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时间:2016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分别从国内维度和开放维度分析中国金融系统特性、市场结构功能以及政府参与下的金融发展战略行为,对金融系
作者姓名: 方芳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金融发展战略”研究成果,分别从国内维度和开放维度分析中国金融系统特性、市场结构功能以及政府参与下的金融发展战略行为,对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传染性做出了量化评价。同时基于市场视角,分析了利率与市场准入、资本开放与本币国际化等命题,并对国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作者简介
方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天津财经大学(学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金融学院)(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投资与金融监管,著作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与竞争力分析》等。
导言
一、研究的逻辑
二、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特征分析
(一)金融脆弱性
(二)危机的传染性
(三)利率与市场准入的管制
(四)资本开放与本币国际化的有限性
(五)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力量仍单薄
第一章 “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金融系统的内在特征:脆弱性分析
一、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背景
(一)宏观经济背景
(二)金融自由化背景
(三)金融国际化背景
(四)金融监管背景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二)“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地区)”金融体系脆弱性测评
(三)金融脆弱性指数的选择
(四)金融脆弱性指数的构建
三、研究对象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研究
(一)马来西亚
(二)泰国
(三)墨西哥
(四)中国
四、结论
(一)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共性分析
(二)中国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金融脆弱性比较
五、构建稳定金融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保持宏观经济良好的基本面
(二)营造竞争性和包容性的金融环境
(三)加快金融国际化脚步
(四)建立金融监管框架
第二章 “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金融系统的开放逻辑:传染性分析
一、亚洲金融危机
(一)传染阶段划分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三)实证检验
(四)结论
二、次贷危机
(一)次贷危机的传染阶段划分
(二)研究方法和样本选择
(三)实证检验
(四)小结
(五)预防危机的外部传染政策
第三章 市场化导向下中国金融格局、利率形成机制与市场准入
一、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风险性并存
二、货币制度与利率形成机制理论
三、中国现有利率机制及其缺陷
(一)央行干预的痕迹明显,利率市场分割严重,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大
(二)市场利率的干预,使得众多的利率难以反映中国社会的融资成本
(三)管制的存款利率催生了金融市场的绕路行为,增加了监管风险
(四)央行的过多干预扭曲了市场化利率的基准
(五)管制的利率以及市场准入限制成为中国社会不平等重要来源
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让利率能够很好地反映资金的投资回报
(二)放弃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工具或中介目标,让其成为真正的市场化利率
(三)减除市场干预,建立以SHIBOR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化利率体系
(四)放松金融市场领域的准入限制,实现普惠式金融发展
……
第一章 “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金融系统的内在特征:脆弱性分析
“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在金融后发环境中一方面由于存在后发优势,有可能出现金融发展速度过快,从而超越了经济增长所能负荷的承重,出现金融过度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后发劣势,有可能出现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从而依赖于经济同盟国(地区)或者其他产业,出现金融发展畸形。通过大数据样本的分析和比对结果,“中等收入国家(地区)”中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三个国家具有非常典型的脆弱性内在特征。其中,马来西亚的统计结论表明持续发酵的外债水平和热钱流入与长期的宏观监管不足和审慎政策缺失是造成马来西亚金融脆弱性最重要的原因;泰国的统计结论表明在探索金融适度发展的政策改革上,政府反复的过激行为和错误判断会让该国的金融体系伤痕累累,元气大伤;墨西哥的统计结论表明失去经济主权和盲目自由化意味着抽去金融体系的骨髓,表面光鲜实则脆弱不堪。
一、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金融脆弱性的现实背景
(一)宏观经济背景
1.通货膨胀
纵观“陷阱体”国家(地区),普遍具有高通胀史。Borio(2002)和Lowe(2002)指明了维持金融稳定中通胀带来的阻碍。通胀比预期高的时候,若采用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将趋于加大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如果购买资产时受通胀率的诱使,容易发生资源错配,从而将进一步加剧金融脆弱性。Schwartz(2005)对高通货膨胀率引起错误资源配置的论述中指出,高通货膨胀率导致无效率贷款的增加,这是因为高通胀率会使信息不对称问题恶化,产生柠檬市场问题。同时,高通货膨胀时期,人们为了不让手中的货币贬值,以货币置换房产,进一步深化了金融脆弱性。
2.财政赤字
与高收入国家(地区)比,“陷阱体”国家(地区)存在着更为严重的财政问题,如央行独立性较差、政府公信力低等,所以其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相对较低。米哈列克(Mihaljek,1998)指出,财政赤字会通过利率和汇率手段对金融部门造成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恶化的结果会直接影响金融;另一方面,持续的恶化也会与金融市场交互地间接影响。此外,财政恶化也会对公众的预期产生负面影响,投资者对包括公债在内的政府承诺信心不足,为了挽回投资信心,政府会尽量将债务货币化,而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一定时段后货币的供给量就会超过市场需求,带来通胀。所以,财政状况决定了一国(地区)的货币政策是否是独立有效的,财政的严重失衡会导致货币政策难以发挥作用,达到预期效果。
(二)金融自由化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在世界各国迅速展开,但其对不同经济体所产生的影响和不同阶段的影响都不相同。在高收入国家(地区),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初期阶段即便对金融体系产生了影响也仍然能收获更多益处;但是实施金融自由化所产生的震荡对于中等收入国(地区)家来说更为强烈,因此导致的危机也更加严重。
