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对历史上有关唐尧、虞舜的各种传说、史事进行了较为丰富的收集和整理,并对一些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遗址、遗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记述,对一些记载的真伪进行考证,对相关历史文化传说中的一些地名、人物、事件典故、典章制度、习俗、道德、文献等进行了记述和考察。
作者简介
曲 辰 男,曾任《长城文艺》杂志的小说、散文、诗歌专栏编辑,张家口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副主编,民俗研究会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出版的学术研究专著有《轩辕黄帝史迹之谜》《中华民族的先祖》《解〈易〉诸谜》《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黄帝与中华文明》等。
唐淑云 女,1956年10月31日出生于河北怀来县,工作于张家口市邮政局,是曲辰长期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进行田野调查的唯一工作助手。
唐尧史迹考
唐尧因何姓伊祁?
“伊祁山”存疑
“丹陵”在何处?
考唐尧的出生地
唐县唐尧遗迹考
望都县的尧母陵
古唐国地域有多大?
“尧”字原始为何义?
尧都是“冀”非“平阳”
“冀”字缘何而创造?
冀地原本不称“州”
尧都实际在潘城
潘城因何而得名?
唐尧“迁都”考
“帝位禅让”非始于唐尧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帝挚?
唐尧对于天文历法研究的贡献
如何认识尧典中的天文观察研究?
“诽谤木”体现的政治思想
唐尧对民本政治的贡献
虞舜史迹考
舜耕耘的历山在何处?
历山西侧的姚家沟
关于历山圣母
“窑子头”与“姚字屯”
历山上的尧庙与舜庙
历山与釜山是合并不了的
历山主峰上的“鸿蒙寺”
历山及其周围的古文物
“雷泽”实际为“泽”
“潢阳”原本是“黄阳”
解景云、庆云、卿云历史之谜
舜居的“妫汭”在都城中
“妫汭”地名考
舜的“不告而娶”何以成为可能?
“保岱”与“护路”
为什么孟子说舜是“东夷之人”?
释“舜不出于黄帝”之疑
孝道的社会作用
虞舜帝的德治与法治
“诽谤木”、“敢谏鼓”引出的问题
舜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虞舜敬恕之道的得与失
虞舜南巡原因的探讨
娥皇、女英的寻夫之路
论五帝时代的帝位禅让制度
古文献《唐虞之道》
唐尧因何姓伊祁?
关于唐尧,无论其出生、姓氏、都城、作为以及葬地等等,也和轩辕黄帝史事一样,都存在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因历史久远,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历史记载能够传承下来的资料不多;二是在历代的历史转述中,特别是汉代以来,由于破坏了史官制度,述史者滥而不专,多有添枝加叶、曲解附会的情况存在。如此,不确之说增多,引起的历史争议也就不少了。例如,唐尧究竟姓什么,他的姓又是因何而得,就扑朔迷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过很确切的解释。
《帝王世纪》曰:“帝尧,陶唐氏,祁姓也。母曰庆都,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名曰放勋。或从母姓伊祁氏。”《太平御览·卷第八十·皇王部》引。
《史记·索隐》注曰:“尧:谥也;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案:皇甫谧云: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之南,寄于伊长儒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
《路史·后纪四》言:“伊耆之国,尧之母家。”
还有的书说唐尧“姓公孙”、“姓姬”,显然,这又是依唐尧是轩辕黄帝之玄孙而行推论的说法。
从以上的说法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唐尧是否出生在“伊祁山”,是很难说定的,倒是其“从母姓”为己姓,才是历史的真实。正是由于后世不知五帝时期虽然进入文明时代,是为以父系而记世代的社会,为什么还“从母为姓”不能理解,所以,就生出很多附会性的说法来,这就是依后世之事解释历史,而导致历史事件传之失真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为着正本清源,我们就先来谈谈历史上姓氏的产生与演变,以全面而准确地回答“唐尧因何姓伊祁”的问题。
