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如何推动建立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成为外交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前沿问题,而且是我国
作者姓名: 谭吉华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如何推动建立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之间的新型大国关系,不仅成为外交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前沿问题,而且是我国国家政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本书简要梳理了中欧关系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着重阐述中欧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及其障碍因素,重点探讨了中欧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的着力点。
作者简介
谭吉华 男,1964年8月生, 湖南邵东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级课题12项。2012被评为第三届全国教育硕士(ED.M)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
引言
一、新型大国关系的由来
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
(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背景
(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依据
三、新型大国关系之“新”
(一)新型大国关系以“平等互信”为基石
(二)新型大国关系以“相互依存”为理念
(三)新型大国关系以“合作共赢”为动力
(四)新型大国关系以“和平解决分歧”为机制
(五)新型大国关系以“包容世界多元化,构建和谐世界”为宗旨
四、中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欧洲一体化:二战后欧洲人的梦
一、联合自强:欧洲人追梦的动力
(一)二战后欧洲的相对衰落:欧洲一体化的大背景
(二)繁荣经济、共同强国:欧洲人追梦的内生动力
(三)安全、和平、稳定:欧洲人追梦的内压力
(四)恢复世界一极地位:欧洲一体化的外在动因
二、欧洲人追梦的曲折历程
三、曲折发展、成果丰硕
(一)组织机构逐步完善
(二)经济一体化:欧盟发展的起点、成就最大
(三)政治一体化:欧盟发展的最高成就
(四)安全和防务一体化:欧盟追梦的又一个支点
(五)“用一个声言说话”: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追求
四、欧洲一体化:全球治理的新模式
(一)欧盟: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独特一极
(二)欧盟:世界经济中的“巨人”
第二章 世界格局中的重要一极:中国棋局中的欧洲棋子
一、经济巨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一)内部市场的统一
(二)外部市场的扩大
二、欧盟: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一)政治一体化不断推进
(二)“用一个声言说话”:欧洲共同安全与外交政策
三、军事一体化:欧盟军事联合行动的目标
(一)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深化
(二)共同行动积极展开
四、文化多元统一:欧盟文化发展的特点
(一)欧洲文化认同的内生动力
(二)欧盟集体认同的发展
第三章 合作者还是挑战者:欧洲人眼中的中国
一、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欧洲人的基本认知
(一)中国崛起了吗?欧洲人反复思量的问题
(二)“权力的和平转移”:解读世界发展的新理论
二、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一)国家形象的界定
(二)与西方差距巨大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三)中国经济崛起,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中国国际身份的建构主义分析
(一)建构主义合作理论简析
(二)欧盟对中国身份认知的演变过程
结语
第四章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的新定位
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与欧洲国家的交往
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欧洲国家艰难的建交历程
三、冷战结束后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发展历程
(一)《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的发表与主要内容
(二)中欧关系进入相互调适与转型期
第五章 中欧关系的绊脚石
一、对华军售问题:中欧关系之殇
(一)对华军售问题的由来
(二)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障碍因素
(三)军售问题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二、人权问题——中欧关系之痛
(一)人权问题的发展历程
(二)中欧人权观差异
(三)中国的应对之策
三、西藏问题——中欧关系之劫
(一)“西藏问题”的由来
(二)欧盟干涉“西藏问题”的原因
(三)应对欧盟干涉“西藏问题”的几点思考
三、贸易失衡——中欧关系之痒
(一)中国加入WTO以来的中欧贸易失衡的现状
(二)中欧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
(三)贸易政策对失衡的影响
四、欧盟是否授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影响中欧关系的
重要因素
(一)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由来
(二)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影响
(三)非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五、人民币汇率是中欧共同关注的话题
(一)人民币汇率是影响中欧关系健康发展的一个因素
(二)人民币汇率问题须中欧共同努力解决
第六章 中欧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一、中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已有坚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
(一)稳定健康机制化的政治合作是中欧发展新型大国关系
的政治前提
(二)持续健康增长的经贸是中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
源泉
(三)安全合作是中欧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又一支点
(四)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是中欧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
新亮点
(五)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中欧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六)日益密切的人员往来为中欧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奠定
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发展中欧新型关系的必要性
(一)战略伙伴关系进展有限
(二)某些领域由合作转向竞争
(三)原本受控的领域产生争执
三、构建中欧新型大国关系的着力点
(一)平等相待,增强互信
(二)相互依存,互利共赢
(三)加强交流,互鉴共荣
结语
中欧关系大事记
参考文献
引言
“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共“十八大”报告对中国大国外交的新阐述,其内涵既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又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与重点所指。特别是在中国加速崛起、国际体系压力剧增的大背景下,中国希望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大国相处之道打破大国对抗、冲突的历史宿命,用良好竞争战胜零和博弈,以合作代替对抗,开辟大国关系新模式。中欧关系有其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理应借势发力,抓住机遇,与欧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共同构建新型的大国关系。
一、新型大国关系的由来
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
2010年5月,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时任国务委员戴秉国提出,中美应“开创全球化时代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的国家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观察人士指出,传统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猜疑、对抗、冲突的关系模式显然不适合中美,走出一条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中美两国的必然选择。
