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9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龙献图(1775-1838)是“桂全诗派”的重要作家,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清代乾嘉以降的诗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书以壁山阁本为底本,以《三管英灵集》、《漓江耆旧集》、《临桂县志》(光绪本)、
作者姓名: 李国新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龙献图(1775-1838)是“桂全诗派”的重要作家,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清代乾嘉以降的诗坛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书以壁山阁本为底本,以《三管英灵集》、《漓江耆旧集》、《临桂县志》(光绪本)、《平乐县志》(光绪本)、《拙学斋论诗绝句考略》等文献资料为参校,较全面地搜集、校订、注释了龙献图的诗作。在前言中,以龙献图的生平及交游为切入点,对其诗作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解析:一是从四个方面分析龙献图诗歌的思想内容;二是以“平淡自然”、“抒写性灵”、“白描技法”、“诗歌的组合艺术”为四个支点来剖析龙献图诗歌的艺术特色;三是龙献图诗歌的得失及地位。
作者简介
李国新 男,文学博士,西南林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典文献学研究,在CSSCI、中文核心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云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
前言
耕余草
田家冬兴二首
晚眺
桃源行
题林春郊游春图
秋日雨霁晚步江上
种菜
春草
公车北上留别诸知己
衡阳舟中
岳阳楼
京邸送春
过卢沟桥
邯郸早发
汤阴岳武穆祠
七月三日归家厨下乏米感赋
犬
读史偶成
睡起
杂感二首
邵璜溪刺史惠酒
雨后庭中步月
野烧
再迭前韵
寒夜不寐
种菊
久雨,敝庐倾漏,水溢庭除。僮仆喧嚷终夜,欲浚之而未能,因示以诗
舟中呈关奈原同年
舟中阻雨
阻风
洞庭湖
祭风台
渡黄河
道中书感
关奈原同年枉过,喜晤韦松崖孝廉,即事同作,用昌黎《山石》诗韵
邯郸题壁
道旁柳
瓦店阻雨
种松
白桃花二首
岁暮述怀
病中偶成二首
月夜独坐四首
崩屋叹
春燕
春日示同学
寄怀刘横江孝廉
过黄芷畦同年,时芷畦谒选都门,诗以寄怀
绿珠井
昆仑关
海棠桥
碧虚亭
晚步
落花
落叶
落卷
落齿
寄衣曲
戽水谣
凉夜
夜归
辛酉除夕,从弟开文索书桃符,书此以应
题林癯奴先生托钵图
柬门人朱卓亭孝廉
中秋无月
五十初度感赋四首
朱松庐明府枉过,送归。半途大雷雨,水涨不得渡,
觅宿家五弟别业,明日戏柬以诗
山中初夏
晓起即事
举家病疫时值五日赋诗三首
柳絮
题画
刘灵溪夫子重宴鹿鸣恭纪四首
送同年熊梦庵员外赴阙
甲子除夕
寄内三首
陈春宇剌史同年偕令弟蕉雪中翰门前植槐数本,题诗奉赠
夏日,朱松庐明府招饮,喜晤许晓峦进士即席赋诗
陈蕉雪中翰惠簟用昌黎《郑群赠簟》诗韵赋谢
立秋日赐书楼雅集醉后赋此
秋夜独坐有怀于可斋秀才二首
秋夜闻蛩
九日,偕陈香圃孝廉、春宇刺史、蕉雪中翰游丰山,还登赐书楼
菊花
送朱松庐明府之官陇右
偶感
冬至后三日,莪青书屋小集,以“冬至阳生春又来”为韵拈得文字
元旦雪作歌
人日访韦松崖孝廉
丙寅春日,赴横山书馆道中,口号示文儿
得吕月沧孝廉书却寄
陈蕉雪中翰辱跋拙稿,赋诗志谢
鼠
蚤
蚊
眼昏
惜余春次陈蕉雪中翰韵
送春次陈蕉雪中翰韵
席上见苍蝇
忧旱四首
陈香圃孝廉惠水晶蒲萄走笔赋谢
不觉
书荆轲传后
陈蕉雪中翰惠归州金星石砚走笔志谢
陈香圃孝廉题山水小幅见赠赋答一首
西施
文君
昭君
太真
陈蕉雪中翰招同贤大阮香圃孝廉赏菊次韵奉和
