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出版时间:2013年4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货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概述中国货币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特点,完整、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货币文化的风貌,特别是对不同历史时期
作者姓名: 肖茂盛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货币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概述中国货币的历史进程和历史特点,完整、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货币文化的风貌,特别是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发行背景、历史渊源、货币形制与特点、货币钱文书法、铸造艺术、货币收藏鉴赏作比较系统的阐述。撰写本书是为了更好地向大众普及货币历史知识,继承和弘扬货币文化,提高货币理论修养,提高货币识假、防假、反假能力,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的有益探索。
作者简介
肖茂盛 男,1956年10月生,籍贯广东大埔,政治经济学硕士,中共党员,广东金融学院教授,广东省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顾问,广东省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出版《广东货币三百年》、《广东历代货币图集》等专著和教材10余本,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
序
第一章 创新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
第一节 劳动价值理论是货币理论的基础
一、关于价值的本质
二、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特征
三、价值的本质是物掩盖着的社会生产关系
四、关于价值量的理论
第二节 一般货币理论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起源
二、关于货币职能的理论
第二章 中国古代货币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 中国货币的历史起源
一、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二、中国货币的历史起源——夏
三、中国最早的货币——贝(夏、商、周货币)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一、春秋时期的货币体系
二、战国时期的货币体系
第三节 秦统一货币的形成
一、秦初的半两钱
二、秦统一货币形制
三、秦统一货币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汉唐明清钱币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五铢钱制的演变
一、从“半两”到“五铢”的演变
二、新莽币制改革及历史特点
三、东汉货币体系
四、三国时期的货币
五、两晋、南北朝、隋货币
第二节 通宝钱制的演变
一、开元通宝钱制的产生及意义
二、唐代钱币的演变
三、五代十国货币
四、两宋钱币及特点
五、辽、西夏、金钱币
六、元代钱币的发展
第三节 明清制钱的兴衰
一、明代制钱的兴衰
二、清朝制钱的兴衰
第四章 中国农民起义军货币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农民起义军铸行货币的必然性
一、农民起义军政权的开始
二、割断与封建政权的联系
三、维护起义地区经济活动的需要
第二节 秦汉至明末农民起义军货币
一、汉唐两宋农民起义军货币
二、元末农民起义军货币
三、明末农民起义军货币
第三节 太平天国货币
一、金银钱
二、铜钱
第一章 创新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要顺利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因为金融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创新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一节 劳动价值理论是货币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的独立表现形态,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因此,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枢纽地位,归根结底是由价值实体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要充分发挥金融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调节作用,首先要正确地认识价值的本质、价值量、价值形式及运动的规律。为此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各种各样的价值理论。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科学的完整的价值理论,它的基本内容贯穿于《资本论》全书。
一、关于价值的本质
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表现形式,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又是商品世界普遍联系的枢纽;信用作为价值特殊运动的形式,联结着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可见,货币和金融在商品经济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由价值所特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方法,深刻地研究了商品产生的全部历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准确地揭示了价值的本质,从而完成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关于价值本质的原理是我们认识金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首先指出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价值是商品二因素之一,它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然后,通过对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分析,指出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论证了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特征。最后,通过对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分析,指出价值是物掩盖着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那么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指出:“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它属性。”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49-50页。他说“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出来,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抽去。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子、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它们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织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作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的人类劳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51页。“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 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即是价值——商品价值。”同上,第51页。这就科学地揭示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离开商品就无从认识价值。因此,马克思在揭示价值本质时,特别注意对价值与使用价值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在分析价值与使用价值互相依存的关系时,马克思指出:“价值只是存在于某种使用价值之中,存在于某种物中。因此,如果使用价值丧失,价值也就丧失。”同上,第228-229页。他还说:“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同上,第51页。这就指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价值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价值的形成是使用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因为生产任何使用价值都必须耗费一定量的抽象劳动。所以马克思说:“我们曾经依照通常的说法,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严格说来,这是不对的。商品是使用价值或使用物品和价值。”同上,第575页。
马克思在分析使用价值与价值互相依存的关系的同时,也分析了价值与使用价值相互对立的关系。他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也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能对同一个人同时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的。但是,从商品生产者的立场来说,他生产商品,生产使用价值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价值,所以价值不仅是商品二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二、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特征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论证了劳动创造价值,而在于他第一次发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阐明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根源,揭示了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特征,从而科学地回答了劳动是为什么和怎样转化为价值的。马克思说:“劳动就它表明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只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质,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54-55页。
为了论证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的客观真理性,马克思首先分析了具体劳动。他说具体劳动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同上,第655页。,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人们要满足自己物质生活的多种需要,就必须进行某种具体劳动,生产某种特定产品并把它当作商品去提取自己需要的其它商品。不同的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的必要条件,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的属性由生产它的具体劳动所创造。
