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环山小学
出版时间:2016年5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环境、教师心理、课堂教学、绿色学生、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展示了环山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收获: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个体,要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
作者姓名: 刘凡荣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本书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心理环境、教师心理、课堂教学、绿色学生、教学评价等六个方面,展示了环山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探索和收获: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个体,要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体验,在心灵上得到沟通,在理念上得到认同,让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让生命在自由快乐中迸发更多活力。
作者简介
刘凡荣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环山小学校长,196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高级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省、地级实验课题,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国家、省、地级优秀成果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级教育刊物上,出版了专著《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先后荣获全国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实验教师、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威海市优秀教师、威海市教学能手、威海市学科带头人、威海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文登区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文登区委、区政府曾多次给予记三等功、嘉奖奖励。
第一章用绿色生命教育润泽心田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使命
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当前教师的认识误区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完善
一、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解读
二、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构成
三、学校心理支持系统的完善
第四节绿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绿色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二、绿色心育健康教育的特点
第二章把绿色校园文化植入心灵
第一节创建校园健康环境,播撒阳光的种子
一、建设学校的心理健康环境
二、打造学校的内部心理环境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第二节创设良好课堂环境,促学生心理健康
一、针对个性差异,为孩子创造条件
二、激发学习兴趣,传授学习的方法
三、“绿色体育阳光”,创设健康课堂
四、创新英语课堂,强化向上的心理
第三节让班集体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摇篮
一、让班集体成为师生互动发展、快乐成长的亲情家园
二、让班集体成为师生互助发展、共同成长的文化佳园
三、让班集体成为师生互动发展、健康成长的精神乐园
第四节营造和谐师生环境,伴学生健康成长
一、调整教育思想观
二、注重学生民主性
三、尊重学生的人格
四、了解学生的情感
五、掌握科学管理法
第三章促绿色团队建设塑造心理
第一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界定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社会地位和权利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意识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发展
第二节心育团队,聚合教育力量
一、开展团辅活动,提高教师团队合作精神
二、依托班级心理辅导团队,塑造学生心理
三、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第三节家校合作,共建绿色通道
一、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研究
二、家校合力共铸心理健康教育
第四节培训教师,让教育专业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
二、专业引领,提高教师集中培训实效性
三、立足校情,探索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
四、跟踪培训,让培训效果更明显、持久
第四章使绿色课堂教育激活心性
第一节心理课堂,激活潜能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之理论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四、开发“隐性课程”,强化学生心理品质
第二节绿色咨询,开启心智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二、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必要性
三、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
四、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模式
第五章让绿色少年体验开启心智
第一节探索心灵的奥秘,展现个性自我
一、活动影响学生心理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第二节打开心灵的门窗,让阳光照进来
一、“留守儿童”现状
二、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
三、学校关于留守儿童开展的工作
四、社区关于留守儿童开展的工作
五、“校园爸爸妈妈”
第六章推绿色评价体系完善心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内容
一、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评价
二、对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的评价
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评估
五、对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第二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的原则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内涵
第一章用绿色生命教育润泽心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世纪末教育改革出现的新观念,是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精神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活动,它是在我国大中小学生心理困扰日益增多、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出于职业的责任感,迫切要求解决这些日益增多的心理问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活动。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意义、目标、任务、途径和原则等,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可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人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增进其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涵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1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做好观念和能力方法的准备
心理健康教育对新课改发生的直接作用:
(1)在更新观念上
(2)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
(3)在促进教师保持平衡的心态上,塑造学生完善人格上
2落实新课标的过程就是在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1)新课程改革为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和良好的发展空间。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有利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相关论述
1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教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成绩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三)新课程改革纲要中的有关规定
1纲要规定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对纲要有关论述的理解
新课程强调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这种自主性发展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了最重要的条件。
教学是一种价值引导,但学生又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现实的个体。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的教学活动顺畅进行的条件,而且是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当学生真正具备了一种自主能力的时候,他就能够合理地使用自己的选择权利,确定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学习和活动中做到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实现个性的自主发展。
(四)新课程学科标准中的具体要求
1突出强调了在学科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健康的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促进责任能力的形成。
