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由四大篇章组成,即古代篇、中世篇、近代篇、以及现代篇。每个篇章由2~6章组成。每章下设2-3个小节,每小节叙述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或者多位人物。虽然本书的重点是古代篇和中世篇两个篇章,但是与目前市
作者姓名: 黄爱民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本书由四大篇章组成,即古代篇、中世篇、近代篇、以及现代篇。每个篇章由2~6章组成。每章下设2-3个小节,每小节叙述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或者多位人物。虽然本书的重点是古代篇和中世篇两个篇章,但是与目前市场上的同类书籍相比,改变了以往只重视古代和中世,而轻视近代、现代的做法,适当减少了古代篇和中世篇的篇幅,充实了近代篇和现代篇的篇幅,这一点可谓本书的创新之处。例如,在近代篇中增加了“日俄战争”、“一战爆发、日本侵占山东”、“抗日战争”等;在现代篇中增加了“中日邦交正常化”、“青年洋上大学”、“日资的涌入”、“历史上第二次留日高潮”等过去不曾提及的内容,这些恰好又是作为现代人不能回避的、应该了解的内容。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教材使用,又可作为一般读者提高人文综合素养的普通读物使用。如果是作为教材使用的话,通过大约32—34个学时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中日两国长达三千年的文化交流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另外,对于想了解日本历史的读者来说,本书也一定会成为您的好帮手。
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印象,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本书在每小节结束后均设有3-8道思考题。
作者简介
黄爱民 (1957年—),男,江苏泰州人,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日语语言、文学、文化。出版专著《日语常用短语》、《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文版)、译著《文明的海洋史观》等,发表各类文章30余篇。
古代篇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日本人从何而来?
第二节弥生文化与大陆移民
第二章倭国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倭国与汉朝
第二节金印之谜
第三章邪马台国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卑弥呼女王
第二节大和政权
第三节倭五王
第四章飞鸟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汉字传入与学习汉字发音
第二节圣德太子与遣隋使
第五章奈良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遣唐使
第二节鉴真东渡
第六章平安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唐风文化
第二节最澄、空海、圆仁
第三节奝然、寂照、成寻、荣西
中世篇
第七章镰仓幕府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兰溪道隆、无学祖元
第二节元军东征
第三节一山一宁与日本禅宗
第八章南北朝·室町幕府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五山文学与汉文学
第二节倭寇与勘合贸易
第九章战国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唐物的兴起与收藏
第二节雪舟等杨与策彦周良
第十章江户幕府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生丝贸易往来
第二节隐元、朱舜水、陈元赟
第三节千岁丸上海之行
近代篇
第十一章明治初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罗森、黄遵宪与源辉声、王韬
第二节冈千仞、傅云龙、吴汝伦
第十二章明治中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中日甲午战争
第二节日俄战争
第十三章明治末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第一次留日高潮
第二节鲁迅与藤野严九郎、宫崎滔天
第十四章大正时代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李大钊、吉野作造
第二节一战爆发、日本侵占山东
第三节二战与抗日战争
现代篇
第十五章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中日邦交正常化
第二节青年洋上大学访华
第三节中日传统文化、艺术的交流
第十六章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日资的涌入
第二节历史上第二次留日高潮
参考文献
古代篇
第一章
原始社会时期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日本人从何而来?
