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高区第一小学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结合威海高区第一小学的教学实际,从教法观、教学观、课堂观、评价观和人文教育观等方面对大语文观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都做了很全面的分析。教学案列的点评从现实教学中
作者姓名: 王桂芹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38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威海高区第一小学的教学实际,从教法观、教学观、课堂观、评价观和人文教育观等方面对大语文观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都做了很全面的分析。教学案列的点评从现实教学中证实了语文课不仅仅是工具课,教师也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和领导者,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学生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科学学习的能力等。
作者简介
王桂芹 山东省威海高区第一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威海市第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全国“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十大杰出科技校长”,山东省“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担任过城乡中小学语文、政治、音乐、科学等课程,执教国家、省市级优质课、示范课等五十余节次,发表及获奖论文一百多篇次,编著《创新中育人 快乐中成长》《中华传统美德警句名言》《中华美德要纂》《班主任的教育智慧》等。期待“教人求真”,有完美的职业行程;追求“学做真人”,有恒久的心灵坚守。坚持“教孩子五年,给孩子五十年”的教育愿景,创立了“快乐教育”办学理念,形成了“科技创新”办学特色,学校荣获“国家级书香校园”“国家级优秀家长学校”“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省级以上荣誉三十多项。
第一章 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
第一节 关注新课改形势,提升教学质量
第二节 “大语文”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涵及运用
第三节 “大语文”教学观与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章 大语文观下的教法观
第一节 识字教学
第二节 口语教学
第三节 阅读教学
第四节 写作教学
第五节 作业创新
第三章 大语文观下的课堂观
第一节 高效课堂
第二节 愉悦课堂
第三节 和美课堂
第四章 大语文观下的人文教育观
第一节 语文主体性人文教育,还学生自主性
第二节 挖掘语文教育中的成功教育,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第三节 让语文教学在生命教育中更精彩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它诠释了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文教育的宏观研究,牢固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语文学习最初的最朴素的资源。“大语文”教育观要求我们在语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感悟语文。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语文与生活水乳交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人物关系、课堂内外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运用生活,真正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第一节关注新课改形势,提升教学质量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但是这种思想早已在教育者的心里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摒除这种思想的难度显而易见。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重视语言教育,但是他的话未曾引起学校中的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育的教学形式。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事物的联系性的辩证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大语文教育”的观念被提出来了,对语文教育的改革迈向了一个新阶段。
要谈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得首先从语文的定义说起。“语文”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从清政府开办新学堂时期只传授历代古文的“国学”,发展到五四运动后具有口语、白话文特点的“国语”,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结合二者提出“语文”这一概念。发展到今天,我们认为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简称,是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工具。简单来说,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生活化,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文字化。
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大语文”教育观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从整体上摆脱了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观没有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是设计了很多模式和方案。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才会有一个完整的范式或计划。总之,应当贯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这样才能有一个完善的教育模式。要想让语文与生活二者融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人物关系生活化
这里的人物关系生活化不仅是指师生关系生活化,还要做到生生关系的生活化。
对于师生关系,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师生关系被纳为人机关系的一种,它有三种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如果说“教学相长”是师生关系建立和维护所要达到的最后目标,“民主平等”就是维持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师爱生”则是师生关系存在的基本前提。
在“尊师爱生”前提中,“尊师”与“爱生”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教师热爱学生了,学生才会在教师那里感受到爱,然后才会对教师产生尊重和喜爱之情。一个教师可以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一定要热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和学生学到一起、聊到一起。因为学生会更喜欢亲近学生、关爱学生的教师,而不是时刻都很严肃、不关爱学生的教师。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的“爱”,学生学会了如何去“爱”,就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有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生关系同样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总会有那么一点溺爱,小学是孩子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些溺爱会让孩子产生一些不好的“个性”,甚至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不认识自己班级的同学,没有真正融合到自己的班集体中。其实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的性格各异、喜好不同,难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作为老师,在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尤其是与自己性格爱好不同甚至是完全相悖的同学友好相处,树立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可以针对孩子们不同的个性情况,将他们分成小组,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相互帮助,久而久之就会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宽容,形成友爱和睦的生生关系。一方面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对他们今后的为人处事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把课堂生活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行动的整合,并特别强调学生与生活的关系。的确,语文学习其实就是把生活中接触的母语科学化、系统化、理论化。因此,为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语文教学应该把语文放到生活实践当中。语文的“听”“说”“读”“写”很重要,但动手“做”也同样重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参与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让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要想让语文教学环境生活化,就要让教室生活化。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所以教室要充满生活的“味道”。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教室布置得像“家”,提倡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创意布置教室。好的学习氛围会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措施,让语文的教学方法更生活化。语文教材中的有些内容是为学生所熟知的,有些则是接触较少或者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注意挖掘教材与学生原有的日常、社会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联系生活。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古至今,几乎全部美好动人的诗词作品都是从生活中得到启发的,如果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词作品不能将其放回生活中体验,那么就没办法体会它的真实情感。二年级上册“识字一”《秋天》一课中有很多优美的词句,要背诵其实并不难,然而要让学生体会其中“层林尽染”的美丽、“天高云淡”的惬意、“瓜果飘香”的喜悦,仅仅靠背诵是绝对不够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教室,感受自然的真实情境,这样,课堂就会更生活化,学生们也会不自觉得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三、作业生活化
