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贝娄早期小说的理论意义和人文价值,阐述其中表现的民族与世界文化冲突内核。包括:犹太文化构成和美国文化实质;犹太文化在贝娄早期小说中的具体表现;贝娄早期小说中表现的美国文化特征;论述犹太民族文化与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对立表现等。意在说明贝娄早期小说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并将之上升为全人类的命运,为人们指出一条民族和解、文化多元、美美与共的康庄大道,对于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今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高迪迪 女,1977年生人,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文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学术成果有:《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简史》(参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简明西方文化教程》(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走向和谐之路——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犹太人发展主题模式研究》(独撰),《外语学刊》(CSSCI外语类核心)2011年第3期;《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宗教传统》(第一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CSSCI核心)2008年第3期等。
序言
第一节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研究现状
二、国内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研究现状
第二节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范围、方法与特征
一、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的研究范畴
二、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与特征
第三节本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冲突的实质
第一节犹太文化构成
一、家族、民族观念
二、选民思想
第二节美国文化实质
一、WASP确立的主流文化
二、基督新教伦理
三、个人主义文化形态
第三节美国社会中的排犹思想
一、排犹思想溯源
二、同化与反同化
第二章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犹太性
第一节家族和民族
第二节精英意识
第三章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美国文化特征
第一节个人主义
第二节物质崇拜
第三节丛林法则
第四章游而不离的亚民族文化关系
第一节宗教文化的他者地位
第二节特别民族的特别压力
第三节重压之下的异化
第五章贝娄早期小说中的和谐思想
第一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流浪
二、毁灭与死亡
三、爱
第二节美美与共——多元文化共存的理想方式
一、宗教作用
二、融入集体
三、矛盾消解
四、和谐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走向和谐之路——索尔·贝娄早期小说犹太人发展主题模式研究(《外语学刊》2011年第3期)
附录二索尔·贝娄早期小说中的美国个人主义文化形态(《长城》2013年第5期)
附录三爱乃济世良药——索尔·贝娄早期小说主题分析(《科教导刊》2013年第3期)
附录四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形态和对犹太宗教文化的压制(《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期)
附录五索尔·贝娄小说动物意象研究(《作家》2014年第3期)
附录六对立·冲突·融合——索尔·贝娄早期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分析(《长城》2014年第6期)
后记
第一章
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冲突的实质
第一节犹太文化构成〖1〗
一、家族、民族观念