距今25000~12000年之前,在地质学上叫作第四纪“冰川期”的时代,那时的南极和北极全部被冰川覆盖,整个地球犹如一个巨大的冰原,一望无际。当时的日本列岛和欧亚大陆之间并不像今天这样被大海相隔,而是连在一起的王建民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第1页。。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当时居住在大陆的原始人类履冰,千里迢迢地来到了日本列岛。也有学者认为,大陆的原始人类为了追寻一些大型动物(如长毛象、古麋鹿等)的足迹,逐渐地向日本列岛迁移。这种观点可以从目前在日本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动物化石和在我国华北地区出土的同一时期的石器以及动物化石的相似度上得到证实。王建民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第2~3页。
可是,到了距今12000年前,全球气候开始变得温暖起来,冰川也开始融化,露出了海洋,慢慢地形成了和今天一样的气候条件。此时的日本列岛也与欧亚大陆因为大海的缘故被完全隔绝开来,导致了之前已经到达日本列岛的大陆移民无法重返大陆,只得在日本列岛上安居下来,成为日本列岛上最早的原住民。据考古学家说,这些原住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就是今天被日本人蔑称为“虾夷”或“毛人”的阿伊努人。日本人之所以称呼他们为“毛人”,原因是他们身上的毛发比一般人都要浓密。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伊努人始终保持“毛人”的体征及原始的生活方式别册太阳编辑部:《先住民アイヌ民族》,平凡社2004,第12~15页。。中国古籍《山海经》是描写上古时代中国海外探险的游记。郭璞注解的《海外东经》中这样写道:“今去临海郡东南两千里,有毛人在大海洲岛上,为人短小,面体尽有毛,如猪熊,穴居,无衣服。”从地理位置看,显然是指日本本州南部或九州一带。这些也证明了在上古时代,阿伊努人就已经在日本列岛的西南部定居、繁衍。
且说,来自于上古时期大陆冰川上的移民在日本列岛定居下来,保留了大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并逐步形成了日本最早的绳文文化。从这一点看,日本的绳文文化并非一夜之间在日本列岛突然产生的,而是由外来民族创造的文化。但需要说明的是,日本的绳文时代是一个与周边几乎隔绝的时代,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列岛四面环海。绳文文化逐渐被孤立起来,朝着与大陆文明不同的方向独自发展、壮大起来。
除了来自于上古时期大陆冰川上的大陆移民外,还有后来乘坐独木舟等来到日本列岛的人,他们中包括菲律宾人、马来西亚人、印度尼西亚人等东南亚人种,以及东北亚人种。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和之前来到日本的大陆移民(也称阿伊努人)通婚,繁衍后代,于是产生了现在日本人的祖先。关于这一点,英国人类学家埃利奥特·史密斯在《人类史》中这样写道:“日本人是一个非常混血的民族。整个日本群岛最初可能被一个称为阿伊努人的奇特民族所占据,他们不是蒙古人种。他们现在被局限于萨哈林岛和日本群岛的北部,但是他们原先占据着整个日本群岛。以下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在最南边的琉球群岛上今天仍然保留着他们的踪迹。这些人无疑是阿尔卑斯人种的成员。他们必定是在很早的时候游荡到日本诸岛的,并在那里分离出来。最早入侵日本的民族可能是高大的北方蒙古人种,来自朝鲜。这些入侵者将阿伊努人逐步驱赶到北方。”
关于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祖先这一问题,学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身体结构来看,将众多说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三种说法:一是“人种更替说”。此说法认为,在日本列岛上曾发生过1~2次或者3次人种更替。例如19世纪80年代,解剖学家小金井良精认为,绳文时代生活在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是阿伊努人,绳文时代后他们被大陆来的新移民驱赶到了北方。二是“混血说”。此说法认为,“原日本人”(旧石器时代的日本人,也即阿伊努人)在绳文时代后,与大陆或南洋诸岛移居来日本列岛的其他人种通婚,逐渐形成了现代日本人的祖先。医学专家清野谦次首先提出此种“混血说”,直至20世纪30年代,此说法仍为学界的主流。三是“演变说”,此说法认为,绳文时代的日本人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体格逐渐发生变化,慢慢地变成了后来的弥生人、古坟人甚至是现代日本人。此种观点更加重视人种的继承性原理,既不赞成“人种更替说”,也不重视混血对日本民族构成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京大学人类学研究室的长谷部言人和铃木尚教授均持此观点,此说法至今对学界仍有影响。
从各个时代日本人的身体结构来看,日本人属于蒙古人种是毋庸置疑的。考古学也已经证明,在10万年或者20万年以前(即旧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那时的日本列岛上就已经有人类的活动。但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人类骨化石,因而无从知道那时期的日本人的身体特征。
目前,在日本列岛发现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0年在枥木县安苏郡葛生町发现的取名为“葛生人”的6件古人类遗骨化石。
1957年,在爱知县丰桥市牛川町又发现了古人类遗骨的上腕骨、左侧大腿骨和动物化石,并将他们取名为“牛川人”,但“牛川人”是距今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还是距今3万年后的“新石器时代人”,关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1959年,在静冈县三日市又发现了古人类头骨片等7件遗骨化石,并将他们取名为“三日人”。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方面又先后在静冈县浜北市的石灰岩洞、冲绳县具志头村的港川以及大分县的圣岳洞穴等地方,发现了古人类遗骨化石,并分别将他们取名为“浜北人”、“港川人”和“圣岳洞穴人”,这些人均属于“新石器时代人”。其中的“港川人”1号人骨最为完整,身高达153厘米,经研究,发现是距今17000年之前的古人类遗骨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