1.特许权价值
托马斯·赫尔曼等人(1998)提出的“金融约束”论中提出了银行“特许权价值”的概念,指出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出租金机会,这里的租金指的是超过竞争性市场所产生的收益,它能为银行创造出“特许权价值”。特许权价值对银行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能够监督贷款企业和管理贷款组合风险上,它也能促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赫尔曼等人指出“金融压抑的结果令人沮丧”,然而“金融自由化亦未必达到预想的效果”,他们认为,银行特许权价值遭到金融自由化的侵蚀将会导致金融不稳定,而侵蚀银行特许权价值的因素包括竞争和资产替代。竞争来源有两类:一类是现有银行的过度竞争,另外一类是银行部门的过度进入。过度竞争不仅浪费社会资源,还导致经常性的银行倒闭,甚至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资产替代是指公众重新调整其资产组合,将存款转为其他资产:第一种情况是公众将国(地区)内的存款转存至国(地区)外;第二种情况是证券市场的发展致使公众将存款转为证券类资产,这将影响银行部门的租金,继而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
2.过度借贷
Dell’Ariccia和Marquez认为,借贷过度要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逐步显现,为了避免贷款给已被其他银行考察并拒绝的项目,银行需筛选潜在的借款人,但是相比快速增长的贷款需求,银行筛选借款人的意愿并不强烈。在金融自由化实施过程中,许多需要资金并申请贷款的项目未被考察,银行对不良贷款人没有实施更多的关注,贷款规模膨胀,次级贷款混入优质贷款中降低了银行资产的质量,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Wynne指出,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企业大规模涌入借贷市场,如果银行在事前并没有对企业的长期信誉和投资项目质量做出过记录和考核的话,就产生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那么贷款的错误分配、银行贷款组合风险以及高利率等问题就会产生,若此时经济遭受冲击则极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危机。
(三)金融国际化背景
金融国际化以具备较高金融自由为基础。金融自由化是一国政府放松对本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管制以实现金融的正面效应。金融国际化建立在金融开放的基础之上,是开放的结果,日益与国际金融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和状态。对于高收入国家来说,金融国际化意味着扩大本国金融服务市场和对中等收入国家提出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其立足点在国际。而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金融国际化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广泛和更有效率的吸收国际资本来弥补国内经济发展的资本缺口,其立足点首先是在国内。
1.金融机构的市场地位
中等收入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市场地位,一方面这些国家享受着与高等收入国家相同的金融全球化准入待遇,即最低的审慎监管要求和开放的融资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国家面临着与高收入国家相同的金融全球化市场环境,即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很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中等收入国家瘦小羸弱的金融体系在同样的开放条件下面对同样的竞争,可想而知,一旦风险如期而至,受伤害的程度必将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危机的买单者。而带来的后果是使本来就弱小的经济体更加不堪重负。
2.缺乏产品创新
外国金融机构为了吸引大批本地金融机构开放前所拥有的客户,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各式各样的金融产品。中等收入国家的金融机构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盈利能力逐渐下降,而缺乏金融创新能力、效率低、规模小是导致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此外,大量资产沉积为无法获利的资产也削弱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这是由于其内部管理水平不高,并且缺乏良好的政策环境,致使其资产质量不高。
(四)金融监管背景
1.信息不对称
相对于高收入国家(地区)来说,在信息处理方面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他们对信息真实性和有效性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辨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所以,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往往成为被动接受高收入国家(地区)信息传播的角色。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辨别并监管投机性资本和投资性资本。在如今金融国际化的背景下,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是众多厂商跨境投资、金融机构跨境服务、资本跨境流动的基础。理论上,瞬间完成全球金融交易的难题已被现在通信技术解决,但是,实际上资本接收国(地区)无法辨别投机资本和投资资本,也很难掌握资本进入的真实意图,这是由于各国(地区)政治、经济统计、法律以及文化背景等各种差异造成的。
2.传统监管的不适应性
中等收入国家(地区)逐步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对风险管理的监管技术要求也更为复杂。由于在现行的经济环境下,孤立的金融业务实体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传统的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要监管对象的模式很容易出现监管漏洞,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金融机构业务在不断地更新,因此需要更加持续的监管,需要监管方式的灵活多样和监管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加强公共安全网的建设,但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的政府政策改变并不及时也不明显。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1.人均GDP的比较
人均GDP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的收入情况,是我们划分低收入国家(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地区)和高收入国家(地区)的标准。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地区)对人均GDP进行比较,分别为东南亚两个“中等收入陷阱”国家(马来西亚、泰国)、拉美三个“中等收入陷阱”国家(阿根廷、墨西哥、巴西)、亚洲两个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地区)(中国香港、韩国)以及中国(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