我们在这里使用的家族一词特指犹太人家族。其含义既包括以犹太人小群体,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小家庭,也包括以犹太传统宗教文化为纽带维系而存在的犹太民族。民族问题恐怕是犹太问题中最为复杂和敏感的一个问题了,这与犹太民族特殊的流浪历史有关,也和他们复杂的宗教、文化等因素有关。刘建军教授认为,虽然犹太民族千百年来就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少民族意识,相反地,他们在大流散过程中最为珍惜的就是他们强烈的民族、家族意识。按照刘建军教授的文化维系方式理论,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1页。我们认为犹太文化是以家族血缘作为维系方式的一种文化类型。众所周知,犹太人信奉《希伯来圣经》,特别是其中的《摩西十诫》。除此以外,《塔木德》和拉比对犹太典籍的解释也是犹太人信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摩西十诫》中,还是在《塔木德》中,家族观念都被视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摩西十诫》的第四条便是:“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圣经》(新标准修订版),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年版,出埃及记20:1-17;申命记5:1-21。因此,在犹太人的观念中,子女孝敬父母是做人最基本道德之一。同样,父母也应爱护他们的孩子,以维护社会最基本组成单位——家庭的稳定。犹太生活的基本单位就是犹太家庭,文明的生命力也依赖于家庭的正常运行。因此,家庭乃是犹太文明的重要支柱。摩迪凯·开普兰著、黄福武 张立改译:《犹太教:一种文明》,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犹太民族的流散历史和欧洲各地不同时期发生的反犹主义浪潮迫使犹太民族产生自觉的向内聚合的民族和家族观念。家庭、家族和民族小圈子成为躲避民族排挤、压迫和迫害首选的避风港。犹太人利用民族集体主义观念对外发出声音,家族成为犹太民族生存的心理基础和物质保障。犹太民族的受压迫历史使得犹太民族较其他民族更为珍视家族血缘关系。因为,家族和相同的民族群体可以为犹太人提供必要的庇护和心理上的安慰。这些具有相同文化亲缘的犹太人聚合在一起,获得共同的安全保障。同时,犹太人通过家族和民族认同获得文化归属感。这既是犹太人的心理需求,也是犹太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动力。
犹太人喜欢聚居在一起,相同的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使犹太人生活得更自由,不会因为民族宗教的原因而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排挤。另一方面,可以使犹太人获得犹太社区大家庭里特有的民族亲近感。另外,犹太人的家庭观念也极强,极为重视家庭生活。有学者曾撰文指出,在犹太人家庭中,对配偶不忠的现象是极其少见的,在对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上,父母是子女绝对的好榜样。Steven Martin Cohen, Paula Hyman, The Jewish Family: myths and reality,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1986, p4相同的文化属性使犹太人乐于在犹太群体内部互相帮助,仿佛每一个犹太人都有关心和照顾其他犹太人的责任和义务。马库斯指出,“犹太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深入人心。犹太人帮助每一个生活处于困境的犹太人,不管这个犹太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雅各·瑞德·马库斯著、杨波、宋立宏、徐娅囡译:《美国犹太人1585-1990年:一部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页。
在二战德国屠犹事情发生后,越来越多的美国犹太人回归传统,用犹太人族内的团结和关爱抚平创伤。“任何人光凭自己一个人并不能成为一种文明的承载者,文明要依赖于社会内部的互相作用,同时依赖于其文化内涵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播。”摩迪凯·开普兰著、黄福武、张立改译:《犹太教:一种文明》,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页。犹太人在千百年来,失去了祖国和家园,四海漂泊,遭受排斥、迫害和屠杀,但是他们总是能够团结在一起,即使身处绝境,也不会发生杀人、偷窃、酗酒、沿街乞讨的行为。就算是在受到外界强大压力下,内部的团结互助是他们得以生存的法宝。因为在古老的犹太教传统中,富人们会把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捐献给犹太社团来援助穷人,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义务而不是一种恩赐,而穷人从犹太社团获得援助,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乞讨。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传统犹太文化理念中的民主平等意识。犹太人之间都是发自内心的相互帮助,他们发自内心地喜爱自己的同胞,并从内心深处帮助自己的同胞。只要你是犹太人,哪怕身无分文来到异国他乡,只要当地有犹太人组织,只要你找到他们,你的吃饭住宿问题就立刻会得到解决。犹太组织当然也不会是永远提供慈善服务的机构。永远提供免费吃喝,再多的钱也支撑不起,并且也不符合犹太人精于理财的传统。