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出版时间:2015年6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研究广东古代至今的货币历史文化,按照历史顺序,通过对广东货币文化制度和货币文化发展的历史深入、完整、系统的叙述和概括,总结了广东货币文化的概貌和历史特点,清晰描述了广东货币文化史的发展规律。本书论
作者姓名: 肖茂盛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广东古代至今的货币历史文化,按照历史顺序,通过对广东货币文化制度和货币文化发展的历史深入、完整、系统的叙述和概括,总结了广东货币文化的概貌和历史特点,清晰描述了广东货币文化史的发展规律。本书论述从广东货币文化史出发,实事求是,有根有据,史政结合,论证充分,反映历史,启迪后人。
作者简介
肖茂盛 教授,男,1956年10月生,籍贯广东大埔,政治经济学硕士,中共党员,现任教于广东金融学院,广东省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广东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顾问。多年来致力于货币文化史研究,出版《广东货币三百年》、《广东历代货币图集》、《华南革命根据地货币金融史料选编》、《广东货币金银研究文集》、《中国货币文化简史》等专著30多本,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
第一章 清代广东货币的兴衰
第一节 制钱
一、清代制钱的铸造及其在广东通行的历史背景
二、清代在广东铸钱的版式
三、制钱的技术革命——广东创先机器铸钱
第二节 银两与银元
一、广东清代银两的流通
1.清代银两制度评述
2.清代广东货币市场的银两流通
二、广东机器自铸银元
1.广东机铸银元的历史背景
2.广东钱局创办年代和生产规模
3.广东机铸银元的历史意义
第三节 清末广东铜元
一、开铸铜元的历史背景
二、广东铜元的开铸
1.广东铜元的版式与沿革
2.铜元的成色与重量
3.铸行的数量与盈利
第四节 清末广东纸币
一、广东官钱银局银元票
1.广东官银钱局的创办
2.发行纸币种类及数额
3.纸币的流通与维持
二、大清银行在广东发行的纸币
1.大清银行广州分行的成立
2.大清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的纸币
3.大清银行纸币的流通与维持
第五节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在海外发行的筹饷票券
一、中国商务公会股券
二、军需债券
三、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
四、中华革命军银票
五、中华民国金币券
第二章 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广东货币
第一节 加印通行的广东官银钱局凭票
一、盖印通行广东官银钱局凭票
二、盖印凭票的流通与维持
第二节 中华民国粤省军政府通用银票
一、通用银票发行背景
二、通用银票的版式与数量
第三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广东货币
一、中国银行广东分行发行的兑换券
1.广东分行成立的历史背景
2.粤中行纸币的发行及旧纸币的回收
3.兑换券的流通及低折中的维持
4.兑换券的停用与清理
二、交通银行在广东发行的兑换券
1.交通银行广州分行的成立
2.广州分行发行的兑换券
3.广州分行兑换券的流通及清理
三、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广东地区军用票
1.中华民国新政府债券
2.滇粤桂援赣联军军用票
3.军事内国公债券
4.桂系军阀的军用钞票在广东的流通
四、广东实业银行凭票
1.广东实业银行的成立
2.广东实业银行凭票的版式与发行额
3.广东实业银行凭票的维持与结束
五、省立广东省银行纸币
1.广东省银行成立及改组省立广东省银行经过
2.省立广东省银行纸币种类与数额
3.省立广东省银行纸币的流通与维持
4.省立广东省银行纸币的停用与清理
第四节 北伐战争前后的广东货币
一、北伐战争前后的军用钞票
1.中华国民银行券
2.广东地方善后内国公债
3.大本营度支处发行军用钞票
4.广东省金库券
5.定滇军司令部发行军用钞票
6.粤桂讨赤军总司令陈(炯明)军用钞票
7.中央银行临时兑换券
8.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需券
9.移用广州中央银行券加盖地名通用券
二、中央银行兑换券
1.中央银行的成立
2.中央银行兑换券种类及发行数额
3.中央银行兑换券的流通与维持
三、广东毫银的铸造
四、广东民国铜元的铸造
1.民国铜元的版式及铸造数量
2.广东各地私铸铜元泛滥、劣质铜元充斥
