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2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拓展和运用,也是针对传统和现实社会中消极德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本书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
作者姓名: 周围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内容简介
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在道德教育中的拓展和运用,也是针对传统和现实社会中消极德育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本书倡导从受教育者的积极道德品质、道德发展愿望与潜能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道德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作者简介
周围 女,1967年生,汉族,江苏南通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南通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核心概念与基本思路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四、前沿动态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与存在问题
第一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
一、积极道德教育的社会建构主义意蕴
二、积极道德教育的现象学视角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美德伦理学思考
第二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渊源
一、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铺垫
二、积极道德教育的积极心理学导引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积极心理治疗渗透
第三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德育学背景
一、消极取向的教育与道德教育
二、西方积极取向的道德教育研究
三、当代中国积极取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一、积极与消极:一种观念的颠覆
二、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与核心思想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五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向善与趋恶:论积极道德教育的人性预设
二、扬善与抑恶:论积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增加与删除:论积极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
第六章 积极品德培养的要素机制
一、积极体验:积极品德培养的实现途径
二、积极认知:积极品德培养的中介环节
三、积极行为:积极品德的最终目标
第七章 积极品德培养的动力机制
一、道德需要:积极品德培养的动力源泉
二、内在动机:积极品德培养的直接推动
三、自我效能:积极品德培养的调控机制
第八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主体与关系
一、积极道德教育中的教育者
二、积极道德教育中的受教育者
三、积极道德教育的教育关系
第九章 积极道德教育的方法应用
一、建立积极道德教育关系的方法
二、促成教育者人格完善的方法
三、促进受教育者美德形成的方法
四、积极道德教育中语言艺术的运用
五、积极道德教育对惩罚的理解和应用
结语 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一、总结与反思: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自我评价
二、展望与设想:积极道德教育研究的未来预测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言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给年轻人从正确的
事情中寻找乐趣。
——柏拉图
有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弟子坐在郊外的一片旷野里。哲学家问身边的弟子该如何除去周围长满的杂草。弟子们十分惊愕,没有想到一直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竟会问这么简单的问题。
于是,他们给出了各种答案,有的说用铲子就够了,有的说用火烧,有的建议在草上撒上石灰,还有的说要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哲学家听完后,站起身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除草。”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而是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子地坐下,等着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书的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上面这则故事隐喻了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即道德教育要实现的教育宗旨和目标(不再杂草丛生),采用控制恶行、矫正问题的抑恶取向(铲、火烧、撒石灰、斩草除根)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致力于培养美德、激励善行的扬善取向(种上庄稼)可能才是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当然,在扬善的过程中也需要适当抑恶。否则,杂草丛生,庄稼也长不好,所以道德教育是以扬善为主的扬善与抑恶的辩证统一。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成熟主要体现为儿童道德发展中的品格形成”杨韶刚:《儿童美德的形成与道德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87~92页。,即美德的形成。道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或者说成为一个更讲道德的人,简言之就是具有更多更优秀的道德品质的人。暂且不论有道德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单就如何使道德教育成为对人产生积极影响、有效率的社会活动,就足以让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皓首穷经、费尽心机了。鲁洁先生也感慨,“反观我们的道德教育我有强烈的紧迫感,怎样使我们的德育获得其应该有的魅力,以无愧于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德育的前路在哪里?这是我们时代的课题,不会轻易就得到正确的答案,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我们注定要苦苦追寻、探索”。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一、选题缘由
道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教育实践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几年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青少年道德发展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与缺陷,成人社会也同样存在值得反思的道德问题。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对当前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质疑也此起彼伏。因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对青少年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提出积极道德教育的主张,既是针对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改革措施,也是致力于塑造面向未来的积极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
传统和当前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普遍关注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而对他们身上的良好品德、发展潜能和积极愿望关注不够。因此,易形成重视问题矫正、忽视美德培养的消极教育取向。这种消极取向的道德教育,会使教育者更多采用挑剔、质疑、批评、指责、训斥、惩罚等消极方式对待受教育者,结果造成恶化道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响力,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等不良后果。因此,本研究提出积极道德教育的主张,强调通过营造积极的道德教育氛围与环境,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资源与潜力,并引导他们充分利用教育环境中的积极资源,改善自身的道德品质,并在积极品德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自身的不良品行,因此,是致力于挖掘受教育者身上积极资源、改善道德教育关系、提高道德教育实效的一种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