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岭西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源于唐代在广西设立的岭南西道。岭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至今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居住。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宗
作者姓名: 黄桂秋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58
内容简介
岭西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源于唐代在广西设立的岭南西道。岭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古至今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民族居住。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宗教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化生态学、比较研究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在扎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岭西族群民间宗教信仰文化中的天琴信仰、花婆信仰、师公信仰、刘三娘信仰、龙母信仰、伏波庙会、绿珠信仰、寒山庙会等专题,进行宏观审视和微观探析,通过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全书视野开阔,案例经典,理论方法新锐,观点创新独到,是作者在民族民间信仰领域长期积累、辛勤耕耘、潜心研究的新成果。
作者简介
黄桂秋 男,壮族,广西武鸣人。现任职于广西师范学院。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社科课题多项,著作先后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自治区人民政府铜鼓奖1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学会副会长,广西民族文化产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民俗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专家组成员。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岭西各民族民间信仰文化概述
第二节 本书各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三节 岭西族群民间信仰文化特征及若干思考
第二章 防城峒中壮族偏人天琴信仰仪式展演
第一节 峒中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节 峒中“天琴”称谓含义
第三节 峒中天琴信仰仪式展演及文化分析
第四节 峒中天琴信仰文化功能及传承保护
第三章 邕宁蒲庙花婆信仰文化变迁
第一节 邕宁蒲庙镇概况及信仰生态
第二节 蒲庙花婆信仰的形成
第三节 蒲庙花婆信仰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第四节 蒲庙花婆信仰变迁原因及意义
第四章 平果凤梧壮族师公教信仰传承研究
第一节 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信仰生态
第二节 凤梧乡韦锦利师公班传承谱系
第三节 师公受戒及师公法事
第四节 师公信仰文化功能及传承危机
第五章 富川瑶、汉族群民间刘娘信仰复现与重构
第一节 刘娘信仰的人文环境、范围及成因
第二节 刘娘信仰祭祀圈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 刘娘信仰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第四节 刘娘信仰复现与重构的当代意义
第六章 藤县原生态龙母信仰文化研究
第一节 藤县:龙母信仰的诞生地与龙母传说
第二节 藤县龙母信仰的表现形态
第三节 藤县龙母诞巡游扫描
第四节 藤县龙母信仰文化内涵与保护利用
第七章 广西伏波信仰与横县伏波庙会探究
第一节 伏波将军马援与伏波信仰
第二节 广西各地伏波信仰的演变及定型
第三节 横县伏波庙会民俗学分析
第四节 伏波信仰文化的保护利用
第八章 博白绿珠信仰文化传承与重建
第一节 绿珠信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文献记载
第二节 绿珠信仰文化的传承形态
第三节 绿珠信仰的历史演变探究
第四节 绿珠信仰的功能价值与保护利用
第九章 玉林寒山庙会信仰文化探析
第一节 玉林庙会分布及寒山庙会地理人文环境
第二节 寒山庙会的历史概况
第三节 寒山庙会仪式活动过程描述
第四节 寒山庙会的信仰文化分析
第五节 寒山庙会的社会功能及规范引导
后记
第一章 总论
岭西是一个地理文化概念,源于唐代设立的岭南西道。所谓岭南是指五岭之南,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是中国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秦末汉初,它是南越国的辖地。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这些地区不仅地理环境相近,而且,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由于历代行政区划的变动,现在提及岭南一词,特指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省区。唐初,全国疆域分设包含岭南道在内的十道(监察区)。岭南道有广、桂、容、邕、安南五府十七州。治所广州。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在桂、容、邕三府。唐咸通三年(862)设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南宁首次成为一级政区统治中心。北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三年(970)在岭南地区设置广南路,治广州。元丰年间(1078~1085),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治今广州)、广南西路(治今桂林),简称为广东、广西。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朝廷将湖广行中书省的南部划出,增设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缘于上述历代文献记载,本书中的“岭西”泛指广西。