五、广东镍币的铸造
第三章 国民党统治时期广东货币的兴衰
第一节 陈济棠主粤前后的广东货币
一、陈济棠主粤前期的军用票券
1.广东军需库券
2.广东第二次军需库券
二、广东中央银行兑换券
1.广东中央银行的成立
2.广东中央银行兑换券的种类及发行数额
3.广东中央银行兑换券的流通与低折之维持
三、广东省银行银毫券
1.广东省银行的成立
2.广东省银行银毫券种类与发行数额
3.广东省银行银毫券流通与低折的维持
四、广州市立银行凭票
1.广州市立银行的成立
2.广州市立银行凭票的发行及数额
3.广州市立银行凭票的流通、维持与使命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东货币
一、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法币
1.国民党法币政策的实质与作用
2.抗战时期的中央银行广州分行及法币
3.抗战时期的中国银行广州支行及法币
4.抗战时期的交通银行广州支行及法币
5.抗战时期的中国农民银行广东分行及法币
二、广州沦陷前后的广州市立银行
1.广州市立银行的改组
2.广州市立银行拓展业务
3.广州市立银行的结束
三、抗战时期的广东省银行
1.广东省银行及其分支机构的演变
2.抗战以后广东省银行的业务发展
3.广东省银行琼崖区流通券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走向崩溃时期的广东货币
一、国民党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1.法币的恶性膨胀加剧及其崩溃
2.关金券的发行和收回
3.金圆券的大骗局
二、国民党溃败时在广州发行的银元券
1.银元券发行的历史背景
2.银元券的发行与崩溃
三、广东省银行发行的大洋券(银元券)
1.广东银本位的恢复经过
2.广东省银行大洋券版式与流通
四、海南银行银元券
1.海南银行银元券的发行背景
2.海南银行银元券的版式
……
第一章 清代广东货币的兴衰
本章研究从清王朝开国到辛亥革命前(1644—1911年)的广东货币。整个清代是民族矛盾交互激化,外国货币势力入侵,封建货币经济逐步瓦解,半殖民地半封建货币经济形成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里,随着民族矛盾的上升和封建货币制度的解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货币金融一再发生恐慌。外国金融资本通过商品输出,控制清政府的货币金融,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晚清也是我国货币经济极为混乱的时期,本章从清代制钱、银两与银元、铜元、清末纸币、辛亥革命前的孙中山筹饷票券五个侧面揭示广东货币的形制与特点。从广东制钱,揭示制钱制度的崩溃;研究银两作为本位货币的历史局限性,揭示外国银币首先在广东流通更加速了清代银两本位崩溃的必然性;展示广东钱局创先引进外国铸钱技术,自铸银元的历史作用及用银元本位统一中国货币的历史进步性。剖析了广东铜元创制的优越性及随后滥铸铜元的恶劣后果。探讨了清末广东纸币的流通与影响及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在国外发行筹饷票券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清代广东货币纷杂的历史特点及劣币驱逐良币的货币现象。
第一节 制钱
一、清代制钱的铸造及其在广东通行的历史背景
制钱为铜铸币,其形圆而有方孔,亦叫铜钱、环钱、方孔钱等。自周秦以来,为我国通用之货币。据专家考据,我国圆形铜铸币的开铸和使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环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是一个小体系,但它是一个重要的体系,它是举上启下的货币形态”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页。。铜铸币作为我国通用货币,在世界货币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从世界出土文物及文献考证,我国也是世界行用铜铸币最早的国家,“西欧之货币则始于纪元前七百五十年周平王时,以创行时间论,固后于中国。据历史记载看,敢谓世界各国用金属铸币为最早者,当推中国也”耿爱德著:《中国货币史》,蔡受百译,第382页。。
所谓制钱,即法币之意,此名称起于明代。明代以前单称钱。数千年来,我国货币流通以铜铸币为主,形成了我国独立完整、自成体系的货币文化。在长期货币交换实践中逐步形成完整而系统的制钱制度,其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①钱圆而函方;②按个计价;③制钱价值高低与其重量密切相关;④无限法偿;⑤由国家垄断铸造和发行,民间私铸、私毁均为犯罪;⑥币文署年号。这种适应封建经济的货币制度,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