姓氏,并不是人类形成之后就有的,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伴随着婚姻历史的产生和发展,才产生并且不断发生变化的。
简而言之,古猿类进化为古人类之初,与古猿并无多大区别,此时的原始人类除了能直立行走并腾出前肢进行简单的劳动外,仍然过着原始群居的生活,“无上下、长幼之道”《吕氏春秋·恃君览》。,“未有夫妇妃匹之合,兽处群居”《管子·君臣》。。因而,无所谓婚姻可言。无婚姻可言,自然也就无姓氏之别。
此后,这些直立行走的早期原始人类,以性关系结为社会集团组织,过着集团内部的血缘群婚生活,自然是不会有姓氏产生的。直到这些原始人类首先排除了长幼辈间的性关系,继而又排除了族内同辈兄妹之间的性关系,直到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外婚时期,姓氏的产生才有了它历史的条件。因为,只有到了氏族公社时期,才有产生图腾崇拜的可能,并由图腾崇拜演变为姓。
图腾崇拜,源之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受科学进步的历史条件局限,而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界各种变化,不能解释人类来源的本身而形成的。对自然界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于自己这一氏族的来源,或认为是某种动物的变化所致,或以为某种动植物是本族的吉祥物。如我国东北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过去就认为他们自己同熊有血缘关系,故称公熊为“合克”,即对父系辈的最高称呼,将雌熊呼做“额我”,即对母系最高辈的称谓秋浦等:《鄂温克人的原始形态》及《鄂伦春社会的发展》两文。,如此,原始社会的各个不同氏族,便会依据他们所居地域、物产以及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对某种动物或植物产生一种崇敬之情,或者禁杀,禁食,或者定期礼拜,以祈求得到本氏族兴旺的目的。在漫长的历史中,这种不同的崇拜物就成了不同氏族的表记或名称。
根据学术界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图腾崇拜,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形成时期,盛行于母系氏族公社的全盛时期。它既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不同氏族的名称。同时也是不同氏族间血缘关系的一种标志,即具有后来的所谓“姓”的性质,用以限制血缘关系相同的人通婚。因为,古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认识到这样一个客观规律:“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鲁僖公二十三年》。如此,为了避免近血缘通婚所生子女有缺陷的问题,在一个地域内,若干个氏族就会组成一个婚姻圈:即甲氏族的男子世代嫁到乙氏族中去,做乙氏族所有女子的丈夫。乙氏族中所有的男人,要世代去丙氏族中生活,做所有丙氏族妇女的丈夫。丙氏族中的男子去丁氏族中生活,做丁氏族中所有女子的丈夫。到了丁氏族中所有男人到甲氏族中生活,做甲氏族中所有女人的丈夫,这个避免近血缘通婚的婚姻圈也就形成了。这就是我国古籍追溯这一历史时期的婚姻制度所言“民人但知其
母,不知其父”《白虎通·卷一》。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其时不仅是一个氏族群团的人为一姓,而且这种“姓”也只能以“女生”而记,即以母姓为己姓。
古人造字“从女生”《说文解字》为姓,就是依据实际历史而为,是历史的实际记录。图腾崇拜由母系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氏族公社,便逐渐减弱而只保留一些残余形式,并随着父系氏族公社的解体而终至消亡。但是,伴随着母权制时代族外对偶婚的形成,从母为姓、以别婚姻的社会规范普遍实行,这便是中国人有不同之姓的开始。到了父权制时代,虽然在家庭生活上已经是男娶女,以男子为主,在帝王世代中亦以男子而记,但从母得姓的习俗还沿袭母权制时代的旧制,至少在整个五帝时期仍然是如此。例如:“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国语·晋语》。;舜随母而姓姚《史记索隐》。;后稷随母而姓骀《吴越春秋》。……
