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围绕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下属的20多个民族县,对100多个农家书屋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主管文化的文体局、图书馆、文化站、村委会等领导座谈、走
作者姓名: 毕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8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下属的20多个民族县,对100多个农家书屋开展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主管文化的文体局、图书馆、文化站、村委会等领导座谈、走访,与农家书屋读者面对面交流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云南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原始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提出不同地区农家书屋发展的对策,对我省乃至我国民族地区在建和将建的农家书屋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和对策。
作者简介
毕 东 男,彝族,1972年9月生,毕业于云南大学,文艺学硕士,副教授。长期从事中文教学和图书馆管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研究》等10余项各级各类课题,编著6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楚雄彝族自治州“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姚安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姚安县前场镇“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镇“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油松岭乡“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迪庆藏族自治州“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保山市隆阳区“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基于农民阅读需求的“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基于农民阅读需求的“农家书屋”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建设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农家书屋”研究现状述评
为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我国的“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于2007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截至2011年底,全国64万个行政村中已有50多万个建立了“农家书屋”,到2012年,工程将基本竣工。我国部分省已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
然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情况不容乐观,建成数只占全国平均数的50%左右。部分建成的农村书屋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农民读者并不多,有些甚至只是用来应付上级部门评估、检查的形象工程。如何克服“农家书屋”的种种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以“中国知网”进行跨库检索,篇名为“农家书屋”的有480条。其中90%为发达地区的“农家书屋”建设,涉及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寥寥无几。代表性的论文有:1.林锐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现状与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8期;文中指出几个方面的问题:建设资金缺乏,“农家书屋”总量少、进展慢,利用率普遍偏低,管理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捐赠读物难合农民口味。对策为:宣传发动、营造氛围,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健全后续管理机制,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2.李开明,《浅谈经济欠发达地区“农家书屋”建设与发展——以洪雅县为例》,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年6期;问题为:各书屋配置不一,服务能力不足,书屋难以满足群众需求,宣传力度不够,书屋未形成社会影响。对策为:建立健全科学的书屋建设体系,建立长效的书屋资源扩大机制。3.张利洁、魏春玲,《把握特殊性,因地制宜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第8期;问题为:大多数地区在建设标准上有着一刀切、模式化的倾向,多数省、自治区在制定“农家书屋”的具体规划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仅规定由当地文化出版部门根据群众实际需求采购配置出版物,没有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我们认为,以上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没有形成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维护与利用的长效机制,对工程建设的指导意义不大。要明确“农家书屋”建设的公益性,建立资金供应长效机制。政府应持续均衡地投入,建立从中央到省、市、县、乡、村的不同比例财政保障制度。搭建国家层面的“农家书屋”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和省、市、县、乡五位一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建立从上到下对口指导、专人负责、专业管理、阅读辅导新模式。建立因人、因时、因事、因地而异的文献采购及配送制度,由农民选购所需图书。整合现有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建立图书流动、轮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农家书屋联盟”。此外,还要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建设贴近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精神需求的“农家书屋”。
二、研究的意义
1.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乡村人口占50.32%,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辽、苏、京、沪发达省份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但新疆、西藏、内蒙古、云南等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行政村覆盖率不足50%。也就是说,我国的“农家书屋”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尤其要引起重视和研究。
2.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地势险峻、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自然村与行政村相距较远,即便行政村有图书室也利用不上。因此,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利用国家投入建设“农家书屋”的大好时机积极筹建边疆民族地区的“农家书屋”,并使之长效投入、建设、发展,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
3.建设“农家书屋”是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完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时代要求。是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4.建设“农家书屋”,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农民的阅读习惯,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举措。也是尽早实现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建立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长效机制:
(1)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积极主导、部门密切协作、社会广泛参与、农民自主管理”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机制。
(2)建立国家层面的“农家书屋”建设专项资金和省、市、县、乡、行政村、自然村七级财政保障制度,保障对书屋的持续投入。
(3)搭建国家层面的“农家书屋”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和省、市、县、乡五位一体的文献保障系统,实现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2.健全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的管理机制:
