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出版时间:2013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是20世纪30年代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人共同享誉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既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主将,
作者姓名: 刘积源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3
内容简介
托马斯·沃尔夫(Thomas Wolfe,1900—1938)是20世纪30年代与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人共同享誉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也是著名的现代派小说家之一。他既是美国南方文艺复兴的主将,也是“迷惘一代”的主要成员。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却为后人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佳作。
本书是国内首部关于托马斯·沃尔夫及其作品的专著。较全面地介绍了作家及其主要作品。本书的研究内容涉及作家生平、创作历程、艺术特色、创作思想、作品主题、哲学要素、意象隐喻、心理分析、景物和抒情描写、叙事特色、人物塑造、社会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在比较深入、细致地分析作品时,兼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评价了沃尔夫及其历史地位。
作者简介
刘积源 男,汉族,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现任国际美国研究学会(IASA)会员,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甘肃省翻译协会会员,甘肃省英语写作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6部。2010年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翻译奖)。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曾获“青年教师成才奖”和“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
前言
第一章 托马斯·沃尔夫生平简介
第二章 重点作品简介
第一节 《天使,望故乡》
第二节 《时间与河流》
第三节 《网与石》
第四节 《你不能再回家》
第三章 作品人物研究
第一节 孤独失落的主人公
第二节 迷惘的父亲形象
第三节 孤独失落的女性
第四节 优雅古怪的上层人士
第五节 卑微无知的下层人物
第六节 犹太人
一、偏见
二、调侃
三、同情
四、敬重
第四章 作品主题研究
第一节 畸形之爱
一、父母情感的疏离
二、母亲对子女的疏离
三、埃拉克特拉情结
四、俄狄浦斯情结
第二节 孤独
一、孤独个体
二、孤独与上帝
第三节 痛苦
一、自我主义
二、爱与信仰的缺失
三、怨恨与死的恐惧
第四节 寻找父亲
第五章 语言叙事研究
第一节 批评界的声音
第二节 独特的诗性语言
第三节 质朴的人物对白
第四节 传统与非传统之间
第六章 象征与意象研究
第一节 天使
第二节 “石、叶、门”
第三节 “网”与“岩石”
一、网
二、岩石
第四节 群山
第五节 时间与河流
第六节 土地大地
第七节 城市
第八节 火车
第七章 政治学思想
第一节 孤独的人性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与极权社会
第三节 人性的救赎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章 托马斯·沃尔夫生平简介