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在这次广受关注的访问中,习近平提出,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把两国合作伙伴关系塑造成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3个月后,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致辞。他强调,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美两国国内情况如何发展,双方都应该坚定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努力发展让两国人民放心、让各国人民安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此后,“新型大国关系”一词在中美关系语境中越来越多地出现,成了中美高层交往的必谈话题。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由此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习近平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做了进一步阐述。他表示,希望双方不断充实合作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走出一条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在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时,习近平则表示,双方应该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共同致力于建设中美合作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之路。外交学院院长助理王帆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新型大国关系强调大国之间的新型合作之道。以往,随着大国实力的变化,总会出现冲突。新型大国关系要看是否能够找到一种办法,在一种新的合作框架下,避免随着国家实力的变化,新兴大国必然和传统大国发生冲突的局面。这种新型大国关系的特征应该是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在此基础上实现两国关系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这是一项两国共同的事业,也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
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
大国关系是指大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状态,它是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秩序规则的决定因素。近代以来,大国关系经历了二战前以敌对、战争为主的时期,冷战期间以对峙为主的时期,以及冷战结束后以“竞争与合作”为主的时期。前两个阶段属于传统大国关系,而后一个时期则属于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以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为主要特征,是崛起国和既成大国之间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2012年5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中美双方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正式推出,其核心内涵就体现在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6月访美时提出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这十四个字当中。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不仅有复杂的时代背景,也存在包括认知条件、实践条件、制度条件在内的现实依据。
(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时代背景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不同制度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程度明显加深,人类社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样一种复合性的时代条件,促使新时期大国关系出现新特征,即:前所未有的相互依赖,无法回避的利益包容,应对共同威胁的携手共进,等等。
1.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进一步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批非西方国家,如中、俄、印、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迅速崛起并逐渐融入国际机制和国际体系中来,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这些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使得大国身份日趋多元化,传统大国的国际影响力相对被削弱。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催化下,国际经济政治力量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由欧美向亚太转移的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金砖四国”“新钻11国”逐渐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引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就如习主席首访时所讲的,“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顺应时代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25.这样一种局面,使中国崛起具有了历史上大国崛起所不曾有过的环境依托。
2.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彼此利益交织渗透,依存性加强
当今世界,大国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调整和变革,虽然“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基本没有改变,但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状况有所改善,大国联系日渐紧密,主要国家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局面。经济发展是所有不同国家最大的共同利益,经济联系是大国利益的主要交汇点,是大国关系长远稳固的重要支撑力量。各国应鼓励商品、资金、信息和技术的自由流动,广泛深入地加强经贸联系,在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寻求各大国间的利益交汇点,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管控分歧,消弭摩擦,增进相互理解,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夯实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相比后冷战时代制约大国战争的“核武器威慑平衡”而言,如今全球经济的高度相互依存又给大国间的和平加上了一重经济保障——“经济共同体依赖平衡”。
3.冷战后各国反思战争与敌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从主观方面而言,在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打击和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后,全世界人民都深刻认识到战争和对抗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和平友爱才能促进人类的共同繁荣。“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1]从客观方面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球合作逐渐向全方位拓展,新兴国家整体实力日渐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的总体稳定成为可能。另外,新兴市场国家对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温家宝就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要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3-03-06(2)
(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现实依据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应对崛起国与传统国之间权力转移难题的新尝试,是打破大国政治悲剧、摆脱传统大国关系,实现尊重互信、合作共赢的现实新需求。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提出,除了特定的时代背景之外,还有着以下的现实条件作为依托。
1.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崛起国冲破大国政治悲剧、摆脱传统大国关系的迫切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纵深发展,大国间关系也日渐复杂化、多样化,呈现出争夺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新特征。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大国之间破除“零和博弈”传统大国关系的束缚,探寻一种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为历史潮流的必然。
可以预见,任何穷兵黩武、试图称霸世界的意图,任何以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为标准划分敌友的思维都是不可取的。国家间应取长补短,在遵守国际秩序、承担国际责任的基础上加快自身发展,造福本国人民,并通过自身的发展推动世界的进步,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和继续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的发展就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对内求发展、求和谐,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改革创新,通过同世界各国长期友好相处、平等互利合作,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并为全人类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N].人民日报,2011-09-07.
