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一站出版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400-6677-036 全 国 免 费 咨 询 热 线
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
点赞
由中联华文组织出版,合同编号:zlhw2016-237

作者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8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试图通过对海陆丰传统民俗演剧生态遗存区的全生态链研究,回到传统戏剧的原生态环境中去重新认识传统戏剧,了解广大乡村老百姓对戏剧的真实需求,探索民间戏剧固有的发展规律,建构民间戏剧理论。

作者姓名: 詹双晖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78

书稿详情 稿件目录 样章赏析 图书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通过对海陆丰传统民俗演剧生态遗存区的全生态链研究,回到传统戏剧的原生态环境中去重新认识传统戏剧,了解广大乡村老百姓对戏剧的真实需求,探索民间戏剧固有的发展规律,建构民间戏剧理论。


作者简介

詹双晖 (1965—),男,广东饶平人,文学博士,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

稿件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海陆丰民俗演剧及其学术价值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

二、与民俗演剧相关的中国民间戏剧及演剧形态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生态概述

  第一节  海陆丰人文特征

一、海陆丰地理与历史沿革概况

二、海陆丰民系

三、海陆丰社会特征——乡约族规中的宗族社会

四、海陆丰文化特征——浓郁的民间宗教与祭祀演戏习俗

  第二节  海陆丰民间文化艺术

一、竹马戏

二、傀儡戏

三、钱鼓舞

四、潮州歌册

五、曲馆(班)

六、司功坛等法曲

七、畲歌、疍歌

八、英歌舞

九、关戏童

十、飘色

  第三节  海陆丰戏曲

一、正字戏

二、西秦戏

三、白字戏

四、陆丰皮影戏

第二章  海陆丰民俗演剧主体(一)

  第一节  海陆丰戏班体制概述

一、戏班类型

二、戏班建制

三、戏班行头

  第二节  海陆丰戏班的技艺传承

一、海陆丰戏剧行当艺人的类型与特色

二、演职员的来源与专业技能的传承

  第三节  海陆丰戏班的演出剧目

一、剧目类型与代表性传统剧目

二、剧目特征

  第四节  海陆丰戏班的经营运作

一、教戏

二、放戏

三、赴戏

四、演戏

  第五节  海陆丰戏班文化

一、戏神信仰

二、戏班规约

三、戏班习俗

……


查看更多>
样章赏析

绪论


第一节 海陆丰民俗演剧及其学术价值

宋元以来,迎神赛会演戏、宗族祭祀演戏、岁时节令演戏、红白事演戏等各种类型的民俗演剧一直是中国戏剧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种就是在这样的民俗演剧文化生态中形成发展的,可以说,民俗演剧生态直接影响着中国传统戏剧的产生、发展与衍变。对于我国最广大的乡村民众来说,民俗演剧、乡土戏剧不仅是最重要的文化生活与娱乐方式,而且是维系族群价值认同与共同体凝聚力的不可替代的精神纽带。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强大的社会改造运动,民俗演剧不仅被当成封建遗毒而受到禁止,而且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民俗演剧存在的社会基础。90年代后,刚刚恢复一点生机的民俗演剧又面临更为严重的冲击——西方工业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终于,传统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演戏民俗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或者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主持的“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的说法,“在《中国戏曲志》编定的二十余年里,中国戏曲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古老的地方剧种已经消失或者正在消失,戏曲的生存环境已经不再是剧团缩减、演员流失、剧目锐减等表层现象,而是部分地区的民族戏曲遗产近乎失传的深层危机。”王馗《新世纪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剧种发展战略研讨会综述》,《戏曲研究》第69辑,第348页。

幸运的是,在东南沿海的一条带状地带以及内地个别地方却依然延续着古老的民俗演剧形态,海陆丰就是少数几个依然完整保持传统民俗演剧生态的遗存区之一。中国戏曲历史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重要阶段,如傀儡戏、唐戏弄、金元杂剧、元明南戏、花部乱弹、皮黄合流等,都可以在海陆丰戏中找到遗存和例证。

海陆丰地区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就形成了民俗演剧的传统,此后一直繁盛不衰。迄今,仍然拥有多个古老剧种,包括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皮影戏。此外,潮剧、黄梅戏、采茶戏等剧种也有许多戏班常年在海陆丰演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在海陆丰从事民俗演剧的各类戏班(剧团)至少有130多家,年演戏量超万台当地称白天连晚上一个演出时间单位为一台(戏)——笔者注。,所有的剧种、戏班都保持着传统的民俗演剧形态。