采买谣
归家日作
得朱松庐明府书却寄二首
吕月沧病危,死而复苏。力疾寄诗留诀,读之泫然。立遣舍弟辈驰视,
则渐就痊,可知为无妄之疾也,口号一首用答前什
猛虎谣
暑夜庭中赏月
出门
舟中除夕
舟中立春
舟夜不寐
赤壁怀古
黄鹤楼
武胜关
过邓禹故里
戊辰小除之平乐广文任
学署东西植槐树四本,诗以纪事
春日即事呈同斋诸公
首夏即事
张友堂明府招饮道乡书院
送张友堂明府
访单月亭参军
昭州城晚眺
岁暮感怀
署后园蔬持盛,每餐撷食不尽,园丁请鬻于市,诗以遣之
岁除放歌
元旦打春歌
龙灯
祝张母王太孺人寿
祝景榴村郡伯四十初度
斋中独坐
王坦之明府雨中招饮迟,张昂夫不至,寄诗奉怀
昭州苦雨
立秋日作
次单仲起《留别》原韵,即送其与乃兄月亭归里
秋日斋中即事
雁
寄怀张可亭学博
次岑问涛学博《早秋遣兴》原韵
得同年李秋室学博书却寄
题赊米折子并小引
芙蓉树一首寄怀家雷塘学博
春日独游金富宫
次日复登凤凰楼
竹马
昭州试院即事呈汪文轩学使
试院大榕树歌
夏日斋中即事
闲坐
竹夫人
春日舟中作
黎晓堂学博以其尊人清川先生画册索题
谒朱将军墓
悼仆
送黎晓堂学博
昭州试院即事再迭前韵呈汪文轩学使
九日登凤凰楼
题耕读图
题唐氏一门双节录
观欧阳葆真少尉寓斋所藏书画
移竹
寄祝阳前山封翁暨德配周太孺人六旬双庆
清明扫仆墓用谢梅庄先生韵
春日早起
送单月亭之任郁林
挽李秋室同年学博
次袁醴庭学博《至平乐》韵
袁醴庭学博以丹砂见遗赋谢一首
感兴
读史有感
呈明坦斋郡伯
和明坦斋郡伯《小园闲眺》原韵
朱荫涂明府移寓袁醴庭学博斋中,以诗奉柬
初寒
和明坦斋郡伯《日暮登台即景》原韵
六十自寿
春日同韦和斋、蒋萃亭、欧兰畦、家雷塘学博谒朱将军墓,游水月庵,
渡江登金富宫,晚归共饮小斋
凉夜即事
七夕口占
无量行宫访唐莲舫明府
风筝
对镜
萤
俸满回省验看,未得给假。旋里,登舟怅然有作
以冬笋遗唐莲舫明府并媵以诗
雪夜作歌柬唐莲舫明府
和明坦斋郡伯《冬日漫兴》原韵
和明坦斋郡伯《闲中偶成》原韵
向唐莲舫明府借酒
感兴
再送唐莲舫明府改官归里
送友堂明府扶母榇归里
存欣斋别驾招饮,陪张友堂明府文子立秀才
雪美人
暮春病起作
书怀
乙亥暮春,送妻子归里
秋夜感怀
九日,访袁醴庭学博,时值卧病,不得登高,怅然而返
和阳鉴堂庶常《由广州至香山返棹肇庆舟中》原韵
迎春口号
赴都谒选别袁醴庭学博
别家雷塘
……
一龙献图生平、交游及著作版本概况
(一)龙献图生平
龙献图(1755-1838),字则之,号雨川参照《桂林易安堂龙氏家谱》,2004年。,临桂县西乡(现两江乡)人。出生于农民家庭。其父龙奇灿,字寿光。其子龙寅绶,字云叔,号幼村,咸丰六年(1856)丙辰举人,大挑一等分发江苏清河县知县。其孙龙朝言,光绪二年(1876)丙子进士。曾孙龙泽厚戊子(1888)优贡,曾于光绪二十二(1896)、二十三年(1897)在桂林组织圣学会,与康有为创办广仁报,为桂林办报之始。参照李荣典主编:《临桂县志·人物志·龙泽厚》,方志出版社,1996年。龙献图一生经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那正是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的时期。他见证了有清一代的鼎盛,也见证了清廷对文化非常严酷的压制:文字狱频繁发生,文人们处在苦闷彷徨中。乾隆时期耕余的生活、嘉庆时期宦游的生活、道光时期归田的生活组成了龙献图三个富有特色的人生轨迹。
耕余的生活。龙献图早年在家从父读书,少时就表现出一定诗才。乾隆四十五(1780)年八月,龙献图参加了以翰林院编修邵晋涵为正考官、检讨钱南园为副考官的乡试,结果与同乡朱桓等榜上有名。但在随后的会试中,名落孙山。此后他开始了游历及继续问鼎进士的努力。由于诗才,“(龙献图)为钱南园所得士”《广西文献概述》,第68页。钱南园,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和珅用事,权势熏灼,澧疏摘其奸,直声著朝野。诗文苍郁劲厚,工书画,有《南园集》。。钱南园与龙献图结下了良好的师生情谊,这于龙献图来说,无论是仕途还是科考,都是莫大的帮助和鼓励。这或许是他五次前往京都会试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度公车云路渺,卅年生计砚田干。”(《五十初度感赋四首》)嘉庆初年,龙献图参加了以蔡呈韶、金毓奇等为编纂的《临桂县志》修纂工作。嘉庆六年(1801),三十二卷的《临桂县志》稿成付梓。此后他开始四处干谒,这种生活有怀才不遇的无限苦恼和奔走他乡的流离之苦。嘉庆十年(1806)前后,他曾在横山书院教书育人,但是时间很短。
