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中学
出版时间:2014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阐释理论与实践、内在与外在、主体与客体、动力与技法多维互动写作教学构架:包含“四观”(生命对话动力,多维互动方法,立体开发资源,表里结合价值),“五性”(动力生发,思维启迪,情感陶冶,操作路径,引导具
作者姓名: 纪勇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阐释理论与实践、内在与外在、主体与客体、动力与技法多维互动写作教学构架:包含“四观”(生命对话动力,多维互动方法,立体开发资源,表里结合价值),“五性”(动力生发,思维启迪,情感陶冶,操作路径,引导具体),“四策”(激趣,增力;授法,指路;强志,正态;赏长,鼓气),“八途”(意识重构与强化,经验积淀与升华,智慧孕育与催生,标杆构建与培育;唤醒主体意识,孕育写作观念,培育成功欲望,享受写作实践)等。
作者简介
纪勇 全国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多家期刊“封面人物”,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中国阅读学研究会文体阅读研究部副主任,出版专著《纪勇教写作》、《语文案例教学论》(合著)等,主编图书多部。发表论文近百篇。
第一章 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学写作教学理论现状分析
第二节 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现状分析
第三节 写作教学的教材现状考察
第四节 写作教学方法运用的现状分析
第五节 写作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二章 多维互动写作教学概念界说
第一节 关于互动与多维
第二节 关于写作与多维互动写作教学
第三章 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上)
第一节 生命对话动力观
第二节 多维互动方法观
第四章 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下)
第一节 立体开发资源观
第二节 表里结合价值观
第五章 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特点
第一节 动力生发性
第二节 思维启迪性
第三节 情感陶冶性
第四节 操作路径性
第五节 引导具体性
第六章 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实施策略
第一节 激其趣,增其力
第二节 授其法,指其路
第三节 正其态,强其志
第四节 赏其长,鼓其气
第七章 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教师责任
第一节 写作意识的重构与强化
第二节 写作经验的积淀与升华
第三节 写作智慧的孕育与催生
第四节 写作标杆的构建与培育
第八章 中学多维互动写作教学的学生角色
第一节 中学生写作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主体意识的唤醒
第三节 写作观念的孕育
第四节 成功欲望的滋长和写作实践的享受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中学写作教学现状分析
就整体而言,中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居于实践层面的占绝大多数,而理论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在实践层面的研究又以技法传授居多,在技法传授中又以应试技巧最多。一些富有创新意义或者具有理性参考价值的写作教学探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都还只是在较小的范围内发生着作用,写作教学表面的繁荣背后,还有着许多令人深深忧虑的问题。
第一节 中学写作教学理论现状分析
1.写作理论研究著作颇丰
如马正平的“高等学校写作教程系列”,孙绍振称其为“是一部结构恢弘、气魄浩大的真正面向21世纪的大学写作学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的研究是全方位的,不仅在写作哲学、写作美学、写作文化学、写作思维学、写作语言学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而且(也是最为精彩的地方)从写作思维的角度,破解了人类写作言说的操作技术之谜、艺术之谜。”马正平.高等写作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潘新和沿着“述而不作”“以述为主”“述中有作”“以作为主”周庆元、曹明海、潘新和、刘淼、李节.理论建构、治学之道与实践发展[J].语文建设,2009(3):5的学术研究道路,逐渐建立自己的学术腹地,进行着写作系列研究,他从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入手,逐步研究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史,到研究当代写作教学思想构建,出版了《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中国写作教育思想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一直到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参见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系统地提出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而又有科学力量的新观点,他在“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观的统帅下,构建了言语生命动力写作教学论,这是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界能够产生冲击力的一个理论力作。