18世纪第一次大觉醒运动进行了论述。因此,严格讲该书仅仅是对美国殖民地时代1730~1760年间的宗教奋兴运动的研究,也还不是美国宗教史研究。该书在前言中对全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在第一章绪论中对宗教及宗教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在第二章大觉醒运动兴起的原因中从宗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欧洲思潮的影响以及经济的因素等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第三章对大觉醒运动的过程进行了梳理,第四章对著名神学家爱德华兹及其神学思想进行了介绍和评价,第五章对弗吉尼亚圣公会与大觉醒运动的关联进行了说明,第六章对大觉醒运动中浸礼派的崛起进行了阐释,第七章对大觉醒运动的性质、意义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他认为,18世纪20年代末到美国独立革命前发生在北美的大觉醒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以信仰复兴为中心的宗教改革运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宗教热情,换言之,就是要解决人们宗教观念淡漠的问题,使北美宗教摆脱现实困境,进而适应北美的客观环境和社会变化之需要。 张敏谦:《大觉醒——美国宗教与社会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刘澎的《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为当代美国丛书中的一本,是一本专门的美国宗教著作,但该书基本上是介绍性的,作者的评论和看法不多。该书虽然对美国宗教的历史有些说明,但基本立足于当代,著作的结构也没有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编排,因此也不能说是美国宗教史论著。该书共8章,分别为美国人与宗教的关系、美国建国前后的基督教、基督教新教主要教会、罗马天主教与东正教、其他宗教及新兴宗教、美国的政教关系、宗教与社会公共生活,另有3个附表,介绍了美国教会的一些人数统计数据。从总体看,该书基本上是一本大众读物,但作者参考了许多美国学者的论著和比较翔实的数据资料,可读性较强。例如,作者在书中写道:“宗教活动场所——教堂、寺庙、会堂是以立体的三维建筑形式体现美国宗教景观的活细胞,是宗教团体及其成员维持关系的有形存在。信徒通过参加宗教活动表达自己的信仰观念,与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团体宗教生活,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 刘澎:《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6页。 这段话使读者如入其景,很清楚地了解了美国人为什么要信仰宗教。
4.本书作者董小川所撰写的4本书也多方面地涉及美国宗教和宗教史上的一些内容,但这些书既不是美国宗教的专著,也不是美国宗教史著作。这4本书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美国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2008年版)。这4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下:
(1)《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对美国宗教文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笔者认为,从殖民地时代开始,美国曾长期是基督新教的一统天下,到20世纪头30年,新教仍占美国宗教的主导地位;但到40~60年代,新教地位已在动摇;到了90年代,新教的统治地位完全丧失,最终形成了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基督宗教主流。 董小川:《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9~123页。 笔者认为,美国宗教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督教的发展史,因此,美国文化可以说就是基督新教文化,这是该书名称的依据。
(2)《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一书中对美国总统、公民、国会、利益集团、法院、外交等6个方面与宗教的密切关联进行了分析,并在开始就介绍了美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笔者在综述美国宗教的社会作用时认为:首先,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相配合、相融合、相吻合,是美国政治的突出特征,宗教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发挥过和正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宗教是美国文化的中枢,在《儒家文化与美国基督新教文化》一书中,笔者曾把美国文化称为基督新教文化。如果说这种说法难以表达美国人的其他宗教信仰以及信仰多元化的特征,那么笔者在该书中宁愿把美国文化称为宗教文化。宗教在美国文化中的中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宗教在美国政治文化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宗教持续不断地服务于美国自由主义及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合法化。这里,我们既可以用教会宗教在各个时期的“奋兴”作用来归纳美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也可以用公民宗教在美国民族统一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的作用来表述美国文化存在的基本特征。再次,宗教信仰多元化是美国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依托。克林顿总统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说:“我们拥有种族、宗教和政治上的丰富的多样性,这在21世纪将是天赐之福。那些能够在一起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和锻造团结的新纽带的人们,将会得到巨大的收获。” 不论是宗教的多样性决定了政治的多元化还是政治的多样性决定了宗教的多元化,都证明是美国宗教与政治相辅相成的关系塑铸了美国民族和国家。