宦游的生活。“戊辰(1808)小除,余秉铎昭州。”(《戊辰小除之平乐广文任》)嘉庆十三年(1808),龙献图开始在昭州即平乐的教书兼为官生活。在为训导期间,他竭尽所能地做好本职工作,辛勤地耕耘在讲堂上,希望学生能在科举之路上有所作为,以弥补他多年在科考中的缺憾。他在平乐培养了陈莲史、朱卓亭等一些人才,为平乐乃至临桂的教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在平乐共度过了十年。《归田草自叙》曰:“自为平乐校官,至作吏滇南,计离家匆匆十有七年。”《归田草·花朝口号》曰:“七载滇南守一官,年年市上买花看。”嘉庆二十二年(1817),他调转云南盐道库大使,开始离开家乡任官他方。
归田的生活。《陈午桥学使赐诗送行次韵奉答并序》曰:“道光癸未七夕前一日,图将归里。”道光四年(1823),龙献图解官归故里,开始了近十六年的田园生活。在经过了几十年风雨飘摇的流荡生活后,他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与妻子举案齐眉,对子女敦励慰勉、关爱有加,这给龙献图带来无限的精神愉悦。同时,他与吕月沧、陈元焘、陈兆熙、李崖竹等友人一起游山玩水、相互酬唱。八十岁大寿,友人吕月沧、李崖竹、黄春庭等以诗为他祝寿,并相互唱和。道光十八年(1838),龙献图在临桂两江乡病逝,终年八十四岁。
(二)交游
龙献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生活(为官或博取功名),交游较广。他交友注重志趣相合、性情相投,追求精神默契、人格完善、以友辅德等价值取向。据近人黄华表《广西文献概述》载:“与当时诗人吕月沧、潘小江、袁醴庭友善,均有唱和。”《广西文献概述》,第68页。从《易安堂集》可见,他时常与吕月沧、袁醴庭、陈元焘、陈兆熙等友人唱和及交游。下面分述如次。
吕月沧(1778-1838),名璜,字礼北,号月沧,永福人。嘉庆进士,官浙江西塘海防同知。与广西龙启瑞、朱琦、王拯、彭昱尧合称“岭西五大家”。有《月沧诗文集》。在龙献图为官时,吕月沧很少与之相往来,主要因龙氏在临桂、吕氏在浙江。从《易安堂集》看,《耕余草》中龙献图与吕月沧往来的诗作只有《得吕月沧孝廉书却寄》、《吕月沧病危……口号一首用答前什》两首,与吕月沧的交游诗作主要收在《宦游小草》、《归田草》里。尽管龙氏与月沧年龄相去二十年,但龙氏对月沧的才名欣赏有加:“十年倒徙迎王粲,千里寻嵇属吕安”;“阿蒙吴下才名盛”。此时的月沧只不过是孝廉,龙献图却将吕月沧比作王粲、嵇康和阿蒙,都是对他博学多识的赞赏。最能体现龙吕关系情深的是《吕月沧病危……口号一首用答前什》一诗,关情知己之心不言而明。道光十二年(1832),吕璜回临桂并赁居于凤凰街。这段时间龙献图常与月沧四处游山玩水。道光十四年(1834),吕月沧受聘为榕湖经舍书院山长,十五年(1835)主讲秀峰书院:“文坛主席君魁首。”(《和吕月沧司马移居原韵二首》)这更拉近了龙献图与吕月沧地理上的距离,故他们能经常在一起谈论人生、切磋诗艺、唱和诗歌等。尽管龙献图年事已高,但仍常与吕月沧外出游玩,《答吕月沧司马游山之约》是他借游七星岩后的感想来答赠友人的诗作。
袁珏,号醴庭,平南人。少有才名,嘉庆七年(1802)进士及第。曾官镇安府教授、擢翰林院典簿,有《归园田居诗草》、《浔州传信录》、《格物论》、《联床风雨楼随笔》等。袁醴庭对人热情善助,他的诗作文采飞扬,著作颇丰。袁珏曾为平乐学博,而龙献图当时已就任平乐训导,这时期两人有联床之谊。无论生活还是诗文学养,他们两人都互相帮助。特别是袁珏出身书香门第,在生活上更多帮助了龙献图,如《袁醴庭学博以丹砂见遗赋谢一首》。在诗中,龙对袁醴庭心存感激,极力赞扬了他的为人。同时袁醴庭与龙氏的交情不介意物品之贵重,而是重急人之需,不拘小节。龙氏最后一次赴都谒选时与已是进士的袁醴庭曾有过惜别之作——《赴都谒选别袁醴庭学博》。可见,袁醴庭是龙氏学习上的知己、工作上的知己,更是他进京赴选的重要精神支柱。