1900年左右,托马斯·沃尔夫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西北部的山区小镇阿什维尔。当时,美国各地兴起了地产投资热潮,沃尔夫的家乡小城阿什维尔也迎来的同样的疯狂。父亲威廉·奥列弗·沃尔夫是一位精力充沛、善于经营的石匠艺人,是小说中奥列弗·甘特的原型。母亲茱丽娅·沃尔夫在地产投资方面很在行,并在当地开办了一家宾馆。沃尔夫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不到5岁就上了奥林奇街道学校一年级。年幼的汤姆明显早熟,而且在十二岁时就已经能够阅读简单的书籍了。1904年春天,茱丽娅·沃尔夫带着几个孩子前往圣路易观看世界博览会。不久,十二岁的葛罗夫死于伤寒,茱丽娅·沃尔夫只得迅速收拾行李返回阿什维尔。1912年,汤姆进了位于阿什维尔镇巴克斯顿希尔的北州立补习学校,并在英文老师罗伯特夫人(他称之为精神之母)的指导下,开始接触莎士比亚和许多其他作家的作品。和其他孩子一样,小汤姆很早就成了报童,一大早就得上街去兜售《星期六晚邮报》。后来,由于他在写作方面的独特天赋,他的老师J·M·罗伯特(《天使》中的约翰·陶塞·伦纳德,其妻为玛格丽特·伦纳德)对他的作文大加赞赏,汤姆的母亲决定送他上私立学校。
1916年,汤姆从私立学校顺利毕业。其时,十五岁的他已经是一个身高六英尺的巨人了。他父亲W·O·沃尔夫想让自己的小儿子将来做一名律师或者成为政治家,甚至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州长。尽管汤姆想进入弗吉尼亚大学,但他父亲却执意让他上州立大学。1916年秋天,汤姆刚满十六岁,这位身材瘦长、青涩的青年进入了北卡罗莱那州立大学文学系,攻读古典文学与英国文学。但是那个秋天他并不快乐,因为他的身高成了学长们的笑柄。后来他参加了很多协会,但是他郁闷的情绪并未彻底缓解。次年夏天,汤姆深陷爱情之中,那位姑娘名叫克莱拉·保罗(即《天使》中的劳拉·詹姆斯)。由于他比那位姑娘小五岁,加之她即将结婚,他们之间的爱情也就无果而终了。这次情感的失败对年纪尚轻的汤姆打击很大。他开始变得郁郁寡欢。他的大学生活虽然平淡,但他仍然像在私立学校时那样对书籍充满了狂热。他在大学接受了丰富的知识,尤其对哲学垂爱有加,他的视野也与日宽广。
1920年大学毕业后,沃尔夫决定北上,来到哈佛大学继续求学。他进入了乔治·皮尔斯·贝克(即《时间与河流》中哈彻教授的原型)教授的47戏剧班学习,并于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他的戏剧创作之路并不顺利,很快就连衣食都没有了着落,他只得谋求一份维持生计的职位。1924年元月,他在纽约大学华盛顿广场学院接受了英语教师的职位。1924年秋天,他前往欧洲继续写作。1925年8月,在回国的船上,他遇到了后来的好友艾琳·伯恩斯坦(即后两部小说中的埃斯特·杰克夫人)。艾琳·伯恩斯坦是一位已婚的犹太妇女,比托马斯·沃尔夫年长18岁。她是一位著名的舞台场景设计师。他们二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恋爱。在她的影响下,沃尔夫的戏剧作品也受到了当地戏剧协会的更大关注。
在英国旅行、写作期间,沃尔夫见到了詹姆斯·乔伊斯,但是两人并无深交。1927年返回英国后,艾琳·伯恩斯坦劝他不要从事教职,应该专事写作,并且积极为他提供机会让他与当时的一些文艺界名流保持接触,但是托马斯·沃尔夫并不领情,两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后来,他主动与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取得联系,编辑帕金斯接待并接纳了他的手稿。帕金斯是当时的一位资深编辑。他慧眼识珠,不仅收下了托马斯·沃尔夫的手稿,而且还对手稿进行了细致、彻底的编辑和校改。在之后的编辑过程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手稿的修改主要是剪切那些与主题和人物刻画不相关的部分,对此沃尔夫虽然不忍,但也只得同意。《天使,望故乡》刚一出版,好评如潮。但是令沃尔夫始料未及的是,他家乡的乡亲与诸多朋友却对他在作品中将他们牵涉进去大为不满。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各自的气愤与不满。
1931年三月初,沃尔夫返回了纽约,这个城市已经饱受了经济大萧条之苦。他退居在布鲁克林区的一间陋室里,开始了第二部小说的撰写工作。《时间与河流》出版后反响并不大,但是却引出了一系列的官司。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沃尔夫和珀金斯之间发生了分歧,两人的关系开始恶化。
1938年5月,沃尔夫离开纽约度假。6月,他接受了两位新闻记者的邀请,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旅行。然而,在7月初前往不列颠哥伦比亚时,不幸染上肺炎,并于9月15日离开了人世。哈泼斯出版公司的编辑爱德华·C·阿斯威尔对他的遗稿进行了整理,编辑成了两部长篇小说《网与石》和《你不能再回家》,并于1939年和1940年出版。此后,沃尔夫的短篇集《远山》,以及《托马斯·沃尔夫书信选编》等也相继出版。