潘新和教授近年来把目光转向了中学教学界,开始研究高考,研究中学的教学现状,在中学教学杂志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参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各期连载写作教学论文章。陈国安、何纯、王定的《写作学基础》,段建军、李伟的《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王泽龙的《中国写作学探要》,朱晓斌的《写作教学心理学》等等,理论建树都是颇为丰实的。但因其种种原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界产生的影响还是不够大,对中小学写作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者影响作用,但是这作用的发挥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因此总体上说写作教学理论构建滞后,缺乏体系严密、影响力强的中小学写作理论指导。
2.代表作简要分析
(1)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及其写作教学理论
马正平教授对写作教学的研究是宏大渊博的,其研究视野也达到了中学写作教学界。他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两百来页,以大量篇幅总结和评价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成果,尽管也贯穿了马先生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写作教学思想,而具体写到中学写作教学的实施途径的内容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基本上还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做资料性的罗列多,而到具体现实的中学写作教学思想构建还是说得比较概括,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细部研究似有欠缺。他的《高等写作学引论》《高等写作思维训练教程》《高等文体写作训练教程》,虽然理论宏阔,体系严密,但还仅仅是面向高等学校的,具体用这些理论指导中小学写作教学,还必然需要一个消化、转化的过程;虽然近年有的师范院校选用这套书做教材,但面对中小学教学实际仍然是有诸多隔膜;大多数中小学语文教师对这套书的理论并不熟悉,有部分先行者注意到了这套书,研读它,使用它,也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研究文章,但还都不足以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马先生还有一套《写作的智慧》,可惜,书店买不到,一般的图书馆也难以找到,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这些理论成果的影响远没有达到足够的力度。
(2)潘新和的“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潘新和.把言说欲、言说权还给学生[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潘新和教授提出的“言语生命动力学写作教学论”,近年来在中小学写作教学界颇产生了一些影响。《语文:表现与存在》构建了一个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的蓝图,很可惜的是相当一些中小学教师在繁重的工作压力和残酷的升学竞争现实面前,无暇顾及这类理论著作,即使顾及到了也似乎找不到直接用于解决应考取胜的良药,更何况,潘先生的理论对应试写作教学还颇多批评,因之,其影响力依然受到限制。也不可否认,大学教授对中小学写作教学实际毕竟也少了点实际的操作感受,完全的理性分析和理想构建尽管很重要,但是,仍然显得与中小学教学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不管怎么说写作是学生生命的体现,而学生面对现实的严酷,怎么来完成这个生命的体现,依然是不甚清晰的。用写作来呈现生命的状态,毕竟还是一个理想境界,让学生认识到进而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呈现,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不仅在实践上需要研究,在理论上也需要研究。