海陆丰民俗演剧是我国传统社会民俗演剧的一个缩影。其古老的戏剧样式与形制、原生的戏剧演出市场、传统的演剧文化空间以及浓郁的宗教民俗文化氛围,在今天看来,有如中国传统戏剧衍变进程中留下的活化石,堪称古代戏剧形态的活态博物馆,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尤其是传统演剧形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缺少古代戏剧演出方面的文献资料,我们对古代戏剧形态缺少生活化的感性认识,对古代戏剧(尤其是乡土戏剧)的生存状况及其衍变规律的研究也比较薄弱。透过海陆丰民俗演剧,我们可以管窥中国古代戏剧的真实面貌,全方位地认识传统戏剧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了解其与乡村老百姓、与宗教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而解读传统戏剧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相关学术研究综述

一、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海陆丰繁盛的民俗演剧现象很早就引起了梅兰芳、张庚、王起、董每戡等戏剧大家的关注。随后,许翼心、吕匹、蔡锦华等海陆丰当地的研究者便开始了对海陆丰几个剧种及演剧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目前笔者看到的最早的研究成果是1961年广东省文化局戏曲研究室编印、许翼心执笔的《海陆丰的三个剧种》(内部发行小册子),文章对海陆丰三个剧种的历史源流、文本剧目、唱腔音乐、表演特色、舞台美术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此外,该研究室1962年编印的《广东省戏曲艺术研究资料》第三辑也收录了部分海陆丰戏的资料,蔡锦华编的《五十年代戏史资料》(海丰县文化馆1980年印,内部发行)收录有包括海陆丰三个剧种的调查报告。80年代以来,当地主办的《汕尾文史》、《陆丰文史》等刊物陆续发表了一批介绍海陆丰戏的文章,内容涉及民俗演剧的方方面面,主要有:吕匹的《清代以来海陆丰戏的戏班与曲班》、《清代以来海陆丰戏历代已故知名艺人花名录》、《海陆丰戏班的班规》、《民间演戏习俗》、《海陆丰一带古戏台调查记》、《海陆丰民间音乐》(见《汕尾文史》第六辑《文化艺术史料专集》),陈守继的《海陆丰竹马戏史话》(见《陆丰文史》第三辑),卓荣光的《漫说陆丰钱鼓舞》(《陆丰文史》第三辑)、《征集、整理宗教音乐手记》(《汕尾文史》第七辑),周波的《陆丰民间艺术概况》(《陆丰文史》第三辑)等。这些文章基本上属于对海陆丰剧种及民俗演剧的状况描述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但缺少学术的视野、学术的思维与学术规范。

最早从中国戏剧史发展演变的视角来研究海陆丰民俗演剧现象的是日本学者田仲一成。他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选择香港海陆丰人社区作为民俗演剧研究对象进行中国祭祀演剧课题研究(当时国内禁止外国人进行相关的实地考察研究),此后又多次到海陆丰田调,成果见诸《中国祭祀演剧研究》、《中国演剧史》等专著。田仲氏的研究对国内戏剧史研究有着重要的启迪与影响。

2001年昆曲入选世界非遗代表作名录后,学术界开始重视包括传统民间戏剧在内的各种非遗研究,康保成、刘祯、傅谨等一线戏剧研究名家,非常重视海陆丰民俗演剧,并视之为中国古代民俗戏剧生态的活态博物馆,中国戏剧史研究的活化石。2004年中山大学成立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并相继申报了几个重点研究项目,对海陆丰民俗演剧中的几个古老剧种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以及潮州皮影戏(陆丰皮影)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剧种的历史渊源、发展流变、艺术形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并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记录下各剧种的生存现状,对剧种的保护、传承也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成果有詹双晖《白字戏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8)、刘红娟《西秦戏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8)、刘怀堂《正字戏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9)、邓琪瑛《海峡两岸潮州影戏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2008)、康保成等《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关于陆丰皮影的田野考察》(2006)等。这些剧种个案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民俗演剧相关的中国民间戏剧及演剧形态研究