美国作为一个历史上形成的多种族、多宗教的移民国家,没有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就难以体现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作为一个以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三位一体的基督宗教为主流的文化体制,没有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就失去了美国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在美国人判断人格的价值尺度中,宗教因素具有重要地位。 董小川:《20世纪美国宗教与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3)《美国文化概论》一书中对美国宗教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介绍和分析。其中第一章《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认为,美国宗教信仰多元化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宗教信仰多元化既表现在宗教种类多元化,也表现在教会派别多样性。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57页。 第二章《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认为,宗教不但是美国人的精神依托,而且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因此,说美国是西方最笃信宗教的国家和民族应当没有疑义。同样众所周知,现代美国人绝大多数信仰上帝,或者说基督宗教。因此,说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应当基本符合事实。所以我们说,美国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基督宗教信仰是美国文化的主流。 同上,第77页。在这一章当中,我还对美国各个族裔宗教信仰的表现与特征进行了总体介绍,其中包括白人和拉美裔人、印第安人、黑人、亚裔人(华裔、印度裔、日本裔、韩国裔、菲律宾裔、越南裔、老挝裔、柬埔寨裔、穆斯林和巴哈伊教信仰)。应该说,这些介绍基本涵盖了所有美国人信仰的宗教。但是,由于该书是讨论文化问题而非专门宗教研究,因此对美国的一些宗教细节问题并没有涉及,例如,摩门教等边缘宗教问题、伊斯兰教问题等,该书涉及很少。 同上,第83~115页。
(4)《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一书中对美国宗教多元化形成的历史轨迹、总体表现和特点进行了比较透彻的介绍和分析。该书认为,美国宗教多元化可以从6个方面来看:第一,美国的宗教多元化首先表现为来自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移民信仰着不同的宗教;第二,宗教种类繁多、教派林立;宗教形势变化不定,不但主流宗教在变化,边缘宗教或者叫新兴宗教不断产生;第三,宗教形势在不断变化;第四,主流宗教与边缘宗教之间不但相互矛盾与冲突,而且相互依存;第五,各个宗教和教派内部相互关系十分复杂;第六,各种宗教本身在不断发生变迁。 董小川:《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02~209页。
5.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徐以骅主编的《宗教与美国社会——宗教与国际关系》(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2004,2007,2008年版)已经出版5期,其中的文章主要是关于美国宗教问题的论述,但内容比较纷杂,有的文章谈了美国宗教历史问题,但更多的是现实和宗教观念问题。
6.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卓新平的《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和《当代西方新教神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两部著作中对美国宗教也进行了一些介绍和分析。在《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一书中他认为,天主教传入美国最早是1526年由西班牙传教士完成的,东正教是18世纪传入美国的,新教则是在17世纪传入美国的。同时,该书还对新教许多教派进行了介绍,包括教派人数和社团情况等。 卓新平《当代基督宗教教会发展》,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7年版,第486~595页。 在《当代西方新教神学》各个章节中他都谈及美国宗教信仰问题。另外,卓新平、许志伟主编的《基督宗教研究》(1~8辑)中有些文章谈到了美国宗教的一些问题。
相对而言,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美国宗教和宗教史的论文在近年来比较多,但大多没有直接进行美国宗教史研究,而是对美国宗教史上某一个教派的研究,或者文章中涉及美国宗教中的某一个派别的研究,因此,各种论文,包括学位论文还谈不到对美国宗教和宗教史进行整体研究的问题。
(二)美国殖民地时期宗教问题研究
美国殖民地时代的宗教问题可以说本身就是历史问题,其中包括移民宗教信仰特征、各个殖民地宗教状况等内容。近年来国内的某些论著中涉及美国殖民地时代的宗教和宗教史内容,其中包括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的《美国通史》6卷本中李剑鸣编写的第一卷中对殖民地时代的宗教有一些交代;本书作者的几本美国宗教和文化的论著中对殖民地时代的宗教介绍和分析的更多一些。对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真正研究主要体现在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硕士毕业论文和报刊论文。
1.殖民地时代清教和清教主义研究
美国清教徒和清教主义是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问题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研究。在美国学术界,特纳在19世纪末期提出“边疆说”并得到众多学者几十年的认可后,曾经很长时间没有人重视清教徒和和清教主义问题,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米勒为首的学者重新开始研究清教徒问题以后,才又掀起该问题研究的热潮。在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相关的博士、硕士和其他报刊论文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张媛的《从清教徒到扬基——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等17篇。