托马斯·沃尔夫:迷惘的巨人>>><<<第二章重点作品简介第二章重点作品简介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托马斯·沃尔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长篇小说包括:《天使,望故乡》(Look Homeward,Angel,1929)、续集《时间与河流》(Of the Time and the River,1935),以及两部长篇遗作《网与石》(The Web and the Rock,1939)和《你不能再回家》(You Can’t Go Home Again,1940)。中、短篇小说包括《远山》(The Hills Beyond)和《从死亡到清晨》(From Death to Morning)等。此外还有一些剧本,典型的有《出版社的绅士》、《礼仪之家》等。
沃尔夫的四部长篇小说都是以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不论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中的尤金·甘特,还是《网与石》、《你不能再回家》里的乔治·韦伯,都明显带有作者自己的影子。这几部作品都是在他自己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完成的,了解了他的生活经历,也就大体上掌握了作品的主要线索。许多学者把他的长篇小说称之为自传体小说或者成长小说成长小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小说的叙事必须包含人物的成长。从人物的年龄看.主人公主要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但这不是绝对的标准。大多数学者都把成长小说的主人公界定为“年轻人”,这本身就是一个语义模糊的词汇。2.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具有亲历性。它主要反映个人的成长体验和心理变化。成长过程的叙事、成长旅途中的见闻和经历,人物性格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它展示或叙述了对个人成长发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某些生活经历。成长意味着人物趋向成熟,产生了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协调个人意愿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3.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倍——认识人生和自我。这个过程也就是所谓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个基本模式,或在此基础上的变异,出现在所有成长小说中。成长小说在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应该有成长的完成性标志。4.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之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这种认识必须是主人公本人明确而切肤的感受。因为只有这样,他才真正获得了成长。(芮渝萍著:美国成长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8页。)并非毫无道理。
第一节《天使,望故乡》
《天使,望故乡》是托马斯·沃尔夫的第一部力作,也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小说的故事情节如下:甘特是一位荷兰寡妇的二儿子,平生喜好喝酒、斗鸡。他继承了父亲云游四方的本性,一生都是异乡客。由于他嗜酒如命,生活屡次受困。后来,由于对微笑的天使心存别样的情感,他做了石匠的学徒,想学会如何雕刻天使的头像。学徒期满后,他学会了雕刻技艺,但却唯独不会雕刻天使。他一路流浪,并在一个叫雪梨的小城住了下来。他娶了一位比他年长十岁、且有一点积蓄的老女人,但好景不长,他便将其积蓄挥霍得净光,他老婆不久也吐血而亡。悔恨中,甘特再次出走。这次他朝西部的群山走去,希望在那里能找到隔离与新生。最后他来到了阿尔特蒙。这个小城是革命战争以后发展起来的,居民大多为本地人。他们虽然能吃苦耐劳、头脑清楚,但眼光却十分狭小。甘特在这里重操旧业,当了石匠。他心头的创伤在岁月中慢慢愈合了。就在这时,他认识了伊丽莎。她是当地彭特兰家族的一员。这个家族虽然古老,但由于世代贫困,所以并没有乡绅的架子。伊丽莎有几个兄弟,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极端吝啬、对产业贪得无厌。
