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出版时间:2016年1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翻译策略与技巧研究”为主题,探讨具体领域的翻译方法,共收集论文32篇,涉及公示语、景点介绍、餐饮、音乐、广告、医学、石油、科技新词、外来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作者们分析了相关领域的语言特色、
作者姓名: 匡晓文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2
内容简介
本书以“翻译策略与技巧研究”为主题,探讨具体领域的翻译方法,共收集论文32篇,涉及公示语、景点介绍、餐饮、音乐、广告、医学、石油、科技新词、外来词、民族文化等多个领域。作者们分析了相关领域的语言特色、 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可参考的翻译理论、能采用的策略与技巧,同时就提高翻译质量、培养优秀译员、建设国际化语言环境等议题建言献策。
作者简介
匡晓文 男,湖南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人事部一级翻译,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现任海南大学副教授、硕导,海南省翻译协会副秘书长。2015年4月荣获中国翻译协会“优秀社团工作者”称号。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教学、语言服务业、跨文化交际、涉外导游培养等。
海南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初探白阳
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新探索耿铁珍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舌尖上的中国》烹饪方法英译何琳煜
浅谈大陆和台湾地区洗发水商标翻译方法的差异侯嘉睿
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名称的英译探究:以五公祠为例胡松
旅游公示语的英语翻译研究黄丽华王莹
On Translatability and Untranslatability黄晓艺
中餐菜单英译的现状、问题及翻译策略霍晴
生态学视域下的旅游翻译敬绍波
海南景点介绍英译质量调查与反思匡晓文李枚珍
科技翻译:理论与实践黎力铨
浅谈目的论视角下中餐菜名的英译李明慧
从目的论角度论旅游翻译李叶
海南旅游文本中文化意象汉英翻译研究刘士祥朱兵艳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Shandong Cuis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dentity孟瑾
从英汉词汇特征的角度来探究英语熟语翻译苗学光
浅析“海南旅游官网”中海南省19个市县的日语翻译邵阳
广告口号翻译中效度的关联度取向孙雄刚
从翻译的本质分析英语科技新词的翻译特点及翻译策略万洋名
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Sanyas Airport and Train Station王文
浅析石油科技英语翻译王艳
浅议翻译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吴慧华
浅析汉语新词日译策略严鑫
科技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策略探究杨海燕马玉蓉
医学英语翻译初探姚文涛
关于中国菜单日语译名的考察张津维
中译外实践体会与思考张敬群
商务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及策略研究张荣
从目的论看汉英新词的翻译原则及策略张劭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海南特色餐饮名称的日译策略赵薇
《同一首歌》配译探讨周晨阳
海南民俗文化词项汉英翻译初探朱兵艳刘士祥
翻译策略与技巧研究
海南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初探
白阳海南大学
摘要:根据海南省政府制定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海南省将建成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国际性热带海岛度假旅游胜地。海南旅游业的国际化带动了海南省旅游英语翻译人才的旺盛需求。然而海南省旅游翻译人才的匮乏、旅游翻译人才素质不高等现状严重制约了海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了充分满足国际游客的需求,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翻译人才队伍势在必行。本文针对海南省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海南省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Tentative Solutions for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Translators in Hainan Province
Bai Yang, 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According to General Planning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ainan Province formulated by Hainan provincial government,Hainan will become a world famous and Asian first-class tropical holiday resort by 2020.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local tourism industry has driven the demand for tourism translators in Hainan province.However,problems like the shortage of tourism translators and their low competence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ainans tourism industry,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high-caliber tourism translators to fully meet the demands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s.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on the training of tourism translators in Hainan province.