事实上,清教徒和清教主义主要是英属北美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新教主流,其他英属殖民地还有安立甘教(圣公会)、循道宗、贵格派、长老派等新教教派,另外还有天主教、东正教等基督宗教,这还不算印第安人无数的土著宗教。同时,宗教和宗教史研究会涉及许许多多的领域,其中包括宗教思想、宗教作用、政教关系、宗教领袖、世俗化、教派关系等等。因此,对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研究还有许多空间。
从各种学位论文和报刊论文作者的文章内容看,国内学界对清教和清教主义的问题考察已经比较明朗,例如,本书作者的《清教徒考辨》一文就对英国清教徒的来源、特点乃至与美国清教徒的区别都进行了甄别。董小川:《清教徒考辨》,载《松辽学刊》,1992年第2期。
张媛在其博士论文《从清教徒到扬基——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过程》中认为,神学是北美清教主义的“精神支柱”,但北美的清教徒已经“本土化”了,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英国的清教徒与美国的清教徒等同起来,因为,北美的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创造了独特的生活方式,那里的清教徒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即美国方式的先驱。该论文认为,北美清教徒最突出的代表是乔纳森·爱德华兹,作为“第一个美国人”的富兰克林甚至也没有摆脱清教徒对他的“世俗道德观的影响”。由此看来,清教徒和清教主义在美国历史上确实曾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张媛:《从清教徒到扬基—新英格兰清教社会的世俗化过程》,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博士毕业论文,第40~45页。 张媛对美国清教徒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自从17世纪大量英国移民来到北美新英格兰地区后,那里就成为清教徒在北美重要的居住地,而那里不论是这种体制当中的人权地位还是文化生活中的习俗与方式,都已经与英国原有的清教徒大部一样了。
此外,李娟的《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东北师范大学2008硕士毕业论文)、赵巍的《早期殖民地时代北美清教主义问题再探讨》(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硕士毕业论文)、张梦媛的《关于美国民主的清教渊源》(《世界历史》2007年第6期)、董爱国的《清教主义与美国民主》(《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刘智的《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吴桐的《论清教主义对美国自由民主政治的影响》(《理论导刊》,2005年第1期)等论文也都涉及该类问题。
李娟的《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一文中对清教思想的分析颇有见地。她认为,清教思想本身是庞杂的,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比较广泛,尤其是宗教特性决定了它本身具有难以理解的抽象性,特别是对相关教义的领会与理解,这对本文的写作造成了较大困难,因而,整篇文章的立意与写作尽量避开宗教哲学和抽象的教义教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清教思想加以认识和理解。她还指出,清教契约思想历来被认为是整个清教思想体系的核心,本文从该思想的来源、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源于宗教神学的契约观念经过清教徒的重新阐释,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含义。无论是恩典契约、教会契约还是社会契约,都反映了人们对上帝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与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相比,具有进步意义,尤其对于规范和界定不稳定的社会关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契约观念所体现出来的限权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在当时都是难能可贵的,对美国后世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局限,清教契约观念在根本上还是一种神学思想,它以维护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为核心,教会和政府都是为之服务的,与启蒙运动及现代的主权在民的社会契约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世俗利益的追求超过了对上帝的虔诚,清教契约不能对发展变化了的所有社会现象做出合理解释,最终清教契约思想只保留了缔约的观念和形式,而内容却被永远地留在了历史之中。宗教普遍与伦理道德密切相连,清教也不例外。清教与其他宗教一样,都含有禁欲主义成分,都讲究现世的禁欲苦修。但它又包含了积极“入世”的态度,主张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选民”身份。他们勤奋劳动,追求创造,注重个人奋斗,这对于个人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新英格兰殖民地很快摆脱了困境,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并在整个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物质的享乐,人们对上帝不再如从前那样虔诚,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发生重大改变,物质利益的诱惑逐渐引导人们偏离清教伦理。清教神学家企图利用“哀诉布道”重新唤回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但这种努力在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最终还是失败了,人们对所谓个人自由的追求超过了上帝多赋予的宗教式自由,上帝被置于神圣而更加虚无缥缈的位置。