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俄罗斯私有化改革全面展开,社会政治与经济体制发生彻底变革,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新的社会阶层——中产阶级正在形成。本书从不同视角对当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社会定位、以及政治参与程度和经济状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较客观地解释,并力求揭示中产阶级发展、国家制度转型以及社会政策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
王广振 1971年生,男,山东枣庄人,法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一章 俄罗斯中产阶级: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问题的研究价值
第二节 问题的研究综述
一、俄罗斯国内的研究现状
二、中国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问题的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结构
一、问题的研究思路
二、问题的研究方法
三、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四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和努力方向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努力方向
第二章 中产阶级的概念与俄罗斯中产阶级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概念
第二节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历史演变
一、中产阶级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二、十月革命以前
三、苏联时期
四、苏联后的社会转型期
第三节 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界定
第三章 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结构特征
第一节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要素结构
一、收入水平和财产状况
二、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职业地位
三、自我认同
四、综合要素
第二节 俄罗斯中产阶级的阶层结构
一、中产阶级的内部层次结构
二、层次间流动及其促动因素
第四章 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社会现状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社会价值观
一、三种休闲类型
二、生活消费与社会心理
三、乐观主义与创新意识
四、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职业分布与文化资本
一、职业构成
二、国有部门从业人员渐成主体
三、文化资本与技能提升
第五章 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经济特征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
一、动产与服务消费
二、住房与土地
三、生活质量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经济行为
一、兼职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自给自足和其他增加收入的方式
三、社会大变革中的得失评判
四、理想中的社会模式和国家价值观
第三节 中产阶级抗危机打击的能力分析
一、危机前夕:仓促应对
二、重创之下:有喜有忧
三、危机过后:东山再起
第六章 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政治特征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意识与价值评判
一、肯定与否定:对普京和国家的态度
二、选举:普京和“统一俄罗斯”最受青睐
三、“强权”还是“自由”:两难的政治定位
四、历史与现实之间:人们渴望稳定与发展
第二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和维权意识
一、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淡漠
二、对国家民主价值成分的态度
三、日趋理性的维权意识
第三节 中产阶级的政治惰性与发展困境
一、政治惰性与弱点
二、经济独立性的缺失与政治上的集体失语
第七章 俄罗斯中产阶级发展前景展望
第一节 中产阶级的未来社会功能展望
第二节 中产阶级与俄罗斯民主政治发展
第三节 中产阶级和工业现代化道路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俄罗斯中产阶级: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俄罗斯中产阶级: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本书以俄罗斯社会转型期的中产阶级问题为核心论题,旨在通过分析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发展及其特质(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结构等)问题,揭示社会转型对社会结构变化的作用与影响,以及中产阶级发展与国家后工业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1〗一、问题的提出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俄罗斯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私有化改革全面展开、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彻底变革的冲击之下,俄罗斯社会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并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方面是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结构日趋形成。在此背景之下,因受主流意识形态制约在苏联时期少有人提及的“中产阶级”概念,一时间成了社会热门话题。
苏联解体后,“回归西方”成为俄罗斯社会的主流思潮,美国等发达中产阶级社会成为许多俄罗斯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国”。于是,在探索国家未来发展道路之际,西方社会现实就成了很多人理想中的俄罗斯的未来。对于自由化改革的鼓吹与倡导者而言,一支有影响力的中产阶级队伍无疑是后共产主义时期俄罗斯“西方化”道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新理念和新信仰的标志。从俄罗斯大众传媒的宣传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些崇尚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人眼里,欧美“橄榄型”的中产阶级社会模型无疑最为理想。对此,莫斯科卡耐基研究中心的学者曾指出,一直有人“努力地在俄罗斯的摄影棚里上演一幕好莱坞的戏剧”,渴望“能在西欧或北美的现实社会中找到一个可以与俄罗斯中产阶级相媲美的“孪生兄弟”Авраамова Е М и др Средние классы в Росси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стратегии Центр Карнеги.М., 2003г с 9.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分层呈现出的是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结构。在这种社会结构中,最上端是精英,最下端是穷人,两者都居少数,居多数的是处于中间的中产阶级。在“橄榄型”社会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和政治稳定基本保障的中产阶级表现出许多值得称道的特征:受过高等教育,高度职业化,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拥有一定资产,能够减轻因经济不稳定而带来的社会震荡,在商业经营和就业方面能够迅速适应社会转型、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等等。
