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出版时间:2015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是一部关于汉字源流与传统文化的著作,它将近千个汉字的讲解贯穿于历史故事及“文化线索”之中,以传统文化为线,串连起汉字字形及字义的演变,力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将学术性的文字解析与文化性的故事
作者姓名: 刘永成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5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关于汉字源流与传统文化的著作,它将近千个汉字的讲解贯穿于历史故事及“文化线索”之中,以传统文化为线,串连起汉字字形及字义的演变,力求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将学术性的文字解析与文化性的故事讲述结合起来,兼有研究和普及两个方面的特点,是以通俗化的方式进行“说文解字”的一种尝试。
作者简介
刘永成 1962年生,男;1991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社科系,获法学硕士学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哲学及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等研究生及本科生课程;出版著作有《老子的智慧与境界》(中国书籍出版社)、《老子之道——领导艺术与处世哲学》(北京出版社),译著《中国人的精神》(线装书局),以及《汉字与文化——兼论汉字教学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以及论文三十余篇。
第1夜 “共”字解
第2夜 “异”字的故事
第3夜 “增兵减爨”
第4夜 “彝”字的故事
第5夜 漫议“生殖崇拜”
第6夜 “丈夫”小议
第7夜 “泰”字的故事
第8夜 “尸位素餐”与“越俎代庖”
第9夜 说“象”
第10夜 “历史”漫谈
第11夜 “离骚”解
第12夜 “鼻”字的故事
第13夜 “鼓”字漫谈
第14夜 再说“鼓”
第15夜 “舛”——两只脚的故事
第16夜 磷与鬼火
第17夜 “斗”与“鬥”
第18夜 “登”字的故事
第19夜 “兄”字的故事
第20夜 “日”字别解
第21夜 “久”与“灸”
第22夜 “旧”与“鹫”
第23夜 “应”与“鹰”
第24夜 “新”与“亲”
第25夜 “丰”与“封”
第26夜 从“礼”字说起
第27夜 “止”与“趾”
第28夜 “物”与“勿”
第29夜 “厂”与“廠”
第30夜 “雁”字的故事
第31夜 “广”字的故事
第32夜 “臣”与奴隶
第33夜 再说“臣”
第34夜 “於”与“于”
第35夜 “台”与“臺”
第36夜 “欠”字的故事
第37夜 说“网”
第38夜 “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第39夜 “麦”与“来”
第40夜 “音”字的故事
第41夜 “寒”字的故事
第42夜 “塞”字的故事
第43夜 “亦”与“胳肢窝”
第44夜 说“虎”
第45夜 “吴”与“虞”
第46夜 “买”与“卖”
第47夜 “衣”字的故事
第48夜 趣说“肉”字
第49夜 “五”与“午”
第50夜 “卸”与“御”
第51夜 “和”字的故事
第52夜 “卜”字的故事
第53夜 “后”与“後”
第54夜 “再”与“鱼”
第55夜 小议“货币”
第56夜 说“玉”
第57夜 “乱”与“治”
第58夜 谈“色”
第59夜 “商”字的故事
第60夜 “韦”字的故事
第61夜 “东”字的故事
第62夜 “钟”字的故事
第63夜 “丑”与“醜”
第64夜 “仇”字解
第65夜 “专”字的故事
第66夜 “德”字解
第67夜 “既”与“即”
第68夜 “妇”字小议
第69夜 “濒”字解
第70夜 由“吃饭”引出的汉字
第71夜 姓与氏
第72夜 从“畴”字说起
第73夜 “怀”字的故事
第74夜 说“爪”
第75夜 古人的帽子
第76夜 从“女”字说起
第77夜 “月亮”
第78夜 “闲”与“閒”
第79夜 “三”与“参”
第80夜 “兑”字的故事
第81夜 说“务”
第82夜 “革”与“革命”
第83夜 “禾”字的故事
第84夜 “桑”与“丧”的故事
第85夜 “若”字的故事
第86夜 “奚”字的故事
第87夜 “六”字的故事
第88夜 “儒”字的故事
第89夜 “卯”字的故事
第90夜 “首”字的故事
第91夜 “页”字的故事
第92夜 “西”字的故事
第93夜 爻——古代的算筹
第94夜 说“米”
第95夜 “殷”字的故事
第96夜 “金”与“斤”的故事
第97夜 “夭”字的故事
第98夜 “酉”字的故事
第99夜 解“梦”
第100夜 “医”字的故事
第101夜 说“法”
主要参考书目
第1夜 “共”字解
“共”与“供”本是一个字,其最初的形式就是“共”。“共”的本义是“上供”,这从“共”字的字形上可以分析出来。
金文和篆文的“共”字都是两手托着一个供品或器皿上供的样子(如下)
(金文“共”字)(篆文“共”字)