陈元焘,字寿士,号蕉雪,又号荔衣,陈宏谋之曾孙,陈兆熙之弟。乾隆戊申(1788)举人,候补内阁中书,诰封奉政大夫,翰林院修撰,加三级晋赠通议大夫,江西按察使。从龙献图诗作看,蕉雪与之是故友,交往时间超过四十年。龙献图经常与之唱和,并礼尚往来,如《陈蕉雪中翰惠簟用昌黎〈郑群赠簟〉诗韵赋谢》、《陈蕉雪中翰惠归州金星石砚走笔志谢》等。龙献图在云南为盐道库大使时,陈蕉雪远寄书信到云南,两人相互唱和。陈蕉雪去世,龙献图曾作《挽封翁陈蕉雪中翰》,表达了自己和蕉雪的联床之谊,并以老泪祭悼故友。
陈兆熙,字梦鱼,号春宇,陈兰森之子,陈继昌之生父。乾隆丁酉(1777)科拔贡、本科举人。历官广东州县、贵州同仁府署贵东道,赐赠中宪大夫。由于龙献图曾是陈继昌的恩师,故陈氏家族与龙献图关系非同一般。《陈春宇剌史同年偕令弟蕉雪中翰门前植槐数本,题诗奉赠》曰:“兰桂盈门春未阑,自携鸦嘴种槐安。君家故事传榕树,他日成阴一例看。”龙献图盛赞了兆熙的出身,对其及家庭也赞誉之至。
唐莲舫,名良耀,天津望江人。曾为平乐县县令。那时龙氏是平乐县训导。从《易安堂集》可见,唐莲舫与龙献图是无话不讲的朋友,不仅相互酬唱还一起郊游。他们是不拘礼节、相知信任的朋友。正如《向唐莲舫明府借酒》一诗所写,龙献图无钱沽酒时,他向比他官大的唐莲舫知县借酒,这本身于礼不合、于情不适。这正透视出龙献图与唐莲舫的情谊没有官场上的繁文缛节,率性而为,情同知己。在《以冬笋遗唐莲舫明府并媵以诗》中,冬笋本不是贵重之物,龙献图却以之为赠。在龙氏看来,唐莲舫不远千里来广西,在平常生活中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冬笋,亦是一种近似亲情的关心。在唐莲舫改教职归里时,龙氏以《再送唐莲舫明府改官归里》诗相送,多次以诗相送说明了他们友谊之深。
另外,作者与江西萍乡张友堂、临桂韦松崖、临桂朱松庐、临桂李崖竹等亦有一定的交往。
(三)版本
《易安堂集》由光绪年间任临桂知府的江苏人秦焕所校理,《易安堂集》后有“秦焕校理”字样,由近人黄华表壁山阁印行(故定此本为壁山阁本)。《易安堂集》内有三个小集,分别为《耕余草》(316首)、《宦游小草》(70首)、《归田草》(103首)。“以先生敦品励学,不屑以时艺见长,居官则济物为心,授徒则经世为本,故文帙虽存,未遑付梓。”《易安堂集·周德润序》。故龙献图诗作付梓的时间较晚。此版本为红色字体,版心有“壁山阁”字样,四周栏线为粗红色线,九行十八字。集中有自序四篇《耕余草自叙》、《宦游小草自叙》、《耕余草后序》、《归田草自叙》及《秦焕序》、《周德润序》。
此校注以壁山阁《易安堂集》为底本,以梁章钜编《三管英灵集》、周鼐编《漓江耆旧集》(1943年手抄本)、《临桂县志》(光绪本)、《新纂云南通志》(1938年铅印本)、《平乐县志》(光绪本)、廖鼎声《拙学斋论诗绝句考略》(桂林图书馆藏本)、秦焕《剑虹居全稿》(光绪本)等为参校材料。
二龙献图诗歌的思想内容
《易安堂集》中的《耕余草》、《宦游小草》、《归田草》是龙献图人生的发展轨迹、思想变动曲线。《耕余草》是中举之后、为官之前的生活写照;《宦游小草》是秉铎昭州训导之后、退官云南之前的生活反映;《归田草》则是回到临桂老家后晚年生活的真实显现。《易安堂集》中的诗作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位随性而乐的诗人形象。于苦中得乐,于心之乐,于友之乐,于“堂”之乐,于山林之乐,这是人生的多重变奏曲。“按照诗歌的内容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划分,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抒情诗的内容复杂多样。从题材上分,一般可将其分为山水诗、田园诗、爱情诗、咏物诗、哲理诗、讽刺诗、悼亡诗、咏史诗、游仙诗以及政治抒情诗等等。”古远清:《诗歌分类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7-8页。《易安堂集》中,龙氏将山水、田园、爱情、咏史、悼亡等揉合在一起,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活画卷。龙献图在山水之际、古人之魂、亲人之情、友人之谊中寄托心中的情思,在宴游、酬唱中寻找感情的支点和近乎亲情的人生乐趣。