(1)“农家书屋”需要建立一整套相关管理制度,包括资金管理办法、硬件设施管理及服务管理制度等。建立督导机制,接受老百姓的监督。
(2)建立从上到下对口指导、专人负责、专业管理的科学管理模式。管理员持证上岗。农民持证阅读。
(3)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或青年志愿者对农民进行阅读培训,答疑解惑。
3.健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的利用与维护机制:
(1)在国家层面的“农家书屋”网站里专设“少数民族图书专栏”,建立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献保障系统,让有条件联网的民族地区老百姓享受国家的优质资源。
(2)建立因地、因时、因人、因事而异的文献采购及配送制度,各地出版、发行、报业、期刊、音像、电子等单位要主动提供图文并茂、简单易学的惠农图书,力争出版物年更新率在20%以上,由农民选购所需图书及音像制品。
(3)整合现有资源减少重复投资,建立图书流动、轮转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家书屋”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实现“农家书屋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调查、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理论归纳等多种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利用他人研究成果,归纳分析“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工作的具体思路。
第二阶段:实地调查,归纳整理。通过对文山、红河、西双版纳、楚雄、大理、德宏、怒江、迪庆等地8—10个典型的民族自治县(乡)进行实地调研,获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工程实施现状的实际调查数据。
第三阶段:将文献调研数据与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第四阶段:提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方案。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借鉴成功经验,提供的解决方案,最终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及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探寻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可持续发展方案。
(三)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采用文献调查法全面了解我国“农家书屋”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2.实地调查法。设计较为全面的调查问卷到滇南、滇西、滇东北等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村寨进行实地走法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3.个别走访法。个别走访具体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全面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经验、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根据文献参考、实地调查、个别走访、问卷统计及分析写出反映我国现状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发展、管理研究报告,并发表3—5篇学术论文,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重点一:从宏观角度对我国现阶段“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掌握,全面了解全国实施“农家书屋”工程的基本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整体情况。
重点二:以不同地区民族自治县、乡、行政村及自然村寨为案例进行微观研究。从实施者、后续管理者以及用户三个角度进行实地调研,对“农家书屋”的发展模式的特性进行研究。
重点三:基于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具体建议,并在此建设的基础上提供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建设可持续发展方案。
难点一:从理论上探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和利用问题。由于可资借鉴的文献及成果较少,研究中将尽量对实践问题进行比较分析,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
难点二:我国的边疆民族省份地域跨度大,交通不便,实地调研有一定的难度,只能按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个案(民族村寨)进行研究。
(五)基本观点:
1.应当把“农家书屋”问题提升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高度进行研究。在一个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农家书屋”应当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建设模式、管理制度、经费保障、资源建设、资源利用、队伍建设问题等均应有相当的研究,应当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
2.“农家书屋”是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之一,是全国图书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游离在现有的图书馆制度安排之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家书屋”的发展相当落后,探讨“农家书屋”建设问题的核心是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应当把“农家书屋”问题提升到图书馆学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中央政府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应是一种成阶段性的安排,而应该有支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作保证。
3.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当充分考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实际,努力建设贴近少数民族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语言特色、经济发展、精神需求的“农家书屋”。
(六)创新点:
1.通过实地研究,建议建立从中央到省、市、县、乡、村的不同比例财政保障制度,确保“农家书屋”的建康持续发展。
2.深入研究中央政府资助“农家书屋”建设这一重要模式,从工程实施者、后续管理者和用户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科学建议为在建或新建“农家书屋”提供指导。
3.利用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并结合农村书屋建设实际,探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家书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楚雄彝族自治州“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基本情况
楚雄彝族自治州属于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之一,地处云南省中部,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楚雄州辖一市九县,州人民政府驻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2012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71.9万人,总面积为2.9万平方公里。
楚雄州设一市九县(楚雄市、双柏县、牟定县、南华县、姚安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禄丰县),103个乡镇,1098个村民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1036个村民委员会,6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012年末,楚雄州常住人口271.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8.51万人,占总人口的36.2%;乡村人口173.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8%。少数民族人口91.61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5.01%,其中彝族人口74.0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8.2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80.82%。万人以上少数民族有彝族(740418人)、傈僳族(56328人)、苗族(46086人)、傣族(22765人)、回族(21245人)和白族(16972人)。
