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出版时间:2014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着“行动即研究,研究即行动”的行动研究取向,本书以广西为研究场域,通过若干专业化社会服务并梳理实务经验,探讨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广西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问题。全书分为“行动研究篇”与“生命故事篇”两
作者姓名: 覃明兴,龙妮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内容简介
本着“行动即研究,研究即行动”的行动研究取向,本书以广西为研究场域,通过若干专业化社会服务并梳理实务经验,探讨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广西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问题。全书分为“行动研究篇”与“生命故事篇”两部分,前者由系列课题类研究性文章组成,分别从农村社区专业化助残、唇腭裂患者及家庭社会心理支持、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和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养等方面进行阐述,一些问题的思考比较深入,发人深思;后者是把口述史方法运用于残疾人个案管理过程,这些生命故事表现的不仅是残疾人的苦难,更是帮助残疾人发现生命历程中的资源和业已形成的抗逆力,以达至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的目标。期望本书这些方面探索能助力于广西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成长。
作者简介
覃明兴 男,壮族,1969年生,广西来宾市人,社会学博士,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社会道德研究会会长。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厅级课题5项。学术专长为移民社会学和残疾人社会工作。
龙妮娜 女,汉族,海南省万宁市人,法学硕士,广西师范学院副教授,广西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骨干。合作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课题1项、共青团中央课题1项、厅级课题5项。学术专长为大学生志愿助残行动研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上篇行动研究
第一章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
一、调查概况
(一)调查内容
(二)调查方法
(三)调查样本构成
二、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二)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有效开展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机制,推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
规范化发展
(二)加强宣传力度,拓宽大学生了解和参加志愿
助残的渠道
(三)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形成“四位一体”
的联动机制
第二章广西师范学院助残义务家教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养
一、前言
(一)背景
(二)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三)基本概念
二、助残义务家教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养的必要性
(一)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对志愿者提出了专业化的要求
(二)志愿者的自我成长需要服务过程中的专业化指导
(三)志愿者专业化培养是对服务过程中暴露问题
的回应
三、助残义务家教志愿者队伍专业化培养的实践
(一)健全组织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机制
(二)高标准招募志愿者,优化志愿者的结构
(三)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志愿者自我成长
(四)强调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在服务过程中的运用
(五)建立有助于志愿者互动沟通的信息交流网络
四、结论与建议
(一)坚持以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武装志愿者
(二)建立志愿服务督导制度
(三)增加志愿者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并扩大其覆盖面
第三章“唇腭裂患者及其家长”社会心理支持服务的
行动研究
一、服务的背景
(一)唇腭裂患者及家属社会心理支持现状
(二)“重生行动—社会心理支持服务项目”简介
二、服务过程
(一)团队组建
(二)志愿者专业培训
(三)与医院和服务对象保持良好的专业关系
(四)把优势视角贯穿于小组活动过程
(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区宣教服务
三、服务成效
(一)有效地疏导患者家属的情绪
(二)帮助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加强了服务对象的自我肯定
(四)通过宣传和社会倡导,促进了无歧视环境的建构
四、服务反思
(一)伦理困境问题
(二)小组活动的一些技巧应值得重视
(三)志愿者应扮演好患者及家属与院方之间的桥梁者角色
(四)社会工作的价值是在实务中才能真正地体现和领悟
第四章西南村志愿助残的社会工作介入及其启示
一、前言
(一)背景
(二)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三)理念和理论
二、农村残疾人(家庭)及志愿者助残的需求分析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农村残疾人的需求分析
(三)农村志愿者的助残调查分析
三、社会工作在农村助残服务过程中的介入
(一)以增能为目标,以优势视角为导向,精心组织小组工作
(二)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残疾人社区工作
(三)以重构生命故事为中心,开展残疾人个案管理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助残的成效分析
(一)服务评估显示项目的实施得到各方的认同和肯定
(二)扩大了社会工作专业和农村志愿助残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立了“5+3”志愿助残服务长效机制
(四)提升了残疾人的角色意识,初步形成残疾人支持系统
(五)推动了农村残疾人无歧视环境的创设
(六)推动了广西残联系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五、西南村专业化助残服务对广西农村助残工作的启示
(一)西南村的专业化志愿助残经验对同类社区有借鉴意义
(二)构建农村社区残联与志愿助残并行的介入模式
(三)在农村社区构建金字塔形的助残志愿服务模式
(四)加强与社区以及地方相关部门的合作
(五)合理计划,预测不可控制因素
第五章院舍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伦理困境及其抉择
一、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二、专业伦理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基石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的内涵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的体系
(三)社会工作伦理在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困境
(一)基于隐私权和秘密权的伦理困境
(二)基于知情认同权的伦理困境
(三)职业忠诚的困境
(四)多重价值观的冲突
(五)源于案主自决权的困境
(六)多重关系对专业关系的突破
(七)跨学科医疗团队合作中的困境
四、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伦理抉择
(一)案主的生命优先的原则
(二)院舍机构规范优于个人价值
(三)人际关系的倚重
(四)借助督导的资源
五、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抉择的实践反思
(一)坚持“道德优先”的指导原则
(二)遵守社会工作价值序列的基本要求
(三)建构本土化的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原则
(四)加强残疾人社会工作伦理的教育
下篇生命故事
第六章岺长江:歧视让我背井离乡,但家乡依旧是我的根
一、备受歧视的记忆
二、从天堂到地狱
三、给儿子最大的爱
四、重生行动的受益者
五、丈母娘的关心与支持
六、远走广东
七、我的村子我的根
第七章盘明克:命运、教育与期待
一、小孩出生、坐月子和回娘家
二、给儿子找契爹
三、求医
四、孩子的教育
五、一点期待
第八章严叔:一生的波澜起伏,终将归于平凡
一、放牛娃的记忆童年
二、我的波澜青春和不幸
三、残疾后的退役生活
四、领导的赏识,小小的进步
五、退休后的残疾人专职委员
六、一切都将归于平淡
第九章刘素林:孩子,对不起,我爱你
一、女儿出生了
二、女儿长大了
三、女儿要出嫁了
四、儿子的病
五、家里的困境
六、我正老去
第十章邓志公:孩子,是我最大的支撑
一、事故,来得如此突然
二、创伤,一直都在
三、生活,就这样也还好
四、孩子,让我充满希望
第十一章陈曲灵:我的生活观与生存法则
一、我和我的家庭
二、我和我的女儿
三、我的生活观
四、我要自食其力