注重劳动的个人奋斗精神和争取个人权利的自由精神被人们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日后美国个人主义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李娟:《新英格兰殖民地早期的清教思想探析:1630~1691》,东北师范大学,2008硕士毕业论文,第71页。 从上面的分析看,李娟对北美清教徒思想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不论从神学还是从这种地位角度出发,清教思想在北美殖民地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清教徒思想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有多么深远,到何时结束等问题,李娟并没有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其他论文不再一一分析了。总体来看,这些论文,特别是硕士毕业论文,都大量引用了英文原始文献和相关资料,对一些中国人鲜见的历史进行了必要考证和介绍,对于中国人了解美国宗教和宗教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殖民地时代宗教思想研究
在殖民地时期宗教思想认识问题上,应该说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面谈到的清教主义思想问题上,上面介绍的一些学位论文和其他报刊论文实际上也主要是从思想史方面来认识清教主义问题的。但是笔者发现,在近年来国内相关硕士论文中,还有一些论文涉及美国殖民地时代各种宗教思想的论文,其中由本书作者指导毕业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发表了一些有关美国殖民地时代其他宗教思想问题的毕业论文,其中包括狄丹的《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及其影响》(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刘彦的《蒂利希“终极关怀”思想的形成》(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等。这些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大都引用了英文资料,其中不乏原始文献和英文专著与论文。
狄丹认为,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不但受到宗教改革后基督新教的深刻影响,而且与18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不无关系;同时,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对美国基督教信仰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狄丹:《乔纳森·爱德华兹的神学思想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第1~8,25~33页。 尽管狄丹在文章中引证了大量英文资料,但应该说对于北美著名宗教神学家乔纳森·爱德华兹研究来说可探讨的内容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其思想内涵及其影响的问题也是难以用一篇文章穷尽的。
其他学位论文和报刊论文中也有人充分肯定了乔纳森·爱德华兹神学思想在美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张媛的博士论文中也是同样看法。
3.殖民地时代宗教的其他研究对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研究还有政治体制问题、政教关系问题、宗教世俗化问题等,由本书作者指导毕业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发表了多篇这方面的毕业论文,其中主要硕士毕业论文有宋佳航的《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探析》(2008年)、王家博的《英属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政教关系初探》(2009年)、吴越的《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教派关系研究》(2009年)、韩明祥的《世俗化背景下的北美殖民地宗教探析》(2007年)、王娜的《北美弗吉尼亚殖民地安立甘“国教”》(2011年)。这些论文大都引用了许多英文资料,所论述的问题一般也比较专门和深入。但其他刊物文章绝大多数比较肤浅,所用英文资料也不是很权威。因此,美国殖民地时代宗教的研究很有很大空间。
宋佳航在《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探析》一文中认为,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主要是一种神权政治,宗教信仰对殖民地居民的社会地位具有决定性影响,而这种政教合一体制的衰落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因为随着移民数量的增加和移民成分的复杂化,那种原有的体制已经不适合后来美国的国情。宋佳航:《英属北美马萨诸塞殖民地政教合一体制探析》,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第8~17,25~29页。 她认为,在马萨诸塞殖民地建立之初,该殖民地实行的是清教徒执掌政权的神权政体,在政治上,持有清教主张的教徒具有殖民地选举权,在宗教上,也是他们在教会事务上拥有管理权。随着一代又一代新移民的到来,与先来者同样持有清教主张的移民在马萨诸塞殖民地定居下来,但却有着一些先来者没有的宗教派别的思想,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们不认为清教是他们生存的唯一标准。清教徒理想中的社会是以清教徒为官方教派,建立一个纯洁、同一化的社会,而新一代移民是已接受了来自欧洲的民主与自由思想而来到殖民地的,而殖民地原有的以清教徒思想指导一切的观念,在新一代的移民眼中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她认为,清教徒最初的理想破灭了。同上,第25~27页。
与其他有关北美清教徒的论文作者的观点相比较,宋佳航的这一看法很有自己的特点,她没有把英国清教徒与北美清教徒分开来看,而是说清教徒理想破灭了,这种说法也成为她自己的独特观点。但是笔者认为,把清教徒分为英国和北美的说法更为可信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