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4月北京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唐代之前的边塞诗作一纵向的梳理,依照先秦、两汉、魏晋、南朝、北朝、隋朝的顺序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对于同一时期的边
作者姓名: 关永利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将唐代之前的边塞诗作一纵向的梳理,依照先秦、两汉、魏晋、南朝、北朝、隋朝的顺序进行详细的系统的分析,以期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概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同时,对于同一时期的边塞诗歌,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不同角度,作一文学性的阐释和总结,使读者感受到唐前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和
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关永利 (1976-),山西运城人,2002年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同年进入陕西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并进入运城学院任教至今。现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并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引论 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边塞诗歌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二节 悠悠旌旆,萧萧马鸣——时代英雄的赞歌
第三节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征夫怀乡的心声
第四节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思妇怀远的心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边塞文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二节 边塞英雄业绩的再现
第三节 边塞风物的描绘
第四节 边塞悲歌的再现
第三章 魏晋时期的边塞诗歌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及边塞情形
第二节 文人创作边塞诗模式的确立
第三节 边塞诗中苦寒主题的放大
第四节 游侠与边塞的完美结合
第五节 边塞诗中思乡怀远主题的再现
第四章 南朝边塞诗
第一节 南朝与北朝的战与和
第二节 南朝边塞诗创作概况
第三节 刘宋、南齐时期的边塞诗
第四节 梁陈时期的边塞诗
第五章 北朝边塞诗
第一节 北朝乐府民歌中的边塞诗歌
第二节 本土诗人的边塞诗
第三节 入北文人的边塞诗
第六章 隋代边塞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卢思道《从军行》
第三节 杨素《出塞》
第四节 薛道衡的边塞诗
第五节 隋炀帝的边塞诗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论 边塞诗的源起及其意义
提到边塞诗,人们便会联想到唐代的边塞诗派,那“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曲》)的豪壮;“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乡愁;“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的悲怆,都令人难以忘怀。边塞诗的繁荣和兴盛,的确出现于唐代。而后世对边塞诗的研究,也往往集中于有唐一代。据有关检索文献资料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相关研究论文都是以唐代的边塞诗为对象的。
不可否认,唐代边塞诗,是对本朝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边塞诗自身的发展规律。纵观边塞诗的发展,虽然在唐代达到高潮,但其源远流长,是经过前代边塞诗渐缓而又扎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盛唐诗歌的巅峰的。以往对唐代边塞诗的研究,过分注重于对有唐一代的横向把握,这无疑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在我们看来,还有必要从纵的方向,从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加以探讨,才有可能获得对盛唐边塞诗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在有关唐前边塞诗歌的研究方面,目前大多只是一些零碎的、没有系统化的研究。本论文拟从边塞的含义出发,从历史衍变的角度对唐前边塞诗的发展作一个比较系统的全面的描述和分析,以期恢复唐前边塞诗发展的大致轮廓,并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寻找一些历史方面的根据。
一、从字面来看“边塞”一词的含义
边塞诗是按题材内容划分来进行诗歌研究而出现的一种诗体概念。这一诗体概念,最早出自于宋初姚铉的《唐文粹》中。姚铉《唐文粹》一书将唐代诗文分为功成作乐、古乐、感慨、兴亡、幽怨,贞节、愁恨、艰危、边塞九大类。洎及元初,方回《瀛奎律髓》把诗歌题材分为四十九类,也将“边塞”独列一类,并突破了宋人姚铉仅录唐代边塞诗的局限,而将先秦至唐宋的相关作品均冠以“边塞”之名。此后,众多的诗评家,如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宋人严羽《沧浪诗话》、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清人施补华《岘山庸说诗》等皆以“边塞”一词论诗。“边塞诗”由此渐入人心,成为古典诗歌研究领域中常用的概念。
从词源上来看,“边塞”一词很早就出现了。“边塞”原本二词,《说文·辵部》:“边,行垂厓也”[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二,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第42页。,本指边缘,后引申为边境、边界,《吕氏春秋·先已》:“故上失其道,则边侵于敌”徐维遹著,《吕氏春秋集释》卷四,中国书店,1985年版。;《说文·土部》“塞,隔也”,[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卷一三,中华书局,1998年10月版,第288页。即用来阻隔的屏障,此后指边塞、要塞,《左传·鲁文公十三年》:“春,晋侯使詹嘉处以守桃林之塞”[战国]左丘明撰,[西晋]杜预集解,《春秋左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487页。。《荀子·强国》:“今秦……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杨倞注:“赵树松柏,与秦边界。”[战国]荀况著,[唐]杨倞注,《荀子》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由上可见,在先秦时,“边”、“塞”是分开讲的,有时所指不同,有时意则接近。“边塞”一词连用,始于两汉,特指边疆地区要塞。司马迁《史记·三王世家》:“宜专边塞之思虑,暴骸中野无以报。”[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105页。班固《汉书·晁错传》亦有“守边备塞”[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283页。之句。《汉书·昭帝纪》始元六年有“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75年6月版,第224页。之句。又,汉代人惯以“塞上”、“塞下”代指边境地区,《史记·高祖本纪》:“卢绾与数千骑居塞下候伺,幸上病愈自入谢”。[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392页。《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汉]刘安,《淮南子》卷十八,四库备要本。此外,还产生了诸如《出塞》、《入塞》之类反映边疆军旅生活的歌曲,《西京杂记》:“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一,四部丛刊子部。由此可见,在高祖时代,这类篇什已不罕见。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了自汉以来《出塞》、《入塞》、《塞上》、《塞下》之类曲辞,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这类乐府诗歌就其体裁形式,也为后来的边塞诗所采用。
由上述可知,边塞的产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国家的建立开始,就有了边塞。
二、从历史地理上考察边塞问题的产生
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兴替和发展,其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各部落民族,互相交错,互相同化,逐步抟结成一个大的民族。他们对异族,自觉为一整体,自号“诸夏”,有时也自称为“中华”。这样一种自觉,至迟在公元前七七零年“周室东迁”前后业已存在,这标志着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中华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不断受到了西戎、北狄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尚书·舜典》中即有“蛮夷猾夏”蔡沈注,《书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版,第9页。的记载。“犬戎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歧下”,[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年9月版,第2881页。早在周朝建立之前,这种侵扰就存在了。后来,西戎、北狄虽经周朝的打击,但始终是诸夏民族的心腹大患。最终,西周都城镐京被犬戎攻破,迁至洛邑。事实上,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西北民族的攻击掠夺,始终是华夏腹地发展的一大威胁。殷周与玁狁,秦汉与匈奴、唐与突厥、吐蕃、回纥等民族的冲突,都是西北方游牧民族所造成的。所以唐朝的郭子仪曾说过:“朔方,国之北门,西御羌戎,北虞玁狁。”陈子展,《诗三百解题》,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633页。长于骑射,骁勇善战的游牧铁骑不光攻击力极大,且常常防不胜防。因此,沿边境构筑长城,以边为塞,据塞固守,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实际上,历代的王朝也正是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