犹太人的精明之处在于,他们很快就会找到一个愿意帮助落难者的犹太商人。而那些商人们都会有一种很妙的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同胞。他们会帮助你去赚钱,也会将自己的投入连本带利的赚回来。犹太民族的基本技能就是一鸡三吃,即使在帮助落难同胞时,他们也会动出脑筋来思考怎样才能既帮助了同胞,又帮助了自己。这样一来,犹太人不仅帮助落难者自立,同时还扩张了自己的生意。正因为这种帮助人的模式对提供帮助者本身是有利的,因此,这种慈善行为才能长期持久地延续下来。也正是因为犹太人强烈的民族家族意识促使他们团结互助,才使犹太人在世界上经历过打杀、迫害、侮辱之后,而更加繁兴,使犹太人在生活的恶风险浪中幸存下来。Daniel Soyer, Jewish Immigrant Associations and American Identity in New York,1880-1939, 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1, p81-87这种家族民族意识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犹太人的心中。
二、选民思想
刘建军教授认为,犹太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明显之处在于犹太教排他性的选民思想。刘建军:《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犹太人要信仰唯一的神——耶和华,不能相信其他任何的神祗和偶像。这有如一种合同,或曰“契约”,即“犹太人是耶和华特殊的朋友和契约伙伴”。Dennis J McCarthy, ed, Old Testament Covenant: a study of current opinion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2, p1作为交换,耶和华神把所有信仰耶和华的犹太人都作为神的选民(chosen people),即死后可以上天堂,和耶和华一起享受美好生活的人。对此,威尔霍森(Julius Wellhausen)认为,犹太人在与耶和华订立约定的同时,向世人标明了他们的与众不同,即犹太人与生俱来的神性。Ibid, p1犹太教规定:出生第八天的男孩要实行割礼仪式,来证明该男孩与上帝之间的特殊关系。犹太人还特殊强调割礼不只割在了肉上,更要割在心上,割在灵魂深处。犹太人从一出生就打下了宗教的烙印,就成为了上帝的子民,这种深刻的烙印将伴随他们一生,虽然有时可能是隐性的存在,但是在他们的灵魂深处,这种特殊的意识是无论如何都割舍不掉的。
有学者指出,犹太人的选民思想,从圣经时代算起,一直到现在,对犹太文化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Dan CohnSherbok, Judaism: history, belief,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2003, p426犹太教的选民思想是犹太教的核心思想,也是犹太人赖以生存的根本。而选民思想则是由契约观衍生出来的,是犹太民族集体与上帝订立的约定。Wayne D Dosick, Living Judaism: the complete guide to Jewish belief, tradition, and practice, San Francisco: Harper, 1995, p19, 74因为是全体犹太民族的承诺,所以对每一个犹太人都具有约束力,从而使犹太民族成了“特选子民”。Arnold M Eisen, The Chosen People in America: A Study in Jewish Religious Ide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3, p161在选民思想的指导下,犹太人把自己看成是一批特殊人群,即只要按照犹太教律法和文化模式行事,就能按照与上帝订立好的约定,享受上帝的特殊保护和关照。由于犹太教选民思想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因此,犹太民族以拥有优秀的民族性自居,并籍此在工作中奋发努力,在精神上抚慰心灵,在意志上团结一致,在文化上薪火传承。然而,也是基于这种排他性,这一思想使得犹太民族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受到其他民族,尤其受到一些基督教民族的长期诟病、羁绊和排挤。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遭遇在令世人震惊之余,还使人们反醒犹太人在历史上所遭受的各种迫害。它几乎可以追溯到犹太人4000多年历史长河中的每一阶段和欧洲几乎每一个犹太人曾生活过的地方。犹太教相对固定的观念和宗教逻辑,在把犹太人送进宗教前途美满的“选民”天堂时,也把其他宗教和宗教信徒打进了非耶和华“选民”之地狱。Dan CohnSherbok, Judaism: history, belief, an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2003, p426
