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出版时间:2016年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以公共危机管理和教育管理等理论为基础,围绕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生成原因、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策略优化
作者姓名: 康伟,孙德梅,吕冬诗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68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公共危机管理和教育管理等理论为基础,围绕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这一主题展开论述。通过对比国内外研究现状,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生成原因、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管理策略优化和管理制度安排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性意见。
作者简介
康伟 女,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城市管理与公共政策方向的研究。
孙德梅 女,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危机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城市管理与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的研究。
吕冬诗 男,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员,法学硕士。目前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文献及现状分析
1.2.3国内外研究简评
1.3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研究的创新与贡献
第2章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的理论基础
2.1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
2.1.1公共危机的概念辨析
2.1.2突发事件的界定
2.2校园危机与学校突发危机事件
2.3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综述
2.3.1公共危机管理
2.3.2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
2.3.3公共危机管理生命周期模型
2.4风险管理理论
2.4.1风险概述
2.4.2风险管理概述
2.4.3风险管理在学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应用
第3章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现状分析
3.1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现状分析
3.1.1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数据分析
3.1.2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主体分析
3.1.3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类型构成分析
3.2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预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危机意识淡薄
3.2.2预防预警系统不完善
3.2.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健全
3.2.4安全教育培训缺乏实效性
3.2.5学校德育教育被忽略
3.3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3.1组织设计不合理
3.3.2部门之间联动机制不完善
3.3.3学校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较为弱势
3.3.4应急处置参与主体不足
3.4我国学校突发危机事件善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4.1评估恢复机制不健全
3.4.2信息发布不够及时透明
3.4.3事发后责任界定模糊
3.4.4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4章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生成演化机理分析
4.1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特征
4.1.1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一般特征
4.1.2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特殊性
4.2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类型
4.2.1学校突发危机事件分类标准与类型
4.2.2学校突发危机事件分类
4.3学校危机的内因主体风险与外因环境风险
4.3.1内因主体风险
4.3.2外因环境风险
4.4学校危机事件的生成机理
4.4.1隐性风险与显性危机的关联演化
4.4.2学校危机事件的生成与形态演化
4.5学校危机事件的演化扩散机理
4.5.1危机事件的演化扩散过程
4.5.2学校危机事件的演化扩散过程分析
第5章基于事故树的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风险识别
5.1事故树分析方法概述
5.2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风险事故树的建立
5.3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风险事故树的定性分析
5.4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风险事故树的定量分析
5.5意外死亡事故的实证研究
第6章学校突发危机事件脆性风险源评价
6.1学校突发危机事件脆性风险源概述
6.2危机事件脆性风险源评价理论和方法
6.2.1危机发生理论
6.2.2复杂系统脆性理论
6.2.3复杂系统脆性作用的图形描述
6.2.4脆性关联性和联系函数
6.3脆性系统模型的建立
6.3.1建立系统脆性模型的基础知识
6.3.2系统脆性模型的建模步骤
6.3.3系统脆性源评价
6.3.4突变级数评价法
6.4校园危机风险脆性源评价
6.4.1基于模糊AHP法的校园危机风险脆性源评价
6.4.2基于突变级数法的校园危机脆性评价
6.4.3层次分析法与突变级数法的比较
6.5校园系统的脆性
……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拟合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突发事件日益呈现常态化、多元化和系统化的特征。近年来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各级教育组织和未成年人。从社会层面影响到学校的突发危机事件有自然灾害、恐怖威胁、诱拐绑架、交通事故、不法分子在校园内外对学生造成意外伤害等;由学校自身层面引起的事件有教学管理、招生骗局、食物中毒、体罚等;由家庭和学生个人层面引起的危机事件有抑郁自杀、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离家出走、逃学等。国际上,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校园枪击案”、“校园欺凌”等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如2012年12月,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发生校园枪击惨案,造成28人死亡。2013年6月,加州洛杉矶郊区的圣塔莫尼卡学院发生校园枪击案,造成5人死亡。据统计,2014年,美国至少已发生50起校园枪击案。在法国,仅2011-2012学年公立初中和高中记录的身体暴力事故就达到136%的比例。在日本,2013年因欺凌导致的暴力和伤害案件超过400件,较上一年增加近6成。
国内学校突发危机事件同样不少。如2005年6月,沙兰镇沙兰河上游山区突降暴雨,造成正在上课的沙兰镇中心小学100余名学生遇难;2006年,华南农大连环跳楼自杀事件;2008年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课堂上被杀事件;2010年3月23日至5月12日,不到60天,6起在幼儿园和小学发生的袭击案,造成17名儿童和2名教师死亡;2011年在江苏徐州发生震惊全国的“12·12校车事故”;2013年2月27日湖北省老河口市薛集镇秦集小学发生因拥挤而引起的踩踏事件;2014年9月,云南昆明明通小学发生踩踏事件……
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满14岁未成年人意外死亡已占这一年龄段总死亡人数的第一位,达313%,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这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了学校突发危机事件风险的持续上升以及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
