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出版时间: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各阶段的增长动力因素、政策。特别解释了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的经济波动性和体制性原因以及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出发点,提出了中国的对日战略调整
作者姓名: 任景波,杜军
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9
内容简介
本书对日本战后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分析了各阶段的增长动力因素、政策。特别解释了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速增长的经济波动性和体制性原因以及经济管理体制转型的出发点,提出了中国的对日战略调整的基本思路。
作者简介
任景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全国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管理学博士。在国内外发表经济学论文约50篇。早年在某著名世界500强企业就职,后在日本留学工作10余年,专注于中国对日战略研究。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4 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增长
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2.2 赶超型国家的经济增长
2.3 萧条经济的对策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日本经济的阶段划分与经济增长动力
3.1 日本经济的现状及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3.2 高速增长阶段
3.3 稳定增长及泡沫经济形成阶段
3.4 低速增长阶段
3.5 小结
第4章 泡沫经济、低速增长与财政货币对策
4.1 低速增长之契机:广场协议、日元升值与经济泡沫化
4.2 泡沫经济前后日本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
4.3 失败的财政政策
4.4 日本银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4.5 小结
第5章 日本的经济管理体制转型
5.1 政府结构改革
5.2 金融体制改革
5.3 社会保险改革的新视角
5.4 耗能政策出发点的转换:由节能到减碳
5.5 小结
……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1.1我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搞活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实施出口导向、来货加工、进口替代战略,实现了长期高速增长。中国于2001年12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国民总收入已接近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阈值。从1978年至2011年,我国名义GDP增加约为130倍,人均GDP约为90倍。2001年GDP为1.15万亿美元,2011年增至7.2万亿美元,2012年我国GDP达到519322亿元,比上年增长7.8%,首次超过50万亿元;按1美元=6.1人民币计算,约合8.5万亿美元。
但是,也应看到,我国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削弱,深层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国际收支、投资消费失衡,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城乡发展不协调,内部利益多元化;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欠合理,总体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的低成本支撑着中国产品竞争力,长期的投资拉动型政策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人口红利下降,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医疗问题、养老问题抑制居民消费支出,导致内需难以启动;通过对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投资增长因素支持高增长速度的空间也已经相对收缩。
出口导向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法宝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塘等三大地区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随着我国国内要素成本全面上涨,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对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东部地区经济日益面临困境,工业增长缓慢,地方财政收入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等地的要素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土地、工资和环境治理成本迅速提高,使一些高度依赖资源消耗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企业面临生存威胁。
同时,基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考虑,国家所采取的出口退税下调、加工贸易政策收紧以及提高环保标准等措施,对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东部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以价低量大为特征,高度消耗资源,高度依赖出口市场,处于产业链低端。
国际方面,日益深刻的全球暖化问题令人类社会不得不放弃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经济扩张路线,主要工业国开始了低碳经济转型。作为后发工业国,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采取与西方国家同样的低碳政策势必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都将发生改变。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力推行节能减碳战略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所需要采取的必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劳动成本、资源环境成本上升等因素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相结合,削弱了我国经济的传统竞争优势,旧有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从2010年全国“两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始提出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率目标调低至7.5%水平,强调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系。
我国已经全面开启了经济转型的程序。分析日本各个经济发展阶段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低速增长阶段的内生、外生因素、经济对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型,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2中日经济的相互依存与竞争
国际经济形势的动荡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求上升。中日经济相互依存度急剧提高。我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日本在华企业22000家,促进了1000万人就业,2011年对华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比上年提高55%,日本的经济动向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布局。根据《2011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效发明专利69万余件。其中,日本在华有效发明专利15.314万件,约占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是我国企业在华申请的0.83倍。日本贸易促进会公示数据。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两国力量对比,特别是本地区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1968年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经济体,在这一位置保持了42年之久。直至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随着近三年人民币不断升值及日元贬值,又迅速与其拉开距离。中日两国在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的同时,在资源、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也在进一步激化。
1996年7月,日本政府宣布实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把钓鱼台列岛包括在内,并派出海上自卫队舰艇巡逻,日本右翼团体配合政府在钓鱼台建立灯塔。2012年9月日本政府悍然实施钓鱼岛“国有化”,引发了中日两国在政经方面的冲突。但是,从另一方面而言,日本谋求海洋权益的扩张又是其基本国策之一,按日本官方主张的日本的排他经济水域(Exclusive Economic Zone,EEZ)面积达400余万平方公里,已经超过我国近1/3。作为邻国,中国必定与其发生利益冲突,日本主张的EEZ部分区域是我国难以接受的。日本的海洋战略由来已久,与其经济方面的低速增长相比,其海洋战略日益强硬,呈现出明显的进攻性,国人对此需要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