由于其独特的宗教背景和发展模式的相对单一,犹太人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便被其他民族视为异类和“劣等”民族。犹太人不但不承认基督徒的“三位一体说”,而且把基督耶稣视为“骗子”和“篡位者”。这引起数量众多非犹太教徒和基督徒的不满。犹太教一度在欧洲大部分国家被视为非法宗教,犹太教徒被视为“异教徒”而遭到迫害。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而犹太人的寄居国又经常颁布法令,要么禁止犹太人拥有土地,要么禁止犹太人从事与基督徒有关的工作,有时甚至会强制犹太人改宗信仰基督教。以1066-1290年间的中世纪英国为例,英国犹太人就曾经历过“1144年诺里奇血祭诽谤案”、“1255年林肯血祭诽谤案”、爱德华一世时期的犹太塔利重税压榨和剪钱指控、英国十字军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恶意屠杀、英国犹太人改宗运动等不公正对待,直至1290年英国犹太人遭到全体驱逐。莫玉梅:《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研究(1066-1290)》,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继英国之后,犹太人也于1306年在法国、1348年在德国、1391年在西班牙遭到了大规模驱逐。
第二节美国文化实质〖1〗
一、WASP确立的主流文化
WASP一词最初由美国政治学学者安德鲁·海克(Andrew Hacker)于1957年最先提出。Andrew Hacker, “Liberal Democracy and Social Control,”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57, Vol 51, p1011其中字母AS意指祖先来自英国的安格鲁·撒克逊人(AngloSaxon),P指的是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W则是指白人(White)。那么,WASP就是指祖先是来自英国(AngloSaxon)最先移民北美,并信仰基督新教(Protestantism)的白人(White)族群。WASP们拥有首批来美欧洲移民“先占先得”的心理优势,自诩为美国的“主人”。WASP们组成了最初的美国社会。在北美移民大潮之初,和美国建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WASP们拥有事实上“正宗”美国人之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民族性的含义有了一定变化,Christopher LehmannHaupt, “The Decline of a Class and a Countrys Fortunes,” New York Times, January 17, 1991虽按血统划分,WASP在美国仍属多数人群,但无论其人口比例,还是文化主导性已遭到少数族裔越来越大的挑战。即使如此,WASP们建立的美国标准仍然在美国社会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挥着无处不在的文化影响。
美国最早的WASP群体构成了美国主流社会和美国的上层精英阶层。他们牢牢把持着美国社会的文化主导,社会交往和婚姻多在其内部进行。WASP们的后代多接受高档的贵族式教育,享受最高教育质量的“常青藤”盟校高等教育。1922年,时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阿伯特·劳伦斯·洛维尔公开宣布在招收学生时向WASP们倾斜,而限制其他非来自“富裕的白种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家庭学生的数量。雅各·瑞德·马库斯著、杨波、宋立宏、徐娅囡译:《美国犹太人1585-1990年:一部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页。WASP们的生活方式多相对固定,收入颇丰,工作环境高雅。他们大多会聚居在一处,如美国东北部的新英格兰地区,或各大城市的富人区。根据弗兰德(Friend)在2009年的统计,其中较大的几处就有:费城市的缅因线和粟子山街区;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和曼托洛金;纽约市的上东区、东汉普顿和中央公园西区;波士顿市的北肯山、乔治城和华盛顿特区;布鲁克林的南达特茅斯和马里恩区;马萨诸塞州的玛莎葡萄园区和威士利区;康涅狄格州的楠塔基特;罗德岛的新港等。Tad Friend, Cheerful Money: Me, My Family and the Last Days of WASP Splendo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09即便是在富人区,WASP们也坚定地持守他们的排外主义,而与新兴贵族和“暴发户”严格区分开来。他们会去相同的俱乐部,去WASP集中的教堂。WASP的排外主义使其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与非WASP族群泾渭分明。WASP家庭大多富裕,由于其特殊的英国背景,美国的WASP也喜欢从事欧洲的文化娱乐项目。如网球、马球、皮划艇、高尔夫等,并不热衷于美国下层社会流行的保龄球、篮球等体育娱乐项目。在美国文学史上曾一度有诗人作诗吟咏美国没有的夜莺,足以显见英国文化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巨大影响。
