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
出版时间:2015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第一章从韩孟诗派诗人穷困悲苦的家庭生活状况及羸弱多病的身体状况探讨其如何导致诗人心理上的变化,从诗人坎坷的仕途状况探讨其如何加剧诗人的矛盾心理冲突;第二章从世风的变化和求变求新的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中
作者姓名: 洪静云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28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从韩孟诗派诗人穷困悲苦的家庭生活状况及羸弱多病的身体状况探讨其如何导致诗人心理上的变化,从诗人坎坷的仕途状况探讨其如何加剧诗人的矛盾心理冲突;第二章从世风的变化和求变求新的社会心理角度探讨中唐诗歌新变的原因及其对韩孟诗派的影响。从中唐两大诗派创作的主观意图的比较中,进一步挖掘韩孟诗派独特审美取向的创作心理,从深层因素认识韩孟诗派险怪奇崛诗风的形成;第三章进一步论述分析险怪奇崛诗风的具体表现。
作者简介
洪静云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潮师诗歌十年(2001-2010)》(合编),发表论文十多篇,曾获“潮州市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绪论
第一章影响诗风形成的诗人艰难生存状况
第一节穷困悲苦与羸弱多病
一、诗人穷困悲苦的家庭生活状况
二、诗人羸弱的病态身体状况
第二节诗人的坎坷仕途状况
一、积极用世之心与科场失利之困
二、羁旅行役之苦与宦海外放贬谪之悲
第二章险怪奇崛诗风形成的深层因素
第一节中唐诗歌新变及其对韩孟诗派的影响
一、世风的变化及影响
二、求变求新的社会心理及影响
第二节韩孟诗派独特审美取向的创作心理
一、提出“不平则鸣”重抒情的诗歌理论主张
二、文章不朽的立言意识
第三章韩孟诗派险怪奇崛诗风的表现
第一节诗歌创作构思奇崛
一、在立意构思上有意追求奇特超常、曲折多变
二、在句式上有意追求构辞的散文化
三、在用辞上有意追求造语生新、奇崛险怪的效果
第二节诗歌意象选取主观奇特
一、以怪诞离奇为美
二、以苦寒病态为美
结语
参考文献
绪论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盛衰转变的枢纽,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分界线,至此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相应地,文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文学样式大量涌现,传统的文学样式变化也十分显著。唐诗经过大历年间一度中衰之后,在唐德宗至唐穆宗的四十余年时间里又渐趋兴盛,并于宪宗元和年间达到高潮。这个时期,名家辈出,流派分立,诗人们着力于开辟诗歌创作的新途径,探寻诗歌创作表现的新技法以及阐发自己的诗歌创作观。极富创新意味的诗歌大量涌现,展示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壮丽景观,正如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辨体》卷二十四所说:“大历以后,五、七言古律之诗流于委靡。元和间,韩愈、孟郊、贾岛、李贺、卢仝、刘叉、张籍、王建、白居易、元稹诸公群起而力振之,恶同喜异,其派各出,而唐人古律之诗至此为大变矣。亦犹异端曲学,必起于衰世也。”[明]许学夷著、杜维沫校点:《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48页。叶燮在《唐百家诗序》中就谈到中唐诗歌的新变是古今诗运一大转关,以后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切法门都由中唐开启。
韩孟诗派正是这一新变的一个诗人群体。所谓“韩孟诗派”,其内涵和外延,在文学史上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肖占鹏认为“韩孟诗派”指的是韩愈、孟郊等一班诗人,他们“以友谊为纽带,以共同的诗歌思想指向和艺术趣尚为基础,通过诗酒往还、酬唱投赠的方式形成的一个创作群体”萧占鹏:《韩孟诗派研究》,台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8页。。另据李肇《国史补》载:“韩愈引致后进,为求科第,多有投书请益者,时人谓之韩门弟子。”[唐]李肇:《唐国史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7页。《新唐书·韩愈传》载:“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七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71-3872页。可见,韩孟诗派只是“韩门弟子”中的一部分,尤以韩愈、孟郊为核心,包括贾岛、李贺、卢仝、刘叉和马异为代表的这一群人,他们以其嗜诗成癖、自甘苦吟、尚奇尚险又力求创新而屹立于中唐诗坛。清代方扶南在《兰丛诗话》中效仿钟嵘《诗品》,对韩孟等人作了品评:“韩如出土鼎彝,土花剥蚀,青绿斑斓;孟如海外奇南,枯槁根株,幽香缘结;卢如脱砂灵璧,不假追琢,秀润天成;李如起网珊瑚,临风欲老,映日澄鲜吴企明编:《李贺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294页。。”韩孟诗派是中国诗歌浩荡的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客观存在,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突破了过于重视人伦道德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由重诗的社会功能转向重诗的抒情特质,转向重创作主体内心的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对后世诗坛产生极其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这在诗歌理论史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