五、勤劳、学习是我的生存法则
广西师范学院志愿助残工作大事记
致谢
上篇行动研究
第一章
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
核心内容:调查显示,广西高校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总体上是有序、有效和可持续的,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总体上是积极、理性的。但同时也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深度了解,了解的途径范围较窄;参加志愿服务呈短期性,参加的途径、场所较为集中,涉及范围较小;部分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盲目和具有功利性等。因此,通过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培养专业的助残志愿者队伍,推动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科学管理和发展,加强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大学生了解和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和加强与残联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之间的联动,形成学校、社区、残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四位一体”的联动机制等途径,积极应对存在的问题。
为了了解广西高校开展助残志愿活动的情况,为推进高校助残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工作力度,更好地调动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以提高义务助残活动质量,为有需要的残疾人士提供更切实的服务,课题组对广西高校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进行调查与研究。2012年6月,课题组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广西12所高校进行调查。本报告以问卷调查的定量分析为基本依据,深入分析了广西高校开展助残志愿活动的情况,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一、调查概况〖1〗
(一)调查内容
为了尽可能全面了解广西高校开展助残志愿活动的状况,本次问卷设计分为两个样卷:学生问卷和组织问卷。学生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助残服务的基本情况:助残服务的参与、培训状况,参与助残服务的动机、感想、收获以及助残服务存在问题等方面。除对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等为单项选择,其余都以不定项选择为主,并在其后辅以主观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搜集学生信息,以增强此次调查的严谨性、科学性和代表性。
组织卷的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建设的基本情况、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状况以及开展活动的目的、面临的困境等方面。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要手段,运用分层随机抽验调查法,按照不同类型抽取14所院校实施问卷调查,其中高职类院校2所,本科类院校(包括独立院校)12所;专业涵盖了理、工、农、医、师、艺、体等专业。本次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实际回收学生卷432份,组织卷8份,有效样本学生卷357个,组织卷8个。调查对象基本上涵盖了各类高校及不同专业、年级的在校大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全部采用SPSS115进行定量统计分析。
(三)调查样本构成
本次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和调查对象的特点,依据高校的性质、专业特征,选择了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玉林师范学院、贺州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等10所本科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院校,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和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两所独立学院作为调查学校样本,调查对象涵盖了14所院校的理、工、农、医、师、艺、体等专业的大学生,调查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的形式。
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为:性别构成中,男生占591%,女生占409%;学历构成中,大专生占190%,本科生占810%;年级构成中,大一学生占317%,大二学生占328%,大三学生占160%,大四学生占06%;专业构成中,人文社科管理类专业学生占221%,理工农医类专业学生占409%,艺术体育类专业学生占64%,其他类专业学生占305%。
二、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状〖1〗
(一)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1大多数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
调查显示,在高校中,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占625%,没有设立的占375%。已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都集中在本科类院校,且都是在校团委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如图1)。
图1是否有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
2部分高校有固定的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且志愿者队伍成立的时间都较长
调查显示,在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高校中,有40%的高校有固定的志愿者队伍,助残志愿者队伍从创立至今都在两年以上,且625%的高校都固定招募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375%的志愿者队伍年平均数都在100~200人以上(如图2、图3)。
图2是否有固定招募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
图3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年均人数
3大多数高校有规章管理制度,活动开展有规律
调查显示,在已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高校中,有规章管理制度的占60%。这些高校均表示有规律地开展活动,即以双休日、特殊节日为主要时间段,以每两个月一次或每个学期一次为周期开展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如图4、图5)。
图4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是否有规章管理制度
图5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是否有规律
4希望残联机构给予更多支持与指导
调查显示,875%的高校认为,残联机构有必要参与指导学校的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其中认为“非常有必要”的占500%。并且都希望残联机构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业务指导”方面给予指导和支持。在实践过程中,875%的高校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表示都参加过残联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参与过,现在经常参加”残联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占375%。“参加过,现在也偶尔参加”的占500%,而“参加过,但现在已经不参加”的及“从未参加”的为0(如图6)。
图6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是否参与残联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
5大多数大学生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认知水平较高,了解的途径多样化
调查显示,有751%的大学生表示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有所了解,且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大众传媒和残联部门告知等多种途径,其中“学校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及“社区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途径(如图7、图8)。
图7您了解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吗
图8大学生了解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分析