20世纪中国传统戏剧研究存在两个基本向度:即在研究对象上注重研究观赏性戏剧(以文人创作戏剧与城市商业演出戏剧为代表),在研究内容(尺度)上注重戏剧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在这种传统思维主导下,不仅民俗演剧(包括宗教祭祀戏剧、乡土戏剧等民间戏剧)因其表现形式的仪式性、民俗性以及艺术上的质朴性、草根性而被排斥在观赏性戏剧之外,难以登上中国戏剧研究的“大雅之堂”20世纪60年代之前少数学者对仪式剧、民间小戏的研究也只是从前戏剧形态角度来探索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历史脉络,研究戏曲与宗教祭祀之间的关系。相关研究见王国维的《宋元戏曲考》、刘师培的《原戏》和《舞法起于祀神考》、曲六乙《傩戏论文选——建立傩戏学引言》、庹修明《傩戏·傩文化》等。,而且各种与戏剧的文学性、艺术性、思想性关系不大的演剧形态如剧场、戏班、观众、演戏民俗等也难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海外人类学、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者的加入,中国传统戏剧研究领域得以拓展,各种宗教仪式戏、乡土小戏、地方珍稀剧种等民间戏剧以及戏班、受众、剧场、演剧民俗等相继成为研究对象,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主要有:廖奔《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1989)、叶长海《戏剧:发生与生态》(1990)、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1990)、蔡丰明《江南民间社戏》(1995)、(台湾)翁敏华《中国戏剧与民俗》(1997)、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1997)、傅瑾《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2001年)、(新加坡)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2003)、张发颖《中国戏班史》(2003)、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2004)、王廷信《昆曲与民俗文化》(2005)、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2005)、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2006)、叶明生《莆仙戏剧文化生态研究》(2007)、孙红侠《民间戏曲》(2008)等专著,以及徐子方《明初剧场及其演变》(2003)、李静《明代堂会演剧述略》(2004)、刘闽生《福建古代民俗活动与戏棚演剧论》(2006)、黄爱华《明清乡村演剧戏资体制研究》(中山大学2008博士论文)、彭恒礼《从仪式到演剧——论迎紫姑仪式与戏剧扮演的关系》(中山大学2008博士论文)、潘倩菲《都市民俗生态和民俗戏曲——都市民俗学视野下的上海民俗戏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10博士论文)、刘文峰《论地方戏的形成规律与传承机制》(2010)、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武汉大学2011博士论文)、宋嘉健《民间信仰的戏曲展演——以福建莆田地区莆仙戏为例》(中央民族大学2012硕士论文)等论文。这些研究从更宽的视野,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来审视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衍变轨迹,对中国戏剧的起源、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民间戏剧、戏剧形态、戏剧文化生态等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素养。

总体来看,虽然学界对海陆丰民俗演剧研究成果颇丰,尤其是中山大学非遗中心的岭南濒危剧种研究项目(成果荣获首届南粤出版图书奖),对海陆丰民俗演剧进行了深入的田野研究,但其研究视角毕竟是剧种个案,对该民俗演剧生态遗存区及其所蕴藏的中国古代戏剧演出形态信息不可能作全面的呈现与深入的理论解读。另外,国内学界对民俗演剧、民间戏剧的理论研究还有待深化,特别是对传统戏剧文化生态链的研究还很薄弱。本书试图通过对海陆丰传统民俗演剧生态遗存区的全生态链研究,回到传统戏剧的原生态环境中去重新认识传统戏剧,了解广大乡村老百姓对戏剧的真实需求,探索民间戏剧固有的发展规律,建构民间戏剧理论。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


查看更多>
其他推荐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看过本书稿的人还看了 换一批
服务保障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更多
  • 专人对接
    专人与您无缝对接,信息沟通无障碍,及时解答作者关心的问题
  • 贴心服务
    出版费用不仅可以先出书后付款,而且还可以分期付款。
  • 多重服务
    代发稿费、代理发行、授权组稿、版权维权、知识产权法律援助
  • 到门服务
    书稿往来由顺丰快递送达,我方结算。货运图书时,物流公司送书上门。
  • 跟踪服务
    图书出版后,2年内出现图书掉页、装订开胶,无理由重印。
  • 援助服务
    遇到版权纠纷时,提供法律援助。如遇到赔偿,返还部分出版费。
  • 责任保障
    可享受一站出版网责任保障体系优先赔付,出版费差价3倍赔付。
  • 开具发票
    纳税是企业的义务。开具的发票都可在北京市税务局网站上可查询。
  • 免费仓储
    如果作者包销图书时,一站出版网免费为作者提供一条龙图书分销服务。
客户评价
先出书后付款 费用低至极致 由专人全程负责 足不出户出作品
为该书打分
还能输入500字
% 好评率
好评
中评
差评
  • 领先行业

    团结协作 资源共享

  • 后付费用

    先出书,后付款

  • 多重保障

    多重服务 专人对接

  • 一站式服务

    平台保障 先行赔付

扫一扫 关注出版服务网微信

400-6677-036
周一至周日 9:00-18:00
(仅收市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