清朝的制钱铸行,始于满洲人入关以前。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国称帝,用天命年号,铸造了满文的“天命汉钱”和汉文的“天命通宝”及当十满文天聪汗之钱,仿天启大钱形制。千家驹、郭彦岗著:《中国货币史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页。清朝统一中国以后,遂于顺治元年(1644年),仿明朝旧制,由工部设置宝源局,户部设置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在地方各省布政使司还设有铸钱局。到雍正元年(1723年)以前,各地设局极为繁乱,既有数省一局,也有一省数局,镇局、府局、州局均可得见。后经整顿,逐渐实行了各省设一局之制。在清前期,全国先后设有铸钱局60余处,后经六次裁并,到咸丰元年(1851年)留下17局,随着清后期制钱流通的不断减少,各局相继停闭,到光绪元年(1875年)仅存户部、工部所属的宝泉、宝源两局。清代这种分散铸币的政策,实行了两百余年,直到1905年设天津造币总厂铸币,才在法律上承认统一铸币,实际上全国各地仍是各自为政。
清代制钱的流通随着清朝政治统治的兴衰而兴衰,是什么原因使清代制钱在广东流通能历时270余年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①方孔圆钱的深远历史影响。方孔圆钱自秦朝统一了形制以后到清末的宣统通宝钱,历时2131年,产生的时间早,流通范围广,有明显的连贯性特征,在货币流通史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②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我国封建统治历时3000余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下,其生活费用价值极低,故交换筹码也只能以低值相适应。正如张之洞奏议所云:“查外国商务盛,货价贵,民业富,日用费,故百年之前多用银,或金银并用,百年以来,欧洲各国专用金渐多。三十年来,各国遂专用金,盖商日多,费日广,货日贵。一物之需,一餐之费,有仅值洋银数角者,中人一日之需,断必仅值洋银一元者,故以用金为便。中国则不然,民贫物贱,工役获利微,庶民食用俭,故日用率以钱(铜钱)计,其贫民每人一日口食仅止一二十文,中人一日口食仅止六七十文;其沿海江通大埠,尚参用金生银银元,而内地土货无论钜细,买卖皆用铜钱计算,虽大宗贸易,间用生银折算,然总以钱为本位。”《光绪三十年七月张之洞奏折》。从中外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中可看到,外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物价贵、消费高、生活水平高;而中国长期在自然经济束缚下,生产力发展极为缓慢,广大人民一贫如洗,生活水平极低,一天饮食只花一二十文钱,故铜钱与生活水平相适应,才有广阔的市场。整个清代,广东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发展仍为缓慢,整个广东仍在自然经济支配之下,因而清代铜钱在岭南仍有广阔市场。③方孔圆钱,在使用中可以减少钱身的回转磨损,贯穿便利,在便利流通上较之实物货币无疑是一种进步。但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也与落后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相适应,与我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联系。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多次提到,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法天像地。参阅《吕氏春秋·季春纪·圜道篇》,《庄子·说剑篇》。把这些思想应用于制定钱制,就是:外为圆肉(钱体),所以像天;内为方孔(钱的穿孔),所以像地。于一钱之中,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象征君临万方、皇权至上,也正好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心理。制钱的铸造大权长期牢牢地掌握在统治者手上,并借封建政治权力加以推行通用,强制使用,便造成了制钱拥有广阔的流通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