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14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人不能没有信仰,也不能没有精神世界。人与动物可以有很多种区分方式,但人有信仰和精神世界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知识是通往科学信仰之路,是人类理性的结晶。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意识形态之一。
作者姓名: 张艳涛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人不能没有信仰,也不能没有精神世界。人与动物可以有很多种区分方式,但人有信仰和精神世界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知识是通往科学信仰之路,是人类理性的结晶。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意识形态之一。知识与信仰相辅相成。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知识”与“信仰”恰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当代大学生应该追求“知识与信仰同行”、“学问与责任同在”、“能力与道德同生”。大学生只有自觉将个人成长与祖国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才能最终实现个人价值。
作者简介
张艳涛 男,黑龙江庆安人,获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哲学博士学位,2007-2011年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现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和力量转移理论。出版学术专著有《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的“中国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合著)。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导论 让知识与信仰同行
第一章 关于信仰
第一节 信仰的概念
第二节 信仰的结构
第三节 信仰的分类
第四节 信仰的功能
第五节 相关概念辨析
本章 小结当代人信仰面临的严峻挑战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哲学透视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信仰形成的因素分析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现象学分析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信仰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本章 小结科学的信仰如何可能
第三章 知识、信仰、信念与意志的内涵及其联系
第一节 关于知识
第二节 知识与信念
第三节 信仰与意志
本章 小结科学地对待信仰何以可能
第四章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一节 怎样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第三节 反思作为“范式”的教科书哲学
第四节 马克思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第五节 走出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
本章 小结高校应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有更大作为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期应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向度
第三节 公民教育: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第四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及其出路
第五节 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本章 小节 如何让知识与信仰同行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第一节 中国梦的哲学解析
第二节 “力量转移”与中国梦
第三节 大学生与中国梦
本章 小结道路决定命运
结语 重建科学的理想主义信仰
附录一 研究型大学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研究型大学大学生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 让知识与信仰同行
我是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无论从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来讲,还是从当代中国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来看,我越来越感觉到研究“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以博大宽广的胸怀来看待当代大学生信仰多样化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担负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和振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责任。我选择“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作为研究课题,绝不是什么“内心冲动”的结果,恰恰相反,是我教学实践、理论兴趣和学术研究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高等教育在文化育人、传承人类文化、建设先进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轻视甚至忽视的问题,它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攸关13多亿中国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接受马克思主义,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政治宣传灌输”紧密联系在一起,导致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无味,有些教学内容甚至成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注解与论证,其结果是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也感到很累。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淡漠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等有所抬头,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冲击。怎么办?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却不十分令人满意,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探索立德树人的新机制,而“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关于大学生价值观和信仰研究的论著问世,概括起来现有成果呈现如下特点:1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上仍未达到时代、实践和人民所要求的水平,这与价值观多样化态势下大学生立德树人的新机制没有真正建构起来直接相关;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沿用传统研究范式,不可否认这种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却容易忽视大学生精神世界丰富等新问题;3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多集中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研究上,对学生的自由发展关注的不够,很少有从知识与信仰的视角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对于坚持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非常需要的。就理论意义而言: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利于深化对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就现实意义而言:有助于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人科学发展观。当前,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就要以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标准。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现实情况,就要以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为指针;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走向,就要以尊重人、解放人、开发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为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首先,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思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讲的“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这无疑对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极端重要,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如果要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那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理论的力量和情感的力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真心喜爱,真心信仰马克思主义”。很难想象一个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教师能够使学生真心实意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为此,高校思想理论课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格外注重信仰教育,毕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它承载着更多的是育人功能。我认为,当代中国,在大学里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完全必要的,它是我们掌握“话语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重大,不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反思过去却不陷入崇拜”,“立足现实却不陷入功利”,“追求理想却不陷入虚幻”,还要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科学信仰。思想教育是人的精神和信仰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和大学生的“领路人”,大学应该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和“引领者”,原因在于,大学既是知识集中的场所,又是青年人聚集的地方。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与实效性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