(3)陈果安、何纯、王定的《写作学基础》陈果安、何纯、王定.写作学基础[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该书从写作原理和文体写作两个方面来研究写作教学。写作原理涉及影响写作发生、过程、环境及对象的六个方面,从写作行为论、文章载体论、写作客体论、写作受体论、写作主体论、写作过程论方面阐述写作的理论机制,其中又以写作过程论为重点详加阐释,其意明显地要突出过程意识,这与写作的生成原理非常吻合。书中有许多思想值得中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和吸收,如写作客体论中对写作客体如何进入写作主体的心灵的阐释,对帮助学生解决没材料可写的问题很有意义,作者对材料的含义发现和生成的解说,对怎样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以及阅读和识记来获取写作材料的阐述,对中小学写作教学实际都有借鉴意义。而文体写作部分则主要从实用文本写作和文学文本写作角度来阐释,与现行中小学写作教学毕竟是有着较大的距离。这本书的使用对象当然是定位在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关注自然也有限。
(4)高志华的《中学生作文学》高志华.中学生作文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这本书力图建构一个属于中学写作教学的新体系,力图在理论上对作文教学进行理论研究,该书首次提出“作文学”的概念,有把作文作为“学科”来研究的大胆设想,刘锡庆教授称其为“前贤未作之事,此前未有之举”高志华.中学生作文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既然称之为“学”,自然是要在理论构建和训练体系上做文章。该书由中学一线教师撰写,从本质论、比较论、主体论、文体论、教学论、实践活动论、教师素质论七个方面展开研究,基本涉及了中学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立论从中学教学实际出发,分析切合中学教学实际,是对中学写作教学有很大启发意义的著作。作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当时的一些现象和盛行的一些说法做了一些辩证,如试图对创作、写作和中学生作文进行比较界定,对盛行一时的所谓“淡化文体”有所批评,其中许多观点值得研读和借鉴。高志华.中学生作文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但也因其非官方教材,又没有可以落实到教学实际的训练体系以及中学教学界自身对理论的一种轻视等原因,也没有形成一种较大的影响力。
(5)陈军的《作文新视角》陈军.作文新视野[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这也是一本中学语文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研究的颇有新意的著作。作者从阅读新视角、心理新视角、形式新视角、认识新视角、思维新视角、技法新视角、风格新视角等角度切入来研究,举例丰实,特别是在解决学生写作素材获取和表现生活的技巧上有真知灼见,切合中学教学实际,里面虽有理论思考的积淀,但其更多的是技法研究。这部书以专题式的构思方式,从阅读是新视角的来源、激活心理变换视角、作文形式不必成篇、变换角度认识事物、几种思维方式、几种写作技法和多种风格角度几个方面介绍学习写作的路径。他把阅读理论与写作理论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既讲了阅读触发新视角的方法,又关注了思维方法的训练,还顾及了写作技巧的训练。他的那些提炼很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操作价值。如从阅读中寻找视角专题,他提炼了八种训练方法:综摄、比较、引申、拓展、发现、辩证、转换、析句,凝练新颖,操作性强。再如思维训练专题,他提炼了层递辐射、双边联想、凸显奇语、多方扩展、深化思想五种方法,实用而精当。写作技法专题中所列的转换技法、象征技法、设喻技法三大类中的22个小技法都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可以使用,可以见效。陈军.作文新视角[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6)赵谦翔的《绿色作文实例实说》赵谦翔.绿色作文实例实说[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严格地说,这本书不是理论研究专著,而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思想的著作。作者对于“绿色作文”这个概念并没有做理性的阐释,更没有上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来研究“绿色作文”的科学机理。虽然作者有感于现今中学写作教学假大空的弊端而提出绿色作文的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以导为脉”的观点,但都没有做理论的阐释和论证。
还有一些写作教学研究的著作,都从各自的研究视域对写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究和解说,但从整体上看,偏向大学教材的,理论性强和实践性稍弱,偏向中学教学的,则是实践性强,而理论性弱,甚至有些违背写作教学规律、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东西也大行其道。撮其要者,可资借鉴的还有:徐江的《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褚守农的《联想与作文》,王泽龙的《中国写作学探要》,叶黎明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袁孟斌的《高中生作文运思方略》,雷其坤的《中学作文高效教学》,沈红旗的《唤醒生命的作文教学》等等。
3.需要厘清的一些问题