楚雄州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文化;在山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自2008年以来,全州共建设“农家书屋”1119个,实现了所有行政村的全覆盖。全州有“农家书屋”管理员1112名,其中:全职133名(武定县),兼职979名,村干部771名,群众198名,教师10名。“农家书屋”的建设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村基层群众读书难、看报难、学科技难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为加强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工程的顺利实施,州委、州政府于2008年成立了楚雄州“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州委常委、分管副州长担任,副组长由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州新闻出版(版权)局,负责“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日常工作。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州新闻出版(版权)局通过召开定期工作会议、建立完善的州县市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作用。
三、多措并举,圆满完成“农家书屋”工程收官任务
楚雄州“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经过五年的建设,已实现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在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受地域条件、人口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家书屋”建成后与各级文化、党员活动阵地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不明显;二是“农家书屋”管理员主要由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文化站工作人员组成。因为属于兼职人员,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管理员的奖惩考核和资金补助方面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针对以上方面的问题,楚雄州多措并举,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严格规划,加强培训,扎实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作。自2012年起,根据省新闻出版(版权)局及州委、州政府的要求和“十二五”文化新闻出版规划,州新闻出版局与各县市签订了文化新闻出版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及奖惩制度,其中将“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列入了考核内容。
(二)争取各级资金支持,努力把“农家书屋”这一项惠民工程抓紧抓好。从2011年开始,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对属于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所建的“农家书屋”配送了书架、书桌。经过多方协调,2011年争取到文化惠民补助资金47万元解决各县“农家书屋”建设经费,其中20万元用于解决不属于贫困县的楚雄、禄丰、元谋三县市的书架、书桌购置。2012年争取州级资金22.19万元解决不属于国家和省级贫困县的书架、阅报栏购置经费。
四、创新思路,努力探索“农家书屋”管理长效机制
在书屋的建设、管理、使用过程中,除书屋的落实、书架及阅读桌椅的配备外,还重视对配送书籍及借阅的管理。落实专人负责,完善借阅台账,使“农家书屋”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阵地上发挥作用。根据“农家书屋”创建形式,加强部门行业间的协作,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知识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农民素质教育培训等内容进行整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五、创新工作方式,积极探索“农家书屋”创建形式
全州“农家书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资助、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在图书供给上,采取政府投入、户主投入、社会捐助的方式;在图书流通上,采取免费借阅;在人员配备上,管理人员经过村组推荐、考核,力争选用有文化、素质好、能奉献、责任心强,群众认可,热心为群众服务的同志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有:禄丰县委、政府发文,要求大学生村官切实承担起“农家书屋”管理员职责;武定县于2012年出台加快“民族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拟定相应经费解决文化站专兼职管理人员补助问题,全县133个村居民委员会聘用133名村级文化管理员,年度考核合格后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发放补助每人每月300元等管理办法。
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书屋缺乏专职管理人员,没有相应报酬、工作补贴。全州1112名“农家书屋”管理员,除武定县有专职管理人员,由县财政落实每人每月300元管理员补贴以外,其余9个县市都没有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只能由村干部、教师、群众兼任书屋管理员,且没有任何补贴、报酬,这些兼职管理员平时忙于各自的工作、生产劳动,不能同时兼顾书屋的管理和开放工作,造成书屋开放率低,管理员积极性不高,书屋社会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
(二)“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资金不足。中央补助地方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中虽然列入了2000元的“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资金,但由于当前图书价格高、采购运输成本高等因素,这2千元的补助经费只能购买到少量图书,大量群众喜欢和实用的图书很难及时更新补充,造成了“农家书屋”图书藏量少、内容不丰富、品种单一、流转不足、难于吸引群众等问题。
(三)群众对图书借阅率低。由于大多数农村群众缺乏阅读习惯,加上宣传工作不到位,书屋虽然建起来了,但图书借阅率偏低,借书的大部分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多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部分图书处于闲置状态。
(四)“农家书屋”重建轻管。“农家书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其日常的运行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书屋发挥的作用有限。
七、对策与建议
(一)聘任“农家书屋”专职管理员,落实管理员报酬或工作补贴。省、州出台相应政策文件,明确由各县市聘任专职“农家书屋”管理员,省、州、县各级财政按比例共同配套“农家书屋”专职管理员报酬或工作补贴,标准不低于因误工造成的损失,提高管理员工作积极性。
(二)提高“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资金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提高“农家书屋”出版物补充及更新资金补助标准,使大量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好书补充到“农家书屋”书库中,使大量科技类、畅销类、文化类、儿童类、时政类、实用类书籍、报刊、音像制品进入农村群众阅读范围,丰富品种和藏量,增强群众吸引力,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宣传主阵地的作用。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姚安县“农家书屋”建设研究
一、姚安县基本情况
姚安县地处滇中腹地,云南省中部偏北,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西北部。最高海拔2897米,最低海拔1870米,国土面积180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79.6%,坝区占20.4%。全县辖9乡3镇、79个村民委员会、12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03万人,人口密度为116/平方公里。县内居住着汉、彝、回、白等14个民族,其中彝族占24.6%,是民族杂居的国家级贫困县。
二、姚安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姚安县现已建成“农家书屋”88个,完成计划的100%,下属乡镇建成“农家书屋”76个,完成计划任务的96%。其中,为达到2012年6月底完成计划任务100%的目标,全县今年新增20个“农家书屋”建设,如下表:
委员会村委会251640彝族李红星书记初中姜红安
从上表可看出,该县的大部分地区为彝族集居区,“农家书屋”的建设面积都达到国家规定的20㎡以上,图书管理员大多由村委会的领导兼任,基本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能够适应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三、“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利用综合分析
为充分了解姚安县“农家书屋”的建设、管理和利用情况,本课题组对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负责“农家书屋”建设的领导和文化干事进行了走访和问卷调查,共走访了5名负责人,发放20份问卷进行调查和分析。经过汇总、梳理和统计。基本情况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