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鲁迅《朝花夕拾》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4-169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7月第1次印刷

本书概述: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是原发表于《莽原》杂志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旧题“旧事重提”。它不仅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而且记载了他人生道路的几个重要转折:南京读

作者姓名: 魏洪丘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鲁迅的《朝花夕拾》是鲁迅一生中影响深远的散文集,是原发表于《莽原》杂志的回忆性散文的结集,旧题“旧事重提”。它不仅真实而细致地记录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人生轨迹,而且记载了他人生道路的几个重要转折:南京读书(进化论的选择)、日本留学(弃医从文)等,成了研究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重要材料。从文学角度看,它又是现代散文创作的精粹和典范。因此,《朝花夕拾》是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书从“本体观”“解读篇”“专题论”的三个角度构建研究的学术框架,对鲁迅和《朝花夕拾》做了客观科学而从宏观到微观、从生平思想到艺术个性的分析研究,在鲁迅研究及《朝花夕拾》研究领域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简介

魏洪丘  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人。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论》《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概观》《鲁迅小说导读》《鲁迅杂文导读》《鲁迅〈野草〉解读》等著作;在《文艺研究》《茅盾研究》《小说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稿件目录

第一部分本体观
       一、主体论
       二、客体论

第二部分解读篇
       一、《小引》解读
       二、《狗·猫·鼠》解读
       三、《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四、《〈二十四孝图〉》解读
       五、《五猖会》解读
       六、《无常》解读
       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读
       八、《父亲的病》解读
       九、《琐记》解读
       十、《藤野先生》解读
       十一、《范爱农》解读
       十二、《后记》解读

第三部分专题论
       一、目前的离奇心中的芜杂
               ——《朝花夕拾》中鬼魅世界之探究
       二、论鲁迅散文的人性化色彩
       三、《朝花夕拾》“朝”“夕”谈
       四、论鲁迅的人性观
       五、《复仇》:复仇话语的内在构成
       六、论《野草》之梦境的幻觉型创造

后记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第一部分 本体观


    一、主体论

1人生追味

对于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创作,鲁迅在《小引》中作了明确的阐述。他称自己“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在“纷扰”的压迫环境中形成的“芜杂”、“无聊”的心境,使他情不自禁地回首起往事来,这正是要摆脱现实、“寻出一点闲静”的具体做法。他这些作品均为回忆的产物。他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可见,这里的十篇散文,均属于回忆性文字。无论其记忆的具体细节是不是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事实,它所描绘的生活历程的内容,以及当时的思想情感,都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人生之旅。如果说其“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除了一些事实的细节也许有所出入之外,那也就是作者在回味中增加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色彩:即在回忆中有品味,有自己现实的认识、评判。

这些人生追味,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理清其线索:前七篇都是他童少年时代在故乡绍兴家庭生活和学习的回忆;《琐记》则是他在南京读书时情况的记录;《藤野先生》记忆了他自己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留学的片段;《范爱农》则是他从日本回国以后在绍兴师范教书生涯的侧记。在鲁迅的人生道路上,这十篇文章所记的时段与事实,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中有他少年时代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叛,也有南京读书时他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它的择取,还有仙台学医时弃医从文——人生重大转折的具体过程。这些都是我们认识、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生动的材料。而我们也可以在了解这些材料的同时,看到现实鲁迅对过去生活的情感、态度,及其独特的思维。即:这些人生“追味”中,是“追”(回忆)和“味”(体验)的组合。

(1)儿时童趣的玩味

儿时的鲁迅,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他有着纯真朴实的天性,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兴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回忆了他自称的儿时的“我的乐园”——“百草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他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兴趣盎然,他欣赏的是油蛉“低唱”、蟋蟀“弹琴”,何首乌、木莲,甚至蜈蚣、斑蝥,都有“无限趣味”。而覆盆子,则“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与大自然景色相适应的,还有那些逗人喜爱的小动物。鲁迅笔下就记忆了小时候所爱好的小动物——“隐鼠”。《狗·猫·鼠》和《阿长与〈山海经〉》中对此曾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隐鼠”的失踪,使鲁迅曾经感到十分的失落。当他后来得知“隐鼠”是被长妈妈踏死的,还怨恨了长妈妈很长时间。  