在分析了具体劳动之后,马克思着重阐明什么是抽象劳动。他说:“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尽管丝和织是不同性质的生产活动,但二者都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人类劳动。这只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54页。可见,所谓抽象劳动,就是将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具体形式抽掉,还原为无差别的一股人类劳动力的耗费的同质的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凝结为商品的价值实体。在分别分析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特征后,马克思特别指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特有的范畴,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同上,第60页。
1.价值实体——抽象劳动的发现,揭示了金融在商品经济运行中的枢纽地位的根源。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说明,金融作为价值形态相对独立运动的过程,是把整个商品世界联成一个整体的枢纽。金融在商品经济运行中的这种地位是由价值实体的特征决定的。价值实体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同上,第51页。。因而它们在质上是同一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正是由于价值实体的同一性,才使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可以互相交换从而相等;也正是出于价值实体的同一性,才导致价值形式的发展及货币的出现。
2.价值实体——抽象劳动的发现,揭示了金融在社会再生产中枢纽地位的渊源。抽象劳动不仅具有同一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社会性的特点。因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所以形成商品世界全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全部劳动力,应该当作一个无差别的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总体而存在,而任何商品内所包含的抽象劳动都是社会劳动的一部分,比如我们说抽象劳动不仅具有同一性而且具有社会性。正是价值实体的社会性,才把各种不同的商品生产者联系起来。分工与不同所有是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此商品经济是由各个独立的分散的经营者组成,看起来他们是独立的和分散的,其实他们是一个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体则是由商品作为抽象劳动而联结起来。首先,抽象劳动作为商品共有的东西,使不同的商品能够互相交换,以保证不同的社会需要。其次,价值实体的社会性不仅把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联结起来,而且把各种不同的劳动者联结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按照社会分工体系所形成的商品经济的整体。最后,抽象劳动不仅使各种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关系,而且通过市场供需的变化,能够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劳动分配到各个不同的部门中去。正是由于价值实体的社会性的作用,才使金融在商品经济运行中处于枢纽的地位。
三、价值的本质是物掩盖着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对价值本质的分析是步步深入的,在揭示了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实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价值的本质是物掩盖着的社会关系。他说“留加利阿尼说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时,他还应该补充一句:这是被物的外表掩盖着的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92页。那么,为什么价值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会被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呢?马克思说,其根源“在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同上,第93页。。所谓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二重社会性。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由于私有制的存在,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是个人的私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又表现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成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然是私人劳动,因此他们只有通过各自的劳动产品的交换,才能发生社会联系,才能使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得到实现。而商品交换必须有统一的尺子,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就是在长期商品交换实践中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尺子。如果劳动不为私人所有,商品不采取商品形式,劳动也就不需要抽象化了。可见,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但是,在商品形式下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却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即“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90页。。
四、关于价值量的理论
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价值既然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来决定,那么价值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马克思说;“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算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同上,第52页。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来决定,是不是说“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同上,第52页。,当然不是。因为形成商品价值实体的劳动,不是特殊的个人劳动,而“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版,第52页。这就是说,商品的价值虽然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但商品的价值量并不取决于个别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生产某种商品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对此,马克思作过一系列具有深刻内在联系的论述。他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首先从生产的角度论证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同上,第51页。
强调指出某种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不决定于生产它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决定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按全社会生产这种使用价值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计算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生产某种商品时,在现时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和成为标准方式的那一种生产条件。在这种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地位和发挥决定作用。所谓“劳动熟练程度”,是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高低。所谓“劳动强度”是指劳动者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支出的抽象劳动的数量的多少。马克思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科学地指明了商品的价值量归根结底是在生产过程中决定的,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从而驳斥了流通决定价值量的所用“供求价值论”的错观点。然后,他在第三卷中又从生产与流通统一的角度,具体阐明了社会价值的确立问题。
价值是在生产中决定的,但是流通中的供求关系对价值决定也是有影响的。马克思说:如果需求非常强烈,以致当价格由最坏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来调节时也不降低,那么,这种在最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就决定市场价值。马克思关于价值量决定的理论,为金融——货币、信用、银行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调节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价值量理论告诉我们价值不仅调节流通,而且调节生产;价值不仅在微观上调节企业经济活动,在宏观上也调节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这实质上就论证了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因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价值表现为货币,价值量的调节作用,也必然表现为货币的调节作用。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在国民经济调节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1银行可通过信贷资金的分配,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发展流通的关系。银行应坚持以支持发展生产为主,同时支持流通,使流通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并发挥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2银行可通过正确处理信贷资金和结构的关系,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并使其趋于平衡,从而为微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条件。因为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社会总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社会再生产各部门中的分配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因此,正确处理信贷资金量和结构的关系,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的条件之一。
3.在微观经济方面,银行可通过对企业经营资金的贷与不贷,贷多与贷少支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由于贷款利息计入成本,银行可通过利率的降低来影响企业产值的个别价值,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以达到诱导企业经营方向的国标,进而达到有效地调控市场供求关系和物力、财力、劳力的流向,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