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大连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系统梳理相关理论脉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大众传媒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分析了各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议
作者姓名: 李世举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相关理论脉络,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大众传媒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之间内在的联系,分析了各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建议
作者简介
李世举 男,1970年生,大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全国新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理事。曾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从事新闻工作8年,发表新闻作品50余万字,获自治区先进新闻工作者1次,自治区级及以上新闻奖18次。2000年后,先后在宁夏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任教,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文化产业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民委、辽宁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有5项成果获得大连市政府、辽宁省政府、国家民委的奖励,一项成果被国家民委、中央办公厅采纳并获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批示。
第一章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多元共生的民族与民族文化
第二节和谐: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目标
第三节沟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二章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新闻传播事业的基础环境
第一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政治基础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受众基础
第三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中央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
第四章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成就
第一节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
第二节民族地区新闻传播基础设施日益改善
第三节优秀新闻作品和专栏不断涌现
第四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第五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明显增强
第六节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特色鲜明
第五章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宏观层面的问题
第二节微观层面的问题
第六章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管理体制变革
第一节我国传媒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深化传媒体制改革的动因
第三节传媒体制改革对民族地区媒体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第七章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对策
第一节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
第二节改进新闻传播模式,增强新闻传播效果
第三节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的扶持力度
第四节整合多种力量,重视对外传播
……
第一章 民族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多元共生的民族与民族文化
一、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中华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之特点。这些特点交织融合,呈现出一种多元结构的格局。
任何一个民族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我国,由于地理环境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随之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态因而也是多元的。《礼记·王制》中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作为生活在华夏周边的少数群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从文化类型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草原型和农业型两种,这两种文化在地域上有所交叉,但总体界限还是较为分明的:大兴安岭以西,天山以东,燕山、秦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的地区及青藏高原为草原型文化,其他地区为农业型文化。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依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虽然也以农耕生产为主,但由于交通闭塞,他们所创造的文化,更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特征。
陈育宁先生在《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一书中对我国草原文化的形成做了精辟的分析,他的分析和结论都建立在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认为,考古发掘的从东北沿蒙古草原、到西北的宁夏、甘肃、新疆以至藏北高原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细石器文化遗存,连接成带的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以及西北的阿尔泰山岩画,都是从事游牧和狩猎的草原民族创造出来的文化。草原文化向我们展示了游牧民族借以生存的水草丰美、树木茂盛、百兽出没的自然环境,也表现出了游牧民族以畜牧和狩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作者特别强调,“在河套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匈奴墓葬中,有大批以各种动物图案和饰纹装饰的青铜饰品及精美的金银饰品,被考古学界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铜器’,表现了草原游牧民族骑士生活。精美的马具及武器,反映了游牧民族对草原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细石器、鄂尔多斯动物纹以及岩画中表现的以饲养牛、马、羊为主的经济生活,统一构成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系统。”陈育宁:《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由于与北方自然地理环境迥然有别,这里形成了以定居农业为主的农业文化。其中,黄河流域包括华北平原和关中地区属于旱作农业区,以种植粟、黍类作物为主;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地区属于水田农业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相对于游牧来说,农业经济比较稳定。“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淮南子·主术巡》在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业,把垦辟荒地、发展农业作为巩固政权的根本,安土重迁,以农为本的传统代代相传。汉文化就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文化。农业文化根植于农业定居生活,因而根基深厚,具有自身的风格和系统,在与外来文化交往过程中,往往秉持兼容并蓄的自信开放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