Key words:Tourism translation;talents;training strategy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项目的逐步推动,海南旅游行业愈发“炙手可热”。全球各国的旅游观光者都倾向于把海南岛作为他们的旅游度假胜地。海南急需建立一支素质良好、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的国际化海南旅游翻译人才队伍,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海南省旅游人才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未来10年,海南省旅游行业人才缺口超过30万,其中旅游翻译人才缺口最为严重。培养旅游翻译人才,提高旅游翻译人才素质是有关部门急需关注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海南旅游翻译人才培养和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人才培养新策略,希望能借此改善海南旅游翻译人才的现状,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翻译质量,进而提高海南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提高海南岛的国际形象,以符合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一、海南省旅游翻译人才的困境
(一)旅游翻译人才数量不足
随着海南岛旅游资源的开发,海南省导游人数急剧增多,然而我省的导游人才还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涉外导游的数量远远不够支撑源源不断的外国游客。在旅游旺季,涉外导游更显得尤为重要和稀缺,这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目标相差甚远。
除了涉外导游数量不容乐观以外,海南省涉外导游的人才外语种类也参差不齐,结构不平衡。在海南每年接待的游客中,不仅有来自欧美国家的游客,而且来自亚非拉国家游客的数量也不容小觑。但是在涉外导游中,英语导游占到了很大一部分,而其他小语种的涉外导游只占到很小的比例。这种外语人才种类参差不齐的供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旅游市场的长期发展。
(二)旅游翻译人才专业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在外语翻译中,导游需要有较高的过硬的专业知识、道德品行和随机应变能力,才能提高翻译质量和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然而在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海南岛翻译导游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员是学生或者是旅行社聘请的兼职翻译人员,专业证书欠缺,非科班出身等现象比比皆是,他们通过一些旅行社或者其他培训机构简单培训几天就上岗工作,只能用一些日常交际用语来表达思想,不能胜任文化性较强的翻译工作,从而出现翻译质量不高,导游业务素质低下等问题。时而久之,旅游翻译市场就会处在劣势,影响海南的旅游形象,进而影响国人的国际形象。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能力化的专业旅游翻译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三)专业术语不规范
旅游景点的专业术语翻译在翻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历史文物和自然景观的专业名称术语却没有规范的标准。有些景区的标识语和景区名称存在着翻译策略混乱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景点术语标准不统一
海南的一些旅游管理机构和翻译行业没有建立专业景点术语的统一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旅游管理机构对翻译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规范,这样不利于规范市场的翻译秩序和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准。比如有的导游把“鹿回头公园”译为Luhuitou Park,有的导游译为The Park with a Deers Head Turning Back,还有的导游译为Turnround Deer Park。这三种翻译版本很明显地反映出翻译者对此景点的文化现象的了解程度和翻译水平。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作为参考,而任由翻译者自己发挥,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游客对此景点的了解程度。
2.翻译的跨文化冲突现象
翻译者不了解景区的特色文化和内涵,并且缺乏对翻译领域的专业了解,不了解增译、改译等翻译技巧,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望文生义,生搬硬套,用词不当等翻译现象,不能把旅游地文化差异准确地翻译出来。而且如果翻译者不了解各国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就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际冲突,从而使旅游者无法准确全面了解景区文化,失去对了解景区文化的兴趣,甚至造成文化冲突,从而使游客降低对旅游地的热情和美好印象。
(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海南省已初步建成一整套培养翻译人才的体系。目前负责海南省外语人才培养的单位主要是省内几所公认的重点高校,如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三亚学院,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这些高校承担着培养外语专业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外语人才的重任,在培养特色外语人才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如海南大学设立外国语学院,开设英语、日语、俄语、法语等方向课程,把专业课程和特色课程相结合,旅游学院创新式地将外语和旅游结合在一起,根据市场变化与需求,采用“订单式”培养等灵活模式,和旅游企业、国际酒店等进行广泛的合作。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校主要开设一些高校普遍开设的外语课程,而一些亚非小语种课程几乎没有。而且由于各高校的师资有限,各高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各高校对旅游翻译教学目标不一致、不明确,旅游和翻译两个专业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导致人才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高校与旅游企业没有建立高效、长期的合作,使学生的课堂知识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挥翻译水平。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符合公司所需要的旅游翻译人才,这就造成了旅游市场翻译人才短缺的供需矛盾。