我国正经历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与国际社会的融合也在不断加快,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因素,昔日的“象牙塔”从原来封闭平衡的“一方净土”向开放的动态复杂系统演变。作为世界教育规模排名第一的大国,2013年我国在校学生规模已经超过26亿,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523万所学校遍布城乡。人口高度密集的校园,一旦发生突发危机事件,其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远大于从前。尤其在中小学校园里,由于中小学生年龄小,自身防护能力差,在遇有自然灾害、校内暴力冲突发生时,受到伤害的概率及程度要远大于成人。
实践层面的状况对研究层面的拓展提出了诉求,学校危机管理日益成为危机管理研究中一个不断壮大的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危机管理不仅是政府、社会和教育行政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也是科研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危机管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根据经验逐渐汇积而形成的一个学科,国内外相关论述也很丰富。20世纪末以来,危机管理更受到公共行政与企业界的重视,而关于“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国内并不多见,散见于一些学位论文和载于非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本书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通过深入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多层面的调查实践,从风险的生成和危机态势的演化问题入手,对学校突发危机事件进行机理性剖析,结合我国目前的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现状,形成了系统性研究文本,旨在探索教育系统突发危机事件的有效管理模式问题,即在隐性风险生成阶段实施预防控制管理,在显性危机扩散阶段进行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模式,通过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有效指导各级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危机管理工作实践。
1.1.2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教育部也已多次下发紧急通知,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协调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力度,为中小学配备专职保安人员,安装监控报警设备,并协调公安部门在校园周边治安复杂地区设立警务室或治安岗亭,要求成立校园安全工作小组,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及制度安排表明,从国家到各级政府行政部门都对教育组织的安全管理给予了持续的高度重视,但是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数量并没有下降,传统类型危机事件,如火灾、踩踏、意外伤害、交通事故、溺水等仍旧时有发生,新型危机事件如校车车祸、教师猥亵学生等也陆续出现。原因不仅在于学校危机管理意识淡薄、危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更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与体系架构,导致校园危机治理实践的短期化、阶段化和表面化。因此,应针对学校这一特殊领域进行全面、系统和有重点的基础性研究,为学校应急能力的切实提高和应急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转,提供科学理论支持,指明制度建设的路径,实现突发事件由应急管理到常态管理的转变,达到校园危机管理工作的超越与提升。本书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有助于学校危机管理能力和组织创新管理水平的提高
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应始终渗透着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对于学校来说,只有健全有效的危机管理制度,才能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效率,保证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危机事件的预防与控制起到关键作用。传统的管理制度下,组织的层级结构分明,以日常教学管理的程序化为运转基础,缺少组织的灵活性和弹性设计,以应对突发事件。很多校园危机过后的反思都表明了,学校内部的机构设置、结构分布、规章制度、管理水平等往往是诱发危机事件产生的潜在因素。因此,管理者要组织全校师生对危机和突发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其进行危机意识培养和危机理论学习,并辅助以实地演习和操作,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水平,引导其在危机发生时具有从容应对的良好心态和训练有素的行动。许多学校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尝试新的制度和方法,其中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适应的地方,以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为切入点,能从源头上审视组织建设及方法制度上的不足,有利于学校组织创新及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保持学校的稳定。
(2)有利于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稳定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一个局部的危机就可能演化成为全面危机。学校的稳定工作是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学校危机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2013年1月1日起新修改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部颁发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6年10月公安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等,保障学校及学生的权益,甚至还有2007年8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应对相应危机事件,但是这些法律都是事前预防或事后评估处理,在学校危机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及风险的演化规律等方面都难以发挥有效的保障作用。加强对学校危机管理的理论和规律研究有利于提高我国危机管理的整体水平。学校是新知识、新理论诞生的摇篮,倘若能够发挥自身整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优势,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系统,对整个社会的公共危机体制的完善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实现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教育管理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正常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里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快乐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教育管理者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而且也要关心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成长。学校危机管理便是始终将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其基本目标是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学校来说,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提高办学效益和学校发展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做好学生的一般管理工作,还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保持校园的安定。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的同时,还要为学生的生活、文艺、体育、实践活动等各方面尽可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保证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良好的校园危机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保证良好的工作效率,保证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始终渗透于学校教育的一切活动之中。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工作涵盖面很广,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总务管理等等。而这一切都建立在危机管理的基础之上,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施,是培养合格人才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4)有利于加深对复杂系统的认识及其在校园危机管理领域的拓展应用