在“百草园”里,他怀着好奇心,去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遇着的是斑蝥,他会调皮地“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看斑蝥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孩提时的鲁迅,对来自民间的故事传说也十分的喜欢。《狗·猫·鼠》里记载了自己在祖母讲“猫的故事”时的好奇。当听到老虎学艺成功后反而要伤猫,却被猫识破,猫“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时,他天真地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阿长与〈山海经〉》中也写了长妈妈对鲁迅所讲的关于“长毛”的故事,——在长毛和官兵打仗时,长妈妈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这些离奇的故事曾经引起儿时鲁迅对长妈妈的“空前的敬意”。

神话、杂书对鲁迅的诱惑力就更大了。《阿长与〈山海经〉》所涉及的就有《山海经》、《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丛画》、《诗画舫》等多种书籍。其中最使少年鲁迅感兴趣的自然是《山海经》,它虽然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却是他“最为心爱的宝书”。在长妈妈没有给他弄到之前,他就对《山海经》中所描绘的“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充满了兴趣,有着强烈的获取的渴望;在得到《山海经》之后,他更是高兴得“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各类杂书,鲁迅小时候读了不少。除了上述所提到的书以外,我们在《朝花夕拾》中还可以看到如:《儿童时代》、《千字文》、《百家姓》,甚至描写鬼神的《玉历钞传》、《文昌帝君阴骘文图》等。

鲁迅在回忆这些孩提时的往事时,显然表现出一种兴奋和亲昵。他在《小引》中所称“思乡的蛊惑”,除了他具体指出的“儿时在故乡所吃的果蔬: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之外,其实也包括这些天真无瑕的兴趣爱好。

他儿时的仇猫,就是因为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隐鼠”。从此,他便“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发展为“凡所遇见的诸猫……追赶,袭击”。后来,他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便怨恨起长妈妈了。这种快节奏的感情变化,正是幼稚而单纯的儿童心理所致。面对长妈妈的许多麻烦的礼节,如:新年早晨起来“恭喜”,儿时的鲁迅认为是“元旦辟头的磨难”。因为它束缚了儿童的希望自由,是对儿童活泼天性的扼杀。他不愿读那些像《二十四孝图》式的骗人的“老玩意”,而喜欢乡间弄神扮鬼的“迎神赛会”、“五猖会”,甚至带有恐惧色彩的“无常”、“女吊”。因为这些才是乡下人劳苦生活的调剂、精神愉悦的形式。在封建的旧式私塾教育压抑下的儿童,也只有在这时得到放松与解脱。

不谙世事的孩子,有时将别人对孩子的培养不利的放纵、甚至是有害的怂恿,当做对自己的好,少年鲁迅也曾如此。鲁迅在《琐记》中记忆了衍太太“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诸如“吃水缸里结的薄冰”,她却鼓励看谁吃得多;还教孩子看淫秽图书。他还“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四近玩”。自然,最终遭到伤害的是孩子自己。鲁迅永远忘不掉自己那刻骨铭心的“走异地,逃异路”的经历,就是因为衍太太的流言:说鲁迅是“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

(2)寒窗苦辛的追忆

鲁迅自小在故乡的学习,起始于“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对他童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在鲁迅的回忆中,这个私塾“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三味书屋”据说原来名“三余书屋”,“三余” 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以此名书屋,含有勉励学子勤奋学习,不浪费光阴,将所有空余时间都充分利用。后来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将“三余书屋”改名为“三味书屋”。所谓“三味”,据周作人解为“经书味如米饭,史书如肴馔,子书如调味之料”(参见《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也有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见林辰《鲁迅和三味书屋主人》),可能语出[宋]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还有人称“三味”之“三”,不是专指“三”件事情,而是泛指“多”;“三味”即“多味”。

在这里,鲁迅受到封建主义的教育,读的书有:《论语》、《尚书》、《周易》、《幼学琼林》,做的功课有:习字、对课等。他学到的知识就更多了,有《史记》、《古小说钩沉》等。私塾的学习不但枯燥,而且老师严、纪律严、规矩多,学生在此受到思想和行为的束缚。比如,学生想问老师关于《史记》和《古小说钩沉》里的典故,却被老师劈头的“不知道”和满脸怒色所吓退。私塾的弟子们自然是不喜欢这样的教学,他们便做出许多出格的举动:上课时不听讲,去描小说书上的绣像,下课时的一点休息间隙便到“百草园”去嬉戏。