在国家制度产生后,和“姓”相并列的,又出现了“氏”。氏来源于官职。例如:轩辕黄帝以云而命官,有青云氏、缙云氏,白云氏,黑云氏、黄云氏《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正义引服虔说。等;太皞以龙命官职,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竹书》及《竹书笺注》。等;少皞氏则以鸟名而命名官职,将司空、司徒、司马、司寇等官分别命名为鸤鸠氏、鸠氏、祝鸠氏,丹鸟氏、青鸟氏、玄鸟氏、凤鸟氏,爽鸠氏、鹘鸠氏、五鸠氏《左传·昭公十七年》。……
姓和氏的来源不同,用处也不同:从母而得姓,姓用以区别血缘关系而为婚姻用;从父而有氏,氏则主要表示社会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用以区别贵贱。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他的《通志·氏族略序》中,对此说得很明白:“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五帝时期,之所以仍然沿袭母权制时代的“从母得姓”制度,是有其客观道理存在的:
第一,这种从母得姓以别婚姻,是保证子孙后代身体健康的科学制度,并不能因为社会政治制度的改变而随便更改。
第二,由于血缘关系是一种历史性的延续,它并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失,改变了历史上从母得姓而为标记的习俗,就等于取消了限制近血缘通婚之制的本身。
第三,作为一项科学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存在的本身并不会对社会政治制度产生多么大的影响。这就是至少在五帝时期所实际存在着的帝王代系从男而传,从男而记,而姓之所得、婚姻绝通、嫡庶区别仍然以女而分的历史原因。
唐尧,同样是从母而得姓,而且是庶姓,其来源是为古羌族。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伊祁”一姓的历史根源:
《周礼·秋官司寇第五·伊耆氏》郑玄注曰:“伊耆,古王者号,始为蜡,以息老物。此主王者之齿杖后,王识伊耆氏之旧德,而以名官与今。姓有伊耆氏。”
《竹书纪年·前编》:“炎帝……其起,本于烈山,号烈山氏。其初国伊,又国耆,合而称之又号伊耆氏。”
我在《黄帝与中华文明》一书中,“依古史记载,古文字研究所证,结合古地名、古族属地望所在,参照五帝时期帝王之姓所得等综合性探讨,认为黄帝姓姬、炎帝姓姜,是从其生母之氏族所属而得”曲辰:《黄帝与中华文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202页。,姜姓来源于古羌族。
黄帝所出生的族属,在少典之前,就“有着自古沿袭的固定通婚之族,这就是‘西陵氏’,这也是姬姓的来源。无论是少典、黄帝,还是颛顼、帝喾,都是以娶于西陵氏之女为正妃,其所生之子为嫡出,而娶于他族之女不能为正妃,其所生之子为庶出,在选贤任能的帝位禅让之中,庶出之子在尧之前,是没有受禅的可能性的。例如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女有两位:一为嫘祖,是为正妃,生子昌意;一为女节,即有些史书所称的‘方雷氏’,生子青阳。故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惟昌意、青阳从母姓而姓姬,与黄帝同姓。其后至尧以前的帝位选贤任能之禅,也只在这两支中进行。到了帝喾之时,先传位于其子‘挚’,亦是由于‘挚’为喾之妃娵訾(即‘常羲’)所生,为姬姓。娵訾极有可能是帝喾时负责天文观察的官员,或者是一位杰出的女天文学家。挚是自认为执政之绩不张,才主动禅让帝位于其庶姓之弟放勋的,这就是尧。至此,非姬姓不帝的传统才被打破:尧禅舜,舜从生母而姓姚。舜禅禹,禹从其生母而姓姒。在中国的历史上,从父得姓大约是从夏代以后才开始”曲辰:《黄帝与中华文明》,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至199页。的。
凡是认真研究过先秦,特别是五帝时期史事的学者,都深知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进入文明时代之初,乃至此后的一段历史上,并无什么“夏夷”之分、“汉狄”之别。黄帝、炎帝的子孙被分封到边远之地领导和建立的社会组织集团,后世便被称作少数族裔,如鲜卑、白氐等;而各古代氏族在中原地区融合为一体而难分出“你是谁,我是谁”的这一社会群体,后世便依汉朝国号称之为“汉人”、“汉族”。黄帝、炎帝的后代中,成为后世中原地区的统治者、官员和百姓,便被统称为“汉族”;其受封于边地形成的族属,今被称作“少数民族”,这就是中国的历史。
所以,谈五帝时期的历史,依其姓氏所出,或按其出生地点,如孟子那样,言谁为“东夷”、“西夷”之人,是错误的。
唐尧,随其生母庆都而姓伊祁,伊祁正是“伊耆”二字的同音异写,它源之于古国号,其古国号或因地有“祁夷水”而得其称,但并不是唐尧的出生地的地名。关于这一点,凡是精通中国古史的人,是都明白的。对于一些不研究古史的人,就会依据唐尧不随父姓,而作不符合历史实际的胡猜乱说。汉代一些纬书搞出的有辱唐尧的笑话就已经不少!