在现代,WASP指代的范围有所扩大。有时,它也包括一些西欧国家的移民后裔。甚至威廉(William)和约瑟夫(Joseph)在《社会焦点》一书中认为,非美国少数族裔皆为WASP。William Thompson & Joseph Hickey, Society in Focu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Prentice Hall, 2010但这并不影响WASP所具有的强烈民族指向性。WASP们在心理和意识上普遍认为,他们来自欧洲西部,属北高加索人种,与其他民族如属闪米特人种的犹太人,属斯拉夫人的俄国人,属蒙古利安人种的亚洲人是不一样的,天生就是“高贵”的民族。对此,拉尔夫也认为,毫无疑问,WASP所指代的人种决不包括犹太人、斯拉夫人、黑人、西班牙人、北美印地安人和亚洲人。Ralph Pyle,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the Protestant Establishment, Praeger, 1996, p17美国历史上的种族主义传统根深蒂固。在基督教新教“天定命运”逻辑和伦理支配下,WASP们对北美印地安各部落、墨西哥人和其他北美原住民进行宗教“圣战”和殖民掠夺。王林:《西方宗教文化视角下的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思潮》,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同时,还延续了欧洲奴役黑人的传统,掀起了人类近代历史上种族压迫的高潮。
WASP文化源自英国,也因此具有“高贵”、内敛、排外的特性,是美国文化形态中种族主义、排外主义、反犹太主义、反天主教和其他非基督新教主义和文化种族优越感的集中体现。迪格比·波茨尔(Digby Baltzell)在专著《基督教新教的确立:美国之贵族与社会阶级》中表示,WASP们所代表的就是美国的主流社会和美国价值观。Digby Baltzell, The Protestant Establishment: Aristocracy and Caste in America, Random House, 1964, p9
如前所述,W代表白人,虽说白人与盎格鲁·撒克逊(英国人也属白人)似有重复之感,但这里它更注重的是美国主流社会的民族属性。因此,美国文化的实质就是自诩“美国主人” 的WASP们所捍卫的美国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白人文化。
二、基督新教伦理
根据罗马正统基督教的宗教原则,人世间的优秀分子是要通过上帝的选择,在死后升入天堂。上帝根据自己的旨意“指派了每个人的命运,并规定了宇宙间最琐碎的细节”。 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78页。根据基督教命定论(predestination)的说法,上帝选人的标准和最终结果都是早已安排好了的。因此,人的一生,只能在上帝安排的每一个位置上努力地生活,而知道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只能是在人死之后才可知道。在基督教会命定论的指导和影响下,西欧社会在中世纪中后期,社会制度僵化,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形式单一,生活水平低下。
新教在反抗罗马天主教(欧洲基督正教)的过程中,对基督教命定论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即认为,虽然人无法知道和左右上帝对每个人命运早已预先定好的安排,但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是不是上帝的选民。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它在继承基督教传统的同时,对反动、僵化的教义进行了阐释性改革,激发了人的创造力,活跃了人的思想,为社会的发展和向资本主义过渡扫清了思想障碍。对此,马克斯·韦伯指出,基督教新教伦理提出“厌恶劳动是缺乏恩典的表现”,和“在一项职业中获得作为劳动果实的(财富)是上帝祝福的标志”等观念,把西方世界统一性的宗教观念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需要结合在一起,用宗教改革的方式改革宗教,并最终让位给个人,并为世俗生活服务。正如韦伯所指出的那样,“寻求上帝之国的狂热开始逐渐转变为冷静的经济德性:宗教的根慢慢枯死,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 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24、135、138页。
基督新教在欧洲传播广泛,影响较大,并随欧洲宗教移民传到北美,成为北美主要流行性宗教。基督新教与罗马天主教相比,虽在一些宗教字词和思想上有所差异,但就其基本宗教属性来说,仍属基督宗教性质。因此,基督新教对基督宗教的基本属性、宗教原则、传播方式、教规教义和主要思想没有本质性改变。因此,基督新教与所有的基督宗教派别一样,建立在反对犹太教和犹太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
犹太教与基督教几乎无法弥合的裂痕自基督教庶出于犹太教诞生之日时起便产生了。犹太教产生于据今约4000年前,属人类较古老宗教之一。犹太教徒信仰耶和华是唯一的神,相信亚伯拉罕和摩西是犹太人的先知,上帝耶和华通过摩西和犹太人订立了约定即《摩西十诫》(Ten Commandments),意为只要犹太人遵守上帝订立的诫条和约定,上帝就将保佑犹太民族。犹太教信仰《圣经》或曰希伯来手稿,事实上,是一种犹太民族志的集合体。犹太教具有严格的排他性。犹太教规中的选民思想仅局限于犹太民族本身,且教规限定范围极为狭窄。因此,就其本质而言,犹太教属于民族性宗教,而非世界性宗教。