在新课改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前的“被动”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角色从带领学习的“主导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牵引者”,而作为课堂教学延续和补充的家庭作业,也变得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
家庭作业是巩固已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它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部分。过去只要提到家庭作业,很多学生就会很反感、有压力,认为“家庭作业就是山,怎么移也移不动”。放眼望去,路上小学生的书包就像背了几公斤石头,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新课改的提出就要求教师跟上新课改的脚步,转变传统的观念,创新家庭作业形式,让作业更贴近生活、联系生活,不让学生感到家庭作业有压力,让学生“爱做”作业、“会做”作业。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眼中,家庭作业就是书面作业,但是语文教育发展至今,作业的概念及实质已远远不止是书面性那么单调乏味。德廖莫夫指出:“电视对于儿童的生活、对他们的智力和精神发展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如此,居家必备的电视、电脑就成了学习的新媒介,有选择地让孩子观看电视节目、搜索网站内容,也就成了学生生活化的家庭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景、历史文化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标志着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进入了在大语文观指导下进行教学的阶段。
《小学语文大纲》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强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第二节“大语文”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内涵及运用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怪圈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跳出这一怪圈,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如果不具备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其语文教学也不会取得成功,培养不出新一代的学生。因此,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应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大语文”教育观。
“大语文”教育观是一种把握住语文本质属性后的教育思想的回归,概括地说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人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学生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较传统教学观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课堂上和教材里的语文学习是“大教育语文”的第一课堂。“以语文课堂教学为轴心”,就是要确立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但轴心不是全部,还必须向外拓展,否则就不能称为“轴心”了。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语文同教学生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学语文与学做人应当是一致的,语文教育不能培养只会学习而不会做人的人,一个人的品行对于他的听、说、读、写都有一定的制约性,听、说、读、写四者是相通的,“读是用眼听,听是用耳读,说是用嘴写,写是用笔说”,这是叶圣陶的精辟阐述,四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要把读写壁报说有机结合起来。由于传统语文教学忽视听说,考试不会考听说,再加上现代教学中对听说认识的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语文教育学只教读写不教听说、语文考试只考读写不考听说的弊病。
“大语文”教学观的“第一课堂”没有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是在理论上作了一番说明,但理论的东西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在“大语文”内涵中提出:社会、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应该把教学内容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去,让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学的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主探索、实践。
语文课堂与生活相结合是“大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语文教学只有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是鲜活的。我们应确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一反以往教师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等陈旧方式,提倡真正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思想,真正做到课堂上的主体是学生。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商与情商,尤其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叶圣陶语:“教是为了不教。”课文仅仅是个范本,语文教学改革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把必要的语文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进行严格的读、写、听、说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课堂教学应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生活,把社会风云引入语文课堂,把语文课堂延伸到社会天地,使语文教学充满时代气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中广泛地吸收语文养料,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把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语文教学除了开启心智,还应陶冶情操。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心灵、美好的情趣、美好的志向……
“大语文教育”的课堂阅读训练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以下原则:千方百计拉近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千方百计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千方百计进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正迁移能力;注重开发学生智力,特别是进行思维训练;听说与读写并重。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大致是:预习见疑——质疑研讨——巩固深化;以单元教学的形式把“三个课堂”连成一个整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达到低负担、高效率。
“大语文教育”的第三课堂包括:日常听说活动中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如听广播、聊天;日常各种读写活动中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如读书、写信等;把其他学科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影视语文学习;利用班级、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其中,把其他学科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包括:从其他学科中选参读教材,选练习题,使学生注重语言的简洁以及逻辑性;把其他学科表达性作业吸收为缩写内容,使学生学会提炼、归纳;把其他学科的内容作为语文知识进行积累,比较各科异同;在考题中加入各科内容,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影视学习语文,通过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理解影视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与语文表达的相关、相似之处,使学生向语言迁移;分析人物,发散思维;学习其中的语言,丰富词汇;写影评,对影视作品评论优劣;尝试让学生写小剧本,当主持人;从欣赏艺术作品中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引导其有所领悟、感悟。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树立起“大语文”观的教育思想,并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地探索、实践,相信语文教学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与教育的萌芽时期,更要加强大语文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