“伊祁山”存疑
今河北省顺平县西北10公里处,有山名曰“伊祁山”,当地人说,这里是唐尧的出生地。因此,这里也就有了“尧母石”、“尧母洞”、“望母峰”等类“遗址”、“遗迹”。其中,山北侧半山腰有一天然岩洞,洞口朝西,洞深80余米,宽3米左右,洞内原有石桌、石凳、石盆、石碗。人们说这就是尧出生的山洞,呼其为“尧母洞”;此山的西侧山脚下,有一个水潭,人称其为“龙母潭”。说那是尧母庆都洗衣、取水的地方;还说此山主峰上曾有太子庵,是依山背崖而建的古建筑群,该处地势险峻,怪石嶙峋,风景绮丽;此外,还有太子洞、仙乐台、太子塔、三座佛、古钟楼、龙王阁、圣水井等等。
现在,此山正在建设旅游区。铺设了上山的800级台阶,修建了观花台,每年春季供游人观赏200多亩盛开的桃花。
那么,这个“伊祁山”是不是唐尧的出生地呢?对此,我们是不敢说它“一定就是”的话。这是因为:
第一,历史记载没有说“尧生于伊祁山”的。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载是这样:《魏书·地形志》在博陵郡望都县的条下记:“二汉、晋,属中山,有高昌城,朝阳城,伊祁山,尧神(庙)”;《隋书·地理志》在北平县的条下载:“有都山、伊祁山”;天顺五年(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保定府》云:“伊祁山在完县西三十里,尧母所居”;《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伊祁山,在直隶完县西,尧住此山,后因作姓。祁水发源于此。”这些记载都未说“伊祁山”是唐尧的出生地。
现在的顺平县,是1992年12月22日改的新县名,其原名为“完县”,战国之际是燕国的“曲逆邑”,汉代置为“曲逆县”,陈平被封为曲逆侯,食邑在此。后汉章帝巡幸北岳之际,以为“曲逆”之名不善,更名“蒲阴县”,后魏孝明帝改名北平郡,割中山国之蒲阴、望都、北平三县属之。高齐省北平郡及蒲阴县,以北平县属中山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属定州,唐沿其制。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契丹攻围,七旬不下,故改名曰“徇忠县”,不久又恢复旧称。见《元和郡县图志》。金代曰“永平”,后升之为州,曰“完州”。明代废州置县治,曰“完县”,隶属于保定府辖,清沿其制。
所以,查唐代的《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之北平县条下,均无“伊祁山”之载。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在直隶保定府完县条中,亦无“伊祁山”的说法。民国间韩湘亭编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于2002年影印出版的《历代郡县地名考》一书,在完县条下,也同样无“伊祁山”的任何记载。这些,都说明所谓“伊祁山”之载,是从隋唐之际才有,实则是汉代及其以前唐尧“登尧山,望都山”史事中“尧山”的一种变称。
第二,关于唐尧的出生地,不见于《帝王世纪》以外的其他古籍,而《帝王世纪》所载,则说尧的出生地为“丹陵”。如果没有任何确切可靠的历史证据,我们是不能认定“丹陵”就是“伊祁山”的。相反,倒是“伊祁山”这个地名,明显的是后人据“唐尧姓伊祁”而衍生出来的。
第三,如我们在前一节的考证中所论,唐尧之所以姓伊祁,完全是按着古制,从母姓而得姓的结果,而尧母之所以姓“伊祁”,则是来源于古国名“伊耆”,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山名。
第四,从地理位置上说,今顺平县,也就是过去完县的“伊祁山”,极有可能就是“北登尧山,南望庆都山”的“尧山”。因为,依据所有关于“伊祁山”的记载,其地望都在庆都山的北面。尧山,又称“唐山”、“唐喦山”,如《大明一统志·保定府》记:“唐山在唐县北八里,一名唐喦,汉书张晏曰:‘尧山在北,庆都山在南,登尧山可见都山。’”光绪四年版《唐县志》载:“唐岩山,一名唐山,一名尧山,在县北八里,为邑城脊背。登此山可见都山。相传帝尧用石垒岩,以便登眺。”古籍所载,多为相互传抄,头一个错了,接下来的都跟着错。若依今天的地图而观,其地面距离,如言在唐县北一十八里,那就是完全正确的了。
第五,2006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部新书,是由谭其骧为主编,邹逸麟、周振鹤为副主编,周振鹤编著的《汉书地理志汇释》。此书吸收了颜师古、王先谦、中华书局校勘,以及近人对《汉书·地理志》的研究成果,并由周振鹤先生加注按语,以加研究阐述的一部书,应该说,此书在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是很有权威性的著作。此书在顺平县前身的“曲逆”县条下,同样没有“伊祁山”的任何记载与论述。
综合上述理由,我们认为:史书记庆都生育唐尧之地曰“丹陵”、“丹丘”者,应是个城邑,或者只是个地望,不必依现在的顺平县有所谓“伊祁山”,就硬说它是唐尧的出生地,若如此,因为不合于情理,则会给人们一种所传不实的感觉。今顺平县所谓的“伊祁山”,应该就是历史上唐尧登临的“尧山”。
“丹陵”在何处?