这个“共”字也是最早的“供”和“恭”。最早的“共”既有“共同”的意思,也有“供给”意思;同时,给神或祖先上供也要“恭敬”,所以“共”还有“恭敬”的意思。后来人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这几层意思,就在“共”的左边加“亻”表示“供给”;在“共”的下面加上一个“心”字表示“恭敬”;而留下“共”表示“共同”。
(篆文“供”字)(篆文“恭”字)
“共”字的上面是一个祭祀时用的器皿,而下面是“两只手”。其实,这“两只手()”也是一个独立的汉字,这个字也读作“共”。在后来的汉字中,这“两只手”往往写成了“廾”,甚至“大”。
(篆文“廾”字)(隶书“廾”字)
比如在“弃”字中,这“两只手()”就写作“廾”。
“弃”字的上面本是个“倒子”,即头倒置的大头娃娃;下面则是两只手,即“廾()”。
(古文“弃”字)
金文的“弃”字除了有“两只手”和“头倒置的大头娃娃”外,另外加了沾有血迹的簸箕(如下)。
(金文的“弃”字)
显然,繁体的“弃”字承袭了金文的形式,其中有一个“簸箕”(如下);
棄(繁体“弃”字)
而简体的“弃”字则承袭了古文“弃”的形式,没有“簸箕”(如下)。
弃(简体“弃”字)
为什么用倒掉孩子来表示“弃”的意思?这与古人的婚姻关系有关。人类是在数万年的繁衍过程中自发地避开近亲婚配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近亲婚配是经常的。同一氏族的人差不多都有血缘关系,一个氏族与另一氏族进行婚配,于是他们的后代也就逐渐有了血缘关系,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生育出来的孩子质量必是很差的。因此,将有残疾的新生儿丢弃也就是一件比较常见的事了。所以,从“弃”字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古人的婚姻和生育状况。
第2夜 “异”字的故事
繁体字的“异”写作“異”。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
说出来你或许会感到诧异——“异”与“戴”本是一个字。金文的“异”字为一人用两手举起假面具戴在头上(如下)。
(金文的“异”字)
汉字发展到篆文,“异”字出现了两种形式(如下)。
(篆文“异”字的两种形式)
从这两种形式的“异”字似乎还可看出“双手托举面具”的模样。繁体的“异”字承接篆文的第一种形式,写作“異”;简化字承接篆文的第二种形式写作“异”(如下)。
異(繁体的“异”字)异(简体的“异”字)
“异”的本义是将面具戴在头上。所以,由“异”衍生出两个主要意思:一是奇异、不同;二是戴上。“奇异”的意思一般人都很熟悉,而“異”有“戴上”的意思一般人可能不太知道。不过这个意思在“戴”字中就可看到——“戴”字就是由“異”构成的。只是古人为分化字义,在“異”的上面加了一个“”(音zāi)字头,于是有了“戴”字。在“戴”字中,“異”表义,而那个“”字头则表音。
(篆文的“戴”字)
第3夜 “增兵减爨”
北京西郊的门头沟区有个小村,名为“爨底下”,现在是有名的旅游点。很多到这个村来旅游的游客不认识,更记不住这个“爨”字。于是村里人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用火烧”。这里的“兴字头”说的是繁体字的“兴”,即“興”。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觉得这个字难记难写,于是许多人用发音相近的“川”字代替了“爨”,称这村为“川底下”。以至于许多人今天并不知道这个村名叫“爨底下”。
(爨底下村的影背墙)
其实这个字虽然笔画多,但并不难记。“爨”的意思是灶,或烧火做饭。在篆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这个“爨”字的结构——上面是两只手端着一口锅;锅的下面是灶台;灶台的下面是两个“木”,比喻木柴;木柴的下面又是“两只手”,即一个“”(音共)字,在今文的“爨”字中,这两只手变成了“大”;手的下面则是一个“火”字(如下)。
(篆文与今文的“爨”字)
所以,整个字所表示的内涵是:上面用两只手将锅放在灶台上;下面用两只手将木柴推进灶膛,然后在木柴下面点上火——这就是“爨”。
《说文·爨部》中说:“爨,齐谓之炊爨。”“齐”应指齐国,即今山东;也就是说,山东一带过去将烧火做饭叫作“爨”。
古代兵法中有一计,名“增后减爨”,也称“增兵减灶”。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膑“马陵道万弩射庞涓”用的就是这一计。
在马陵道战役中,齐国大将孙膑为了麻痹魏将庞涓,在撤退时,先是埋了十万灶,后减为五万,最后减为三万。庞涓根据齐军灶的数量估算齐军的人数,并错误地判断:齐军的灶越来越少,说明士气瓦解,士兵逃亡很多,已不堪一击。于是,轻敌冒进,亲自率先头部队突进,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埋伏,被孙膑设下的伏兵射死,齐军大胜。
讲了这么多,你应该记住“爨”字的含义以及它的写法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