(一)寄情山水托物吊古
以山水景物作为独立审美对象的诗歌发轫于魏晋南北朝,谢灵运堪称写山水的圣手,他最先将山水诗从玄言诗中分离出来,赋予自然山水以独立的审美价值,成为我国山水诗的奠基人。从谢灵运形成山水派的第一座高峰后,唐王维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了另一座山水诗的高峰,他们前后相承的山水诗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两个里程碑。
在诗中,龙献图表达了对青山秀水的无比钟情,在描山摹水中寻找一种自然的灵性和感悟。龙献图在描写山水时总是力图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和轮廓,以之来反映全景。“雨添湘水阔,云幕楚天低”形象地描绘了浓云锁江、大雨过后多姿多彩的湘江;“小雨湿幽径,轻阴生薄寒”写出了春天“乍暖还寒”时节,欲寒欲暖、若即若离之心境。当然,他描写风景的落脚点是以山水田园为寄情对象,在对景物的描画中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表达对人生的感叹、对社会的期望。如《山居遣兴》(之二):
寂寂空山中,日暮云霭霭。倚杖看浮云,起灭千万态。偶逢麋鹿群,居然夜郎大。又闻跳梁蛙,啯啯井底沸。惟爱溪边鸥,忘机沙上睡。
这首诗是龙献图归里后所作,此时他已是近八十岁的扶筇老翁,徘徊在山水之际,享受着自娱自乐的山水田园生活。“寂寂空山中,日暮云霭霭”展现了寂寂的山中,云雾缭绕的晦暗之景。闲暇之余,龙氏扶杖而出,看到那浮云流动的美景,随着时光的推移而变化万端。随后笔锋一转,以麋鹿群、跳梁蛙来比喻形形色色的官僚,他们尔虞我诈,都试图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加官进爵,一个“沸”字写尽了官场的众生相,表现了龙氏对这些人的嘲讽和讥笑。最后一句是点晴之笔:“惟爱溪边鸥,忘机沙上睡。”“忘机”,忘掉机心,即对人没有机心、计谋。他只希望和沙鸥一样独眠在沙滩上,享受着“倚杖看浮云,起灭千万态”的鬼斧神工之景象。
托物怀古也是龙献图诗歌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对物的描写和对古迹的凭吊中,抒发了自己复杂的人生感怀。据统计,此类诗在《易安堂集》中约有70首。而托物诗有近60首,占《易安堂集》诗歌的13%。我们分别以吊古诗、托物诗各一首来依次申述。
托物诗如《雁》:
霜冷寒空夜未央,五更掠月过衡阳。江湖处处忧罗网,关塞年年逐稻粱。中泽无家毛羽洁,冲天有翼路途长。有鸣能字兼能阵,羡尔联翩到楚湘。
此诗是龙氏试后回家途中所作。霜冷的季节、严寒的夜空还在等待黎明的到来,一轮圆月将他的清辉洒在衡山上及孤雁身上。江湖之险恶、社会之无情,使雁不得不提心吊胆,时刻提防罗网。同时,雁又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寻求得以生存的“稻粱”。无垠的大海没有雁的巢穴,它还得拼命飞行,越过长长的路途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但雁在返家途中,能在高空中鸣叫,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也能自由组合其队形,可谓自得其乐。结合内容我们发现,此雁非彼雁,龙氏将自己的形象参与其中,他如同雁一样在生活中独自随波逐流,为了整个家庭和自己的生存饭食,不得不奔走他乡。前方通向幸福的路还有多远,他无法知道,只能与雁一样“路途长”。全诗通过雁折射出龙献图生活的苦辛。此时他已五十多岁,天伦之乐似乎与之隔得很遥远,多少相思多少泪,全溶解在“逐稻粱”的匆匆行迹中。雁在途中能“有鸣能字兼能阵”,而龙献图呢?只能独自前行、独自归,人生的悲凉岂可道尽!