关于唐尧的出生地,《春秋合诚图》载之曰:“斗维之野,在三阿(山)之东南。”《太平御览》卷一百三十五引。《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又言尧母生尧于丹陵,尧从母姓而姓伊祁。上古史料因众书相互传抄,多生变异。所以,也有的书籍说尧出生于“丹丘”。
丹丘在何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丹丘,在直隶曲阳县西北。”
曲阳之名历史悠久,据《曲阳县志》记载,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在今曲阳城西建土城一座,始称“曲阳城”。曲阳县以城得名。《水经注·滱水》:“城在山之阳,是曰曲阳,有下(曲阳),故此为上矣。”《读史方舆纪要》称“以在太行之阳转曲处而名”。山,指古代北岳恒山,也就是今唐县西北的大茂山,古为北岳,又名常山、恒岳。隋开皇六年(586年)改曲阳为石邑,七年改为恒阳县。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讳唐穆宗李恒名讳,复将恒阳县改为曲阳县。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析县境东北部军城入唐县。曲阳县属河北西路定州博陵郡。政和三年(1113年)设中山府,曲阳县属之。金明昌四年(1193年)析曲阳县西北部和行唐县北部境地,划入新置的阜平县。蒙古太祖十一年(1216年)升曲阳县为恒州,辖灵寿、阜平、行唐、庆都、唐县、曲阳六县,属中书省中山府。太宗十一年(1239年)降为曲阳县,属中
书省真定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属保定路。明代,曲阳县属定州所辖。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将阜平县东五社并入曲阳县,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将原阜平东五社复归阜平县。嘉庆年间,定州支曹村划归曲阳县。1913年置范阳道,翌年改为保定道,曲阳县属之。1949年曲阳县改属察哈尔省建屏专署。1958年8月并入定县,1961年7月恢复原建制,属保定专区。1994年底保定地、市合并,隶属于保定市。
按《史记·赵世家》所载,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周赧王十年、前305年),进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由南向北进攻,武灵王统一指挥。牛翦带领骑兵,赵希带领胡、代的军队从西方的井陉关出击。牛翦与赵希穿过山谷,在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会师,攻下丹丘(曲阳县西北)、华阳(恒山)、鸱之塞(又名鸿上塞,在恒山)。阚骃在《十三州志》中说:“上曲阳有丹丘城,或曰:丹丘,恒山别名也,城在山下,因名。”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引录。所以,尧母生尧之地,也许是在北岳恒山之南的丹丘城中。有人指某某山的山洞是唐尧诞生处,我们觉得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理由如下:
其一,中国依历史记载认为,自轩辕黄帝以来已进入文明时代,而中国的考古研究更证明,在距今6000年左右,就业已进入文明时代。其时,帝王所居有宫殿,百姓所居有茅屋,人们早就不住山洞了。
其二,庆都作为帝喾之妃,在没有任何特殊历史原因的情况下,绝对不可能生儿于某荒山野岭的山洞之中,这种说法
不但不合情理,难以使人置信,在我们看来,简直是荒唐得可笑。
其三,按着古史常识,城字出现很晚,古代的城池名始称为“丘”,如“青丘”、“顿丘”、“老丘”、“轩辕之丘”等。甲骨文中的“丘”字,就是画两城墙之间的一个剖面图()而为其字。所以,古史记载之“丹丘”也好,“丹陵”也罢,极有可能就是一个古城邑的名称。退一步而言,即使不是城邑名,它也应该是个地域名,而绝非具体的山名。
那么,这唐尧的出生地“丹丘”到底在何处呢?对此,由于年代久远,要找到非常准确的地方,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对此依照古史的记载,大致上是可以考较出一个地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