(1)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学科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高。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低估学生的学习潜能比高估学生更为可怕。学科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一个优秀的教师常常会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5)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强调学生自我比较,淡化学生之间相互比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进行开放性讨论,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性解释。
(6)引导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够理解并关爱他人,培养坚强的意义,增强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7)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对新课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几点思考
(1)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大环境中加以研究和实施。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
(3)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首先是被作为社会过程来加以理解的,它从本质上被认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的活动。
(4)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一定要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气氛。
(5)新课标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教师中心论”或“学生中心论”,而且对于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在新课标改革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在教学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2在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1)教师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水平,结合自身学科特点来对内容加工处理。
(2)改革课堂教学,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调适学生的学习情绪,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优化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把关爱带进课堂,把微笑送给学生,把希望注入学生的心田,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成功的机遇和体验,感受到独立人格的尊重。
(4)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优势,达到互相激励的、共同提高的佳境。
3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4给予教师更多的心理关怀
在新课改下一部分教师表现出来的几种心理不适现象:
(1)自我否定的痛苦感
(2)新型师生关系引发的不适感
(3)自身素质缺失的焦虑感
(4)相互矛盾的现象带来的茫然感
对策:外减压力,内强素质
(六)心理辅导的技术
尊重、真诚、同感、关心、简洁具体、即时化、沉默、面质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健康,是人类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当今世界,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也成了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健康,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身体,而且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健康教育不仅是要使人的身体健康,而且还是“一种涉及智能、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来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发展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运用有关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教育与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但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心理素质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几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并有机地融于各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最为密切。当我们强调思想道德素质是综合素质的“灵魂”时,学校德育显然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独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从内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征的活动。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但是学生的某些认识或行为习惯不仅仅表现为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还反映出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比如从宏观上说,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实施这些教育,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将这社会化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从学生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引导。因为对学生来说,如何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何正确对待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是形成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的基础,同时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不爱自己的母亲能爱国吗?唯我独尊、以我为中心,还谈什么集体主义!所以,对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指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我们再看一些具体的学生行为偏差问题,如对学生的打架现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运用批评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论事,事过境迁也许再犯,这就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我们能对此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懂得在这种状态下如何自我调适,效果可能会更好。又如对“说谎”这种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学生要诚实外,也要从心理辅导的角度去进行引导。举例来说,“狼来了”的故事是以后果来说明说谎的危害性,但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明白,当自己在“寂寞”的时候、在没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时候,不能因闲不住而无事生非,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调适(如从事一些积极的活动等),那就可以避免因说谎而产生消极后果;在教育实践中有时我们还会碰到学生为包庇同伴的不良行为而说谎的现象,对此也不能就事论事,应从如何交友、如何正确对待“义气”方面着手引导。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关系也同样密切。智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学习的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关键要看学生的学。就学生个体而言,学习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其心理素质如何。作为学习目标的目标系统、以智力活动直接参与的操作系统以及保证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动力(维持)系统的协同运行,是学习运行的基本机制,三者缺一不可,而这三者正是学习心理的构成。如果说目标系统的确定有鲜明的社会化要求,操作系统与动力(维持)系统却正是个体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内因,谁也不能替代。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上,只能使学生达到“要我学”的水平,这种水平对学生主体性与学习潜能的发挥作用甚微,但如果将之提升至“我要学”的水平,这种内因或内驱力将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动力作用。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实际上具体反映在情感与意志的心理品质上,如“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的理想;爱科学、爱学习、追求真理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顽强毅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心理品质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维持学习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智力系统的操作,因而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方面的品质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等则至关重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是智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实际上就是智育过程中对学生认知心理机能的调节与潜能的开发。
此外,心理素质如何对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生产劳动的关系也很密切。在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存在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学生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并且还有助于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几方面素质的水平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对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并达成教育目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