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
出版时间:2016年3月第1版第1次
本书概述:本书由广东医学院长期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人员,直面“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常态和新问题,既突出理论探讨,又重视经验总结。上篇是理论探索,由“微时代”对学生工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
作者姓名: 谭秋浩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订购电话:400-6677-036
优惠活动:出书作者购书享受65%折优惠。
购书服务:满59免运费 : 由一站出版服务网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6:00前完成下单,预计5天可送达
图书定价:46
内容简介
本书由广东医学院长期从事一线学生工作的人员,直面“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常态和新问题,既突出理论探讨,又重视经验总结。上篇是理论探索,由“微时代”对学生工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生命文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学工队伍建设五个部分组成,下篇是案例分析,由特殊学生教育、心理与情感疏导、学业帮扶、贫困生资助、班风舍风建设四个部分组成。本书对于完善“微时代”大学生工作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谭秋浩 教育学硕士,现任广东医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政治辅导员”、广东高校学生工作“红棉奖”等荣誉。
上篇:“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探讨
第一部分“微时代”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
微信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构建大学生常见问题解决网络平台的设想
网络视野下医学实习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实践
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创新研究
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收集途径探讨
第二部分“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应用研究
对医学院校新办专业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优秀传统礼仪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
论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途径
“实习生e支部”的构建浅析
试论医学院校的学风建设
第三部分“微时代”大学生生命文化教育
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
医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生命教育方式的选择
生命文化的育人功能及路径探析
多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第四部分“微时代”大学生事务管理
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干预研究
心理契约:探索高校留级生管理的新思路
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模式探析
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
高校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的育人模式探索
第五部分“微时代”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以学生工作模块化成果化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中的责任担当
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策略
赏识教育: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法宝
下篇:“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案例
第六部分特殊学生教育
遗失的“学生干部光环”
从自弃到优秀毕业的自强之路
象牙塔里的认知错误
0.3cm破损带来的伤害
用激励和关爱“扶贫”
奖助学金的“诱惑”
第七部分情感疏导
让孤独的心灵重焕生机
用“心”为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持续的关怀,让她走出了心理的困境
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危机干预
“大学冷漠症”
大学生情感突发事件案例的探析
第八部分学业帮扶
留级学生转化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思考
关于留级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用心灌溉指引成长
优秀VS平庸究竟谁说了算
非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案例思考
第九部分班风舍风建设
优化班级管理创设良好班风
从“落后班”到“先进班”的华丽转身
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之路
学习公约刚柔相济
“后妈”角色的扮演与转变
破茧而出,成就美丽
上篇:“微时代”高校学生工作的理论探讨
第一部分“微时代”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影响
微信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监控与引导
谭秋浩 钟家华
摘要 微信环境下,加强对舆情的监控与引导有助于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时掌控敏感信息和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旨在分析微信环境下高校舆情的特点及存在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微信;高校;舆情;监控与引导
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迅速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和实践者。基于微信费用低、实用性强并有一定的娱乐性,满足了大学生拓宽社交范围,丰富社交生活的心理需求,微信被越来越多大学生使用。可以说,微信已成为高校舆情的最新“角斗场”。因此,高校管理者应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微信这一有效载体和工具,迅速占领这一新兴的舆论阵地,加强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了解、掌控微信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舆论动态,并给予及时、合理的引导。
一、微信舆情的特点
微信是一种私人化的社交工具,个人私密性比较强。这是它与微博的不同之处。学生微信发布的信息虽是相对封闭,但并非密不透风,会在一定区域如校内传播很快,甚至扩散到社会,造成集中、深远的影响。微信的特性与传播方式不仅有利于舆论的产生,而且已经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
(一)微信舆论易生成
微信的信息传播容易操作,速度快,成本低,因此,选用微信进行信息传播的可能性就越大。高校学生的微信朋友圈主要是朋辈、同学这类强关系网络,微信舆论扩散比较集中、密度大。他们通过微信就国家大事、校园事件及与自己学习、生活相关的事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评论功能进行交流,这使得微信舆论的影响力更集中,效力更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易于成为舆论发生、发展的热土。不仅如此,微信在舆论的影响更深入,其舆论影响更多表现为潜舆论和深层次情感层面,因而其舆论影响力不容小视。种种迹象表明,微信将成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的新“阵地”。
(二)舆论监控更困难
哪些信息发布在微信朋友圈,由微信使用者本人决定。但微信朋友圈的人数没上限,若朋友圈人数达到相当数量,其大众传播加人际传播的属性与微博无异。只不过其粉丝数量和转发数量是隐藏的,信息的分享更加隐蔽而已。无数个“朋友圈”传播、交叉重叠,又构成了网络舆论和公共空间。另外,微信的传播虽具有私密性,但内容可被他人复制、转发,因而又具有公共属性。一条微信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在校内以至全社会得以广泛传播。因此,微信内容可以成为货真价实的公众言论或社会舆论。但这种舆论又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舆论,它没有可测量的“行迹”,微信舆论更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于高校舆论监控引导工作来说,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在微信环境下,舆论在哪、舆论主体是谁、舆论焦点是什么。若无法确切把握微信这一新媒介,舆论危机发生时,我们将难以控制舆论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谣言传播难阻断
微信因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使得微信传播呈现交叉融合、无中心的特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会借助微信平台向公众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等违法违规信息,企图左右舆论;高校学生在面对虚假、违法信息时,若缺乏辨别能力,则可能会不自觉转发,从而可能引发突发性舆情危机事件。另外,学生群体的微信朋友圈大多有共同兴趣、相似价值取向,导致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当微信舆论传播到了特定阶段,就难以利用传统模式引导和阻断。这也是微信环境下谣言难以完全管制的原因所在。