社会结构的另一种形态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字塔型”,其狭小的顶端是“社会精英”,庞大的根基部分则是贫穷和赤贫阶层。处于少数地位的中产阶级,对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力很小。这种社会结构往往是不稳定的。对此,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作了如下解释,“在一切城邦中都有三个部分或阶层,一部分是极富阶层,一部分是极穷阶层,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他们分别对应着大奴隶主(极富)、破产和失地农民和城市贫民(极贫)以及中小奴隶主(中产阶级)。亚里士多德对中产阶级的着墨最多。他认为,极富阶级常常“逞强放肆,致犯重罪”,而极穷阶级则往往“懒散无赖”。这两个阶级都不顺从理性,只有中产阶级尊服理性:“这类公民在各个城邦中都是最安分守己的,因为他们不会像穷人那样觊觎他人的财富,也不会像富人那样引起穷人的觊觎,没有别的人会打他们的主意。他们不想算计他人,也无被人算计之虞”。〔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颜一、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9页。因此,亚里士多德主张发展中产阶级,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来构建管理良好、秩序稳定的国家。他认为,缺少一个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社会结构是不稳定的。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俄罗斯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居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体系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关于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诸多难题大都与此紧密相关。全面私有化改革打破了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传统社会结构能否成功转变成西方发达国家那种稳定的“橄榄型”,无疑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焦点问题关于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情况,俄罗斯社会学界也有两种对立的社会分层观点:一种认为苏联时期存在着规模庞大的中场阶层队伍,属于“橄榄型”社会结构;另一种则截然相反,否定俄罗斯存在着中产阶层,认为苏联时期的社会结构为“金字塔”型,顶端是官僚权贵阶层,而底层则是工人和农民。这里我认为后者更符合苏联的社会现实。参见:Лепехин В А Стратификация в современной России и новый средний класс // Общественные науки и 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1998 №4 c 29, 30 。
但与西方社会明显不同的是,转型期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形成是作为政治上的战略任务自上而下提出来的。改革之初,以盖达尔为代表的自由派政治精英企图通过全面私有化等方式确立起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新型政治制度的社会基础,并且将此目标列为了“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独一无二,或许在其他国家都不曾出现过”。在盖达尔看来,中产阶级形成问题与确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一样重要Гайдар 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эволюция М, 1995 c 200~201。也正是因为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否完全可以作为改革绩效的一个重要证明、甚至是衡量标准,所以在俄罗斯围绕着中产阶级问题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此语境下谈论中产阶级的“有”或“无”、“是”或“否”,实际上就是对这场改革的承认或否定。
在社会全面转型的背景之下,俄罗斯学界对于本国中产阶级问题表现出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围绕若干焦点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随着政治经济局势的日趋稳定,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诸如中产阶级概念界定、划分标准、结构数量等问题的探讨与研究,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争议与分歧。
综合起来,俄罗斯学界对于本国中产阶级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划分标准和概念界定问题;②规模大小和边界问题;③本质性特征(包括社会价值观、经济行为与政治参与等)问题(能否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相提并论);④社会地位及其在国家后工业化建设中在俄罗斯许多文献中,“后工业化”的代名词往往是“超级工业化”。,能否承担起主力军之重任的问题。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针对上述争议与分歧,结合俄罗斯转型期的社会现实和中俄两国相近的社会背景,借助俄罗斯最新的一手实证资料,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不同视角对当代俄罗斯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社会定位、政治参与程度和经济状况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解释和回答上述争议性问题,并力求揭示中产阶级发展和国家制度转型与社会政策调整之间的互动关系。
根据俄罗斯社会结构的变化情况,本书考察的社会背景“俄罗斯社会转型期”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1992年是俄罗斯自由化改革或曰社会转型的开始,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体制开始转型,社会结构随之开始发生重大变化。1992年是俄罗斯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共产主义信念随红旗一起落地,俄罗斯又恢复了被十月革命消灭了的资本主义旧关系。
第二,在叶利钦执政八年期间(1991年底~1999年底)1991年12月25日叶利钦从戈尔巴乔夫手里接过大权,1999年12月31日提前交给了代总统普京。,尤其是在最初的几年里,国家政治和经济体制变化最为激烈,社会结构同样也是如此,社会纵向流动速度加快,叶利钦执政后期社会结构变化才渐趋稳定。1998年经济金融危机之后,社会结构变化开始趋向平稳,传统的衡量社会阶层的标准链条“教育程度→职业地位→收入水平→自我认同”也逐渐从严重扭曲逐渐转向正常。在此期间,争议最多的话题大都与正在进行的私有化改革有关,中产阶级问题就是最核心问题之一。此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同样发生了剧烈变化。
第三,自2000年至今,俄罗斯政治、经济局势平稳发展,社会结构变化随之趋于稳定。世纪之交,新总统普京上台。在担任总统期间(2000年至今)如前注,1999年12月31日普京开始担任代总统,2000年3月总统大选提前进行,普京正式当选。2003年年底,普京宣布参加下一届选举。就当时民意测验所反映的结果来看,普京再次当选已无悬念可言。,普京对内继续走私有化改革之路,大刀阔斧地实行“新政”,在整顿社会秩序、稳定市场、提高社会福利、发展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2002年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得到欧盟的承认。,政治局势稳定;国际上,抓住“能源”和“反恐”机遇,积极实施经济和能源外交,希冀重现昔日大国风采,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欧美国家的认可,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在此背景之下,社会结构变化逐渐正常化、平稳化。虽然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问题依然很严重,但无论如何,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秩序的稳定器、贫富分化的缓冲器和熟练劳动力的再生产源泉”,已开始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也已开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普京“新政”深得民心,同时其本人也因此得以连任。至此,俄罗斯社会转型经历了一个“稳定—动荡—稳定”的循环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