写作教学到底要给予学生什么?是帮助学生表达个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真实认识,还是教学生获得适应主流话语方式所需要的基本能力,获得公共思维和公共话语的能力,还是送给学生一块应试的“敲门砖”?写作的基本要素到底应该是什么?过去的教学大纲提出的“观点正确,内容健康,条理清楚,结构合理,语言通顺,文面整洁”,与实际的写作基本能力要求还有多远?怎样解决写作无趣无味、片面应试技法、套话假话废话问题?怎样解决学生不爱写、不会写、写不好的问题?怎样解决教学无据、教学无序、教学无方、教学无效、教学无趣等问题?怎样营建利于写作能力形成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问题?还有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清晰的教学指导理论。
写作教学理论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界影响不大,主要问题不是在著作的本身,而是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大环境。现实中,普遍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以及人们的文化心理倾向,都把写作教学逼上一个越来越狭窄、越来越功利的境地。而到教学实践中,又由于理论构架的缺陷,导致实践操作的盲目,形成中学写作教学现实的多重尴尬。
固然,企图用一种写作教学理论统一全国语文教师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应该的。理论思想的高度统一,便是思想僵化、走向死亡的时候。理论的多样,思想的碰撞,是教学走向繁荣的标志。但这必须是有一个前提的,就是所有从事写作教学的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最起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学思想支点。在众多的教师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之前,总应该有一个体现大多数人意志或者能使大多数人认同的教学思想理论体系。客观地说,我们现在的情况是缺乏自己的写作思想体系,而即使有一些算作是思想的东西,是否能经得起逻辑的推敲,还是很成问题的。比如,应试指导的“体系”可谓五花八门,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出来,必然有一批人炒作“满分作文”,于是必然地要刮一阵某类写作的大风。就近年而言,出现的有“文化作文写作训练体系”、“话题作文训练体系”、“另类作文训练体系”、“攫住阅卷老师眼球的技巧体系”等等,这些算不算是写作教学思想,是不是适宜的教学思想,也都是值得研究的。多种理论出现,产生各自的影响,发挥着应有的积极作用,那是繁荣;没有思想,急功近利,旁门左道盛行,那是混乱。
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的多数教师,尤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中小学教师和主管官员对理论有一种本能的反感情绪。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左右下,只看重具体操作技巧,不管理论上是否站得住脚,还要说我们是实践家,而不是理论家。实践和理论本来应该是相与为一,才能发挥作用的,甚至可以说只有二者兼具而有所侧重,才能称之为“家”的。
4.中小学写作教学理论缺失的影响
其最直接的影响有三点。一是导致写作教学的目的性不强,体系性不强,常常是随机作文,到底该练什么不清楚,常常是抓一个题目练一个题目,而应该培养的能力却往往没有关注到,造成能力形成的缺陷。如高考一考话题作文,小学、初一、高一的老师就开始练话题作文。连基本的写作要素都没练,就想直接介入话题作文。二是导致写作教学中的许多错误观念流行,干扰写作教学的良好环境形成。如写作教学教和不教都一样,考试分数靠运气。如作文能力的提升只要掌握几种技巧就行了,于是教学中就只管技巧而忽视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有的只强调写作话题教学而忽视基本写作规范的养成,文章写成“四不像”。写作教学一味地猜测命题走向,花费心思猜题目。殊不知,学生如果基本写作能力不济,就是考前把题目告诉他,也同样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三是造成写作动力缺乏。对一件事情不明白为何要做,其动力肯定是没有或者动力不大的。对一件事情的规律不甚了了,其做这件事的效果肯定是不会很好的。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同样的道理,一个教师要想登上学科教学的高峰,也究竟是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决定了我们不可去做盲目的事情,理论上翻过梁,才会理性地思考问题,才可以避免蛮干、乱干。我们的写作教学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不感到害怕,就是因为既没有从理论上搞清楚为什么要写,也没有搞清楚写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听了一些不恰当的说法又无力进行分辨。
第二节 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现状分析
教师一般而言都有自己的一定的理论积淀,在读大学期间都接受过相应的理论熏陶,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参加工作后继续钻研不休,其中一批优秀者还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既如当今的语文教师的优秀者于漪、郭铁良、陈军、王寿山、程红兵、王栋生、褚守农、唐江澎、赵谦翔等等都有自己的写作教学论著,代表了语文教师中的一个方面。还有一批教师在写作技巧,特别是高考作文技巧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写出了很多高考“研究”的书,但是,能够称之为写作教学理论研究的也有高志华的《中学生写作学》等。