二、关于海南岛旅游翻译人才紧缺局面应对策略
在海南岛成为热门国际旅游岛的大好时机下,我们应尽快解决旅游翻译人才的困境,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翻译人才势在必行。笔者就海南省的综合发展情况,就如何解决海南岛旅游翻译人才紧缺局面提出以下策略:
(一)高校课程体系改革
1.当前海南省几所高校都是偏向于注重英语教学,旅游和英语是两个不交叉的学科。我们应该转变这种传统思想,将旅游和英语两个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培养旅游翻译综合性人才,这是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要求,也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外语,又能对旅游资源加以熟悉,更好地驾驭旅游翻译的工作。由于目前海南省几所高校还没有开设培养旅游翻译人才的专业或课程,大部分人才都是兼职旅游翻译的,所以在学校允许的师资条件下,开设旅游翻译专业,这样可以针对性地培养旅游翻译人才。
2.除了密切学科之间的关系外,应该多设置一些小语种课程,增加小语种选修课,使语种多样化,更好地适应更多小语种国家游客的需求。学校和校外外语培训机构建立长期合作,设置一些小语种培训科目,这样既可以减轻学校的师资负担,也可以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3.海南身处旅游热门,相信高校老师也多少了解一些旅游方面的知识,但是关于旅游翻译方面的知识还存在很大欠缺。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培养雄厚的旅游翻译师资队伍。培养一批旅游翻译方向学科带头人,使其在长期教学中成为学科支柱,带领大家提高旅游翻译方向创新意识。除了加强师资队伍在理论教学方面的知识体系构建以外,还应该加强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校外聘请在旅游翻译岗位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人员,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校的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相信这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专业培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4.实践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重要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旅游翻译实践的平台。增加高校与旅游景点和旅游公司的长期合作,为学生旅游翻译的实践铺路搭桥,真正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发挥旅游管理机构的主动性
1.海南的旅游管理机构和翻译行业应该注重景点翻译的规范化,建立景点术语的统一标准,以防翻译人员因翻译知识不足或不了解旅游景点文化内涵而造成错译,影响游客对景点的全面了解。所以旅游管理机构应规范市场的翻译秩序和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准,对翻译的质量进行监督和规范。此外旅游管理机构应创造一些机会提高旅游外语翻译人员的积极性,比如组织一些涉外导游翻译大赛等专业性较强的大赛,激发旅游翻译人员对工作的了解和热情。
2.高校培养翻译人才是一个长期并且缓慢的过程。面对海南省旅游翻译人才紧缺的困境,仅仅依靠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案显得不足以短时间内解决,所以旅游管理机构和翻译行业应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海南地处中国陆地最南端,与珠三角地区仅一海峡之隔,并且珠三角地区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顶级的高校,旅游翻译人才储备充足。面对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引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翻译优秀人才来海南贡献力量,为海南的旅游翻译市场注入活力。
(三)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在培养旅游翻译人才方面起着桥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海南的旅游公司主要是针对人员的旅游知识的培训,而忽略对外语方面的培训。所以旅游企业应该注重对旅游服务人员的外语培训,引进旅游翻译权威人士对其进行长期有效的培训,从而树立人才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企业和学校的强强联合,将最新的旅游翻译研究成果应用于旅游企业的实践中。
三、结语
针对海南省旅游翻译人才的困境,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解决人才困境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翻译人才队伍。我们应该从海南岛的长期发展出发,深刻认识到人才对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性,注重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使更多优秀旅游翻译人才服务于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服务于提高海南旅游业的整体素质,服务于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国际旅游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2]张海燕.旅游文化与旅游英语教学[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2).
[3]赵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
[4]胡静芳.复合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5).