复杂系统的研究作为系统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系统科学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研究对象。对复杂系统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尤其是对其特性的研究。作为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科学问题,危机事件具有典型的混沌特征,危机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一种无序现象”。学校组织结构符合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结构,尤其是校园危机的发生,往往起因于对细微事物敏锐度不足,而在校园危机管理上,强调防微杜渐,能找出引起组织变革的因子,善用机理研究从类似事件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且掌控危机的发展走向,以求化危机为转机。研究危机生成演化机理,对于危机的风险识别监测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危机基础研究领域,反映了学界的研究趋势。随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相关学科的进展,从系统科学角度进行校园危机的生成演化机理与管理模式的研究已基本成熟。学校危机的发生发展也符合生命周期理论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系统的失调在多数情况下并不必然地造成和表现为某学校突发危机事件,而是在学校内外部矛盾产生、积累和失调出现之后,如果干预缺失或者控制乏力,失调的程度会不断地累加,这种失调在经过了一个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之后,最终才会以某触发点事件为标志,以显性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侧重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生成演化的过程,把握其机理规律不仅是学校危机管理的前沿研究领域,也为研究教育系统的风险管理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依据机理分析构建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的分类分级动态管理模式对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领域管理模式面临复杂性的挑战,迫切需要其实现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把复杂性科学引入组织管理是组织管理适应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组织管理理论和实践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应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解释探求教育系统内突发事件的基础规律有利于加深对复杂系统的认识及提高危机管理的研究水平,对学校及整个社会的公共危机管理政策的制定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国外及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学者卡特利普和森特等人合著的《有效的公共关系》从公共关系角度涉及了学校危机类型的研究。他们针对美国高校存在的教育成本上升导致社会公众需求增长、生源减少、政府支持率下降、财政危机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1967年在美国威廉斯堡举办的“世界教育危机”国际会议和1968年《The World Educational Crisis:A System Analysis》一书的出版把对高校学生教育危机的研究推上了世界舞台。1985年,美国学者库姆斯的《世界教育危机:80年代的观点》从宏观角度对世界高等教育在经济“大发展”中出现的质量下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阐述,将学校危机正式带入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由于校园暴力、枪杀案等不断增加,伯莱德、斯古菲尔德等认为校园制订危机计划迫在眉睫,并从危机干预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建议。宏观包括建立应对校园危机系统的组织机构、完善学校咨询服务工作、加强学校与社区心理健康组织及社会服务机构的联系等方面;微观包括学校危机计划中沟通问题的处理、各种疏散策略和媒体政策的制定、危机反应小组成员的培训等。
美国“9·11”事件后,校园突发事件在西方国家得到进一步关注。各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此方面的管理,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学校突发事件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及一系列政策法规、指南等地制定。美国学者Lerner针对美国校园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编著了《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该书针对校园中暴力、自杀、怀孕试婚、滥用药物、性骚扰等问题开展了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被誉为“一套校园危机的综合反应计划”。美国教育部在该著作的基础上制定了危机的缓解与预防、针对危机做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和危机后恢复连续四阶段的校园危机模式,并根据这个模式为各级各类学校制定了危机管理的具体政策指南。2007年,Zdzinski H等人所著的《大学校园危机管理:计划、预防、反应和恢复综合指南》一书中,详细阐述大学危机模型,为大学危机事件管理提供了指导和帮助。此外,美国许多学校管理者协会、学校暴力预防中心联邦紧急事件管理机构、国家学校安全与安全服务机构等协会和团体也纷纷加入到校园危机管理活动中来,他们通过组织举办学术论坛、提交咨询报告或开展合作研究等各种活动,对高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提升其应对学校安全事件的能力。在日本,大多数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危机技能培训,几乎每个县教育委员会都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或者《防灾教育指导手册》,用于指导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管理,而且有的学校每年还组织学生参加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以提高风险意识和处置风险的能力。2003年,日本千叶大学首次在学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在系内设置了危机管理专业、防灾专业、环境专业等,并注重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对该系学生进行现场训练。200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修订了针对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的《设施整备指针》,要求校园在建筑设计和设备配置方面,必须充分防止有犯罪企图的人接近和侵入。法国早在1992年就出台了校园反暴力计划,2000年建立了打击校园暴力全国委员会,负责提议阻止校园暴力。英国采用了一套整合危机管理的方式,通过评估、预防、准备、应对、恢复五个阶段来有效控制学校突发危机事件。新西兰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实施,包含制订方案、执行检查等六个环节。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各类学校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Mastrodlcasa和Jeanna(2008)从技术视角出发,指出卡特里娜飓风和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事件的经验教训使危机事件应对中使用的新技术方法发生了转变。2010年1月在伦敦召开了“更安全的学校、更安全的社区”主题国际会议。会议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评估学校内部和周围事故的规模和特征,学校设计、设施管理和安全技术在学校安全事故中的应对作用,多机构协作应对学校安全,对老师、学生、行政人员、学校督查员等进行教育培训和支持的方法。Love、ReneA(2012)认为在发生校园危机之后,学校应及时展开计划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危机中恢复,尤其是在经济危机后更加应该对学生给予支持。Heverin、Thomas(2012)从新媒体功能角度出发,以发生在美国大学校园的三个暴力危机事件为例,分析了微博在危机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有学者从学校危机合作治理角度开展研究。Kennedy Kenneth (2013)提出美国高校需要建立校外灾害危机管理计划,重点强调了高校与非营利组织合作的重要性。Gomez、Cynthia(2014)提出由美国教育部和其他联邦机构联合在高校开展高质量的紧急救援计划。也有学者重点研究了美国校园频发的性骚扰事件的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