甘特通过购买伊丽莎推销的书籍而与其相识。不久二人便结婚了,并搬到甘特亲手建造的房子里。婚后,二人又在小城的中心广场附近盖了一间店铺,甘特还在门旁安放了一尊天使石像。甘特虽然是位异乡客,但不久人们都习惯了他冲动、狂放的性情,习惯了他的牢骚满腹,出言不逊。他经常酗酒,每天都会咒骂妻子,并且每隔两个月就会发一次酒疯。甘特有时长醉不醒,严重时还被送去强制戒酒。而甘特和伊丽莎,从结婚那天起就冲突不断。伊丽莎唯一的兴趣就是房地产,她曾叫甘特和她哥哥合伙做生意,但不久就散伙了。甘特虽然对伊丽莎的房地产深恶痛绝,但二人还是买了一些地皮。
伊丽莎先后生了九个孩子,其中六个活了下来。四个男孩为:长子史蒂夫、双胞胎葛罗夫和本杰明(本恩)、幼子卢克,在史蒂夫之下又有两个女孩:黛西和海伦。1900年,最后一个儿子尤金出生。他的降生使甘特夫妇又喜又忧。伊丽莎生产的那一夜,甘特又喝醉了,大喊大叫着要杀死妻子,全家人惊慌失措,但后来还是被他最为宠爱的小女儿海伦给管住了。尤金很小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无意识中就知道了命定的孤独。两岁时,尤金完成了他平生第一次逃跑行为:他避开女佣,越过篱笆的窟窿爬到了外面的大路上。最后被路过的马儿踩了一蹄,留下了永久的疤痕。
尤金四岁时,圣路易市举办了一次世界博览会。颇有经济头脑的伊丽莎趁机在那里买了一幢房子出租,于是尤金和兄弟姐妹们随母亲进行了一次远游。在那里,尤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多彩与残酷——他那双胞胎哥哥之一的葛罗夫染病死在了圣路易市,他是弟兄几个中性情最为温良的一位。
葛罗夫的死对甘特夫妇打击很大,二人暂时回到了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甘特一家人的食量奇大,对花样繁多的食物偏爱有加。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不大符合常规,倒也舒心快乐。尤金六岁就开始了正式教育。实际上,他在此前已经翻遍了书架上的所有图书,精神上早已感到了饥渴。正式上学后,知识的大门开始为他打开,从此他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闲暇之余,他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淘气,或去父亲的店铺看他工作。但他也会在阅读的间隙,沉醉在英雄美人的幻想之中。
由于甘特夫妇一向主张经济独立,尤金的几个哥哥早就在外做工了——本恩在印刷厂,卢克做杂志经销人。尤金本人虽然痛恨沿途打劫式的推销工作,但也不得不上街卖报,并偷闲到图书馆去看书。对此,家里人认为他是死要面子,唯一理解他的只有哥哥本恩。本恩是一位性情孤独、沉默的小伙,与家里其他人关系一般,但与尤金却有一种奇怪的默契和情感。
尤金八岁的时候,伊丽莎成了“南都旅馆”的房东,而尤金一直跟随着她。姐姐海伦与父亲一直待在伍德森街的老家里。其他的孩子们则在两个家之间搬来搬去。旅馆的房客渐渐住满,尤金自己的生活空间却越来越小,他痛恨南都旅馆,因为它使他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伊丽莎将旅馆经营得有条有理、热闹非凡,甘特有时过来发发酒疯,海伦也经常过来给母亲帮忙。房客中各种人皆有:妓女、疯子、病人等等,只要能赚钱,伊丽莎一概不拒。尤金讨厌南都旅馆,并以其为耻。他感到自己不仅失去了社会地位与尊严,而且还失去了全部的个人隐私。由于伊丽莎患有风湿病,也由于黛西嫁到了南方,尤金每年都会随母亲去南方旅行。十二岁时,尤金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孤独的美。
伦纳德先生是尤金的新校长,是一位道德高尚、枯燥乏味的好人。他与妻子玛格丽特准备办一所私立学堂,尤金由于在作文测验中成绩优异而被选中,尤金也初次尝到了荣耀的滋味。然而昂贵的学费却使伊丽莎有些犹豫,经伦纳德先生再三劝说,她才勉强答应。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她时刻不忘提醒尤金,为了供他上学她有多么艰难。
尤金觉得,在伦纳德学堂里读书的四年时光,如同金苹果一样灿烂。他庆幸自己遇见了师母玛格丽特。她虽然身体病弱,但性情安详而热情,对尤金怀有慈母般的爱与理解。尤金在伦纳德学堂读完第一年书后,伊丽莎以无力支付学费为由,拒绝让其再上,但伦纳德夫妇以学费减半的方式留下了尤金。