基督教诞生于1-3世纪时期。基督教的产生借鉴了犹太教的很多宗教思想,并对犹太教的核心教义进行了改革,增加了普世宗教的属性,扩大了成为上帝选民的民族范围,成为世界性宗教。基督教对犹太教信仰耶和华唯一神论进行了改革,形成独具特色的“三位一体”(Trinity)理论,即“圣父”(指耶和华)、“圣子”(指基督耶稣)、“圣灵”(指耶和华和基督耶稣都有神性,且事实逻辑上同属神)。并宣称犹太人违背了上帝耶和华的约定,上帝派遣他的肉身“儿子”基督耶稣作为“弥塞亚”(救世主)用自己的肉身生命为人类赎罪。此外,基督教对犹太教《圣经》进行了增补,形成新的基督教《圣经》,即基督教《圣经》“新约”部分,以示上帝与基督徒订立了“新”的约定。
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理论和“新约”论是基督教的核心理论,为基督教的发展奠定基础。由于其观念与犹太教相左,故一经提出便遭到犹太教的强烈反对。犹太教徒认为,基督教的产生是对犹太教唯一神耶和华的巨大亵渎,是对犹太教的公然挑衅。正统犹太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犹太教士,是“假”的弥赛亚,是篡夺神位的人类“大骗子”,犹太教徒不承认基督耶稣的神性和《圣经》的新约部分。由于犹太教与基督教在对待基督耶稣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因此,犹太教与基督教的矛盾在基督教诞生之日起便事实上从未停止过。
自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帅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欧洲皈依基督教以来,欧洲各国在宗教文化上即成为基督教一统模式。因此,欧洲各国自罗马时期便有仇恨犹太人的传统。在中世纪基督教十字军东征时期,那些向耶路撒冷进军的基督教徒宣称,“既然身边就有杀害基督的人,干吗非要等到了圣地才去杀那里的犹太人呢?”此外,基督新教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也在16世纪早期时发表文章,痛斥所有犹太人,强烈要求没收犹太人的财产、烧掉犹太人的房屋和会堂,必要的话,还要把犹太人流放。到了19世纪末,德国出现一种反犹思想理论,即犹太人作为闪米特人种的一支,毫无可取之处,在现代社会中不应有犹太人享有的地位。之后,德国出现了专门反对犹太人的政党,直到1942年-1934年间德国纳粹当局决定对“犹太问题”进行最终解决,即对犹太民族进行有组织的种族灭绝。
我们不难看出,相对犹太教而言,基督教确实为一种具有传播范围较广,受众面积较大的普世性宗教。但是,就其本质而言,罗马正教和后来的基督新教仍然继承了犹太教的排他主义传统。另基于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传统和排斥犹太教的大历史,使得美国文化也继承了欧洲文化的反犹思想。令犹太民族,这一古老又特殊的民族在美国“新大陆”仍亦步亦趋、举步为艰。
三、个人主义文化形态
基督新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精神决定了个人主义的文化形态,即丹尼尔·沙拉汉所主张的个人是真理的最后裁断者。Daniel Shanahan, Toward a Genealogy of Individualism,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2, p43这种个人主义的文化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抛弃上帝决定论影响的行为。甚至,还有一派基教新教观点认为,上帝是遥不可及的,也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根据以往的经验,上帝对人类生活中所处的困境是无动于衷的。既然人在上帝面前是孤独的,“那么就必须独自做出道德和伦理上的判断,而不必等待那个对人类处境并不关心的超自然力量的批准”。Ibid, p65
然而,西方文化中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基督教传统力量。在基督教文化逻辑下,人们追求的理想仍旧是努力上天堂,尽量期望自己在死后不要下地狱。此外,基督新教认为,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上帝就会蒙恩。据此,韦伯分析为,虽然善功不是用来购买救赎的技术性手段,而是用来消除人们被罚入地狱的恐惧之技术性手段。因此,无论善功作为一种获得救赎的手段是多么地无用,但作为选民的标志,它还是必不可少的。马克斯·韦伯著、于晓、陈维纲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85、86、88页。根据这种逻辑,人在上帝面前,只有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才能够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合格选民。