渐渐长大之后,鲁迅选择离家求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之苦,使他清醒地认识了社会的本质,不愿走旧时代封建家庭弟子的做官和经商的老路,这是其一;而衍太太的流言使“太年青”的他“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被迫逃离,这是其主要因素。“走异地,逃异路”的结果就是背井离乡去南京求学。《朝花夕拾》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在南京读书、日本留学的经历。

《琐记》记叙了在江南水师学堂的学习、生活情况。这所“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的学校,全非鲁迅所期待的:学习的课程内容极其简单。除了“四整天”的学英文,就是“一整天”的读汉文、“一整天”的写汉文。学堂里等级森严,最低的年级——“三班”的学生,在头二班的学生面前,总是要低人一等:“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比不上头二班的“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尤其是走路都“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因此,低年级学生对高年级学生都不敢正视。鲁迅用了“乌烟瘴气”来形容当时这学堂的情景。他于是转而考入“矿路学堂”。在这里,他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的课程:“格致,地学,金石学……”,还接受了许多新的知识,如“华盛顿”其人、“进化论”的“物竞天择”。尤其是第三年的实习,鲁迅下到了青龙山煤矿的矿洞。面对当时的现实,他感到“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鬼一般工作着”。

在南京读书,鲁迅用了这样的语言来总结:“爬上天空二十丈(笑指水师学堂的高桅杆)和钻下地面二十丈(即矿路学堂的下井实习),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结果他考了官费留学,1902年去了日本。

其实,决定去日本的原因很多:报效祖国、救国救民,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是其一;母亲在家中给鲁迅包办了婚姻,给他订下了一门亲——绍兴丁家弄的朱安,为了逃避而去日本,是其二。所谓“只有一条路”,是别无路可走的意思。与国与己,出国是唯一的选择。

在日本留学的学习生活,便在《藤野先生》之中。在东京,鲁迅先进了弘文学院——“‘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在日本初期的政治活动及《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等论文著作的完成,显示了他立志改变祖国积贫积弱现状的事实,但是在日本的许多中国留学生的不思长进、追求享乐、经常夜舞不息,使他深感厌恶而另去了仙台。在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开始了对西医的学习。选择学习西医,鲁迅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

当年,父亲生病时的庸医害人,鲁迅记忆犹新。所谓的“名医”,开出的处方令人哭笑不得,什么“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一对,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的药引,最终导致了父亲的死。为了推卸责任,那些所谓的“名医”以“医生只能医病而不能医命”来搪塞:“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这在《父亲的病》里,鲁迅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小说作品《弟兄》等当中,这种对中医的反感,表现得也非常清晰。

从当时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状况看,由于经济的衰败、体质的孱弱,中国人被世人称为“东亚病夫”。而要真正实现鲁迅初到日本救国救民、发展民族经济的理想,不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只是一种空想。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始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这也是鲁迅所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仙台期间,鲁迅得到了藤野先生的谆谆教导。在藤野先生的教导下,他学习了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课程,然而一件事情打碎了鲁迅的美好理想:一封匿名信指责藤野先生给鲁迅修改讲义时做了记号,泄露了试题,所以鲁迅才能够考及格。干事也在出“通知”时以“漏”字加圈,暗藏讥讽。这人格的侮辱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歧视,鲁迅愤怒地进行了交涉。虽然事情圆满了结,消除了流言,但这在鲁迅的心头留下了难以抹平的情感波涛。民族的歧视,不是依靠健康的体质就能够摆脱的,而必须注重人的精神的提高。

(3)人生转折的总结

鲁迅的人生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而其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转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里要提到的转折应该有南京读书时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日本留学时的“弃医从文”。

鲁迅的成长,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对“进化论”的选择。《琐记》记下了当时他读到《天演论》时的兴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眼界的开阔,认识的提高。他写道:“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