当前的写作教学理念虽不乏理论体系,但最有市场的还是应试能力唯一论,过分讲究实用、过分追求功利。这种恶劣影响已经延伸到小学。小学的写作教学就已经是为考试做准备了,小学生的作文批阅给分也受高考影响,百分制的作文,一般能给七十分左右是常规。缺少科学的写作评价标准,许多确实有效的写作训练形式或者学生学习写作后的能力表现不被承认,如作文发表、竞赛获奖、出版图书、组办刊物、组建网站、采风考察、组织文学社活动等,而能被承认的唯一的就是考试卷上教师写的“保险分数”。评价形式的单一,导致教师形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习惯心理,学生写作能力形成的规律只好被弃之一旁。
教学上,教师缺少把儿童心理学应用到写作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教学缺乏系统的统筹,往往顾此失彼,各自为战、揠苗助长、饮鸩止渴。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写作教学观点的负面效应很大,比如民间传说能写文章那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使得许多人不相信自己还能写文章,导致大多数人丧失写作信心。一开始学写作,就要求学生主题集中、明确,立意深远,结构严谨,语言优美,让学生视作文为高不可攀的悬崖绝壁。有的就干脆主张作文不用教,把作文看作是可有可无的生活点缀,处作文教学半壁江山、人的语文素养综合体现地位的写作课,竟然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学校课表没有“法定的”写作课,教师上不上写作课完全随心所欲。究竟“为什么教作文?很多老师不清楚”。李福灼.“多元素养作文”初探[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5):57
理论的严重缺失,导致写作教学态度的偏失;教师对写作研究的忽视,使得作文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单调,无非是一学期六篇作文,教师命个题,简要讲一下写作要求,有的再让学生交流一下写作思路,有的再读一两篇例文,然后作文,然后评价,下节课评点一下就完事了。我统计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5、2006年高中读本,2007、2008年初中读本和高中读本收入的文章,总共转发文章1454篇,其中属于写作研究的238篇,占16.4%,而在这些研究写作的文章里关于中考、高考试题分析及应对方法之类的文章又占43.7%。写作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显得有所欠缺。
教师写作理论缺失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是教学时间很紧,工作负担重;主观上,则是缺乏理论意识,对自己的工作要求较低。体现在实践中,便是对学生不是积极培养其主体写作自觉性、主动性,而是纵容学生一切依赖老师,心甘情愿做学习的奴隶。学校过分强调“凡作必批,凡批必细”,导致教师尽量少让学生写。特别是只关注应试技巧的写作教学更是扼杀了写作教学的灵气。市面上的一些“教学辅导书”,尽传授所谓“高考取胜28秘诀”一类的“法宝”,其实这所谓的28秘诀,就是诸如处方式作文、病历式作文、镜头式作文、大话西游式作文等等“旁门左道”。按那些“秘诀”写出东西严格地说都是不能称其为作文。而编这些东西的作者还往往被出版商冠以“高考作文研究专家”的名号,损害着本已非常虚弱的写作教学肌体。
有点技法指导是必要的,但是不能片面化。现在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少人都患了“跟风症”。某一年,高考出了几篇写得很好的杂文,于是乎,媒体推波,“专家”助澜,一时间写作教学的首选范例就是《杂文报》上的文章;又某年一些子虚乌有的高尚情感故事吃香,于是乎,《读者》变成了师生手头的必备书,那些“我”无法遇到,读者无法考证的人物、故事成了作文的主打;又某年,文化作文出彩,于是乎余秋雨又开始领导写作教学新潮流;才领风骚三五年,就又被人痛批严打。讲究时代的开放,主张多元文化,文章风格,有各自存在的理由,没有必要对谁“严打”,无论是《杂文报》,还是《读者》,还是“秋雨体”,他们自身有何过错?过错在于大家跟风。就如同经商,不善于创新开新路,而只是扎堆挤摊,结果是多败俱伤。我们习惯于“一边倒”,一些专家一讲某种形式好,大家前呼后拥赶时髦;专家突然有一天说这是很不好的形式,于是乎,大家又一齐声地口诛笔伐。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缺乏教学理念,没有主心骨,东风来了朝西倒,西风来了朝东倒。有人确实也是动了脑筋研究,如有人研究出一个叫作“读通一本书、读透一个人”的方法(这也是从祖先那里趸过来),用此来应付各种各样的作文试题。比如“读透”项羽,就可以应付各种作文,要写“选择”,好,就写项羽最后自杀是不明智的选择;要写“合作”,没问题,就写项羽不能很好地与谋士范曾合作导致了失败;要写“简单”,行,就写项羽性格简单粗暴失了人心;要写“敬畏”,就写项羽对范增这样的知识分子不知敬畏而失去智慧的帮助;要写“源泉”,就写项羽乌江自刎是失去了江东父老的支持失去了力量的源泉;要写“净化”,就写项羽的自杀虽死犹荣,因为他净化了心灵;要写“回味”,就写项羽临死前回味往昔的辉煌而不胜唏嘘;要写“智慧”,就写项羽因为缺少智慧而导致失败……这些思路,偶一为之,也未为不可,可是千篇一律,千人一文,你说还有什么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