这一阶段,尤金的长兄史蒂夫也结婚了。由于从小受到父亲吃喝嫖赌的影响,他也沾染了许多坏毛病,终日无所事事。海伦和一位女友组成了“南方二人组合”,四处巡回演唱,大受欢迎,但不久也解散了。卢克到处游荡,时而推销地产,时而上技工学校读书。他具有推销的天分,油嘴滑舌、生机勃勃,喜欢讨好别人也喜欢被别人赞扬。甘特的身体日渐衰弱,以前那种源源不绝的精力和劲头已被终日的谩骂和哀鸣所代替。他虽然时时需要人照顾,但对色欲、酒杯却贪婪依旧。
尤金十四岁时又被派到黑人区卖报了。他每天凌晨三点就得起床,起初感到胆怯,但不足一月,他便尝到了独立与成功的喜悦。此外,他还有了别的收获——他学会了抽烟,第一次看到了女人的身体,虽然她是个黑女人。
在学校里,尤金已经读遍了从彭斯到赫列克的大部分英语诗词、莎翁的剧本,以及很多小说。战争爆发后,伦纳德师母对英伦的感情感染了尤金,他密切地关注着英军的命运,为他们的胜利而欢欣鼓舞。本恩也想去参军,但却因身体原因被拒绝了。后来尤金认识了房客劳拉,一位比他大五岁的姑娘。她家境富有,性格温柔,虽然其貌不扬,但尤金还是爱上了她。最后由于二人年龄差距太大,恋爱遂宣告结束。失恋的尤金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为弥补失恋造成的心理失落,他又勾搭了两位女房客。
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尤金进入了位于讲坛山(Pulpit Hill)的州立大学。他的第一年是在孤独与痛苦中度过的,因为他经常受到周围同学的奚落。后来他逐渐适应了戏弄,而且还主动迎合那些捉弄者。
圣诞节时,尤金第一次喝醉了酒。家人为此大动干戈,喋喋不休地指责他的不良行为,尤金既后悔又痛苦。当平日与他情趣相投的本恩也开始指责他时,尤金终于发作了,于是兄弟几人大打出手。事后,尤金发誓要逃出这个家庭的牢笼。
后来他只身外出打工,经历了许多波折,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对劳拉的感情也逐渐淡漠。夏天快结束时,尤金辞掉了工作返回家中。他回到家时,本恩也回来了。他比以往更加消瘦,不断地抽着香烟,因为他再一次被拒入伍。他和伊丽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也毫不掩饰自己对母亲吝啬、贪婪本性的憎恶。
尤金重返校园后,整个大学已经变成了军营,他也担任了校刊编辑。这时,他收到了本恩身患肺病的电报。本恩病得很重,但却不愿见到母亲,每次当她走进病房时,他总会有气无力地掉转过身子,令伊丽莎伤心不已。本恩死后,人们对他的呵护与关怀远却胜过生前。他的葬礼很隆重,人们突然忆起他孑然孤独、来去无踪的一生,至死没有留下丝毫踪迹。
尤金大学毕业时,甘特夫妇前去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二人都为小儿子所取得的成绩而感到骄傲。但十九岁的尤金却不知前途在何方。快到九月时,尤金决定上哈佛继续读书。于是,一家人因为金钱的问题再次发生了争执。最后尤金让出了自己的遗产继承权,提前获得了五千元的大学费用。临行前,尤金在午夜时分来到市中心广场,在午夜的月光下,他见到了本恩的灵魂,两人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本恩告诉他,“你就是你的世界。”天亮了,尤金独自站清晨的广场上,放眼眺望着远处高耸入云的群山。
《天使,望故乡》这部小说的叙述主线就是尤金的成长过程。小说中有很多主题,其中较重要的有人与人之间的畸形情爱,普遍存在的孤独与痛苦迷惘。这些主题在其他著作中也频繁出现。此外还有人物对财产的贪婪、对过去和家庭的依恋、同室操戈等。小说中还有一些象征,比如:石头(代表变化中的永恒),树叶(生活的腐败与变化),门(人类走向新生活的出口)以及天使等。在主题与象征之间最紧密的联系出现在沃尔夫给他母亲的书信中:“我以一种创造性的手法写我的作品,并试着达到一种真正的隔绝和创造性的孤独,这是一种隐蔽的生活状态。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这本书标志着一种朝向自由的进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则朝向束缚——但这都无关痛痒,因为对我来说两者都同样美好。”John Lane Idol,A Thomas Wolfe Companion,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87,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