[5]陈乾康,袁静.论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作者信息:白阳,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新探索
耿铁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最好途径。从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国内外人才市场的走势来看,传统模式培养的语言知识型外语专业人才在社会竞争力上已失去优势,培养外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大学新的培养目标。如何培养有外语技能的科技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科技翻译者,不是写在培养计划上,而是要真正落实与实施在行动上。
目前在高校的翻译课教学中多数都是讲授翻译的基本技巧和基本翻译理论。即使涉及科技翻译也是一些简单的科普文章,与真正的科技翻译相距甚远。学生们在大学里虽然系统地学完了日语基础语法,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翻译技巧,但缺乏实践经验。在遇到专业性较强的疑难句时,学生们往往翻译得比较死板,语言不流畅,或是生搬硬套,或是翻译成日语式的中文句子。
而翻译一篇科技文章或者一本科技书就完全不同,因为首先要有标题的翻译、翻译前的资料准备、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句子的结构分析、专业术语的认定、文体的选择、适应的读者群等,需要事先做准备的事情很多。由此可见,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践中翻译一本完整的科技书籍,才能把学到过的翻译技巧真正灵活地运用到实践翻译中。特别是在海南,对热带农业翻译、热带水果翻译、海洋产业翻译、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等翻译,如果没有深入实践、不了解海南文化,是翻译不出地道的专业术语的。只有经过大量的实践翻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科技翻译人才。
本文以指导过MTI科技日语翻译的实践为例,仅从以下3个方面探索,论述如何培养科技翻译人才。
一、标题的翻译
标题是文章的精华,语言的浓缩,富有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力。它能吸人眼球,让人一看标题,就有非看不可的欲望。所以标题翻译必须要简洁生动,鲜明醒目,既能高度概括,归纳全文,又能与原文相辅相成。日文中的标题多省略谓语,以汉字或助词结构结句的形式比较多。例如:“日本の科学技術政策”、“金第1書記杖突姿”、“介護報酬の引き下げ要請へ”等。
日本著名的绘本作家、儿童文学家加古里子先生写的「科学者の目」。全书共41篇,记录了哥白尼、祖冲之、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们在科学技术发展的道路上留下的丰功伟绩。文章以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为主要读者群,他用一种轻松亲切的语气向青少年传递科学史上的正能量。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单纯的介绍科学家的事迹和成果,而是致力于分析思考科学家们是如何观察、如何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该书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是着眼于科学家的“目”(眼睛)。如果直译成“科学家的眼”,在语法语义上都没错,但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精髓以后,就会发现这个“目”并不单纯地指物理上人的眼睛,而是代指了科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洞察各种现象的本质,是形成科学思维能力的远大卓识的“目”。所以认为翻译成“科学家的视角”更为贴切。
在雷鸣等编写的《日汉互译翻译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对日本考古学家安田喜宪写的“モアイは語る”书名的翻译,颇有造诣,耐人寻味。书中的“語る”原本是讲、说的意思。“モアイ”是“莫埃石像”,如果译成“莫埃石像说”有点俗气,根据文章中写到的“为什么制作了上千座巨型莫埃石像的文明,会突然从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前叶中断了呢?……,我们认为,造成莫埃文明中断的根本原因是森林的消失”。从文章的内容来判断,翻译成“莫埃石像的警示”更为贴切,与副标题“地球的未来”连成一体,既表达了莫埃石像讲述地球的未来,也通过莫埃石像的消失,警示人们不要破坏大自然。
通过以上例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对翻译产生兴趣,对标题的翻译就会采取认真、慎重的态度,不会随便地直译或生搬硬套了。从而养成通读全文的好习惯,从中获取知识的源泉,翻译出符合原文意义的题目来。二、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1.字同意不同的翻译
对日汉科技翻译来说,首先要考虑日汉两种不同语言的习惯用法,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词语。有些词汇不能单纯地依赖词典,必须对依附单词和上下文所关联的语境加以分析判断,因为日语中的汉语词汇并不是和汉语词汇完全相对应,特别是字同义不同的词汇,有的相近,有的截然不同。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翻译时往往会受到中文的影响。
例1大家さんに部屋代を払った。这里的“大家”并不是汉语的大家,如果不加思索地翻译成“向大家交房租”就大错而特错。日语里的“大家”是房东的意思,应译为“向房东交房租”。
例2これは丈夫な机です。这里的“丈夫”不是汉语里说的“夫君”,而是结实的意思。应译为“这是张结实的桌子”。在日语里字同义不同的词汇有很多,要提醒学生进行详细了解之后再翻译。
例3怪我を恐れる人は大工には慣れない。这里的“怪我”不是汉语词汇的怪我,而是受伤的意思。“大工”汉语词汇里没有,是日语词汇,木匠的意思。
此句翻译成中文是“害怕受伤的人不适合做木匠”。
2.翻译方法决定翻译的质量
要适应不同的读者群,就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例4コンバイン/康拜因,也叫联合收割机。对外来语词汇的翻译也需要斟酌,是采用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的方法,要根据读者群而定。把外来语直接从音译过来叫“康拜因”,引进外来文化,久而久之,人们也记住了。针对农民使用,翻译康拜因的使用说明时,叫“联合收割机”,可能更适合广大农民理解。
例5刺身、寿司是日本料理的名字。翻译成汉语是生鱼片、饭团的意思。在餐饮业中,有的饭店采用异化翻译方法,直接用“刺身、寿司”这个名字,使得懂日语的人群感到亲切,不懂日语的人感到好奇,总想尝一尝,到底是什么味道。有的饭店则采用归化翻译方法。根据刺身、寿司的作用,在菜单上写出生鱼片、饭团。针对这种翻译在学生中进行过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认为,“生鱼片”给人一种血腥味儿,饭团又觉得很普通,没有新鲜感,吊不起胃口。而对“刺身”,“寿司”的出现,感到新颖、好奇,有非吃不可的欲望。所以翻译不仅是翻译语言,还要考虑读者群。