由《天演论》的赫胥黎,到苏格拉第、柏拉图、斯多葛等,一直到《时务报》、《译学汇编》……,鲁迅开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原来所未知的一切。他对自己开始充满信心:“仍然自己不觉得有什么‘不对’,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我们知道,“进化论”思想是鲁迅早期各种活动的指导思想。在“新”必然战胜“旧” 、“将来”必定胜于“现在”的自然规律面前,他感到方向明确,努力追求,为新生事物而拼搏;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生存竞争规律面前,他深感人类社会民族竞争的残酷,如果不振兴中华,我们中国将要被开除出世界民族之林。这思想直到大革命失败,都在影响着鲁迅。可以说,鲁迅前期斗争的思想基础就是“进化论”。瞿秋白对鲁迅思想道路的总结就是:从“进化论”到“阶级论”。

鲁迅之所以取得丰硕的文学成果,成为人民心目中的文学伟人,是由于他在人生道路上迈出的弃医从文的重要一步。原本走科学救国之路的他,想多学习一些科学技术知识,为祖国开发更多的资源。去到日本后,他运用自己在矿务铁路学堂所学知识,更多研究的乃是中国地质、中国矿产。可是日本明治维新的起源于医学,以及中国医学的落后、中国人被外人称为“东亚病夫”的现状、父亲生病时庸医的害人,促使鲁迅立志学医而转到仙台医科专门学校。然而,最让鲁迅痛心疾首的,并促使他最终弃医从文的,是学习生活中的偶然事件:考试事件和幻灯片事件。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令鲁迅深恶痛绝,而且长时间的耿耿于怀;它是鲁迅对民族劣根性进行批判的起点。《藤野先生》如实记下了这些事件。

考试事件出在藤野先生教授的“解剖学试验”课程。鲁迅考过了60分,被日本同学怀疑为藤野先生给他泄漏了考试题目。他们先是借口检查笔记,由学生会干事来翻检鲁迅笔记上有没有藤野先生做的记号,后是用寄匿名信的方式,在信中以“你改悔罢!”诬陷鲁迅考试作弊;并且在黑板上写广告“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在“漏”字上加圈,来对鲁迅进行讥刺。仿佛中国人是当然的“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中国人被轻视为“低能儿”的这个事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他愤怒极了。弱小民族的子民,在国外受到的民族歧视,自然不是能够单靠发展医学来改变的。

幻灯片事件是指一次课间放关于时事的幻灯,幻灯片内容是反映日本战胜的日俄战争的。战争中一个中国人替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了而处以死刑。在要枪毙的场面中,围观而欢呼的却是“一群中国人”。这个事件更让鲁迅看到:精神愚昧、思想落后的中国人,无论体格如何强健,也只会麻木地给别人做“示众的材料”和围观热闹的“看客”。他的要发展中国的医学、提高中国人身体素质的理想,在这个事件中受到更沉重的打击。

正如他后来在《呐喊〈自序〉》中对这一事件作的归纳:“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着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鲁迅于是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正是因为出于这个原因,他决定终止学医而转向启蒙思想运动,他要用文学做武器,去启发国民的觉悟,“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把这看成是他的人生“第一要著”。鲁迅后来之所以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这时的抉择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当时他认为能够达到启蒙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文艺。他说:“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鲁迅的文学活动就起始于日本。他和周作人企望创办文学刊物《新生》(虽然后来因为经济和其他种种原因没能够实现),以及后来出版的《域外小说集》,就是良好的开端。

可以看出,鲁迅对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如:在南京读书时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在日本留学时由实业救国到医学救国、再到弃医从文,都进行了认真而细致的回忆,且都在《朝花夕拾》中作了详细的记载。在这个意义上说,《朝花夕拾》是我们了解鲁迅生平和思想发展的最有力的材料。

我们可以看到,“幻灯片事件”一直使鲁迅难以忘怀。他对那种不问是非,只是一味地喜欢看热闹的民族劣根性;对那些喜欢做“看客”的庸众,始终耿耿于怀。以至于事隔近20年的20年代中期,他仍然创作了小说《示众》,表现了对“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嘲讽,后来收在小说《彷徨》集中。还如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复仇》,也是憎恶社会上的“看客”之多。鲁迅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到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到了滑稽剧。……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复仇》里就表现了先驱者们对庸众的“复仇”,使他们无戏可看。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