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贺州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7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首次对萧纲的骈体文(侧重其所蕴含的形式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是有关六朝骈文作家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其价值突出表现为两点:(一)充分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萧纲骈体文的收录、流
作者姓名: 牟华林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对萧纲的骈体文(侧重其所蕴含的形式理论)进行了全面、深入探讨,是有关六朝骈文作家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其价值突出表现为两点:(一)充分运用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萧纲骈体文的收录、流传、存佚、主名等重要问题作了详尽考辨,信而有征。弥补了萧纲骈体文基础研究的诸多不足,又为萧纲骈体文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骈文形式要素理论对萧纲骈体文进行解读和分析,展示了萧纲骈体的特色,肯定了萧纲骈体创作的成就及其在六朝骈文史上应有的地位。
本书的研究结论多有深切体悟和创见,于骈文作家的个案研究颇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牟华林 男,四川平昌人。文学博士,贺州学院副教授,贺州学院影视人类学研究所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影视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主持完成省级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3项;参与主持完成省级委托项目1项。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厅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在各级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温子升集校注》(独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唐前帝王诗文校注》(副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巴蜀两汉思想家全集》(审订,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古今注校笺》(独著,线装书局2015)。《温子升集校注》于2004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04年12月获宜宾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唐前帝王诗文校注》于2014年10月获四川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绪论
第一节 骈文形式要素概论
第二节 萧纲及其著述叙略
第三节 研究萧纲骈体之目的
第一章 萧纲骈体考辨
第一节 萧纲骈体流传、存佚及数量之考辨
第二节 梅鼎祚、张燮、严可均所辑萧纲骈体之差异
第二章 萧纲骈体句式
第一节 风貌各异的四六句式
第二节 多样形态的杂言句式
第三节 散句
第三章 萧纲骈体对偶
第一节 以对偶句为主来结构文章
第二节 对偶句式丰富多样
第三节 对仗手法灵活变幻
第四章 萧纲骈体藻绘
第一节 萧纲骈体词汇的选用
第二节 萧纲骈体修辞的融入
第三节 萧纲骈体中的练字琢句
第五章 萧纲骈体用典
第一节 萧纲骈体中的语典和事典
第二节 萧纲骈体中典故的作用
第三节 萧纲骈体中典故的使用方法
第六章 萧纲骈体声律
第一节 萧纲骈体中的平仄安排
第二节 萧纲骈体中的押韵
余论
附录一萧纲骈体研究综述
附录二萧纲骈体韵句位置及句脚字韵部分析
附录三萧纲骈体辑评
参考文献
后记
又记
绪论
萧纲骈体文是六朝骈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六朝骈文形式要素进行了很好地继承、塑造,完美地展现出了六朝骈文的形式美。
我们选取萧纲的骈体作为研究对象,目的之一就在通过对其骈体的个案考察,借以窥探六朝骈文玲珑精巧的形式美;目的之二是为了进一步丰富萧纲骈体的研究内容,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界对萧纲骈体文研究的不足;目的之三是为了初步揭示萧纲在六朝骈文史上应有之地位。
第一节骈文形式要素概论
骈文形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对偶、使事用典、藻绘、声律等几个方面,兹略加阐述如下。
一、对偶
(一)对偶句产生的原因
日本学者遍照金刚说:“凡为文章,皆须对属;诚以事不孤立,必有配疋而成。”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王利器校注本)北卷《论对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表明任何文章的写作都必然会使用到对偶句,也可见对偶句的使用并非骈文专属。实际上在骈文之前的秦汉散文及汉赋之中,也时时使用对偶句。之所以对偶句成为骈、散文章的重要构成因素,据学者们研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古代学者在文章观念上并无骈、散之别。刘麟生说:“古代文章骈散不分,其来已久;则偶句之应用,自不能后人。《文心雕龙·丽辞篇》所谓‘唐虞之世,辞未极文,而皋陶赞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益陈谟云:满招损,谦受益。岂营丽辞?率然对尔。’即是此意。如此则骈言俪句,殆挟文字以俱来,古籍班班,征引有自。”刘麟生《中国骈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0页。按后引《中国骈文史》,俱为此本。既然古代并无骈、散文观念之分,故而骈言俪句于古籍中班班然可见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是使文章便于记诵。清人阮元在其《揅经室三集》阮元《揅经室集》本,中华书局1993年版。卷二《文言说》中对文章中使用对偶句旨在便于记诵的原因作了详尽的说明,他说:“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曰文。文,象其形也。古人无笔砚纸墨之便,往往铸金刻石以期传之久远,其著之简策,亦有漆书刀刻之劳,匪如今人下笔千言,言事甚易也。《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左传》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此何也?古人以简策传事情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也,转相告语,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使人易诵易记,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而行远。此孔子于《易》,所以著《文言》,此千古文章之祖也!《文言》一篇,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孔子于此,发明乾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几费修词之意,冀达意外之言,要使远近易诵,古今易传。而世之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词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唯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以为烦,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所以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自齐梁之后,溺于声律,彦和《文心雕龙》,渐开四六之体,至唐而四六更卑,然文体不可谓之不卑,而文统不可谓之不正。昭明所选,名曰《文选》,盖必文而后选,非文则不选。凡以言语著之简策,不必以文为本者,皆经也,子也,史也,皆不可专名之曰文者。而专名之曰文者,自孔子《易》、《文言》始。此篇奇偶相生,音韵相和,如青白之成文,如咸韶之合节,非振笔纵书者比也。故昭明以为经也,子也,史也,非可名之为文也;名之为文,必义归翰藻而后可也。自唐宋韩苏诸大家,以奇偶相生之文为八代之衰,而矫之,于是昭明之所不选者,反为诸家所取,故其所著者,非经即子,非子即史,其合于昭明所谓文者鲜矣。其不合之处,盖在奇偶之间。经史子多奇而不偶,故唐宋八家不尚偶;《文选》多偶而少奇,故昭明不尚奇。如必以比偶为非古,而卑之,则孔子之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八,韵语凡三十五,岂可以为非文之正体,而卑之乎!”阮元这一大段话以《易》之《文言》为立论基础,站在骈文家的立场批评了唐宋古文家对于骈文的偏见(即古文家“以奇偶相生之文为八代之衰”),意在维护骈文的正统地位,这属于骈文、古文地位正统之争的问题,我们可置而不论。而他所推崇的“千古文章之祖”的《文言》,“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八,韵语凡三十五”。如此大量地使用偶句,原因即在于“要使远近易诵,古今易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