海南的旅游业正在发展兴旺,走向成熟。海南的文化也独具特色,是否能把海南的文化、风俗、海南的渔业、农业等翻译成不同的外语,介绍给不同的外国游客呢。
3.下面的3个例子是对《科学家の目》一书中出现的“目”的翻译分析。
同样一个“目”字,在不同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区别翻译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译文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原文的语境,表达习惯和文化。所以说翻译不是单纯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那么简单的事情。
例6静かに真理を追う鋭い科学者の目が、暗闇の中から宇宙の大法則をとらえたのであった。
“とらえた”有在视野或知识中捕捉、发现、抓住什么的意思。这里的“目”和后面的动词“とらえた”相呼应,无论是发现还是捕捉都是用眼睛来实现的,因此在这个句子的处理上可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
译文:他那双默默地探求真理,敏锐的科学家的眼睛,在黑暗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大法则。也可拆译,按照汉语习惯,把科学家作为主语,翻译为:科学家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在默默地探索真理,从黑暗中捕捉到了宇宙的大法则。
例7其の人は昭和三十年、八十三歳で亡くなった丹下ウメ先生である。先生のことを語るには、しかも先生の目に触れるには,どうしても祇園祭のことを書か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这里的“触れる”是接触、碰;涉及、触及、提到;感觉到等意思。“目に触れる”用上面的哪个词翻译都不成句子。此时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字面的表现形式,要根据原文的内容和语境,采用意译的翻译方式比较合适。这里的“目に触れる”不是接触、碰触老师的眼睛,而是眼中所看到、了解到的老师,从精神的角度去剖析老师的意思。所以建议翻译成“要了解老师”。另外“昭和”是日本的年号,(1926.12.25~1989.1.7)如果直接译成“昭和30年”,中国的读者群还是不明白什么年分,可在昭和30年后面加括号(1955年)进行说明。
译文:她是在昭和30年(1955年)83岁辞世的丹下梅老师,想要讲述丹下梅老师的故事,了解丹下梅老师,就不能不从祇园庙祭说起。
例8この海面下数千メートルのやみの中のなぞの一つを探り、見抜いた科学者の目をご紹介しよう。
中文和日文的表达习惯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持句子的连贯性,适应读者的理解,可适当地采用加译或减译的翻译方法。此时的“科学家の目”,并不是介绍科学家的眼睛,而是介绍科学家的洞察力。因为文章的主题就是科学家的洞察力和视角,所以此时的“目”可以省略不译。另外在修饰语过长的情况下,可先译被修饰语,再译连体修饰语,才能通顺达意,更符合汉语规律。
译文:现在我给大家介绍一位科学家,他在海面数千米以下的黑暗中探索、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现象。
在以上6、7、8的例句中,对“目”的翻译指导,使学生有很大的启发。他们反思自己,为什么以前都是按照学过的翻译方法,逐字逐句地翻译之后,总是觉得句子不通畅,很别扭,却找不到原因,又不知道怎么改好。通过讲解学习,使他们明白了翻译并不是把一种文字译成另一种文字那么简单的事情,要真正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还必须得付出全部精力。
通过以上的培养与探索,其中一名学生参加了作为国家863项目的子项目“科技日语翻译语料库项目”的翻译工作,并负责《科学家の目》一书的原文输入和翻译。毕业实践报告在盲审中也获得好评,顺利通过MTI硕士毕业论文答辩,现在在日本雅马哈公司工作。
三、培养科技翻译人才新探索
培养人才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要有远见卓识的规划,有目的地去培养锻炼科技翻译人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
1.能力发挥的培养
能担任科技翻译的人,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外语能力,学过相应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对这些人的能力发挥尤为重要。首先要求他们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对所学的语言语法知识、修辞手法要清晰;对该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要熟悉;对该国的文化信仰要有较深的理解。以此来挖掘他们的潜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2.阅读能力的培养
培养能力发挥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大量阅读各种科技文献和科技文章,既可增加词汇量,又能对文章中出现的难句进行研究分析,把在科技文章中常用的句型、语法现象、表达形式记录下来加以研究积累。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具体内容,判断读物的性质,决定译文的语体。
阅读还可以增加对不同领域里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文科毕业的学生要增加对理科知识的认知,理科毕业的学生也要多看一些文学书籍,陶冶情操。文理科要互补,讨论研究时才有共同语言。
3.实践翻译能力的培养
有人说翻译者要具备创作能力。而实践翻译就是检验再创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词汇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践翻译中去,使他们掌握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继而再创造能力也会得到充分发挥,翻译文章时才会得心应手。
一个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至少要翻译十万字以上,才能对翻译有所悟性。
4.自身文化修养的培养
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媒介。既然是相互,就要精通双方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汉语和日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已经构成了语言交际的障碍。作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就要对所用语言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熟练运用各种语体,掌握所用语言的各种修辞手法,具备扎实的基本功。