这样,基督新教伦理便为基督宗教信仰加入了个人主义的成份。信仰上帝成了自作主张(selfassertion)和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过程。同时,个人主义也崇尚相信自己,一切依靠自己,一切为了自己。这种观念与基督教和之前的犹太教互帮互助的传统相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无法讲哪一个好,哪一个不好。但从个人主义的文化形态上看,个人主义思潮的兴起确实与之前的基督宗教文化发生的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受这种思潮影响,人们的个性得到解放,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自主。
保罗·霍普在由他博士论文发展而成的专著中指出,西方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个人主义的过分发展,已经动摇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基本相互信任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而变得越来越猜疑,越来越具有防御性。保罗举福兰克·巴瑞特(Frank Barrett)的一篇名为“免费搭便车旅行者指南” Frank Barrett, “ A hitchhikers’ guide to growing up”, The Independent, August 29, 1992, p43为例进行说明。“在60年代,每个人都愿意免费搭便车旅行;然而,在90年代,几乎没有人敢免费搭便车旅行了。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世界已经发生了变迁:它变得让人们感到免费搭便车旅行已不再安全。” 保罗·霍普著、沈毅译: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类似的情况还有家长由于担心上学子女的人身安全而接送孩子。在英国,据哈珀在《卫报》上撰文统计,英国徒步上学的儿童人数不断减少,近10年间减少了7%左右。K Harper, “British walking rates show a marked decline”, The Guardian, June 18, 1998 参见保罗·霍普著、沈毅译:《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此外,保罗指出,当人们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不愉快时,一些人会自动地远离工作和同事的交际圈,退缩到相对比较安全的家庭关系之中。而据调查统计显示,仅在英国,就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从来不与他们的邻居打交道。J Locke and E Pascoe, “Can a sense of community flourish in cyberspace?”, The Guardian, March 11, 2000 参见保罗·霍普著、沈毅译:
《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在个人主义文化形态下,人们深感自己时间的宝贵,惟恐因不必要的社交活动浪费自己的时间,养成一种总是斤斤计较于自己行动的成本与利润关系的习惯。“我们的行为变得更加地可以计量和附有条件:当我们在做出行动抉择时,总难免要反问自己‘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于是,人际关系也就变成了待价而沽的交易关系。”在个人主义思潮流行的社会中,这种淡漠人情的现象十分普遍。对此,霍思戏谑道,因为“讲友情是需要消耗时间的,所以要考虑是否合算,我们不能无谓地浪费这种越来越稀缺的资源。”同时,保罗引证艾伦的考证,即如今的美国人,已全然不同于以往过着悠闲、自由的生活,一切都安排得“井然有序”,在社交活动中,每一个活动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以便让参加者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活动,以避免“浪费”参加者的时间。H S Linder, The Harried Leisure Clas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Alan Ehrenhalt, “The Empty Squire”, The Responsive Community, 11, 1, P59-63 参见保罗·霍普著、沈毅译:《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0-61页。
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形态与美国社会追逐利益为主的资本主义性质有关。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注重商品经济中的交换价值,以至于把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维系人性的社会、伦理纽带也量化为金钱。T Adorno, The Culture Industry, London: Routledge, 1991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带来的个人主义文化形态,会在一度程度上影响传统的重视家族伦理和利益的价值观念。二者的冲突会带来相当程度上人的焦虑、困惑和与社会、与他人社会关系的紧张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