岭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民族。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原住民族,即从西瓯、骆越分化形成的壮侗语民族,包括壮、侗、仫佬、毛南、水5个民族。其中壮族分布以珠江水系上游的右江、左江、红水河、柳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并向四周辐射,按行政区划主要分布在南宁、百色、柳州、河池4市,钦州、防城港、贵港、贺州、桂林、梧州等市也有壮族分布。侗族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和龙胜各族自治县。仫佬族主要分布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柳城县、宜州市也有分布。毛南族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市金城江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南丹县、宜州市也有分布。水族主要分布在南丹县、宜州市。另一种是迁入民族,即秦汉以后,由于不同的原因,在不同的时期,从不同的方向迁入的民族。包括汉、瑶、苗、回、京、彝、仡佬7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岭西的原住民族或分化,或融合,包括与不断迁入的汉、瑶、苗、回等民族融合,形成多民族聚居格局。
第一节 岭西各民族民间信仰文化概述
广西地处华南,云贵高原东部丘陵山脉,珠江流域西江干流横贯东西,北接贵州高原,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交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还有一片海”之称。亚热带季风气候、喀斯特地貌以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常常带来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崩塌、滑坡、塌陷等自然灾害。生活在岭西大地的壮、汉、瑶、苗、侗等各族民众,主要从事农耕稻作及渔业养殖,频繁的自然灾害及人生命运的无常,成为各民族族宗教信仰崇拜产生的土壤。各民族相异的历史文化传统,外来宗教信仰传播影响吸收,形成了岭西族群多元信仰文化生态的奇特景观。
一、壮族多元民间宗教信仰
壮族是广西的原住民族,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10年广西壮族常住人口为144484万人。壮族先民在原始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万物有灵”的观念,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产生敬畏、企求,为了生存和繁衍,希冀通过神职人员举行仪式与神灵沟通,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祷祝丰稔,禳灾降福,祈求安康,以满足精神上的慰藉和需求。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使壮族民间宗教信仰及其活动受到道教、佛教的影响,但仍保持地方民族文化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壮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宗教信仰。壮族民间流传的各种宗教信俗,有的显然是原始宗教多神信仰的遗存,有的表现为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形式,或是混融性的准宗教形态。从业人员为半职业性质,没有形成社会性的组织。壮族民间宗教信仰及其活动,按内容和形式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一定事物为神灵崇拜对象: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育崇拜、祖先崇拜等;二是以神职人员通过一定仪式,向特定的神灵诵经祷祝,禳灾祈福,以达其愿:有巫教、麽教、师公教、道公教等。
第一种类型表现为原始的泛神观念,主要是以自然物象为崇拜对象。壮族信俗认为,世界万物与人一样都有灵魂,或称之为神和鬼,凡遭受天灾人祸,久病不愈,生业不繁,便认为是某种自然物象的神灵作祟,或是鬼神对自己的惩罚。于是人们为解除或避免鬼神的伤害,或化害为利,便产生了自然崇拜。自古至今,壮族民间普遍崇拜雷神、峒神、山神、水神、树神、花神、岩洞神等,并有相应的祭期和仪式。同时,人们把某些自然物升华为与自己有亲缘关系的图腾加以膜拜,其中,壮族的花图腾崇拜、蛙图腾崇拜和神树崇拜尤具特色。自然崇拜既反映了壮族及其先民以原始思维方式,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思考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进行各种相应的实践活动;同时,由于人们用“人格化的方法”赋予各种自然力和自然物神秘的超越一切的威严属性,使之神圣化,人们由此对其产生畏惧、尊崇,从而在客观上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第二种类型反映壮族民间宗教经历原始宗教阶段,并向人为宗教过渡形式转化,形成巫教、麽教、师教并存的混融性的民间信仰和民族宗教文化事象。巫教的职能主要是通过一定的仪式施以巫术,卜测吉凶,请神赶鬼,驱除病魔,求花(嗣)祝寿。
麽教在自然崇拜、神话体系和越巫的基础上,布洛陀由创世神变成宗教至上神,而由多神信仰向一神信仰的转化,反映源于原始巫教的麽教,产生于壮族先民部落由母系制进入父系制后,处于大部落联盟与雏形国家逐渐形成的社会阶段,表现为由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形式,并保持着原生的民族宗教的本质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