6大多数大学生积极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参加的途径、场所多样化
调查显示,851%的大学生表示参加过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从未参加过的仅占149%。他们大多是以学校、敬老院、社区和家庭等为主要场所,通过学校组织开展的团学活动、学校开展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社区开展的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残联机构开展的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企事业单位开展的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多种途径参与到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如图9、图10)。
图9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途径分析
图10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场所分析
7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总体令人满意
调查显示,70%的大学生对参加助残志愿活动的原因、活动的主要方式、活动内容、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收获、活动存在的问题等问题,都有理性地了解和认识,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动机总体上令人满意(如图11到图16)。
图11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分析
图12大学生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方式分析
图13认为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内容分析
图14您认为作为大学生助残志愿者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
图15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收获分析
图16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8大学生迫切需要得到相关培训
调查显示,有894%的大学生认为要对助残志愿者进行前期培训,且897%的大学生认为也需要对助残志愿者进行后续培训。在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培训的内容选择上,有80%的人选择“助残基本技能”和“志愿者精神”;有60%的人选择“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和“自我心理成长辅导”(如图17、图18、图19)。
图17大学生在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之前是否需要培训分析
图18大学生成为助残志愿者后续培训是否需要
图19大学生培训的内容分析
(二)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广西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状况总体是积极、理性,且有成效的,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予以关注与思考,主要表现在:
1大部分高校没有固定的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调查显示,在已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高校中,固定招募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的占40%,没有固定招募大学生助残志愿者队伍的占60%(如图2)。
2高校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管理仍需加强。调查显示,在已设立了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的高校中,有规章管理制度的占60%,没有规章管理制度的仍占40%(如图4)。
3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面临的困难仍很多,主要困难来自于高校自身建设不足、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不够了解和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调查显示,高校认为在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机构或组织面临的困难中,选“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活动不够了解”的有804%,选“政府重视不够”的有549%,选“学校重视不够”的有473%,选“学校重视不够”的有473%,选“志愿者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有395%,选“愿意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太少”的有37%,选“志愿服务工作制度不够健全”的有476%,选“其他”的为14%(图20)。
图20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4大学生总的来说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有所了解,但是缺乏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度了解;了解的途径虽然多样化,但途径较为集中。调查显示,仅有62%的大学生对助残志愿服务活动“非常了解”;了解的途径主要是“学校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区开展的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如图21、22)。
图21大学生了解助残志愿活动缺乏深度分析
图22大学生了解助残志愿活动途径分析
5大多数大学生积极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参加的途径、场所多样化,但大学生参加志愿意服务呈短期性,参加的途径、场所较为集中,涉及范围较小。占675%从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不超过半年”“半年至一年”的占213%;“一年至两年”的占59%;“两年半以上”的仅占39%(图23)。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途径调查显示,627%的大学生选择“学校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的团学活动”,557%的人选择“学校开展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328%的人选择“社区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活动的场所大都集中在学校和敬老院,深入社区、家庭、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力度仍需加大(如图9、图10)。
图23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时间分析
6大多数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总体上是积极的、理性的、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是仍有部分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动机盲目和具有功利性。调查显示:选“从众心理”的占123%,“完成老师或组织交给的任务”的占129%;“对以后找工作有帮助”的占76%,“学校、集体等评优需要”的占48%(如图11)。
7大多数大学生助残志愿者缺乏培训,且培训结构单一。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从事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之前,“经过培训”的只占244%,而“没有经过培训”的占到745%。调查还显示,在对大学生进行培训的机构中“学校团学组织”占216%,“残联机构”占36%,“社会相关部门”占62%“社会非政府组织”占22%,“其他”为08%。由此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对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的必要性和内容都有正确的认识,但他们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却很少经过培训,且培训的工作主要由学校来承担,社区、残联和社会非政府组织等相关部门发挥的作用较小(如图24、图25)。
图24大学生实际培训情况分析
图25对大学生进行培训的主要机构分析
8大多数大学生从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收获快乐、幸福,自我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及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但仍有171%的大学生觉得“感受很复杂,说不清”,11%觉得“总是很不快乐”,值得研究者关注(见图26)。
图26大学生参加助残志愿服务活动的心理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