龙作中的托物诗大都以人生的悲欢离合为基点。龙献图的早年是清贫的生活,中年是孤单的生活,六十多岁才渐享天伦之乐。六十岁前的贫困生活在其诗中有很明晰的反映。他借物的形象来显扬自己的个性及人生的漂荡,如前述的《雁》;借物的特征来反映流离的生活,如《风筝》;借物的风貌来叙写韬光养晦的人生性格,如《感兴》中的丑石;借物来表达归隐的理想,如《菊花》等。总之,龙作中托物诗是他人生的缩影,将他的生活中的苦与乐立体、直观地呈现给了读者。
吊古诗亦是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吊唁或缅怀古人要反映一定现实。龙献图在与古人的神交过程中,获得的不仅是古人的高风亮节对自己人格的重塑,更有历史对他或社会现实精神风貌的修正。龙献图吊古诗的主要内容是对古人古物进行赞美和由此产生的一些感想。如《谒朱将军墓》:
春光澹宕风日暄,驾言携榼出北门。夭桃向人出墙笑,流莺对客隔叶喧。游蜂戏蝶各有意,翻然导我来山根。孤坟七尺葬谁氏,碑文剥落带血痕。剜苔剔藓再拂拭,赫然姓字志乘存。乃知将军仗忠义,一抔之土埋忠魂。忆昔有明当末造,鼎湖龙去迹如扫。将军此地开雄藩,撄城孤守当虎豹。……维公临桂池头人,翘关起科称虎臣。鄙儒与公同乡县,又复通门好朱陈。近来昭州秉斯铎,得拜公墓奉公神。愿公英灵默呵护,此邦人士文教新。酹酒题诗下肃拜,公之灵兮宛然在。鞠躬三叩公不言,四围山色青如画。公如有灵随我归,池头村里人民非。子孙蕃衍多锦衣,胡不归去化鹤飞。
朱将军,名旻如,临桂人。膂力绝伦,海寇犯城,单骑突出,斩其渠魁,贼望风披靡,境赖以宁。庚寅(1650),清军大兵由龙虎关进,或劝之降,旻如曰:“吾与城为存亡,决不贪生邀富贵。”未几城破,旻如杀其妻女,引刀自刎。在诗中,龙献图先写墓地周围的景色,然后带读者来到朱将军的墓前,继而对朱将军的英雄事迹作了描写,把落脚点放在朱将军出生地——临桂池头村。这无疑拉近了龙氏与朱将军的情感距离。他展开了与朱将军的“对话”:希望朱将军能够保护池头村的人民及其子孙后代——“愿公英灵默呵护”。最后龙氏向朱将军展示了池头村人民现在生活的状况:“此邦人士文教新”、“池头村里人民非”。诗中不仅寄托了他对朱将军的崇敬,更有对池头村人民的赞叹。
(二)酬唱赠答宴游送别
“赠答是古已有之的传统题材,传为苏李赠答的诗歌以叙写离情见长,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以抒幽愤著名,刘桢的《赠从弟》表现了高洁的品格,嵇康的《赠秀才入军》展示了洒脱的情趣。”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卷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78页。《易安堂集》大部分诗作的时间是从龙氏任官始到殁于临桂两江,故有大量官场上的应酬及唱和之作。据统计,酬唱赠答诗约140首,占全集的27%,主要是宴游、送别、酬谢、题画等,这些诗描写了他与友人的感情,特别与袁钰、唐莲舫、陈春宇、陈蕉雪、吕月沧等的感情。诗作中,字字饱含真情,无论是送友还是酬谢,其中都附丽了他对这些友人和同僚的良好祝愿。如《朱荫涂明府移寓袁醴庭学博斋中以诗奉柬》:
君本瀛洲客,注籍蓬莱仙。既读上清书,复攻内景篇。一念结凡想,降罚人世间。泥涂没其足,风尘凋其颜。近与木石居,无人叩柴关。赖有同心友,延君骚雅坛。追述霓裳咏,重忆大罗天。天上不可到,人间事屡迁。樽中有美酒,席上有寒毡。此境颇不俗,请君高枕眠。我欲访花径,雪深阶户前。
首句用“瀛洲客”、“蓬莱仙”、“上清书”、“内景篇”等对朱荫涂的前生作了近乎神话的构想,赋予朱荫涂如神仙般的人格。“近与木石居,无人叩柴关”表明袁醴庭之寓所清静隐然,有桃源式生活的氛围。主人居处有美酒和御寒之毡,这对客人来说比红楼、霓裳咏更实惠。最后两句用“程门立雪”表明他对朱荫涂的敬重,希望效仿宋代杨时向程颐请教来向朱荫涂请教:他年将亲访花径,重叙同僚之谊。可见,他认为友人朱荫涂移寓袁醴庭斋并非寄人篱下,而是回归田园、不染尘世的归隐表现。
宴游诗是龙献图与友人出游宴会时随性之作或归家后的回味之作。如《春日同韦和斋、蒋萃亭、欧兰畦、家雷塘学博谒朱将军墓,游水月庵,渡江登金富宫,晚归共饮小斋》:
闭门局促如辕驹,登山临水兴屡孤。有客招寻访名胜,如鹰脱鞴鸟出笯。探幽蜡屐竞捷足,得月亭边共远瞩。访古凭吊将军坟,千年埋碧春草绿。忽闻梵贝出禅关,谁守空门在此间。慧业文人证三味,坐听鸟语声蛮蛮。时当三月春已晚,太息流光去不返。古人秉烛尚夜游,今日何妨归缓缓。同人拄杖兴正浓,飘飘两袖摇春风。……归来僮仆问夜餐,苜蓿盘中堪下箸。诸公豪饮且勿喧,听我醉吟长短句。
这是一首宴游诗,龙献图与韦和斋、蒋萃亭、欧兰畦、家雷塘学博同谒朱将军墓,并游水月庵、金富宫,然后到他的易安堂共饮。诗人对游历所见所闻一一记录在诗。“同人拄杖兴正浓,飘飘两袖摇春风。”诗人尽管是扶杖老翁,但美景在前、友人在侧,游兴因而更浓,如沐春风。全诗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乐之所至的心情。