5.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翻译不仅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跨文化交际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移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实际上是在间接地与原文作者进行跨文化交际。跨文化的理解对翻译至关重要。翻译要以对原作的文化理解为前提,对共性文化可以采取与原语相对应的目标语翻译,对个性文化可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方法和技巧,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达到等值的翻译。
6.加强空白文化翻译能力的培养
空白文化是指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在行动和说法上都有本民族的特点。有的文化和习俗在中国有,而在日本、或其他国家没有。就像美国人过圣诞,中国人过新年一样。例如:在海南吃的有“抱罗粉”“文昌鸡”习惯上有“老爸茶”,而在东北有“杀猪菜”“二人转”。这些在海南有,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没有的就叫空白文化。要打造国际旅游岛,宣传海南特有的文化,就要加深对空白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译文国家的空白文化的理解。这在客观上对译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要考虑读者的多层次性和阅读目的的多重性,把文化空白中没有的语言借助翻译从另外的语言文化中引进来,填补空白,以获得最佳翻译效果。
以上只对在科技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部分语句和词汇翻译做了解析,从中领悟到要达到翻译的“信、达、雅”亦是难事,只有知难而上,越过难关,才能称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工作者。论文中举例虽然有限,但足以说明在语言要素中负载的文化功能。如果翻译的不得当,往往会造成翻译过程中的障碍,带来误解,产生矛盾、甚至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重视源语中的文化因素,加强异文化的理解,加强翻译实践的锻炼,探索出一条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新路。
参考文献
1.雷鸣,付黎旭,肖辉.《日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8.
2.庞春兰.《新编日汉翻译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3.耿铁珍.《日语写作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7.
作者信息:耿铁珍,海南省外国语职业学院东语系特聘教授,原哈尔滨工业大学日语系主任、教授。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舌尖上的中国》烹饪方法英译
何琳煜海南大学
摘要:中华饮食的制作特别讲究烹饪方法,对烹饪方法的英译可说是五花八门。本文从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对烹饪方法的英译,以期为日后中式烹饪方法的英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功能对等理论;烹饪方法英译;中餐英译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in A Bit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e Linyu, Hainan University
Abstract:Cooking method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preparation of Chinese food,and accura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can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food.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in the popular foodthemed documentary A Bit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 of Chinese food.
Key Words:A Bite of China;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English translation of cooking methods;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一、引言
地球上不同的地域及气候为人类提供了各具特点、丰富多样的食材。中国人常说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体现的是顺应自然的中式生存之道。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从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到华北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从内蒙古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到海南岛的热带季风气候……如此广袤的大地为炎黄子孙的世代繁衍提供了品种繁多的食材,华夏儿女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因地制宜,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美味佳肴,而丰富多样的菜肴背后是复杂考究的烹饪方法。常用的中式烹饪方法有14种,在此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烹饪方法则多达460多种。由于历史文化、生活地域的差异,中式烹饪方法不能在英语的烹饪世界里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要想让异国人民感受到中式烹饪方法的博大精深,就必须跨越语言文化的鸿沟,那究竟什么样的翻译能让英语读者体会到中式烹饪方法的精妙与独特呢?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中式烹饪的英译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指导。本文从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烹饪方法的英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