2.新型大国关系理论是对中国几任领导人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从认知方面来看,新型大国关系理论的提出,是对中国几任领导人外交思想的继承与创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相继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和平发展道路”“命运共同体”意识等思想理论,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和构想正是对这一系列思想理念的延续与深化。
早在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就提出要“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2]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多个重大场合对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做了进一步阐释。2011年1月,胡锦涛访美期间,中美达成了“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共识。2012年2月,习近平作为国家副主席访美时,第一次从战略的高度明确提出:中美两国应该构建前无古人、但后启来者的新型的大国关系。这个战略性提议,很快引起中美两国战略家们乃至两国高层的重视和积极互动。2012年5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做了《推进互利共赢合作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主题演讲,主要对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提了五点构想,即“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动、厚植友谊”。至此,“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被正式推出。但也应看到,虽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最先适用于中美关系,但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的外延,不仅仅包括中美关系,更包括中欧、中俄、中日以及中国与新兴国家的关系。
3.中国长期的外交实践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实践经验
从实践条件来看,中国在处理与发达国家关系的长期外交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早在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积极致力于发展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特征的新型大国关系。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相继同法国、美国、加拿大、德国、埃及、韩国等国以及欧盟、东盟等地区组织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当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最重要的实践经验,还是来自中美关系的积极上升发展。中美关系是最大的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关系,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极其具有代表性。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尝试,就是在系统总结过去40年中美关系基本经验、全面审视当今时代特点的基础上,中美双方合力破解崛起国与守成国必然走向冲突这一世界性难题的新尝试。因此,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升华,指导未来实践,可谓顺理成章。
4.国际秩序的规范化、机制化为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国际秩序作为国际活动的一种模式或安排,实际上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主观方面或者说个体方面,指主权国家追求的目标和行为方式;其二是客体方面或者说集体方面,各行为主体(国家)之间的一致和共识,通过国际法、国际公约、条约、协议以及各种准则和行为规范来体现,构成国际秩序客观的另一面。[3]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需要通过和平方式完成相关国家相互认知和身份定位的变化与调整,其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由基于战争冲突的“权力政治”向基于制度机制的“规则政治”转变。冷战后,多元主体间多层次的互动不断增强,各国在是否要共同遵守国际秩序方面初步达成共识。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及大量约定、协议的签订,为全方位的国际互动提供了原则规范和制度保障。据国际组织年鉴统计,1995年各种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条约、协定的总数达41 722个,而1999年这一数据就达50 037,4年间增加了约一万个。另外,除了数量增加外,国际组织、国际机制的另一个变化则是越来越呈现出专业化、制度化的特点,以联合国而论,比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邮政、电讯、航空、气象等方面的规范和管理,在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中都能找到对应的相关机构和部门。概而言之,这些越来越专业化的国际机制,为规范主要行为体相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规则和制度保障。
5.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国家间增强战略互信、实现合作共赢的现实需要
当前,人类已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维、切实稳健的行动,打破历史上传统大国必然走向对抗冲突的历史怪圈。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必须“坚持把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结合起来,扩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汇合点”。[4]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难点和目标之一是实现大国互信,在新形势下,各国在管控全球经济危机、开发新能源、打击恐怖主义、维护地区与全球秩序等诸多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合作共赢成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动力。杨洁篪外长曾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的答记者会上就表示:“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摒弃陈旧过时的观念,切实尊重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致力于构建以尊重为前提、合作为途径、共赢为目标的新型大国关系。”[5]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主权国家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和谐世界”理念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延续与深化,是中国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总结出的应对崛起国与守成国权力冲突的新尝试,是增强战略互信、实现合作共赢,冲破大国政治悲剧、摆脱传统大国关系的新需求。具体而言,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创新,完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规范和具体落实措施。其次,积极探寻各大国新的利益汇合点,并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探索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从战略的高度和特有的角度,发展和加强中美战略互信、中俄战略互补、中欧战略互动和中日战略互惠,具体原则是“创新思维,增进互信,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植友谊”。[6]最后,加快自身建设,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根本保证。要在大国激烈的竞争间获胜,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通过苦练内功发展壮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