送别诗是龙献图送别友人时所作,以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及祝福。如《送邵东井旋里》:
万里携琴剑,滇池印爪鸿。老难医发白,檄可愈头风。客况如中酒,归心似转蓬。板桥霜已满,行迹太匆匆。
龙献图任官云南盐道库大使一职,在离职前邵东井先行旋里,诗人与邵东井同檐为官,其情可见。邵东井不远“万里”来到滇池,其政绩显而易见。“檄可愈头风”用陈琳之典:陈琳为曹操的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檄送太祖(曹操),操本苦有头风,是日卧读陈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此诗把邵东井喻作陈琳,表现了诗人对邵东井文采的钦佩及赞赏。诗人想与友人常促膝长谈,但“归心似转蓬”、“行迹太匆匆”,尽管在“板桥”上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但友人还是要归里,多少南浦情深尽在匆匆行迹之中。
(三)关注民生感叹世事
诗人把视角投向广大民生时,注重刻画被官吏盘剥的人民遭受的苦难,如《采买谣》;刻画农民辛勤耕作,自得其乐的“田家乐”,如《田家冬兴》。在《易安堂集》中龙献图用现实、辛辣的笔触来表现人民艰苦的生活,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署后园蔬持盛,每餐撷食不尽,园丁请鬻于市,诗以遣之》:
天与园丁雨露浓,芥苔生意喜蒙茸。当年孤负看花眼,今日真成卖菜佣。市上谁人知此味,民间面色苦难容。得钱沽酒应须醉,老圃何曾让老农。
此诗以一个清贫的基层官员的视角来写农民艰难的生活。作为一个九品芝麻官,龙献图生活是清贫的,从自家种有蔬菜可知。家庭的贫困及他身体力行参与田间劳作,使他对普通百姓的艰辛有更加深切的体会。于是,当家里有多余的菜蔬且仆人想卖时,他想到了人民的艰苦,他不想与贫民争夺这仅有的一点利益。同时,他通过诗作来反映对农民的同情,如“市人谁人知此味,民间面色苦难容”,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相同的意旨:通过“市人”与平民的比较,龙氏把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寄予其中。
在《采买谣》、《猛虎谣》中,龙献图借猛于虎的赋税、官吏作了极度的嘲弄和讥讽。在《采买谣》中,他赞扬耿寿昌所设的常平仓,但后来有些官员就利用这种粮仓来盘剥人民。诗中通过描写征粮来表现他们对人民的层层盘剥——“千贯万贯入官手,乡民不得分秋毫。可怜民命似鸡狗,转死沟壑期速朽”;通过人民的躲藏及逃亡透视官吏对人民的无情压迫——“虬须虎吏蝟毛磔,咆哮下乡如捕窃。乡民逃窜捉乡绅,交银乡绅散四邻”;通过描写官吏作威作福的丑恶姿态表达龙献图的无奈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乡民无钱书吏叫,官亲验谷如验伤,喝令斗级风车扬。袖中尚有钱一百,私贿斗级收入仓。”
《易安堂集》中感叹世事或者说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作品是龙献图人生的直观重现。他一直都希望“立身天之衢”(《俸满回省验看,未得给假旋里,登舟怅然有作》),但现实往往让作者有“年年为他人作嫁衣裳”、“不堪回首望长安”(《戊辰小除之平乐广文任口号》之三)的落寞之怀。乾隆四十五年中举后的很多年,他都无法实现及第之愿且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只能为生计奔走他乡,干谒高官,这种人生不得志之情时刻闪现于诗中。同时,由于官卑俸微、家境也非常破落,诗人有时竟至于象《久雨,敝庐倾漏,水溢庭除。僮仆喧嚷终夜,欲濬之而未能,因示以诗》(二首)中所说的一样:
茅屋潇潇雨未休,栖身无地任沉浮。儿童笑作乘槎客,鸡犬真如戏水鸥。四海安澜原是福,一生习坎不须愁。汝曹岂遂为鱼鳖,多事深怀杞国忧。
一天霖潦滴阶除,咫尺庭前汇作湖。自分茅茨供偃息,不愁冠履辱泥涂。仁人共患悲邻壑,哲士忧危惧沼吴。雅忆豳风先事计,绸缪未雨有良谋。
从诗题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因贫困而导致的无奈之苦。尽管“屋漏又遭连阴雨”、尽管敝庐将倾、尽管僮仆呼天抢地,但是诗人却因为这种现实的窘迫而自得其“乐”、自娱自“乐”。“文学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就是诗人创作时,并不对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效果作太多的关注和重视,很少考虑创作是否取悦于他人,是否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与接受,他们创作以‘自娱’、‘自适’、‘自乐’、‘自足’为目的,通过创作而满足主体生命精神之需要,使自我性灵得到充分的陶冶和愉悦。”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第129-130页。对龙氏而言,茅屋栖身本就是任天地沉浮,“汝曹遂为鱼鳖”,对其贫困的生活来说也是很正常之事,故他以平常心态来看待天灾人祸,也就不会耿耿于雨之多。于是他把穷通变为另一种人生“乐”趣,用诗来宣泄自己生活的捉襟见肘,弱化对现实不满的主体心情。苦与“乐”的嫁接是另一种味道的“乐”,比其他“乐”更刻骨铭心,更具有转变人的审美价值观念的内在张力。与其说龙氏在苦中寻乐,不如说是他对世事无情的控诉。
(四)亲情无间敦励慰勉
龙献图家庭的困难及多年的在外任官,这加强了其与家人的情感。对妻与子女,他抒发的情感有别于同友人酬唱赠答之情。患难与共、白头偕老的结发之妻,他的感激之情是溢于言表的。他七年的云南官吏生活,家人并未随到云南,这样教子养亲的重担就落到了妻子身上:“出入仗母慈”、“回头语小女,汝年将及笄。他年尔出阁,尔母为结褵”(《出门》)。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妻子卧病期间“祈祷无不为”(《立秋日作》)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其妻是他多次应考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他走马上任平乐、云南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柱。他与妻子之间的感情之深,我们可以在《寄内三首》(二)之中看到:
买臣负薪吟,五十当富贵。我今年半百,藜苋满肠胃。子能饱糟糠,鸣机事络纬。眷言伯之东,飞蓬共憔悴。门户勉支持,虀盐惧乏匮。非无缠臂金,典质久遗弃。谅无求去心,空闺复谁怼。相期到白头,眉案两相对。
诗作中,龙献图借用朱买臣之典。《汉书·朱买臣传》曰:“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后常用“负薪”作安贫待时的典故。龙氏对妻子亦是这样说的,希望自己能五十富贵,但现在却“藜苋满肠胃”。自己不仅没有富贵的生活,还得如“飞蓬”一样,奔走他方,愧对妻子之情显而易见。但他与妻子相约白头到老,此情此心永不改变,他们要像梁鸿、孟光一样伉俪情深。这是贫困夫妻的幸福爱情,是经得起时间和贫困考验的爱情。
对子女来说,龙献图是严父与朋友二位一体的身份。龙氏出身于贫寒的家庭,早年艰辛的生活使他更强调对子女的教育,他希望子女能够光耀门庭,故要求子女刻苦习读四书五经、走科举入仕之路:“教儿勤识字,故纸正须钻”(《示寅绶》);“籯空无所有,遗子一经穷”。“一经”是他留给其子的唯一身后之物。正因为龙献图对其子寅绶敦促有加,才有后来寅绶“咸丰六年(1856)丙辰举人,大挑一等分发江苏署清河县知县”蔡呈韶等修纂:《临桂县志·名贤》,光绪补刊本。。乃至于树立了一代门风,其后代子孙才繁荣昌盛:孙龙朝言、龙焕纶分别进士及第,曾孙龙泽厚戊子优贡。这些后代的成就或多或少应源于龙献图对子女的教益。同时,诗人对子女不乏关爱之情,如“膝前小儿女,一任笑啼顽”(《抵家》之一)。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但对于两个小儿女来说,他还是倾其力、倾其情任由他们来“啼顽”,这也是处于垂暮之年的龙献图给予自己最好的天伦之乐,给予子女最好的关爱。
三龙献图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淡远清微
华兹华斯说:“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味的情感。”[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前言,载于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3-184页。这种感情已容纳了性格特征、平淡的人生处境等,最终整合出属于诗人相对独立的风格。周德润评龙献图诗“淡远清微,压倒元白”。龙献图诗歌的平易、冲淡、清微,不仅是自身环境、个人遭遇等方面促成的,也是在对陶潜、元白诗风的继承中形成的。下面分述如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